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长阿含》(卷四)~B 佛赞阿难

  

(二)佛赞阿难

  

  面对佛陀即将圆寂,各路比丘都陆续从四面八方连夜星驰赶来,他们都想在佛陀入灭之前,再次见上佛陀一面,以求聆听佛陀最后的教导。弟子们面对佛陀,心里都很难过。这些弟子们中最为割舍不下佛陀的,我想还是侍者阿难。我在前面不止一次地说过,佛陀说法四十五年,阿难给佛陀当侍者就达二十五年。从血缘关系上讲,阿难算是佛陀的堂弟,彼此隔的都很近;按出家关系上讲,他们是师徒关系。而且,二十五年的时光不算短暂,他们师徒之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之间的关系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兄弟关系与师徒关系。他们甚至情同父子(阿难比佛陀可能要小二十多岁)。关于阿难事情,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会进一步谈到,这里不再详说。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阿难的修行步伐比较缓慢,一直到佛灭度前,他还是一介凡夫,没有开悟。这是件很糟糕的事情。所以经典是说他“在佛后立,抚床悲泣,不能自胜”。因为一旦开悟,证得了罗汉果位,就把涅槃看作是件并不难过的事情。当然,我们也看到许多证得罗汉果位的人都表现很难过的样子,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并不是为佛陀的灭度而难过,而是为自己、为众生从此失去了一位佛法的倚靠而难过,为世间从此失去明灯而难过。这个我们一定要明白,不能误会诸位圣人。

  

  阿难一边哭泣,一边叨念:“佛陀啊,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入度呢?你这一走,让我们如何是好呢?”阿难的担心也不无道理。佛陀一灭度,弄不好就没有人教导他了,他也很可能就从此流于生死,无法获得解脱了。后来所发生的一些针对阿难的麻烦事情,也证实了阿难的担心并非多余。

  

  佛陀知道阿难在伤心落泪,但他还是故作不知地问:“阿难比丘现在哪里?”佛陀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让阿难上前说话。

  

  在一旁的别的比丘就对佛陀说:“阿难正在一旁伤心呢。”

  

  佛陀听后,对阿难说:“阿难,你伤心什么呢?你自从侍奉我以来,“身行有慈,无二无量”。你侍奉我的功德,难思难议。那些诸天、天魔、梵天、沙门以及婆罗门等供养我的功德,都不能与你的功德相比。只要你好好下功夫,离成道的日子也不远啦!”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佛陀真是了不起,他一眼就看穿了阿难的心思,而阿难所担心的,也正是自己还没有悟道的事情。佛陀的话,如滴滴甘露,点点滋润在阿难的心田里。佛陀为了进一步显示阿难的功德,就当着大众的面,赞叹阿难说:

  

  “诸位比丘!过去诸佛身边的给侍弟子,都和我的侍者阿难一样。不仅如此,未来诸佛身边的侍者,都将跟阿难一样。但是过去诸佛身边的给侍弟子还是没有办法与阿难相比。为什么这么说呢?过去诸佛的给侍弟子,有了事情,诸佛必须要讲出来,他们才知道怎样去做;而阿难呢?我只要抬眼看他一眼,他就能读懂我的心思,他就知道我想这样做,我想那样做。”

  

  从佛陀的这段话中,我们深切地领会到“举目即知”的深刻内涵,也有力地佐证了我的推断,那就是佛陀与阿难之间的关系已远远超出一般师徒关系。说实话,培养这样一位得力的侍者很不容易,需要长时间的磨合才能达到。因此佛陀与阿难的关系,已经到了水乳交融、难以分割的地步了。佛陀不仅赞叹了阿难的这种功德,而且还号召大家都要向阿难学习。不仅如此,佛陀甚至还把阿难与转轮圣王作了一番对比:

  

  “转轮圣王有四奇特末曾有法。何等四?圣王行时,举国民庶皆来奉迎,见己欢喜,闻教亦喜,瞻仰亦喜,瞻仰威颜,无有厌足。转轮圣王若住、若坐,及与卧时,国内臣民尽来王所,见王欢喜,闻教亦喜,瞻仰威颜,无有厌足,是为转轮圣王四奇特法。”

  

  佛陀的意思非常清楚,就是阿难和转轮圣王一样,也具有四种奇特之法。阿难即使默不作声地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当中去,大家对他都很欢喜,都喜欢听他讲法,都欢喜他的仪容,对他从不感到厌烦。从这段经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阿难在佛陀灭度之前,是位活跃份子,而且很讨大家的喜欢,无论是出家在家,无论是男是女,对他都很是友好,很是欢迎。根据经典的记载,阿难长相不错,“生来容姿端正,面如净满月,眼如青莲华,其身光净如明镜”,是个帅小伙。他因为长得很帅,也遇到了一些感情上的烦恼,比如说不少妇女都变着法儿诱惑他,有一次还差点上了人家的贼船。这些与本文主题无甚关联,就此不展开说了。

  

(三)阿难问佛三事

  

