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四十一)

  《入菩萨行论》讲记(四十一)

  达真堪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子五、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

  此及余学处,阅经即能知,

  经中学处广,故应阅经藏。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讲了很多菩萨的学处,但很多内容还不够详细、全面。佛陀在大乘经典里,对菩萨的学处讲得非常仔细和全面,所以如果有条件、有能力,应该多阅读一些经典。

  

  首当先阅览,虚空藏经部,

  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

  佛子恒修行,学集广说故。

  最先要阅读《虚空藏经》,此经里讲了很多菩萨的学处以及堕罪与还净方法。尤其是我们受了菩萨戒以后,若是利根者,要受持十八条根本戒,这部经对这十八条根本戒以及很多支分戒讲得非常详细。比如,若是犯了支分戒,应该怎样去忏悔、弥补;若是犯了根本戒,应该怎样去忏悔、恢复戒体等。

  此外,还应该反复阅读寂天菩萨所造的《学集论》。此论对菩萨的学处讲得比较广且详细。《入菩萨行论》是从《学集论》里摘录下来的。也可以说,《学集论》是一切大乘经典的精华,《入行论》是《学集论》的精华。所以,只是看一看《入菩萨行论》还不够,还应该反复阅读《学集论》。

  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论。

  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

  《经集论》是寂天菩萨所造的另一部论典,是总结佛所说的一切经典句义的,我们有时间也可以反复阅读。总之,我们要阅读所有的大乘经典,尤其是《虚空藏经》,也要反复阅读寂天菩造的《学集论》和《经集论》。此外,还要勤奋研读龙树菩萨所造的《学集论》和《经集论》。因为这些经典和论典对菩萨的学处宣讲得都比较详细。

  关于戒律方面,《入行论》中只是在第四品“不放逸品”和第五品“正知正念品”里讲了戒律,但是对于受持菩萨戒以后怎样去守持根本戒和支分戒,并没有具体详细地进行宣讲。这些内容在《虚空藏经》里有详细的说明,寂天菩萨的《学集论》和《经集论》,以及龙树菩萨的《学集论》和《经集论》中对此也讲得比较详细,所以我们也要去阅读和了解。

  比如,根本戒有十八条根本戒、四条根本戒和一条根本戒;也有很多支分戒。你受了菩萨戒以后,要了解和守持这些戒条。《入行论》里对此没有详细和具体地宣讲,只是告诉我们这些后学者应该看其他的经典和论典,去了解大乘菩萨的戒律,再去取舍和进退。

  如果想守持菩萨的学处,就要护持心;若是要护持心,必须要守持正知正念,还要不放逸,这样才可以护持心。只有护持了心,才能守持学处。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以后如何守持学处,我们昨天讲了三个要点:第一,要长期依靠、依止善知识;第二,了解和明白菩萨的学处,然后去取舍;第三,寂天菩萨在这里讲要不放逸,要有正知正念,这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们长期依止善知识,但若是内心里没有做到不放逸,没有保持正知正念,仍然会犯戒、会造业。虽然你精通大乘经论,也能辨别所有取舍之处,但若是内心没有做到不放逸,内心里没有正知正念的话,也一样会犯戒、会造业。所以最根本的是自己的内心要做到不放逸,要小心谨慎。

  所谓“正知”,就是时时观察自己的三门是对,还是错,是行善了,还是造业了。所谓“正念”,是时时忆念这些学处,内心不放逸,小心谨慎。正知正念是很重要的。比如,今天你要做任何事情,谈论任何话题,都要小心谨慎,“我这样做,这样说,会违背教言,会犯戒吗?我这样做,这样说,是否符合一个大乘修行人的要求?是否如法?”如果能这样小心谨慎,这叫内心不散乱、不放逸。

  什么是正知?就是了知该做或不该做的事宜,时时能观察三门,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起心动念,有没有违背佛法,有没有违背戒律,该做,还是不该做,能做,还是不能做。就像门卫一样,必须看好、看清楚,这个人该进去,还是不该进去,能进去,还是不能进去。

  什么是正念?就是任何时候都不忘记学处,根据学处取舍。就如同用几米长的绳子把马拴在柱子上一样,无论马向哪个方向走都一样,绳子有多长,它就只能走多远,超不出这个范围。如果走远了,绳子就会把它拽回来。我们的意念和一切思想都在学处上,根据学处取舍,这叫正念。

  寂天菩萨讲戒律的时候就讲这三点:第一是不放逸,第二是正知,第三是正念。这些是守持戒律的根本。在其他论典里,如在《三戒论》里讲菩萨戒的时候,讲了根本戒、支分戒;若犯了根本戒,应该怎样忏悔、恢复戒体;若犯了支分戒,应该怎样忏悔、还净。但是,寂天菩萨没有站在这个角度讲,也没有强调这点,而是站在不放逸、具有正知、具有正念的角度讲的。大家要明白,这些是保护戒律、守持戒律的最好方法。有正知正念,不放逸,才能守持戒律。如果你内心放逸、散乱,没有正知正念,无论你守持戒律有多清净、多圆满,也一定会被染污的,一定会犯戒的。

