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四十八)▪P2

  ..續本文上一頁在的,那麼它怎麼能趨入對境呢?它一旦趨入對境了,就依賴于他法了。當有這樣的對境存在時,它就享受這樣的一個法,這樣它還是依賴于他法的。若是不依賴于他法,神我就不能趨入對境;若是趨入對境,它就依賴于他法,這樣就違背他們自己的宗規。因此,無論怎麼承許都是錯誤的,都是站不住腳的。

  

  可見,這些外道的觀點僅僅是自己這樣承許而已,若是以理證去觀察、分析,都站不住腳,都可以徹底遮破,都是不合理的。

  

  辰二、破能生果:

  

  彼我若是常,無作如虛空。

  

  神我有兩種:一個是數論派所承許的神我,還有一個是勝論派所承許的不可思議的神我。盡管他們都知道世俗谛的顯現法都是無常的、虛假的,但是他們認爲這些法的産生必須要有一個依靠或者一個因,因此承許主物或神我的存在。根據佛教中觀派究竟的觀點,一切都是從空性中産生的。諸法的自性是空性,所以可以無礙的顯現。但是外道達不到這個境界,包括內道有實宗等的觀點也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外道更達不到了。

  

  此處遮破的是勝論派所安立的不可思議的神我。若這個不可思議的神我是恒常不變的,它就不能有造作,也不可以産生這些法。如果它有造作,能産生這些法的話,它就有變化了,就不是恒常了。若它不是恒常,這不符合他們自己的觀點,他們不可能這樣承許,否則就違背了自己的宗規。若它是恒常不變的,就不能造作,那麼它怎麼能産生這些法呢?這是不可能的。

  

  此處以“虛空”作比喻。虛空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由虛空來産生、造作這些法。同樣,神我若是恒常不變的,它就沒法造作,因此就不可能産生果。若恒常不變的法還可以産果,那麼這些果或者永遠産生,或者永遠不産生。既然造作者是恒常的,它所造作的法也必須變成恒常的。

  

  這些外道也是在抉擇勝義谛。數論派、勝論派主要是承許主物、神我;還有一些外道信梵天王等,認爲梵天王造作了一切。

  

  內道也抉擇勝義谛,小乘有有部和經部,大乘有唯識和中觀。

  

  小乘的有部和經部認爲:這些顯現都是無常的、虛假的,但它們是通過什麼産生的?他們承許刹那心和極微塵,通過極微塵而能顯現物質,通過極微塵和刹那心而能顯現一切。

  

  大乘唯識宗認爲:能取、所取的一切法都是無常的、虛假的,但是遠離能取所取的刹那心是存在的,是恒常的,由它來顯現一切。相對于有部和經部的觀點,唯識宗的見解比較高,因爲它不靠外在,它不承許外在的物質,不承許極微塵的存在。他們認爲,在最究竟的勝義谛上,所取和能取都不存在,但是遠離能取、所取,屬于勝義谛的刹那心是存在的。一切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都是因刹那心而顯現、産生的。

  

  我們也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根據麥彭仁波切的觀點,這些緣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但是我們所說的刹那心之自性也是空的,而唯識宗則承許刹那心是實有的、實成的,這是二者的不同之處。

  

  大乘中觀認爲:物質與精神等一切法都是因空性而顯現。因爲諸法的本性是空性,所以都可以顯現;若是世上有一個實成法,一切都不可以顯現。

  

  各宗的觀點是有差別的,中觀派的觀點是比較究竟的。

  

  昨天講了,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不觀察的時候是存在的,通過智慧一觀察,是不存在的,是空性的。因爲都是空性的,所以可以産生。今天也是在遮破外道的觀點。在抉擇勝義谛時,中觀派的觀點是正確的、比較究竟的,這些外道以及除了中觀之外的內道的其他觀點都是錯誤的。

  

  縱遇他緣時,不動無變異。  

  作時亦如前,則作有何用?  

  謂作用即此,我作何相幹?

  

  這是一個辯論之處。對方認爲:神我是恒常不變的,但是遇到外緣這些無常法的時候,它就可以産生果。

  

  那麼,這些外緣對神我有沒有起到作用?若是對神我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的話,“它通過外緣而産生果”就不合理了;若是對神我起到了作用,它就有變化了,不可能沒有變化。只要對它起到了作用,就是對它進行造作了,這樣它怎麼能沒有變化呢?

