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講記(四十九)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嗔恨心對我們的傷害非常大!若總是以嗔恨心傷害衆生,不用說究竟的利益,連暫時的利益都很難得到。嗔恨心不僅障礙了我們解脫成佛,還對我們的身心産生了很大的傷害。如果真正明白了生起嗔恨心的過患、嗔恨心對我們的傷害,我們才會産生想修安忍的心,才能忍受一些對境。
例如,有人罵你,你沒有還口;有人打你,你沒有還手;有人傷害你,你沒有傷害他。這是不是修安忍?不一定。如果你內心不愉快、難受了,盡管你沒有以牙還牙,沒有再進一步地去造業,沒有跟衆生結惡緣,但這不是修忍辱。所謂修安忍,就是內心不能有嗔恨。當你心裏有怨恨的時候,說明你還是沒有安忍。
那麼,怎樣才能內心高興、心平氣和呢?當你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弄明白、搞清楚了,心裏才不會難受,才不會有怨恨,才不會動搖。之前,不可能沒有怨恨,不可能不動搖。若你心裏不愉快、心裏難受,就是有怨恨了。否則,如果沒有怨恨,心裏不會是這種心情。盡管有時候不是那麼強烈,但若還是有,你還是沒有做到安忍。這時,心情立即就不愉快了,相續立即就被染汙了。
寂天菩薩爲什麼講這麼多道理?爲什麼站在各種角度去說明這樣的真理?就是爲了讓我們生起清淨之心,能真正安忍。大家是否從不同的角度反複地去思維這些真理?其實,寂天菩薩講的都是同一種道理、同一個論點,只是通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講的。我們若是這樣去思維、觀察,才能徹底明白。雖然很多人現在也明白了一點,但是還不透徹。聞思修是有次第的。我們現在知道的這些僅僅是一點聞慧而已,後面還有思慧和修慧,它們一個比一個力量大,一個比一個力量強。大家並沒有這樣去思維和觀察吧,都這樣擦肩而過。很多人僅僅聽一遍就OK了,心裏還覺得很明白似的,其實一點都沒有明白,這就叫似懂非懂。看似懂了,實際還沒有懂;看似明白了,實際還沒有明白。若是徹底明白了,你心裏的結自然就打開了,自然就解開了。
我們之所以煩惱、痛苦,都是自找的。我們爲什麼怨恨別人,甚至要去傷害這些可憐的衆生呢?都是因爲愚癡,不明真相。我們的所作所爲都是顛倒的,與真相、真理背道而馳。只有遣除了自己內心的無明、愚癡,才會有智慧。
此處,寂天菩薩已經很詳細地講解了修安忍的方式、方法,我們不能只這樣聽一下、看一下就完事了,而是要反複地思維、觀察。
我們現在爲什麼沒有講經典,而是講論典呢?經典所涉範圍特別廣,竅訣非常分散,我們要想真正地掌握、領悟它的含義,是非常困難的。而論典簡單易懂,都是竅訣性的,都是直截了當的。我們所選擇的這些論典都是大德高僧們曆盡千辛萬苦研究經典、修持佛法,而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竅訣。我們爲什麼不珍惜呢?這都是做好的飯、鋪好的路。這個飯不好做,這個路不好鋪啊!雖然佛講了八萬四千等無量無邊的法門,相當于把這些材料、方法都告訴我們了,但是我們自己要做的話,真的很難!
有的人還要在經典和論典之間進行選擇,認爲:“經典是佛親口說的,論典是大德們造的,應該是經典好吧!”好象對論典沒有太大信心似的。其實,不是什麼著作都可以稱爲論典的。首先,對造論者是有要求的:最好是現量見到了諸法的究竟實相,只有登地以上的菩薩才有造論的能力和資格;其次是面見本尊,已經得到了本尊的攝受,有這種能力也可以造論;最起碼要精通五明,廣聞博學,有這種能力和資格也可以造論。若是具備以上條件的人所造的論典,都是非常珍貴的。
今天我們學習的《入菩薩行論》就是印度的大德寂天菩薩所造,包括了經藏、論藏、律藏叁藏的內容,如同牛奶裏打出來的酥油一般,都是精髓、精華。這裏面講得非常詳細、具體,字字契入人心,句句都是竅訣,簡單易懂,而且有加持。這裏都是方法啊,希望大家能用心來學修。
煩惱是不能控製、壓縛的,否則容易爆發,也容易出事。煩惱就像水結的冰一樣,是可以融化的。所以,大家若是真心想解脫、成就,就要反複思維,反複觀察,要下功夫啊!
子叁(忍耐作害之安忍)分叁:一、作害者理應是悲憫之對境;二、不應是嗔恨之對境;叁、宣說嗔恨之顛倒理由。
醜一、作害者理應是悲憫之對境:
或因己不慎,以刺自戳傷,或爲得婦心,憂傷複絕食,
縱崖或自缢,吞服毒害食,妄以自虐行,于己作損傷。
“或因己不慎,以刺自戳傷”:這些所謂的怨敵、鬼魔等,都應該是我們悲憫的對境。我們不應該嗔恨他們,更不應該傷害他們。這些所謂的怨敵,由業力牽引,受煩惱控製,經常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總是不小心就傷害到自己。比如,不小心出車禍,飲食不調而生病,甚至意外死亡等,處處遇到這些不幸,處處遭受著痛苦。他們的內心如此愚癡、盲目,他們的所作所爲也是如此。誰不願意自己平平安安、快快樂樂?但他們卻處處遇到坎坷和磨難,處處遭受煩惱和痛苦。多可憐啊!
