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四十一)

  《入菩薩行論》講記(四十一)

  達真堪布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子五、爲了知學處而參閱經典等:

  此及余學處,閱經即能知,

  經中學處廣,故應閱經藏。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裏講了很多菩薩的學處,但很多內容還不夠詳細、全面。佛陀在大乘經典裏,對菩薩的學處講得非常仔細和全面,所以如果有條件、有能力,應該多閱讀一些經典。

  

  首當先閱覽,虛空藏經部,

  亦當勤閱讀,學處總集論,

  佛子恒修行,學集廣說故。

  最先要閱讀《虛空藏經》,此經裏講了很多菩薩的學處以及墮罪與還淨方法。尤其是我們受了菩薩戒以後,若是利根者,要受持十八條根本戒,這部經對這十八條根本戒以及很多支分戒講得非常詳細。比如,若是犯了支分戒,應該怎樣去忏悔、彌補;若是犯了根本戒,應該怎樣去忏悔、恢複戒體等。

  此外,還應該反複閱讀寂天菩薩所造的《學集論》。此論對菩薩的學處講得比較廣且詳細。《入菩薩行論》是從《學集論》裏摘錄下來的。也可以說,《學集論》是一切大乘經典的精華,《入行論》是《學集論》的精華。所以,只是看一看《入菩薩行論》還不夠,還應該反複閱讀《學集論》。

  或暫閱精簡,一切經集論。

  亦當偶披閱,龍樹二論典。

  《經集論》是寂天菩薩所造的另一部論典,是總結佛所說的一切經典句義的,我們有時間也可以反複閱讀。總之,我們要閱讀所有的大乘經典,尤其是《虛空藏經》,也要反複閱讀寂天菩造的《學集論》和《經集論》。此外,還要勤奮研讀龍樹菩薩所造的《學集論》和《經集論》。因爲這些經典和論典對菩薩的學處宣講得都比較詳細。

  關于戒律方面,《入行論》中只是在第四品“不放逸品”和第五品“正知正念品”裏講了戒律,但是對于受持菩薩戒以後怎樣去守持根本戒和支分戒,並沒有具體詳細地進行宣講。這些內容在《虛空藏經》裏有詳細的說明,寂天菩薩的《學集論》和《經集論》,以及龍樹菩薩的《學集論》和《經集論》中對此也講得比較詳細,所以我們也要去閱讀和了解。

  比如,根本戒有十八條根本戒、四條根本戒和一條根本戒;也有很多支分戒。你受了菩薩戒以後,要了解和守持這些戒條。《入行論》裏對此沒有詳細和具體地宣講,只是告訴我們這些後學者應該看其他的經典和論典,去了解大乘菩薩的戒律,再去取舍和進退。

  如果想守持菩薩的學處,就要護持心;若是要護持心,必須要守持正知正念,還要不放逸,這樣才可以護持心。只有護持了心,才能守持學處。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以後如何守持學處,我們昨天講了叁個要點:第一,要長期依靠、依止善知識;第二,了解和明白菩薩的學處,然後去取舍;第叁,寂天菩薩在這裏講要不放逸,要有正知正念,這是最重要的。雖然我們長期依止善知識,但若是內心裏沒有做到不放逸,沒有保持正知正念,仍然會犯戒、會造業。雖然你精通大乘經論,也能辨別所有取舍之處,但若是內心沒有做到不放逸,內心裏沒有正知正念的話,也一樣會犯戒、會造業。所以最根本的是自己的內心要做到不放逸,要小心謹慎。

  所謂“正知”,就是時時觀察自己的叁門是對,還是錯,是行善了,還是造業了。所謂“正念”,是時時憶念這些學處,內心不放逸,小心謹慎。正知正念是很重要的。比如,今天你要做任何事情,談論任何話題,都要小心謹慎,“我這樣做,這樣說,會違背教言,會犯戒嗎?我這樣做,這樣說,是否符合一個大乘修行人的要求?是否如法?”如果能這樣小心謹慎,這叫內心不散亂、不放逸。

  什麼是正知?就是了知該做或不該做的事宜,時時能觀察叁門,無論是言談舉止,還是起心動念,有沒有違背佛法,有沒有違背戒律,該做,還是不該做,能做,還是不能做。就像門衛一樣,必須看好、看清楚,這個人該進去,還是不該進去,能進去,還是不能進去。

  什麼是正念?就是任何時候都不忘記學處,根據學處取舍。就如同用幾米長的繩子把馬拴在柱子上一樣,無論馬向哪個方向走都一樣,繩子有多長,它就只能走多遠,超不出這個範圍。如果走遠了,繩子就會把它拽回來。我們的意念和一切思想都在學處上,根據學處取舍,這叫正念。

  寂天菩薩講戒律的時候就講這叁點:第一是不放逸,第二是正知,第叁是正念。這些是守持戒律的根本。在其他論典裏,如在《叁戒論》裏講菩薩戒的時候,講了根本戒、支分戒;若犯了根本戒,應該怎樣忏悔、恢複戒體;若犯了支分戒,應該怎樣忏悔、還淨。但是,寂天菩薩沒有站在這個角度講,也沒有強調這點,而是站在不放逸、具有正知、具有正念的角度講的。大家要明白,這些是保護戒律、守持戒律的最好方法。有正知正念,不放逸,才能守持戒律。如果你內心放逸、散亂,沒有正知正念,無論你守持戒律有多清淨、多圓滿,也一定會被染汙的,一定會犯戒的。