  既然佛陀在公众场合盛赞阿难的功德,趁着佛陀此时精神还好,因此阿难就请教佛陀三件事。这三件事是佛教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一件事,阿难对世尊禀告说:“世尊,现在那些由四方而来的沙门们,他们都是耆旧多智,明解经律,都是些德清高行之众。现在他们都在这里,都来朝觐您,我也可以借机当面向他们请教一些问题。如果世尊您灭度以后,他们就再也无法面对面地瞻礼您了。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阿难所提的第一个问题,比较具有针对性。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大伙都千方百计地以求当面瞻礼佛陀,佛陀一旦灭度了,我们大家应该到哪里去瞻礼呢?佛陀的回答便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佛陀对阿难说,这件事你放心,不要牵挂。有四个地方,作为佛子的应该“忆念不忘,生恋慕心”。哪四个地方呢?第一是佛的诞生处。佛的诞生处是哪儿呢?也就是当年摩耶夫人生下悉达多太子的蓝毗尼园,就是位于今天的尼泊尔鲁潘德希县境内,位置在印度的西南方向,距加德满都大约280公里;第二个地方是佛陀初成道处,也就是摩揭陀国菩提伽耶的尼连禅河畔,毕波罗树下,这个地方就位于现在的印度比哈尔省境内;第三个地方就是佛初转*轮处,就是鹿野苑,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那西以北约10公里处;第四个地方即是佛陀涅槃之地,即是拘尸那城外的娑罗树林,位于印度北部哥拉浦东边52公里处。这四个地方,被称为四大佛教圣地,朝觐它们礼拜他们,将是许多出家比丘与居家信众一生中颇值自豪与荣耀的壮举。对此佛陀说:“各诣其处,游行礼敬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在这里,佛陀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有关新要求出家者有关试住期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由来,可能是缘于须跋的出家请求。当时佛陀告诉须达说要出家可以,但要在僧团内先观察四个月,待各方面都符合条件后,再予以剃除须发。但是佛陀在临灭度前,改变了这一惯例。他说,无论是原来是信奉的居家众,还是原来信仰他教的外道众,只要他们愿意出家,就可以为他们剃度,并给他们授具足戒,不要再试住四个月了。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佛陀相信,只要发心出家,即使原先对佛教没有好感没有生起信仰,但随着他们了解佛法的逐步深入,他们就一定会放弃固有的成见,从而对佛法产生很深的信念。

  

  阿难请教佛陀的第二个问题是有关不听话的比丘应该如何处置的问题。阿难是这么说的:“阐怒比丘虏扈自用,佛灭度后,当如之何?”

  

  这个阐怒是谁呢?“阐怒”是巴利文Channa的音译,而根据梵文,一般译作车匿(Chandaka)。说起这个车匿,读过佛陀传记的人一般都比较熟知。他原来是净饭王的仆役,悉达多太子想当年逾城出家时,是他太子的车夫,一直护送太子出城,应该说对太子成就道业,是有功德的。释尊成道后,车匿就随佛陀出家。他是他这个人有很多毛病,当然除了贡高我慢之外,最大的毛病就是恶口,也就是张口就骂人,因此被称为“恶口车匿”。车匿的这种毛病,虽然被佛陀喝斥过几次,但仍是积习难改。因为佛陀在世,车匿有所顾忌,不敢乱来。一旦佛陀灭度了,车匿若变本加厉地恶口骂人,我们该怎么办呢?

  

  佛陀对这个问题的答复是:“我灭度后,若彼阐怒不顺威仪,不受教诫,汝等当共行梵檀罚,敕诸比丘不得与语,亦勿往返教授从事。”

  

  佛陀在回答阿难这个提问的的关键词,是“梵檀罚”。什么叫梵檀呢?就是默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发动大家,不要跟他说话,都不理他,也不要给他安排任何事情让他做,一切任由他瞎搞。我觉得佛陀用这两个字,具有超高的智慧,真是非常了不起。把“默摈”二字拆开来,“默”就是沉默,不说话;“摈”就是排斥、隔离。二字组合起来,就是“沉默的排斥”,这里面有着很大的学问啊!你再怎么折腾,大家都不理你,你自然无处立足。就好像一个小孩子无理取闹,提些没有道理的非份要求,当家长的自然不会给他。于是小孩子就又哭又闹。此时,如果大人们去安抚他,劝导他,弄不好他会变本加厉地哭闹。如果此时大家都不理他,让他去哭闹好了,他哭闹了一会儿,觉得没趣,自然也就老实了。不要说在僧团里,就是在社会上任何一个机关、团体、企业里,如果一个人一旦被大家孤立了,没有一个人愿意理他,没有一个人愿意跟他说一句话,那么你想后果会是什么?弄到最后,他不跳楼不跳海也就是万幸了。所以“默摈”这一招确实厉害,车匿自从佛陀灭度以后,就受到了默摈法的惩治。他从…

《漫说《长阿含》(卷四)~B 佛赞阿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