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讲记(四十四)
达真堪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丑三(以修习观察安忍)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寅一、略说: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处处要学会忍受。什么都是习惯,若习惯了,就不难了。所谓熟能生巧,熟悉、习惯了就好了。久经串习还不变得容易的事,无论在哪里都必定不会有。
我们现在是凡夫,解脱、成佛是我们的目的和愿望。我们在六道轮回里遭受着痛苦,现在要摆脱轮回,解脱痛苦,但只在嘴上这样说不行,只在心里这样想也不行,要怎么办?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的思想、行为都已经不正常了,已经出轨了,这就是迷失了自性!现在就要改变思想和行为,要回归自性。现在我们的内心是无明、愚痴的,如果想成佛,内心就要变成智慧、觉悟。现在我们的行为是处处为自己着想,如果要成佛,行为就要变成处处为他人着想,做对众生有益的事情。现在和以前不能一样,以前的思想和行为是错误的,现在就要改。所以,如果你真想学佛修行,想解脱成佛,心里就要有所准备。所谓擐甲精进,就是心里要明白,要有所准备,思想和行为都要改变,不能再和以前一样。
既然你不想做凡夫,想做佛;既然你不想六道轮回,想摆脱轮回。既然你已经决定了要解脱成佛,要学佛修行,就不能再一意孤行了,不能再跟着自己的烦恼、习气走了。你以前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凡夫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轮回的因,所以现在就要彻底改变,要把自己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抛弃。所谓转识成智,就是要重新建立观念。
以前的观点等都是错误的、愚痴的、迷乱的,所以都要抛弃,都要断除。“我是这么想的,我应该怎么怎么……”这都是错误的。现在就要以佛的教言、上师的教言指导自己,因为佛的教言、上师的教言都是智慧,就要依止智慧,以智慧去指导自己。
虽然我们现在学佛了,但很多时候还是自以为是、自作主张,这都是要改的。这种改变也有难度,不容易啊!为什么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自以为是,总是自然而然地自作主张?这就是习惯。我们无始劫以来轮回于六道,对这些已经习惯了,现在要改这个习惯。从此,我们要听佛的教导,要听上师的教导,依佛法、依智慧去指导自己、为人处世,这就是学佛、修行,这样才能解脱,才能成佛。
大家要老实一点。为什么伟大的佛陀说“依智不依识”?就是这个意思。任何时候都要依智慧,不能依意识。只有依智慧,才能看透这个世界,才能看清诸法的究竟实相。只有依智慧,才能改变现状,才能转变这一切。唯一依靠的只有智慧。“识”是我们的思想、概念,是我们的想法、意乐。所谓依智不依识,当你真正去落实的时候,才会发现这是有难度的。改变习惯是很难的,比如有的人几十年中习惯抽烟了,一下子要改掉是非常难的。想改掉几十年的习气尚且如此困难,更何况要改变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啊!所以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尽管如此,我们也要下功夫,要勇敢地去做、去改。
行为也是如此。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不如法的,都是造业的,从现在开始就要改了。不能觉得新的要求对自己是一种约束、控制,这些如法的行为也是要习惯的。比如,现在我们开始吃素,习惯就好了。现在每天打坐,刚开始不习惯的时候,连散盘都很难;若习惯了,几个小时的跏趺坐都不难了。我们刚开始念一个稍长的咒语都难,慢慢习惯了就不难了,很顺口就可以念出来;以前不戴念珠,现在开始要习惯戴念珠;以前嘴里不念佛号、咒语,现在开始就要习惯持咒了;以前一到睡觉的时间就直接睡了,现在要习惯先磕头、忏悔,然后再睡觉;以前一起床就先跑到洗手间去了,现在要习惯提前醒,先做上师瑜伽,发愿,再起床;以前饭端过来就吃,现在要习惯先做供养,然后当加持品享用;以前我们一看见漂亮的衣服就迫不及待地穿上,前后左右地照镜子,现在要习惯先做供养,然后当加持品穿,也是庄严坛城;以前说话是大声喧哗,现在说话要寂静调柔;以前走路是蹦蹦跳跳的,现在就要改了。任何事情若习惯了,就不难了。
我们再不能和以前一样,现在要向佛学,向善知识学,思想上要改变,行为上也要改变。主要是将根本的问题弄明白,这样改掉过去的习惯就不难了。既然我们想学佛修行、解脱成佛,思想和行为就要改变,要向佛学。当你的思想和行为都回到轨道上,都正常了,这叫回归自性,这个时候你也就成佛了。否则,你的思想和佛的智慧是相反的,你的行为和佛的事业是相反的,你怎么能成佛呢?和佛相反的是魔,那你就不是成佛,而是成魔了。
你自己知道并且心里也有所准备:“虽然习气难改,虽然烦恼不好对治,虽然学佛修行的过程是千辛万苦的,但是我也要改,我也要成佛!”有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才可以,这就是擐甲精进。
现在很多人是抱着尝试的心态进入佛门的,看看舒服不舒服,好玩不好玩。若觉得这地方舒服、好玩,就学;若觉得不舒服、不好玩,就退失道心,甚至彻底舍弃佛法僧三宝。哪有这样学佛的?哪有这样修行的?