  《入行論》中,先講了布施,然後講的是戒律。只要護持了心,就能護持學處;若是不去護持心,這些學處和戒律也是很難守持的。不放逸、正知、正念這叁點是護持心的方法,寂天菩薩認爲這些很重要,所以站在這個角度講戒律。關于具體的根本戒、支分戒等,在其他經典和論典裏都講得很詳細,大家仔細閱讀就能明白。

  造論或宣講的方式,可以分理論型和竅訣型兩種。比如,寂天菩薩所造《學集論》,其內容廣,屬于理論型的;而《入菩薩行論》則屬于竅訣型的。

  經論所未遮,皆當勤修學。

  爲護世人心,知已即當行。

  “經論所未遮,皆當勤修學”:“經”指經典,即佛親自講的;“論”指論典,是後來的大德高僧們所造的。在經典和論典中,關于該做的和不該做的,能做的和不能做的,可以做和可以不做的,以及佛所開許做的,這些內容都講得很清楚了。這些也就是所行、所斷和佛所開許的,“所斷”是指不能做的,“所行”是指要做的,佛所開許的就可以做了。我們應該按照這個標准,盡量去行所行,即做該做的;盡量去斷所斷,即不做不該做的。

  造論不是誰都可以做的。在佛法裏,若是你要造論、寫書,要具足叁個條件:第一,最好是現量見到諸法的實相,達到登地以上菩薩的境界;第二,親見本尊;第叁,精通五明。所謂“班智達”,通達五明之義,“班”是五,“智”是通達。最起碼要通達五明,才有造論的資格和能力。

  什麼是真正的論典?佛法裏講了兩個要求:第一,能對治煩惱,甚至能斷盡煩惱,有這樣的能力與作用;第二,能從惡趣乃至六道中解救衆生,有這樣的作用。只有具足這兩個要點或條件,才可以視爲真正的論典。現在的社會著作多、書籍多,誰都寫東西,但這些都不一定是真正的論典。

  “爲護世人心,知已即當行”:大乘佛法裏講,要保護他人的相續,不能輕易讓人起煩惱,毀壞他人的相續。學佛人要受持很多戒,也就是爲了保護自己的相續,更是爲了保護衆生的相續。所謂戒律,第一個是保護自己的相續,第二個是保護他人的相續。爲了這個目的而製定了這些戒條,所以大家也要這樣做。

  大乘佛法裏主要是強調保護他人的相續,盡量不讓他人起煩惱,不讓他人起邪見。如果你毀壞了他人的相續,讓他人起煩惱,這就是傷害衆生。

  小乘裏主要是保護自己的相續不被染汙,其次是保護他人的相續。而大乘佛法裏主要是保護他人的相續,主要是爲衆生著想,利益衆生。若你真正有了這種利他心,自己的相續自然就會清淨,自己的福德和功德自然就會圓滿。這不是只在嘴上說,也不是只在表面上做,而是在心裏真正有利他心,有想幫助他人和利益他人的心,這是很珍貴、很重要的。這種利他心是出發點,所以我們講戒律的時候,也強調主要是維護、保護他人的相續,不能毀壞他人的相續,這是很重要的。

  大乘佛法裏主要講的是利他心,這種利他心是暫時和究竟的一切成就的根本。我們有很多的需求:暫時的健康平安,升官發財等;也有究竟的解脫、圓滿的佛果。這一切都是來自于菩提心,來自于利他心。這個利他心不是普通的利他心,而是沒有自私自利,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利益衆生、幫助衆生的這種心念。這個利他心,第一是沒有自私自利;第二是想利益和幫助一切衆生,想度化一切衆生。此處所講的利他心和菩提心是一個含義。怎樣才能利益衆生?首先要自己獲得解脫、獲得佛果,然後再去幫助衆生解脫,幫助衆生成就佛果。

  大乘佛法裏講戒律的時候也是強調利他心,主要是要保護他人的相續。在衆生相續中能産生一絲一毫的善根與正念,真是太不容易了。在座各位的相續中至少有一點善根和正見,這都是菩提的芽,我們要加以培養和保護。我之所以天天給大家這樣苦口婆心地講,也是爲了保護衆生的相續,爲了保護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善根。

  壬叁、略說護持正知之法相:

  再叁宜深觀,身心諸狀態,

  僅此簡言之,即護正知義。

  這裏講的是正知的法相。

  “再叁宜深觀,身心諸狀態”:要以明曉取舍的智慧再叁觀察自己的身體、語言以及心的狀態。也就是說,要以智慧再叁觀察自己的身體、語言和心的狀態。

  “僅此簡言之,即護正知義”:略而言之,這就是護持正知的法相,這就是正知。

  要用什麼標准來衡量正知?就以剛才講的這個標准來衡量,具有這樣的法相叫正知。

  己叁、教誡結合相續而精進:

  法應恭謹行,徒說豈有益?

  唯閱療病方,疾患雲何愈?

  我們修學佛法,就要在實際中去做,否則,只在口頭上說,一點兒用都沒有,沒有任何意義。就如同讀一讀、看一看藥方,能治愈疾病嗎?一個患者天天不吃藥,不紮針,不去實際治療,只看藥方,疾病…

《《入菩薩行論》講記(四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