若是仔細觀察、認真思維,只會對他們生起悲憫之心,不可能生起嗔恨之心。我們不是要跟煩惱、跟嗔恨心作對嗎?那麼就不要給嗔恨心産生的機會。如果你能這樣思維,嗔恨心根本就沒有生起來的余地,心裏全是慈悲。這時,你的內心就是清淨的、平靜的。
當我們思維對方這些衆生是多麼的可憐、多麼的不容易,其實也是在保護自己的相續不被染汙,這樣內心就沒有煩惱和痛苦了,這就是解脫煩惱痛苦的方法。而且,你也不可能再跟他結惡緣,不可能再去造業,這也是了緣、了債,最後了的是生死。可見,這才是真正自我保護的一個究竟的方法啊!大家要明白,我們是爲了衆生,但更利益了自己;我們是爲衆生,但最後真正的受益者、解脫者是自己。這也是智者和愚者的差別:愚者是自私自利的,最後傷害了自己,出脫無期;而智者是無私地利益衆生的,最終身心得到了清淨,得到了究竟或圓滿的果位——解脫成佛。
大家要明白,不是“佛菩薩、上師在要求、強迫你做什麼”,也不是“不要你解脫、成佛,只讓衆生解脫、成佛。”其實,不讓你自私自利,不讓你求這個,求那個,這是令你最終得到解脫和圓滿的方法。按照這個方法,最終解脫的是你自己,最終圓滿的是你自己。大家要明白,一切都是給你自己做的,最終一切成就都是自己得到的,不能顛倒啊!
有的人想,“這是不是佛要控製我,上師要控製我啊?”怎麼能是控製呢?學佛修行是有條件的,首先的前提就是你要自願,自己要有發心。如果你真心想跟佛學,想修行,最終想獲得成就,就必須按佛的方法、上師的要求去做。只有你放下自我、戰勝自我,才能解脫。佛常講“無我的精神”“無私的奉獻”,大家是否明白?你以無我的精神無私地奉獻,才能獲得成就,才能獲得圓滿。自私貪婪是凡夫的本性、凡夫的狀態,以這樣的狀態是無法解脫、圓滿的。所以,大家現在就要改變,不能再自私,不能再貪婪,要放下自我,抛棄自私。
很多人都不敢受戒,覺得受戒有約束,守戒不自在。怎麼會不自在呢?怎麼會是約束呢?這是因爲你自己不會守戒,不懂戒律;你自己根本就沒有這個發心,也根本沒有這個根基。這都是你自己的問題。
很多人學佛修行有壓力,一聽說要上課、上座了,心裏就不樂意,就覺得有壓力了。這種人真的離解脫太遠了,若是想成就,白日做夢!因爲你根本沒有明白啊。
大家要好好反省,好好思維。佛法裏講的都是真谛,都是真相,只有把這些道理都弄明白、搞清楚了,你的心裏才不會這麼愚癡,不會這麼顛倒,才不會生嗔恨心,才不會心不甘、情不願地接受。
有人傷害你,給你製造痛苦,這是令你成就的機會,這是無價之寶!比如說今天有人給你一百萬、一千萬,也無法和這個機會相比。但是,凡夫是顛倒的。若接受到一百萬、一千萬,會高興得不得了,心裏非常感恩,爲此付出怎樣的代價都在所不惜,甚至遭受怎樣的侮辱、委屈都可以忍受。而如果遇到他人打罵、傷害,不要說感恩,你根本不可能高興,甚至還會嗔恨,立即就要去消滅、殺害對方。其實,若是你深信佛,真正明白佛法,當有人打罵你,傷害你,甚至侮辱你的時候,你應該高興得不得了,應該感恩得不得了,“這是我成就佛果的機緣,這才真是難得啊!”自己比較一下,給你一百萬、一千萬也沒有什麼,若你真得到了這些錢財,也許就被迷惑了,不僅內心裏沒有産生多少智慧,還會拿這些錢造業,將來出脫無期,這是害你。
享福是消福,受苦是了苦,但我們完全是顛倒的。爲什麼?就是不明真相,無明愚癡。不明真相,不明真理,這種心態就叫愚癡、無明。很多人看起來很有修行、很明白道理似的,處處評論別人,“某某行,某某不行。”“某某好,某某不好。”“某某人做得如法,某某人做得不如法。”……你這樣一個徹底顛倒的人,怎麼還能判斷、評價別人呢?
我們在座的各位應該好好反省、反省自己。自我反省是最好的修行。對一個懂得忏悔的人而言,解脫是有希望的。修行的過程就是一個知錯、改錯的過程,是一個忏悔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
此處講:對傷害我們的衆生,應該可憐他們才對,不應該嗔恨他們。人們常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實,這些所謂的敵人、仇人才是真正的身不由己啊,他們不是有意地想傷害我們,但是在業力的牽引下,他們也是迫不得已地嗔恨、傷害我們,沒有辦法啊!盡管他們不願意嗔恨、傷害別人,但是當業力現前時,他們無法控製自己;當煩惱生起時,他們只能由煩惱來主宰,無能爲力。所…
《《入菩薩行論》講記(四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