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下定决心,痛改前非,一门心思跟着阿难后面学道(有的记载说阿难教他《那陀迦旃延经》),终于证得罗汉果位。
阿难问佛的第三件事是:“佛灭度后,诸女人辈未受诲者,当如之何?”
在这里我两个疑问,第一个疑问是,“诸女人辈未受诲者”中的“未”字,在宋明元版本中作“来”字,虽一字之差,意思却截然相反。如用“未”,那么可以这样理解,就是那些女人不信佛法,却经常来骚扰出家比丘,该怎么办?如果用“来”,意思就完全变了味,就是若女人来请教佛法,我们该如何处置呢?联系上下经文的意思,我还是采纳第一种,即用“未”比较合适。若用“来”字,那么问题复杂了,我们的广大女同胞们可就遭殃了。第二个问题是,“诸女人辈”,这里面包括不包括出家的比丘尼?严格来讲,出家比丘尼也是女人啊。但是权衡一下,还是不包括得好,这里主要指的是那些居家的女子。
佛陀对于这个问题是怎么解答的呢?佛陀说:“莫与相见。”对于那些蓄意来找比丘们寻开心的女人们,干脆就连面也不要见,那是自然是最好了。
但阿难紧接着请教佛陀:“假如一旦见面了,该怎么办呢?”
佛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那就不要同她们说话。”
阿难进一步说:“假如与女子们既见面了,又说话了,那该怎么办呢?”
佛陀此时的回答斩钉截铁:“当自捡心。”什么叫捡心呢?捡心也就是摄心,就是把自己的一些妄思妄念都收拾干净,不要让它们都跑出来。通俗地说,就不是不胡思乱想,心摇意荡,对方未乱,自己先倒乱了阵脚,那样是十分要命的。其实佛陀知道阿难问这些话的意思:“阿难!汝谓佛灭度后,无复覆护,失所持耶?勿造斯观,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在这里,佛陀把话讲得很清楚了,你阿难担心什么呢?不就是担心佛陀灭度以后,从此就没有佛陀的庇佑了吗?佛陀在这里讲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佛不世间,我们就要以佛陀所说的经戒,作为我们护身摄念的法宝。因此有些人就曾经把这段话进一步演化为“以戒为师”,以戒为师是对的,但不完整,佛陀在这里明确地讲,我们不仅要以戒为师,还要以经为师。我们不能偏倚“戒”而轻视“经”的作用。
谈到出家人不见女人,倒让我想起一件事情来。记得1989年我在九华山佛学院上学的时候,老师曾经讲授《缁门崇行录》,里面有一篇文章叫《不面女人》,我对之印象颇为深刻。全文如下:
唐道琳,同州郃阳人,年三十五出家,入太白山深岩隐居。敕令住大兴国寺;顷之,逃于梁山之阳。从生至终,俭约为务。以女人生染之本,一生不亲面,不为说法,不从受食,不令入房。临终之际,有来问疾者,隔障潜知,遥止之,不令面对焉。
赞曰:“律中亦许为女人说法,但不得见齿,不得多语,而此老绝不说法,似矫枉过正。然末法浇漓,不忧其不为女人说法也,惟忧其说法而成染耳。如此老者,良足为后进程式。”
看来,这位道琳大师看过《长阿含经》,并对经中奥义有着深刻的洞察。
佛陀为了让阿难充分明白自己的一些苦心,于是就进一步对阿难教导道:“阿难,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上下相呼,当顺礼度,斯则出家敬顺之法。”
经文到此没有记载阿难的进一步细问,这就为后来的佛教争议留下了悬念。“比丘舍小小戒”,什么叫“小小戒”,它具体指的是哪些戒?要命的是阿难此时可能过于伤心,也有可能是一时疏忽,忘记问了。在巴利文中,这句话表述为:“阿难!有意欲者,在我亡后,僧团允许除去微细学处。”这里没有谈“小小戒”,而是说是“微细学处”,表述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样的。小小戒也就是细微戒,就是指那些无关紧要的不至于造成恶劣影响的戒条。后世不谈小小戒,就把它称之为“遮戒”,是相对于“性戒”而言。所谓性戒就是根本戒条,是不允许违犯的戒律。而遮戒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方便。打个比方来说,出家人不允许饮酒,但是有时候患病,需要以酒作为药引,是可以适当饮酒的。但是这个“度”(界线)很难把握。以苦行第一而著称的摩诃迦叶对阿难深表不满,他就曾毫不留情地责怪阿难当时没有问清楚。按照摩诃迦叶的观点,戒是世尊亲口制定,凡是世尊所订的戒,就需要统统遵守,不存在什么遮止的问题。当阿难说佛陀曾说可以舍弃小小戒的时候,摩诃迦叶反问阿难说,既然你说是佛说的,那么你说说哪些是属于小小戒的范围?阿难一下子就答不上来了。关于摩诃迦叶与阿难之间的一些枝节,我在后面的文字还会提到。
《漫说《长阿含》(卷四)~B 佛赞阿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