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講記(四十四)
達真堪布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醜叁(以修習觀察安忍)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寅一、略說:
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漸習小害故,大難亦能忍。
“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處處要學會忍受。什麼都是習慣,若習慣了,就不難了。所謂熟能生巧,熟悉、習慣了就好了。久經串習還不變得容易的事,無論在哪裏都必定不會有。
我們現在是凡夫,解脫、成佛是我們的目的和願望。我們在六道輪回裏遭受著痛苦,現在要擺脫輪回,解脫痛苦,但只在嘴上這樣說不行,只在心裏這樣想也不行,要怎麼辦?要徹底改變我們的思想和行爲。我們的思想、行爲都已經不正常了,已經出軌了,這就是迷失了自性!現在就要改變思想和行爲,要回歸自性。現在我們的內心是無明、愚癡的,如果想成佛,內心就要變成智慧、覺悟。現在我們的行爲是處處爲自己著想,如果要成佛,行爲就要變成處處爲他人著想,做對衆生有益的事情。現在和以前不能一樣,以前的思想和行爲是錯誤的,現在就要改。所以,如果你真想學佛修行,想解脫成佛,心裏就要有所准備。所謂擐甲精進,就是心裏要明白,要有所准備,思想和行爲都要改變,不能再和以前一樣。
既然你不想做凡夫,想做佛;既然你不想六道輪回,想擺脫輪回。既然你已經決定了要解脫成佛,要學佛修行,就不能再一意孤行了,不能再跟著自己的煩惱、習氣走了。你以前的思想和行爲都是凡夫的思想和行爲,都是輪回的因,所以現在就要徹底改變,要把自己的一切思想和行爲都抛棄。所謂轉識成智,就是要重新建立觀念。
以前的觀點等都是錯誤的、愚癡的、迷亂的,所以都要抛棄,都要斷除。“我是這麼想的,我應該怎麼怎麼……”這都是錯誤的。現在就要以佛的教言、上師的教言指導自己,因爲佛的教言、上師的教言都是智慧,就要依止智慧,以智慧去指導自己。
雖然我們現在學佛了,但很多時候還是自以爲是、自作主張,這都是要改的。這種改變也有難度,不容易啊!爲什麼我們總是不知不覺地自以爲是,總是自然而然地自作主張?這就是習慣。我們無始劫以來輪回于六道,對這些已經習慣了,現在要改這個習慣。從此,我們要聽佛的教導,要聽上師的教導,依佛法、依智慧去指導自己、爲人處世,這就是學佛、修行,這樣才能解脫,才能成佛。
大家要老實一點。爲什麼偉大的佛陀說“依智不依識”?就是這個意思。任何時候都要依智慧,不能依意識。只有依智慧,才能看透這個世界,才能看清諸法的究竟實相。只有依智慧,才能改變現狀,才能轉變這一切。唯一依靠的只有智慧。“識”是我們的思想、概念,是我們的想法、意樂。所謂依智不依識,當你真正去落實的時候,才會發現這是有難度的。改變習慣是很難的,比如有的人幾十年中習慣抽煙了,一下子要改掉是非常難的。想改掉幾十年的習氣尚且如此困難,更何況要改變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啊!所以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盡管如此,我們也要下功夫,要勇敢地去做、去改。
行爲也是如此。我們的很多行爲都是不如法的,都是造業的,從現在開始就要改了。不能覺得新的要求對自己是一種約束、控製,這些如法的行爲也是要習慣的。比如,現在我們開始吃素,習慣就好了。現在每天打坐,剛開始不習慣的時候,連散盤都很難;若習慣了,幾個小時的跏趺坐都不難了。我們剛開始念一個稍長的咒語都難,慢慢習慣了就不難了,很順口就可以念出來;以前不戴念珠,現在開始要習慣戴念珠;以前嘴裏不念佛號、咒語,現在開始就要習慣持咒了;以前一到睡覺的時間就直接睡了,現在要習慣先磕頭、忏悔,然後再睡覺;以前一起床就先跑到洗手間去了,現在要習慣提前醒,先做上師瑜伽,發願,再起床;以前飯端過來就吃,現在要習慣先做供養,然後當加持品享用;以前我們一看見漂亮的衣服就迫不及待地穿上,前後左右地照鏡子,現在要習慣先做供養,然後當加持品穿,也是莊嚴壇城;以前說話是大聲喧嘩,現在說話要寂靜調柔;以前走路是蹦蹦跳跳的,現在就要改了。任何事情若習慣了,就不難了。
我們再不能和以前一樣,現在要向佛學,向善知識學,思想上要改變,行爲上也要改變。主要是將根本的問題弄明白,這樣改掉過去的習慣就不難了。既然我們想學佛修行、解脫成佛,思想和行爲就要改變,要向佛學。當你的思想和行爲都回到軌道上,都正常了,這叫回歸自性,這個時候你也就成佛了。否則,你的思想和佛的智慧是相反的,你的行爲和佛的事業是相反的,你怎麼能成佛呢?和佛相反的是魔,那你就不是成佛,而是成魔了。
你自己知道並且心裏也有所准備:“雖然習氣難改,雖然煩惱不好對治,雖然學佛修行的過程是千辛萬苦的,但是我也要改,我也要成佛!”有這種堅忍不拔的毅力才可以,這就是擐甲精進。
現在很多人是抱著嘗試的心態進入佛門的,看看舒服不舒服,好玩不好玩。若覺得這地方舒服、好玩,就學;若覺得不舒服、不好玩,就退失道心,甚至徹底舍棄佛法僧叁寶。哪有這樣學佛的?哪有這樣修行的?
