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放生功德的開示(一)
達真堪布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近日我們將舉行秋季大放生活動,所以今天給大家簡單地講一下放生的功德。其實做任何善事,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和利益,但若是不如理如法或盲目地放生或去做善事,就沒有多大意義。
我們的所作所爲是善還是惡,完全在于心態,不在于形式。若是心態沒有調整好,心不善,行爲就是不善。比如,吃飯可以變成惡,也可以變成善,也可以變成不善不惡。若你的心是善的,吃飯是爲了更好地修行,是爲了做一些善事;若是你有更高的境界,知道自身是一座圓滿的壇城,爲了保護壇城而吃飯功德不可思議,這是密宗裏講的。你也可以有菩提心的攝持,吃好穿好是爲了保護身體,身體健康是爲了修行,修行是爲了成佛,成佛是爲了度化衆生,這叫發菩提心。有菩提心的攝持是非常殊勝的。
若是沒有菩提心的攝持,也沒有剛才密宗裏講的大光明的境界,而是在吃飯時貪著飲食的味道,這叫貪吃;若是吃完飯以後去造業,如去做殺生、偷盜等惡事,那吃飯的行爲就是一種惡業。若是沒有任何發心,沒有想吃完飯以後做善事,也沒有想過要去造惡業,糊裏糊塗地吃,這種心態是無記的狀態。無記是指不善也不惡。這是拿來做比喻的。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包括我們今天放生也是,若你是爲了世間一些暫時的利益而放生,就變成惡業了。若你不是爲自己,而是爲衆生去放生,這就是善。若是隨著別人去放生,沒有任何發心,就是無記了。所以發心很重要。若是發心不好,放生就會變成惡業。“我在放生,我在解救衆生,還會變成惡業嗎?”會的!
你念佛持咒也會變成惡業,也會變成墮入惡趣的因。很多人都不明白,我念佛怎麼還能墮落惡趣呢?因爲發心不好。同樣,你若是發心不好,放生就會變成惡業。
法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善業有世間的善業和出世間的善業。這次放生時我們都要調整心態,心態不能是惡,也不能是無記的狀態,要發善心、保持善念。佛講了叁種善,第一種是有漏的善。就是爲了世間的福報,比如說爲了得到人天的安樂而去放生。我們經常講出離心,沒有出離心的攝持,只是爲了世間的健康長壽等福報去放生,這是一般的善,有漏的善。這個果報是投生上叁道,就是人、天人、阿修羅這叁道。即使你再精進、努力地做這些善事,積累這些福德,也只能得到人天的福報與安樂。還是在六道裏,上叁道也不離痛苦的本性。雖然你有一些世間的福報,但是你仍然有煩惱痛苦。這個福報是有染汙的。因爲你做的善根是有漏的,有漏是指有煩惱,有染汙。因有染汙,果也有染汙。即使你有錢有權,也很健康長壽,但是依然解決不了煩惱痛苦。這是一般的善,在佛法裏這叫人天道。
第二種是解脫道。解脫道是指有出離心的攝持。你做功德做善事的時候,不求世間的福報,不求人天的安樂,只求自我解脫。能斷除對世間的貪著,對世間法沒有貪戀,這叫出離心。有出離心的攝持,做任何善事,包括放生等都是一種善業,而且是一種無漏的善業,其果報是獲得聲聞和緣覺的果位,可以擺脫輪回,擺脫痛苦。
第叁種是菩提道。就是有菩提心的攝持。剛才講的解脫道是不求世間福報,但是求自我解脫。現在是不求自己解脫,只求利益衆生,這叫菩提心。我們明天放生也要發心,我們所做的善根、功德完全是爲了衆生能成佛。這樣發心是爲了斷除自私自利,完全是爲了度化衆生,這是有菩提心的攝持。
也許很多人都不明白,“我不懂什麼叫解脫,也不懂什麼叫成佛,我只求世間的福報。”現在這樣的人很多。求健康長壽、升官發財、平安順利等都是人天道,但正如剛才所講,你還是擺脫不了煩惱,擺脫不了痛苦,只是暫時健康長壽了,暫時升官發財了,但是煩惱痛苦依舊,也許煩惱更多,痛苦更大了,解決不了問題。升官發財是爲了什麼?是爲了自己幸福快樂,也是爲了解脫煩惱痛苦。以爲升官發財了,就可以幸福快樂了。但也許內心的煩惱痛苦更多了。這是因爲你做功德善事的時候,沒有出離心的攝持,而有貪欲心而造成的果報。
什麼是出離心呢?出離心不是要離開家庭,出離心不是要離開工作崗位。出離心是要斷除對世間的貪著,斷除對世間的貪戀。你一樣可以生活,一樣可以工作,但是不能貪戀這些,否則你擺脫不了煩惱,擺脫不了痛苦。現在就是要斷掉對世間的貪戀。“我對世間沒有貪戀了,不就沒有動力了嗎?”修行就是動力。修行就是盡責任、盡義務,了緣了債,這個心就是動力。了緣了債不是貪,這才是真正的盡職盡責,這叫盡任務、盡義務。貪欲是自私的,貪欲是想占有,這樣你了不了緣,了不了債。爲什麼說“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就是這個意思。
