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講記(四十叁)
達真堪布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己二、安忍之功德:
精勤滅嗔者,享樂今後世。
前面講過了嗔恨心的過患,也講了修安忍的功德。作爲修行人,尤其是一位大乘行者,應該竭盡全力、全力以赴地毀壞嗔恨。內心深處沒有嗔恨心,這就是安忍。若是能修安忍,今生來世都可以享受安樂,今生能健康長壽、幸福快樂,來世能解脫、成佛。所謂解脫,就是解脫煩惱,解脫痛苦,再也不煩惱,再也不痛苦了。所謂成佛,就是福德和智慧達到最圓滿的層次。若是能精進修安忍,就能對治嗔恨心,同時也能對治其他煩惱,這樣我們可以獲得解脫,可以獲得佛果。
若是你不去修安忍,總是懷有嗔恨,今生不會有真正的幸福快樂,自己的身體也不會健康,壽命也會縮短;嗔恨心是下地獄的因。若是懷有嗔恨心,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災害,這樣的人不可能解脫,更不可能成佛。我們都想解脫,都想即身成佛,那麼就應該好好地對治煩惱,對治嗔恨心,應該毀滅煩惱,毀滅嗔恨心。因爲它不讓我們解脫,不讓我們成佛,今生也令我們身心都不得安甯。
我們應該多想嗔恨心的過患,多想修安忍的功德,應該通過修安忍來毀滅嗔恨心,讓自己的相續當中不要生起嗔恨心,這樣今生來世都可以享受快樂,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利益和功德。
戊二(修持方法)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己一(略說)分二:一、思維所斷因之過患;二、理當遣除。
庚一、思維所斷因之過患;
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
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己。
“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嗔恨心強製性地給我們製造不幸,百般地阻撓我們所希求之事。我們不願意遭受不幸和痛苦,但是嗔恨心強製性地讓我們遭遇不幸、感受痛苦;我們想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利益,想獲得暫時和究竟的成就,但是嗔恨心會阻礙、擾亂我們所希求的事情。若是懷有嗔恨心,我們無法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利益,也無法獲得暫時和究竟的成就。當嗔恨心一上來時,我們就以嗔恨心去造惡業,心裏沒有了安樂,將來還要下地獄,要墮落惡趣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
“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己”:“不樂食”即不悅意之食物,這裏指的是嗔恨心。一有嗔恨心,心裏就不會快樂。心裏生起煩惱、嗔恨時,喜悅和快樂二者會同時消失,所以叫“不樂食”。“嗔盛”,我們還去非理作意,讓嗔恨心增長。當生起嗔恨心時,我們往往找很多借口去縱容它,令它的力量強大了,甚至足以毀滅自己,破壞自己的相續,毀壞自己所積累的善根,讓自己今生來世都不得安甯,不得快樂。
這裏講的是嗔恨心的過患。若是有嗔恨心,統統都是不欲臨苦,統統都是求不得苦。有嗔恨心就有其他的煩惱,有嗔恨心肯定會造惡業,今生和來世的一切痛苦的根本是嗔恨心,一切痛苦的來源也是嗔恨心。若是真想獲得解脫和安樂,就要對治嗔恨心。一旦有對境的時候,我們不能犯傻,不能自尋煩惱,自找痛苦。如果在對境中生起嗔恨心了,身心痛苦,這就是自尋煩惱,自找痛苦。
其實,這些對境主要是看你自己怎麼看待,以什麼心態去面對。若是你當它是好事,它就是好事;若是你以一個平靜的心態去看待,它也是正常的。比如,若有人傷害你、侮辱你,你也許會覺得不應該,覺得特別不好,其實不是這樣的,這只是你自己的看法。如果你覺得不應該,是因爲你還是沒有明白爲什麼這樣。我們講過因果,所謂“如是因,如是果”,都是應該的。而且,你若當它是好事,就還可以是好事。
是佛,還是魔,就看你的心。若你把它看成佛,它就是佛;若你把它看成魔,它就是魔。若是自己心裏不清淨的話,它就是魔;若是心裏清淨的話,它就是佛。比如,剛才所說的這種對境,自己若是真有智慧的話,它可以變成好事,可以變成成就的助緣;若自己內心裏沒有智慧的話,那它就是壞事,因爲你通過這樣的事情生起了嗔恨心,毀壞了自己的相續,這是墮落惡趣、下地獄的因。它會産生哪一種結果,主要看你自己。
作爲學佛人,作爲一個佛子,遇到對境的時候,一定要以佛法、以智慧去面對和處理,不能犯傻,不能犯錯。如果你能以佛法、以智慧去面對或處理的話,一切都是清淨的,一切都是圓滿的,沒有不清淨的,沒有不圓滿的。
庚二、理當遣除:
故當盡斷除,嗔敵諸糧食,
此敵唯害我,更無他余事。
“故當盡斷除,嗔敵諸糧食”:理所應當斷絕自己的嗔恨敵人的不悅意食物。在前面講過,煩惱、嗔恨心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我們爲什麼痛苦?因爲有嗔恨心。我們爲什麼六道輪回?因爲有嗔恨心。一切痛苦都來自于它,一切災難都是由它造成的,所以它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這個嗔恨心也叫“不悅意的食物”,若心裏有嗔恨,就不會快樂,也不會悅意了。