  

  “縱遇他緣時,不動無變異”:當這些外緣對它起作用時,它不能變化,否則就違背他們自己的宗規了,他們肯定不會這樣承認。

  

  “作時亦如前,則作有何用”:若是它和以前一模一樣,那就只是口頭上說對它産生作用而已,實際上並沒有對它起到作用。若是實際起到作用的話,它就應該有變化了;若是它有變化了,就不是恒常的了。若是起到作用了,但它沒有變化,說明還是沒有起到作用。

  

  “謂作用即此,我作何相幹”:作用和神我這二者之間沒有任何關系,這樣怎麼能說對神我起到作用了呢?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

  

  對方認爲“神我是恒常的,但是當它遇到無常法這些外緣的時候就會産生果”,如果我們不仔細觀察的話,就會認爲這種說法也是可以成立的;但若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

  

  寅叁、攝義:

  

  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

  知已不應嗔,如幻如化事。

  

  因此說,所有萬法均是依靠他力而生,一切外緣也是以前前之力而産生,所以它們都是不由自主,而且前面的邊際無窮無盡,自主的任何事都不可能有,我們認識到這一點以後,就不會再嗔恨無實中顯現如幻化般的一切事物。

  

  醜二、遣除除嗔不應理之邪念:

  

  由誰除何嗔,除嗔不如理,  

  嗔除諸苦滅,故非不應理。

  

  如果說:既然一切如幻化般無有真實性可言,那麼由何人或依靠何種對治來遣除何種嗔心呢?遣除也是不應理的。

  

  答辯:在世俗谛中,承許依靠去除嗔心而息滅依于嗔恨的所有痛苦,因此並無不合理之處。這是善天論師及《釋論》中解釋的。《大疏》對“一切若以緣生則遣除嗔恨不應理”的觀點也作了答複。

  

  醜叁、攝義:

  

  故見怨或親,非理妄加害,

  思此乃緣生,受之甘如饴。

  

  “故見怨或親,非理妄加害”:當我們見到仇敵或者親友做非理之事的時候。也就是說,當怨敵或親人嗔恨和傷害我們的時候。

  

  “思此乃緣生,受之甘如饴”:這時應當從不同的角度如理思維,從而能夠心甘情願地樂觀接受。

  

  前面講了很多種道理:第一,這些敵人、親人生煩惱、傷害我們,也是不由自主的,也是無意的。當遇到一些外緣而自然生起煩惱時,他們控製不了,然後就傷害我們。其實,他們也是不自由的,也是痛苦的;第二,他們之所以傷害我們,也是我們自己的因果,是自己造惡業的果報;第叁,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都是如幻如夢的。

  

  如果你明白了上述這些道理,當他人嗔恨我們或傷害我們的時候,就能做到心不煩、意不亂。爲什麼說還能歡喜地接受?因爲這些都是來幫我們消業的,也是來磨煉我們的,是我們解脫和成就的助緣。若是能這樣思維,就能做到心平氣和、心甘情願、歡喜地接受。

  

  大家是否覺得很難做到?如果你真正明白、深信了前面講過的這些道理,就不難了。對一個普通凡夫來說,難;對一個修行人來說,不難。不明白這些真理的時候,難;若明白了這些真理,不難。

  

  其實,這些所謂的敵人也是不自由的,他們的內心也是痛苦的。由煩惱來控製,由業力來牽引,他們也是這樣在六道中輪回,遭受著無窮無盡的痛苦,有什麼可恨的?應該可憐他們才對,應該悲憫他們才對。“如是因,如是果,不造不受,自造自受。”你把這幾句搞清楚、弄明白了,當面對痛苦和傷害的時候,就完全可以做到心平氣和、心甘情願。如果你真正證悟了緣起性空的真谛,那就更不用說了。其實所謂的煩惱、痛苦,其自性也是清淨的。猶如冰是水,但水不是冰;同樣,煩惱即是菩提,菩提不是煩惱。若是你明白這個真理,當下就解脫,當下就圓滿了。

  

  若苦由自取,而人皆厭苦,  

  以是諸有情,皆當無苦楚。

  

  假設說痛苦是隨意而成的話,那麼任何有情衆生都不希望自己痛苦,由此一來,一切衆生都不應當有痛苦了。

  

  我們所謂的敵人、仇人生起煩惱而傷害我們的時候,都是無意的,都是不由自主的。對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思維清楚。如果煩惱能隨他們的意志或者能自主的話,那麼誰願意煩惱,誰願意遭受痛苦呢?誰都不願意煩惱,誰都不願意遭受痛苦,這樣衆生就不可能有煩惱,不可能遭受痛苦了。