若是你不放下貪欲,了不了緣,還不了債,沒完沒了,這叫輪回。輪回就是無始無終,這樣互相欠互相還的。若是你不自私,不貪欲,去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叫了緣了債。了緣了債才能了脫生死。你不了緣、不了債,就了不了生死。什麼叫了緣了債?就是放下貪欲,放下想占有的心態。自私地想占有就是貪欲。放下貪欲,放下自私,出離心和菩提心就都有了。
一講出離心,就好像什麼都不能做、不能要了一樣;一講利他心、菩提心,就好像沒有一點兒自己的利益一樣。不是這樣的。放下貪欲,這叫出離心;放下自私,這叫菩提心。你不貪欲,才能了緣了債,了緣了債才能了脫生死。你不自私自利的時候才有真正的利他心。利他心是一切幸福與快樂的來源,也是圓滿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唯一的方法。
現在,家庭條件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內心的煩惱越來越多了,內心的痛苦越來越大了。就是因爲有貪欲心,人都貪得無厭。我們現在就是這樣,身上一分錢沒有的時候想,有一萬塊錢就很滿足了。真有一萬了就想要十萬,有十萬了就想要一百萬,有一百萬了就想要一千萬,有一千萬了就想要一個億,有一個億了還想要好多億,這叫貪欲——貪心和欲望。
一切的壓力都是自己給自己施加的,痛苦也是自己給自己造成的。佛法就是讓你解脫煩惱痛苦的方法。你放下貪心、欲望就可以解脫煩惱、解脫痛苦。因果是不虛的,該得的你肯定會得,該有的你肯定會有,一點兒都不會受到影響和阻礙,一點兒都不會耽誤。一樣可以得到世間的福報。
你放下貪心和欲望了,身體自然就健康了,家庭自然就平安了,工作自然就順利了,福報自然就圓滿了。並且還沒有煩惱痛苦,這是一種方法。明白了,誰都會喜歡;明白了,誰都會希求。
什麼也不能有,什麼都不能做,這叫放棄,不叫放下。放下與放棄完全是兩種心態,放下不是放棄,放棄不是放下。放下是一種覺悟。放棄是一種逃避,不要害怕有出離心。我這樣講,有的人聽明白了,原來出離心是這麼回事,出離心太好了!出離心是一種心態,是一種心的超越。
現在雖然物質發達了,但是精神卻落後了。這樣物質的發展就會變成精神的壓力。若是你的心超越了,就不受外境的影響,面對物質就沒有壓力了。我們經常講,心不能隨境轉,應該是境隨心轉。心超越了,不爲外境所動,境就動了,這叫涅槃,你就解脫了;若是心沒有超越,心跟著外境動了,這叫心隨境轉,這是輪回。此岸也好,彼岸也好,輪回也好,涅槃也好,就是一種轉念。念一轉就是彼岸,念不轉就是此岸。此岸就是輪回,輪回是痛苦的。念一轉就是涅槃,涅槃是快樂的。
一說菩提心和利他心,很多人又都誤解了:“啊?不能爲自己啊?”尤其是很多年輕人都這樣認爲,“我不爲自己,誰爲我呀?我不利益自己,誰利益我呀?”放下自私自利,全心全意爲衆生、爲他人,這才是真正的利益自己。有智慧的人爲自己的時候就去爲他人;沒有智慧的人爲自己的時候直接自私地爲自己,給自己帶來的卻是煩惱和痛苦,你的福德與智慧是不會達到圓滿的。你去爲他人,這種利他心的力量是非常的不可思議,你真有一顆利他心,真有一顆奉獻的心,才能感動一切人事物。
一切都被你感動了,都來報答你了,你的福德自然就圓滿了。你發出了一顆真正純善的利他心,萬事萬物給你回應的也一樣,也是美好的。日本的江本勝博士研究水證明,有什麼樣的感,就有什麼樣的應。所以不要太自私自利了。自私自利是一切痛苦的來源,是一切煩惱的根本!無論是在單位,還是在家裏,若是存有一顆利他心,就會有所不同。
佛講的是我們的生活和人生。希望我們不要把佛當神,把佛法當神話。我有一本書,書名是《佛法是種活法》,講的是最正確、最完美的生活方式,我們現在不會生活。佛講衆生都是背道而馳,我們想得到的是快樂和幸福,但是所做的一切卻不是幸福快樂的因,都是煩惱痛苦的因。這叫背道而馳。佛教給我們一個正確的生活方法,你以這種方法去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才能如願以償。
你對家人、對孩子應該全心全意、真心實意,要發利他心,裏面不參雜自私自利。我們在家裏都是這種情況:“我對家人、對孩子是無私的地奉獻和付出,但是他們不理解我,還恩將仇報。”心裏有很多埋怨,感覺很冤枉,這就說明你對他們不是真心的,這種利他心是不純正的,還摻雜著自私自利。你對家人孩子是有要求的,是求回報的,這是自私。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沒有得到如是的回報時,心裏就煩惱了。于是佛講了要破除我執,要放下我。
你爲什麼對他們這麼好?爲什麼這樣爲他們付出?就因爲是“我的家人,我的孩子”,是由“我”來帶動的,因爲有“我”。把“我”去掉,沒有這個“我”,你不可能這樣爲他們付出。現在要破除“我”,要放下“我”。那我是不是不能爲他們,不能利益他們了?不是。你…
《關于放生功德的開示(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