有些寺院的所謂的“善知識”也總是順著這些凡夫衆生,發現你不舒服,就想盡辦法讓你舒服;發現你覺得不好玩,就想盡一切辦法讓你覺得好玩,哄你開心。剛開始爲了接引衆生,可以這樣,但是不能經常這樣,否則,無論是寺院,還是這些所謂的“善知識”,也就都隨順凡夫的習氣和煩惱了,這是害他。你不是要把這些衆生扭轉過來嘛!剛開始時,爲了接引他,爲了讓他穩定,可以先通過這些方法把他接引進來,然後就要製止他了,要讓他改掉這些習氣、毛病,不能總順著他,不能總慣著他。這時應該想盡一切辦法,依佛法,依佛的教言、智慧去製止和改變他。若是一說要恒順衆生,你就去順著他,那你就是害他,不能這樣。
大家要明白:什麼是學佛,什麼是修行,怎樣才能解脫,怎樣才能成佛。爲什麼佛說“要破除我執,放下自我”?因爲你的思想、行爲都是錯誤的,都是要放下的。若是放下了,這叫破除我執,也叫放下自我。爲什麼說“皈依佛以後,要依教奉行,要聽佛的話?”“皈依上師後,要依教奉行,要聽上師的話?”因爲你不能再一意孤行,不能再依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不能再依自己的習慣去做事。
現在我們都是依自己的觀點進行觀察,按自己的想法做事。“這個要看我願意不願意”,若願意了就去做;“這個我要觀察、觀察”,若覺得行就去做。這都是錯誤的,以後不能這樣!你可以觀察,但是要依佛的教言去觀察,依教證、理證去觀察,不能以自己的分別念、自己的觀點去觀察和判斷。若是你內心裏有正知正見,“這對我的解脫有利,對衆生有利,我願意做。”這樣也可以;若是認爲“這符合我的條件,符合我的想法,我感覺很舒服、很開心,我願意做。”這就錯了。
觀察和判斷的時候,要看是否有利于解脫,是否有利于衆生。如果因爲它對解脫有利,對衆生有利,因此而願意去做,這是可以的,這不離佛法,這叫修行。但是,我們現在不是這樣的,根本沒有考慮衆生,根本沒有考慮能否解脫,考慮的只是自己。無論做什麼,都只看自己舒服不舒服,習慣不習慣。“我習慣,行!”“我不習慣,不行!”“我不願意掃大道。”“我不願意掃廁所。”……你看,這還是依自己的想法做事。
無論做什麼,應該想“讓我怎麼都行”。讓我掃地,我就掃地;讓我掃廁所,我就掃廁所;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這才叫修行!爲什麼?你做這些事情的同時,放下了自我,對治了內心的傲慢、煩惱,這就是修行。
若都是隨順自己的習慣去做的話,這不叫奉獻,也不叫真正的付出。真正的奉獻是無私的,真正的付出是無求的。“無論是暫時的還是究竟的利益,我什麼也不求,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若能這樣的話,做事情的同時就在對治自己的我執和煩惱,這叫修行。如果沒有對治你的我執,沒有對治你的煩惱,就不是學佛修行。你所做的這些事也許是對部分衆生有利的,也許也算是一些好事,但這只是一般的修福、行善,都是屬于世間的,根本不叫學佛修行。
如果你真正想超越世間,真想解脫或成佛,就要對治我執,對治煩惱。盡管對治煩惱和習氣、改變自己的言談舉止都是有困難的,自己依然要堅定地去改。雖然秉性習氣難改,但是我們依佛法、依智慧可以改;如果不依佛法,不依智慧,你的習氣是改不了的,煩惱是沒有辦法斷的。爲什麼說“若修習外道,不會有真正的解脫,不會有真正最終的成就”?主要是因爲沒有依智慧。若是依智慧的話,不分外道、內道,都是解脫道。如果能以無我、空性的究竟智慧去指導自己、改變自己的內心的話,都是解脫道,都是成佛的因、圓滿的因。
任何事情都是,習慣了就好了。停止和斷除那些不好的習慣,養成好的習慣,這就是學佛修行。比如,我們天天上早課、晚課,這都是應該做的,現在就是要習慣這樣做;我們天天打坐、聞法,這些也都要變成習慣。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我今天不上課可以吧?”“今天不打坐可以吧?”這一切都要變成自己的習慣。大家要牢記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所發的願:衆生界盡,煩惱界盡,我之修法才界盡;而衆生無有窮盡,煩惱無有窮盡,所以我之修法、我之利衆的事業也無有窮盡。有的人認爲:“我打坐觀修,再過叁年或再過幾年就可以了吧。”“我聞法,再過叁年或再過幾年就可以了吧。”不能這樣想,修行要變成永恒、變成習慣。如同吃飯、睡覺一樣,這些都是習慣,已經變成自然了,到時候就要吃飯,到時候就…
《《入菩薩行論》講記(四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