  《入行论》中,先讲了布施,然后讲的是戒律。只要护持了心,就能护持学处;若是不去护持心,这些学处和戒律也是很难守持的。不放逸、正知、正念这三点是护持心的方法,寂天菩萨认为这些很重要,所以站在这个角度讲戒律。关于具体的根本戒、支分戒等,在其他经典和论典里都讲得很详细,大家仔细阅读就能明白。

  造论或宣讲的方式,可以分理论型和窍诀型两种。比如,寂天菩萨所造《学集论》,其内容广,属于理论型的;而《入菩萨行论》则属于窍诀型的。

  经论所未遮,皆当勤修学。

  为护世人心,知已即当行。

  “经论所未遮,皆当勤修学”:“经”指经典,即佛亲自讲的;“论”指论典,是后来的大德高僧们所造的。在经典和论典中,关于该做的和不该做的,能做的和不能做的,可以做和可以不做的,以及佛所开许做的,这些内容都讲得很清楚了。这些也就是所行、所断和佛所开许的,“所断”是指不能做的,“所行”是指要做的,佛所开许的就可以做了。我们应该按照这个标准,尽量去行所行,即做该做的;尽量去断所断,即不做不该做的。

  造论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在佛法里,若是你要造论、写书,要具足三个条件:第一,最好是现量见到诸法的实相,达到登地以上菩萨的境界;第二,亲见本尊;第三,精通五明。所谓“班智达”,通达五明之义,“班”是五,“智”是通达。最起码要通达五明,才有造论的资格和能力。

  什么是真正的论典?佛法里讲了两个要求:第一,能对治烦恼,甚至能断尽烦恼,有这样的能力与作用;第二,能从恶趣乃至六道中解救众生,有这样的作用。只有具足这两个要点或条件,才可以视为真正的论典。现在的社会著作多、书籍多,谁都写东西,但这些都不一定是真正的论典。

  “为护世人心,知已即当行”:大乘佛法里讲,要保护他人的相续,不能轻易让人起烦恼,毁坏他人的相续。学佛人要受持很多戒,也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相续,更是为了保护众生的相续。所谓戒律,第一个是保护自己的相续,第二个是保护他人的相续。为了这个目的而制定了这些戒条,所以大家也要这样做。

  大乘佛法里主要是强调保护他人的相续,尽量不让他人起烦恼,不让他人起邪见。如果你毁坏了他人的相续,让他人起烦恼,这就是伤害众生。

  小乘里主要是保护自己的相续不被染污,其次是保护他人的相续。而大乘佛法里主要是保护他人的相续,主要是为众生着想,利益众生。若你真正有了这种利他心,自己的相续自然就会清净,自己的福德和功德自然就会圆满。这不是只在嘴上说,也不是只在表面上做,而是在心里真正有利他心,有想帮助他人和利益他人的心,这是很珍贵、很重要的。这种利他心是出发点,所以我们讲戒律的时候,也强调主要是维护、保护他人的相续,不能毁坏他人的相续,这是很重要的。

  大乘佛法里主要讲的是利他心,这种利他心是暂时和究竟的一切成就的根本。我们有很多的需求:暂时的健康平安,升官发财等;也有究竟的解脱、圆满的佛果。这一切都是来自于菩提心,来自于利他心。这个利他心不是普通的利他心,而是没有自私自利,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利益众生、帮助众生的这种心念。这个利他心,第一是没有自私自利;第二是想利益和帮助一切众生,想度化一切众生。此处所讲的利他心和菩提心是一个含义。怎样才能利益众生?首先要自己获得解脱、获得佛果,然后再去帮助众生解脱,帮助众生成就佛果。

  大乘佛法里讲戒律的时候也是强调利他心,主要是要保护他人的相续。在众生相续中能产生一丝一毫的善根与正念,真是太不容易了。在座各位的相续中至少有一点善根和正见,这都是菩提的芽,我们要加以培养和保护。我之所以天天给大家这样苦口婆心地讲,也是为了保护众生的相续,为了保护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善根。

  壬三、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

  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这里讲的是正知的法相。

  “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要以明晓取舍的智慧再三观察自己的身体、语言以及心的状态。也就是说,要以智慧再三观察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心的状态。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略而言之,这就是护持正知的法相,这就是正知。

  要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正知?就以刚才讲的这个标准来衡量,具有这样的法相叫正知。

  己三、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法应恭谨行,徒说岂有益?

  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

  我们修学佛法,就要在实际中去做,否则,只在口头上说,一点儿用都没有,没有任何意义。就如同读一读、看一看药方,能治愈疾病吗?一个患者天天不吃药,不扎针,不去实际治疗,只看药方,疾病…

《《入菩萨行论》讲记(四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