“此敵唯害我,更無他余事”:爲什麼說理所應當斷絕這個嗔恨心?因爲它只會害我們,沒有其他的事。只要它一到來,我們就會遭受痛苦,就會遭受損害,自然就會破壞我們的相續,毀壞我們的善根。今生來世它都會讓我們痛苦,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災難,除此之外沒有用處。所以,我們一旦發現它的存在,一旦發現它的到來,通過修安忍或者修智慧,要立即毀滅它,立即斷除它。
有的人非常容易生氣、發怒,在你生起嗔恨心的時候,心裏開始發怒的時候,爲什麼不去想嗔恨心的危害?我們現在知道了嗔恨心的危害,爲什麼還去縱容它,加強它的能力呢?它一旦在我們的相續中出現,我們就不會有快樂,也不會得到任何的利益,所以要立即斷除它。當煩惱生起來的時候,嗔恨心生起來的時候,要立即對治它。有的人甚至還喜歡嫉恨,還說要報複等等,你這樣相當于抱著個炸彈,若真這樣的話,一定會失去慧命,一定會失去解脫的機會。
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
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
“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無論我們遇到什麼樣的對鏡,遇到什麼樣的事情,都不應該擾亂自己歡喜的心情,不應該給自己造成不愉快,而是要保護自己這種歡喜與平靜的心態。若能如此,再多的敵人或再大的災難都傷害不了你。
一個修行人應該有這樣的境界。突然地震來了、海嘯來了,心裏沒有不安與恐懼,仍然是平靜的,仍然可以爲衆生祈禱,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你看看自己,不用說別的,假如今天你身邊有一個人態度不好了,或是說話沒有注意,你的心情是不是就不好了,或開始嗔恨了?
若想做一個修行人或想成就的話,就要保持穩定的心態,就要達到如如不動的境界。在任何對境面前,不是要逃避,而是要面對。若要面對,就要無有恐怖,若心裏有恐懼或是心慌意亂,那就沒有修行,更談不上什麼成就。
生老病死、成住壞空、喜怒哀樂等等,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你身處人群,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喜怒哀樂是不可避免的。一會兒高興,一會兒不高興,一會兒快樂,一會兒痛苦……這些都是正常的。緣法就是如此,顯現就是如此,但是心不能動。也就是說,在這當中,心沒有受到影響,心裏沒有喜怒哀樂。
“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一旦發生了什麼事,或是出現了什麼意外,甚至得了絕症了等等,若是你憂愁、苦惱,能不能解決問題?不能。當你遇到事情的時候,若是心慌意亂,事情就會變得更亂。這樣對于解決問題無濟于事,所以沒有必要去憂愁、苦惱。
比如你得了絕症,如果你心裏充滿了痛苦和恐懼,病情就會更加惡化,這就是害自己。一個智者不應該這樣,而是應該先把心安定下來,之後再去想辦法,辦法總會有的。倘若你心裏不斷地煩惱或嗔恨,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毀壞自己所積累的一切善根。所以,我們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應該憂愁和煩惱。
若事尚可爲,雲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若事尚可爲,雲何不歡喜”: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如果這件事情能及時地扭轉或補救,就不應該不愉快,不應該煩惱和痛苦。既然這件事情能有扭轉的余地,能夠補救,爲什麼不歡喜呢?猶如不小心將青稞灑在地上,但是還可以撿起來一樣,我們不應該憂愁和苦惱。
“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若是事情已經沒有扭轉的余地,不可補救的話,猶如不小心而打碎的碗一樣,你憂愁和苦惱也沒有用。
我們所遇到的事情可能就有這兩種情況:若是能扭轉、補救,就不應該苦惱、憂愁;若是沒有扭轉的余地,已經無法補救,即使你憂愁、苦惱,也沒有用。
當我們遇到事情或對境的時候,自己應該觀察一下:若是能扭轉、補救的,就不應該煩惱、痛苦;若是已經不能扭轉、補救,也不應該煩惱、痛苦,既然事情已經這樣了,你煩惱也沒有用。因此,無論如何都不應該煩惱、痛苦。
己二(廣說)分二:一、總說嗔恨對境之分類;二、遮破嗔彼。
庚一、總說嗔恨對境之分類:
不欲我與友,曆苦遭輕蔑,
聞受粗鄙語,于敵則相反。
此處講的是我們生起嗔恨心的因,也可以說是生起嗔恨心的對境。
“不欲”即不樂意。如果遭遇不樂意的情況,就容易生起嗔恨。一共有十二種情況。
首先是對自己的四個不欲:我自己不樂意遭受痛苦,不願遭受輕蔑與侮辱,不樂意聽到粗語、惡語,也不樂意聽到鄙語和毀壞名譽的刺耳語言。如果自己遭遇這四種情況,就容易生氣嗔恨心。比如自己遭受痛苦了,或者遭受侮辱、得…
《《入菩薩行論》講記(四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