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到利益等,或者聽到有人惡口罵人,或是聽到毀壞自己名譽的語言,自己心裏就會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
對自己的親朋好友也是如此。不願意讓自己的親友遭受痛苦,不樂意讓自己的親友遭受侮辱,不樂意讓自己的親友聽到不悅耳的語言,也不樂意讓自己的親友聽到毀壞名譽的鄙語。如果自己的親人、朋友遭受痛苦了,心裏就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若自己的親人、朋友遭受侮辱了,自己心裏也會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若有人惡口罵我們的親人、朋友,自己也非常容易生起嗔恨心;若有人诋毀或毀壞我們親人、朋友的名譽,自己心裏會不舒服,也容易生起嗔恨心。
對敵人則是相反的。若我們所謂的敵人沒有遭受痛苦,我們心裏就會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因爲這是我們不樂意看到的;若我們所謂的敵人沒有遭遇侮辱或利益受損,我們心裏也不舒服,也容易生起嗔恨心;若我們所謂的敵人避免了他人惡口謾罵之類的事情時,我們心裏也會不舒服,也容易生起嗔恨心;若我們所謂的敵人沒有被以卑鄙的語言毀壞名譽,我們心裏也不舒服,也容易生起嗔恨心。
“所欲”也就是我們樂意的,與前面講的“不欲”的那些情況相反,比如安樂、尊者、愛語、敬語等。如果我們的所欲被阻礙,也容易引起嗔恨。一共十二種情況。
我們希望自己獲得安樂,當受到阻礙或得不到安樂的時候,我們心裏就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我們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若達不到這樣的欲望,甚至有人不尊重自己的時候,我們就容易生起嗔恨心;我們願意聽愛語、悅耳語,若聽不到,甚至聽到相反的話語時,我們心裏就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我們想聽到敬語,即恭敬、贊歎之類的語言,若是沒有人恭敬、贊歎自己,心裏就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
對自己的親人、朋友也是如此。我們希望自己的親人、朋友獲得安樂,如果他們得不到安樂,我們心裏就不舒服,也容易生起嗔恨心;我們希望他們都獲得尊重,若是他們沒有得到尊重,我們心裏不舒服,也容易生起嗔恨心;我們希望自己特別喜歡的親人、好友能夠聽到愛語、悅耳語,若是他們聽不到,我們心裏會不舒服,也容易生起嗔恨心;我們希望他們獲得他人的恭敬、贊歎,若是得不到時,我們心裏就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
對敵人則相反。敵人沒有得到安樂的時候,我們樂意;敵人沒有得到他人的尊重的時候,我們樂意;他們沒有聽到愛語的時候,我們樂意;他們沒有得到恭敬的語言的時候,我們樂意。當這些所欲之事受阻時,我們就容易生起嗔恨。比如,若我們的敵人得到了安樂,心裏就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若我們最恨的人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得到了利益,我們心裏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若我們所謂的敵人聽到了他人的愛語,得到他人的愛戴等,我們心裏就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若我們所謂的敵人聽到了敬語,我們心裏也不舒服,容易生起嗔恨心。
遭受“不欲”有十二種情況,“所欲”受阻有十二種情況,一共是二十四種情況。這些還可以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來分,這樣共有七十二種。我們內心的嗔恨心就是因爲這些而産生的,所以這些都是生起嗔恨心的因,都是生嗔恨心的對境。
庚二(遮破嗔彼)分二:一、遮破于令遭不幸者生嗔;二、遮破于障礙所欲者生嗔。
辛一(遮破于令遭不幸者生嗔)分叁:一、破嗔于我造四罪者;二、破嗔于親友造四罪者;叁、破嗔于怨敵作四善者。
壬一(破嗔于我造四罪者)分二:一、破嗔令我痛苦者;二、破嗔輕侮我等叁者。
癸一(破嗔令我痛苦者)分叁:一、忍受痛苦之安忍;二、定思正法之安忍;叁、忍耐作害者之安忍。
子一(忍受痛苦之安忍)分四:一、作意輪回之自性;二、作意出離之因;叁、以修習觀察安忍;四、作意功德。
醜一、作意輪回之自性:
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
我們在六道中輪回,苦因多,樂因少。
什麼是樂因?就是享受快樂的因,即善業。但是這個善業是偶爾産生的,可謂少之又少。
不用說其他衆生,我們現在都在學佛修行,很多時候還自認爲很了不起,覺得自己很有修行似的,但什麼是真正的善,怎樣才能積累善根,若以這些標准衡量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積累過什麼善根,自己行持的是否是真正的善法?仔細一觀察,真的很難啊。雖然我們現在有幸得到了人身,遇到了佛法,但是我們有沒有真正行持善法啊?我們到底做了什麼善事啊?享受快樂的因是善業,積累點善根特別不容易,所以我們得不到安樂是正常的,享受不到快樂是正常的。因爲我們沒有做過什麼善業,既然沒有這個因,哪來的果啊?
