..續本文上一頁此下定決心,痛改前非,一門心思跟著阿難後面學道(有的記載說阿難教他《那陀迦旃延經》),終于證得羅漢果位。
阿難問佛的第叁件事是:“佛滅度後,諸女人輩未受誨者,當如之何?”
在這裏我兩個疑問,第一個疑問是,“諸女人輩未受誨者”中的“未”字,在宋明元版本中作“來”字,雖一字之差,意思卻截然相反。如用“未”,那麼可以這樣理解,就是那些女人不信佛法,卻經常來騷擾出家比丘,該怎麼辦?如果用“來”,意思就完全變了味,就是若女人來請教佛法,我們該如何處置呢?聯系上下經文的意思,我還是采納第一種,即用“未”比較合適。若用“來”字,那麼問題複雜了,我們的廣大女同胞們可就遭殃了。第二個問題是,“諸女人輩”,這裏面包括不包括出家的比丘尼?嚴格來講,出家比丘尼也是女人啊。但是權衡一下,還是不包括得好,這裏主要指的是那些居家的女子。
佛陀對于這個問題是怎麼解答的呢?佛陀說:“莫與相見。”對于那些蓄意來找比丘們尋開心的女人們,幹脆就連面也不要見,那是自然是最好了。
但阿難緊接著請教佛陀:“假如一旦見面了,該怎麼辦呢?”
佛陀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那就不要同她們說話。”
阿難進一步說:“假如與女子們既見面了,又說話了,那該怎麼辦呢?”
佛陀此時的回答斬釘截鐵:“當自撿心。”什麼叫撿心呢?撿心也就是攝心,就是把自己的一些妄思妄念都收拾幹淨,不要讓它們都跑出來。通俗地說,就不是不胡思亂想,心搖意蕩,對方未亂,自己先倒亂了陣腳,那樣是十分要命的。其實佛陀知道阿難問這些話的意思:“阿難!汝謂佛滅度後,無複覆護,失所持耶?勿造斯觀,我成佛來所說經戒,即是汝護,是汝所持。”在這裏,佛陀把話講得很清楚了,你阿難擔心什麼呢?不就是擔心佛陀滅度以後,從此就沒有佛陀的庇佑了嗎?佛陀在這裏講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則,那就是佛不世間,我們就要以佛陀所說的經戒,作爲我們護身攝念的法寶。因此有些人就曾經把這段話進一步演化爲“以戒爲師”,以戒爲師是對的,但不完整,佛陀在這裏明確地講,我們不僅要以戒爲師,還要以經爲師。我們不能偏倚“戒”而輕視“經”的作用。
談到出家人不見女人,倒讓我想起一件事情來。記得1989年我在九華山佛學院上學的時候,老師曾經講授《缁門崇行錄》,裏面有一篇文章叫《不面女人》,我對之印象頗爲深刻。全文如下:
唐道琳,同州郃陽人,年叁十五出家,入太白山深岩隱居。敕令住大興國寺;頃之,逃于梁山之陽。從生至終,儉約爲務。以女人生染之本,一生不親面,不爲說法,不從受食,不令入房。臨終之際,有來問疾者,隔障潛知,遙止之,不令面對焉。
贊曰:“律中亦許爲女人說法,但不得見齒,不得多語,而此老絕不說法,似矯枉過正。然末法澆漓,不憂其不爲女人說法也,惟憂其說法而成染耳。如此老者,良足爲後進程式。”
看來,這位道琳大師看過《長阿含經》,並對經中奧義有著深刻的洞察。
佛陀爲了讓阿難充分明白自己的一些苦心,于是就進一步對阿難教導道:“阿難,自今日始,聽諸比丘舍小小戒。上下相呼,當順禮度,斯則出家敬順之法。”
經文到此沒有記載阿難的進一步細問,這就爲後來的佛教爭議留下了懸念。“比丘舍小小戒”,什麼叫“小小戒”,它具體指的是哪些戒?要命的是阿難此時可能過于傷心,也有可能是一時疏忽,忘記問了。在巴利文中,這句話表述爲:“阿難!有意欲者,在我亡後,僧團允許除去微細學處。”這裏沒有談“小小戒”,而是說是“微細學處”,表述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樣的。小小戒也就是細微戒,就是指那些無關緊要的不至于造成惡劣影響的戒條。後世不談小小戒,就把它稱之爲“遮戒”,是相對于“性戒”而言。所謂性戒就是根本戒條,是不允許違犯的戒律。而遮戒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方便。打個比方來說,出家人不允許飲酒,但是有時候患病,需要以酒作爲藥引,是可以適當飲酒的。但是這個“度”(界線)很難把握。以苦行第一而著稱的摩诃迦葉對阿難深表不滿,他就曾毫不留情地責怪阿難當時沒有問清楚。按照摩诃迦葉的觀點,戒是世尊親口製定,凡是世尊所訂的戒,就需要統統遵守,不存在什麼遮止的問題。當阿難說佛陀曾說可以舍棄小小戒的時候,摩诃迦葉反問阿難說,既然你說是佛說的,那麼你說說哪些是屬于小小戒的範圍?阿難一下子就答不上來了。關于摩诃迦葉與阿難之間的一些枝節,我在後面的文字還會提到。
《漫說《長阿含》(卷四)~B 佛贊阿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