  

  他們之所以生起煩惱、痛苦、造業,也是不由自主的。我們很多時候會說自己“身不由己”,其實這不是真正的身不由己,這些敵人在嗔恨和傷害我們的時候才真正是身不由己。他願意煩惱嗎?在座的各位,誰願意煩惱啊?誰都不願意煩惱!誰願意傷害別人?誰願意造惡業啊?誰都不願意,但是業力現前的時候,沒有辦法。

  

  當遇到一些外緣的時候,嗔恨心等煩惱自然就會生起,因爲你沒有對治法,你也沒有修行。如果你有修行,有智慧,有對治法,你就可以不讓煩惱生起,可以不讓自己痛苦,這時才是真正自主的,才是真正的自在啊!之前都是不自在的。

  

  真的,我們這些凡夫衆生,都是一樣的,可憐啊!所以,不要互相嗔恨,不要互相傷害吧!應該互相體諒,互相幫助和利益。爲什麼都互相雪上加霜呢?爲什麼這樣自尋煩惱、自找痛苦呢?佛講了八萬四千法門,都強調的是不要愚癡,不要顛倒。痛苦是自找的,煩惱是自尋的,所以大家不要自尋煩惱,不要自找痛苦。

  

  你修安忍、轉念,對他人沒有什麼,但是你自己可以解脫。這都是圓滿自己、解脫自己的方法。很多人不明白:“我爲什麼不能爲自己?爲什麼偏偏要爲他人?”你爲自己,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你爲衆生,這是一切利樂的來源,這是解脫你自己、圓滿你自己的方法。自私自利是一切煩惱和痛苦的根源。你的福德和智慧爲什麼達不到圓滿?就是因爲自私、自利。如果你能利益衆生,能爲衆生著想,你就可以解脫煩惱,圓滿自己。這都是方法啊!

  

  爲自己的時候就要去爲他人,把他人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這才是最大的快樂。自私自利、我執我愛完全是一種狹隘的心態,什麼也容納不了,什麼也接納不了。爲什麼處處都是障礙,處處都是違緣,處處都會讓你煩惱,處處都會讓你痛苦?因爲你心胸沒有打開,心胸狹隘。如果你能打開心胸,心胸不狹隘了,這些所謂的違緣障礙、煩惱痛苦等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大家真的想學佛,想修行的話,就要在心地上下功夫,從心態上入手,不要總做這些形式上的東西。

  

  爲什麼說要遠離世間八法呢?以痛苦和快樂爲例,既要遠離痛苦,也要遠離快樂。想逃避痛苦是逃避不了的,想追求快樂是追求不到的。你不去執著快樂,不去尋找快樂,不去追求快樂的時候,當下就是快樂;你不去執著痛苦,不逃避痛苦,不害怕痛苦的時候,當下就是解脫。如果你害怕痛苦,想逃避痛苦,這時你的內心是束縛著的,所以不可能自在,不可能快樂。如果你執著快樂,追求快樂,這本身就是求不得苦。佛法裏講,求本身就是苦,不求的時候才真正有樂。當你不執著快樂,不追求快樂的時候,你的內心完全是解放的、輕松的、自在的,當下就是快樂。其他如贊歎和誹謗等,也都是如此。所以,所謂遠離世間八法,就是超越它們的意思,不是要逃避。

  

  其實沒有什麼事兒,當遇到這些對境的時候,不要心煩意亂,不要自尋煩惱、自找痛苦,先把心態穩定下來,然後再去面對,一切都會好的,一切都是好事。佛法裏強調的就是堅定的意念、堅強的心態。大家的內心要學會勇敢,學會堅強。現在很多世人都會說“我的內心要堅強”,這沒有錯,但是很難做到!這不是一說就可以、一想就OK的事,這需要通過修行,有智慧了,才能做到。

  

  現在社會上的人都說“我要自由,我要自在……”說得沒錯,但怎樣才能做到?當你沒有被煩惱控製,沒有被業力牽引的時候,才有真正的自由,才有真正的自在,之前不可能有的。“我要自由!我要自在!”既不聽父母的話,也不聽師長的教誨,跑到酒吧裏瘋狂一下……這樣你能自由嗎?最後大部分都走進了絕望。若這是真正的自由自在,還能走進絕望嗎?不可能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四十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