有的人還怨天尤人:我怎麼這麼倒黴啊?我怎麼這麼痛苦啊?人家多有福報,多自在、快樂啊!你應該問自己,這是因爲你沒有做善事,你沒有積累善根啊,沒有別的。人家有福報,因爲他積累善根了;人家快樂了,因爲他肯定行持善法了。有因才會有果。
什麼是痛苦之因?就是不善業。不善業等卻多之又多,無勤中就存在。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這些思想、行爲,不用特意,不知不覺地就造惡業了,處處都造惡業,這都是痛苦之因。
你應該思維和比較快樂的因與痛苦的因,快樂的因少,痛苦的因多,所以苦多樂少是很正常的,有什麼可怨天尤人的?
我們都在六道中輪回,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超不出痛苦的範圍,所以有苦是正常的,受苦是正常的。你覺得正常,能面對痛苦,痛苦就會變成快樂,這叫解脫,就是一個轉念嘛!爲什麼說“輪回即是彼岸”“輪回即是涅槃”?就是一個轉念。涅槃指的是快樂,輪回指的是痛苦。若念轉不過來,就是輪回,就是痛苦的;若念轉過來了,就是涅槃,都是快樂的。念沒有轉過來,說明智慧還是沒有打開,所以處處遭遇痛苦,處處遭遇災難,這是正常的,因爲你在六道中輪回嘛!輪回就是痛苦的意思,你離不開痛苦的本性,所以不要怨天尤人。我們很多時候會找很多其他的理由,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理由。
痛苦本來就是輪回的自性。既然現在你沒有轉念,還是屬于輪回的,所以苦多樂少,處處遭受痛苦,不離痛苦,這就是輪回的自性,因此應當安忍。
醜二、作意出離之因:
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
苦行伽那巴,無端忍燒割,
吾今求解脫,何故反畏怯?
六道輪回不離痛苦的自性,但這並不是什麼壞事。
“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如果感受不到痛苦,就不會對輪回生起厭離心,如此也就不會有出離輪回的念頭。因此,你這顆心要好好地思維而堅定不移地承受痛苦。
佛爲什麼一開始就講苦谛呢?就是讓大家認識苦,讓大家覺察到苦,然後才可以産生出離心,才真正會希求解脫。只有希求解脫了,才會修解脫的因,這是很重要的。
盡管輪回離不開痛苦的本性,但是我們不明白,無始劫以來在六道中輪回,現在已經麻木了,很多時候覺察不到痛苦了。所以,覺察苦、認識苦,這是很重要的,這是修法的根本,也是解脫的根本,這樣才可以産生出離心,之前是不可能的。
我們現在爲什麼總是精進不起來?就是沒有出離心。爲什麼沒有出離心?就是沒有真正地認識到苦。有些人還煞有其事地講“人世間叁分是苦,七分是樂”,這是不可能的。如果這樣想,這個人就是徹底糊塗了。即使你把這句話反過來,“人世間七分是苦,叁分是樂”,這也是錯誤的,人世間連叁分的樂都沒有,只有痛苦,沒有安樂。爲什麼?因爲你在六道中輪回。若是沒有煩惱的控製、業力的牽引,不叫輪回。只要有煩惱的控製,有業力的牽引,這就是在六道中輪回。六道輪回只有痛苦,沒有安樂,但是我們沒有明白,沒有認識到苦,所以沒有生起出離心啊!既然沒有生起出離心,所以精進不起來啊!
大家現在在百日共修,在修加行,但也總是丟叁落四的。一天要求有四座觀修,你們看看自己坐了幾座?還有一些晚課、聞法等其他的修法,也是如此,今天落這個課,明天缺那個課,還爲自己找很多的借口和理由,說“沒有時間”,能沒有時間麼?實在不行,你就少睡一個小時,少吃一頓飯。每天叁餐好像誰都沒有落,晚上睡覺好像時間都掐得很准。爲什麼會這樣?就是沒有真正生起出離心,沒有認識到苦啊!如果你真的認識到了苦、覺察到了苦,能這樣嗎?