有些寺院的所谓的“善知识”也总是顺着这些凡夫众生,发现你不舒服,就想尽办法让你舒服;发现你觉得不好玩,就想尽一切办法让你觉得好玩,哄你开心。刚开始为了接引众生,可以这样,但是不能经常这样,否则,无论是寺院,还是这些所谓的“善知识”,也就都随顺凡夫的习气和烦恼了,这是害他。你不是要把这些众生扭转过来嘛!刚开始时,为了接引他,为了让他稳定,可以先通过这些方法把他接引进来,然后就要制止他了,要让他改掉这些习气、毛病,不能总顺着他,不能总惯着他。这时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依佛法,依佛的教言、智慧去制止和改变他。若是一说要恒顺众生,你就去顺着他,那你就是害他,不能这样。
大家要明白:什么是学佛,什么是修行,怎样才能解脱,怎样才能成佛。为什么佛说“要破除我执,放下自我”?因为你的思想、行为都是错误的,都是要放下的。若是放下了,这叫破除我执,也叫放下自我。为什么说“皈依佛以后,要依教奉行,要听佛的话?”“皈依上师后,要依教奉行,要听上师的话?”因为你不能再一意孤行,不能再依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不能再依自己的习惯去做事。
现在我们都是依自己的观点进行观察,按自己的想法做事。“这个要看我愿意不愿意”,若愿意了就去做;“这个我要观察、观察”,若觉得行就去做。这都是错误的,以后不能这样!你可以观察,但是要依佛的教言去观察,依教证、理证去观察,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自己的观点去观察和判断。若是你内心里有正知正见,“这对我的解脱有利,对众生有利,我愿意做。”这样也可以;若是认为“这符合我的条件,符合我的想法,我感觉很舒服、很开心,我愿意做。”这就错了。
观察和判断的时候,要看是否有利于解脱,是否有利于众生。如果因为它对解脱有利,对众生有利,因此而愿意去做,这是可以的,这不离佛法,这叫修行。但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的,根本没有考虑众生,根本没有考虑能否解脱,考虑的只是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只看自己舒服不舒服,习惯不习惯。“我习惯,行!”“我不习惯,不行!”“我不愿意扫大道。”“我不愿意扫厕所。”……你看,这还是依自己的想法做事。
无论做什么,应该想“让我怎么都行”。让我扫地,我就扫地;让我扫厕所,我就扫厕所;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才叫修行!为什么?你做这些事情的同时,放下了自我,对治了内心的傲慢、烦恼,这就是修行。
若都是随顺自己的习惯去做的话,这不叫奉献,也不叫真正的付出。真正的奉献是无私的,真正的付出是无求的。“无论是暂时的还是究竟的利益,我什么也不求,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若能这样的话,做事情的同时就在对治自己的我执和烦恼,这叫修行。如果没有对治你的我执,没有对治你的烦恼,就不是学佛修行。你所做的这些事也许是对部分众生有利的,也许也算是一些好事,但这只是一般的修福、行善,都是属于世间的,根本不叫学佛修行。
如果你真正想超越世间,真想解脱或成佛,就要对治我执,对治烦恼。尽管对治烦恼和习气、改变自己的言谈举止都是有困难的,自己依然要坚定地去改。虽然秉性习气难改,但是我们依佛法、依智慧可以改;如果不依佛法,不依智慧,你的习气是改不了的,烦恼是没有办法断的。为什么说“若修习外道,不会有真正的解脱,不会有真正最终的成就”?主要是因为没有依智慧。若是依智慧的话,不分外道、内道,都是解脱道。如果能以无我、空性的究竟智慧去指导自己、改变自己的内心的话,都是解脱道,都是成佛的因、圆满的因。
任何事情都是,习惯了就好了。停止和断除那些不好的习惯,养成好的习惯,这就是学佛修行。比如,我们天天上早课、晚课,这都是应该做的,现在就是要习惯这样做;我们天天打坐、闻法,这些也都要变成习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我今天不上课可以吧?”“今天不打坐可以吧?”这一切都要变成自己的习惯。大家要牢记普贤菩萨、文殊菩萨所发的愿:众生界尽,烦恼界尽,我之修法才界尽;而众生无有穷尽,烦恼无有穷尽,所以我之修法、我之利众的事业也无有穷尽。有的人认为:“我打坐观修,再过三年或再过几年就可以了吧。”“我闻法,再过三年或再过几年就可以了吧。”不能这样想,修行要变成永恒、变成习惯。如同吃饭、睡觉一样,这些都是习惯,已经变成自然了,到时候就要吃饭,到时候就…
《《入菩萨行论》讲记(四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