遭受痛苦、遭遇災難是好事,因爲它可以讓你産生出離心,讓你走進佛門,讓你精進修行,讓你究竟成就。現在我們身邊很多學佛的人也是因爲遇到一些痛苦、煩惱的事,才走進了佛門,開始修持佛法的。我們就是要遭受一些痛苦,尤其是學佛修行的過程當中要遭受一些苦難,這都是應當的,都是好事。
“苦行伽那巴,無端忍燒割”:“苦行”和“伽那巴”指的都是外道。
天女俄瑪是自在天王的王妃,她反對自在天王苦行。天女俄瑪的很多信徒爲了令她歡喜,爲了能獲得她那樣的果位,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如往火堆裏跳,忍受焚燒的痛苦;或者割斷自己的身體,忍受這些痛苦。
伽那巴是以前印度信奉梵天王的一種外道,他們爲了令梵天王歡喜,爲了獲得梵天王的果位,也進行苦修,在一些如日食等特殊的日子裏,他們就會砍斷自己的頭,割斷自己的四肢等。
這些外道通過這種極其殘忍的方式去修梵天王、天女俄瑪,他們這樣做也是爲了解脫,爲了獲得這樣的果位。但是他們能不能得到解脫,能不能獲得這樣的果位?不能。這些都是外道,都是邪道,他們尚且會這樣忍受種種苦行。
此外,世間一些人爲了國家或者個人的暫時的利益,也會不惜一切代價,甚至連自己的生命都不要了,盡管這些都是無意義的,不能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快樂,但是他們仍然會這樣做。
這些衆生爲了獲得天人的果位,爲了讓天王等歡喜,竟然願意遭受這樣極大的痛苦,盡管這些痛苦都是無有意義的,但是他們還是不顧一切;而我們是爲了解脫、成佛,即便遭受點痛苦和災難,又有什麼不應該的呢?
有些人說:“在山上吃不好,住不好……”怎麼吃不好,怎麼住不好?以前佛陀在世的時候,都住森林中、山洞裏修行;而我們現在都住樓房裏,睡在床上,還說“吃不好,住不好”?你們到山上來參加百日共修,是來享受的,還是來修行的?每天只有四座觀修,但是有些人已經不耐煩了,一聽到下座的引罄聲就高興。剛打第一聲下座的引罄,他好像早就准備好了似的,一下子就從房間裏出來了;打第二聲引磬的時候,他已經沖出大門了。但若是要開始入座的引罄聲響了,甚至其他人都已經入坐了,他還在那兒晃晃悠悠……這種人還想解脫?還想即身成佛?做夢去吧!甚至有的人還在這裏用佛法造業,將來要下地獄的,要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那個時候別喊“救命”啊!那個時候,誰也解救不了你,都是你自己咎由自取!
大家能上山參加百日共修,這是多麼不容易啊!若你在山上虛度光陰,和在山下虛度光陰有什麼差別啊?若你在山上造業,和在山下造業有什麼區別啊?山上有這麼好的環境和條件,你還虛度光陰,罪過不是更嚴重了嗎?!在這麼清淨的道場中,能夠和這樣一個清淨的僧團一起修法,自己卻還不知道珍惜,還去造業,這個罪過不是更嚴重了嗎?!這樣的人還不如不參加共修,還不如不學,最起碼也不會以僧衆作爲對境來造業,不會用佛法來造業。
“吾今求解脫,何故反畏怯”:我們爲了解脫,爲什麼反而經常畏縮、怯懦呢?且不說用身體和生命來求法、修法,就那麼一點點痛苦都忍受不了。你想舒舒服服、快快樂樂地成佛,沒有這樣的事!曆史上沒有舒舒服服、輕輕松松成佛的!自己看看吧!
大家應該先問問自己:想解脫,想成佛的心是不是真的?如果想解脫、成佛的心是真的,你爲什麼不去做解脫的因呢?爲什麼不采取一切手段去做成佛的因呢?
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發心有問題了,我們想解脫、想成佛的心不是真的。大家應該仔細觀察一下,若你是真心想解脫、成佛的話,你還需要有人督促你嗎?還需要別人安排你嗎?修法、行善都是你應該做的事,自己應該全力以赴地去做啊!這還要讓人給你安排嗎?還會這樣勉強嗎?大家自己真的要好好反省、反省,自己的發心有問題了。
如果自己想解脫、想成佛的心不是真的,還是惦記著世間這些所謂的安樂,還想到社會上混,那就幹脆點兒,做個決定,沒有人阻攔你!腳踏兩只船是不行的。佛是從來不勉強人的,因爲修行要靠自己的發心,做善事也是要靠自己的發心。若自己是勉強地做,沒有這樣學佛的,沒有這樣做善事的,一切都是要靠自己的發心。我們經常講發心,也是這個意思。如果你不發心,就沒有功德,沒有善根;只有發心了,才有善根。所以,一定要重視發心。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四十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