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他們之所以嗔恨、傷害我們,也是迫不得已、無可奈何。而且,他們自己有那麼多煩惱,內心有那麼多痛苦,不斷地造惡業,不斷地跟衆生結惡緣,將來還要繼續六道輪回,還要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啊!這難道不是真相嗎?這難道不是真理嗎?佛所講的不是神通、神變,而是真相、真理。他們嗔恨我們,傷害我們,難道他們沒有業力的牽引嗎?難道他們不是由煩惱來控製嗎?他們是那麼的可憐,那麼的無助!
“或爲得婦心”:不僅僅是這些所謂的敵人、仇人,包括我們都是如此,爲了世間小小的利益,爲了一些錢財,或者自己所謂的愛人,而受盡折磨,受盡煎熬。
其實,你身邊多了一個凡夫,多了一具臭皮囊,這有什麼好的!自己的這副臭皮囊就夠髒的了,還要再接受一副臭皮囊。一個凡夫的身邊肯定也是一個凡夫呗,他的思想肯定也是跟你一樣複雜,內心也跟你一樣肮髒。自己的思想就夠複雜了,內心已經夠煩惱的了,還要再找一個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在身邊,這就叫火上加油!火本來燃得就很旺,若再加油就更旺了。男人常常爲了一個女人活,女人常常爲了一個男人活。世間人還很羨慕似的,“他們是爲了愛情……”居然還把這當作一種榮譽,還說這是“勇敢”!真是愚癡到了極點!大家觀察、觀察自己,自己和這些世人差不多,好不到哪去啊。
世人爲了得到財富付出那麼多,結果卻事與願違;爲了得到心愛的人煞費苦心,結果卻大失所望。哪有事事如意的?心裏憂愁、悲傷,吃不下,睡不著,自找煩惱,自尋痛苦。這都是不明佛理、不明真相的人所做的蠢事。
財富是修來的,不是求來的。自己若是有這個福報,自然就有財富;若是沒有這個福報,再勉強也沒有用。如果自己多上供下施,自然就有財富了。火點燃了,灰自然就有。
姻緣也是如此,可遇不可求。若是有這個緣分,即使你不想走到一起,也必須要走到一起。若是沒有這個緣分,即使你再想占有對方,也沒有用。所以,何必要那麼煩惱,何必要自己受折磨呢?一切隨緣就OK了。若有緣分,到時候都會來的;若是沒有緣分,怎麼折騰都不會來的。
“憂傷複絕食”:包括我們的怨敵在內的世間凡夫,爲了世間小小的利益,爲了這些沒有用的東西,而絕食、不吃飯,甚至在外邊跪叁天叁夜。
有些智者爲了求法、忏悔而跪叁天叁夜,最終開悟了!而這些凡夫世人爲了得到所謂“愛人”的理解或者其他目的,跪叁天叁夜,最後自己病倒了。暫且不說以後會怎麼樣,僅僅就眼前所看到的結果就有這麼大的差別。
“縱崖或自缢,吞服毒害食”:更有甚者,有的人爲了這些事還跳懸崖(漢地多是跳樓)、自盡、服毒藥、吃過量的安眠藥等。這樣的事情在漢地時有發生。僅僅是爲了這些世間的東西,爲了這些暫時的利益而已,其實都不是利益,而是禍害!
“妄以自虐行,于己作損傷”:這些人就這樣虐待自己、傷害自己。
爲了暫時的所謂“利益”,這樣傷害自己,值得嗎?這都是徹底的顛倒之舉。仔細觀察一下這些人的所作所爲,真是已經愚癡到極點了!所以,我們應該悲憫,不應該嗔恨;應該同情,不應該傷害。若是真正有智慧,真正理性一點,這時內心裏只有智慧、悲憫,不會嗔恨的。
偈頌裏講的這些道理,大家應該好好看看。若是真能明白,認真去思維這些真理,還能生起嗔恨心嗎?若是想修安忍,就要這樣修。
當遇到對境的時候,忍著不行,強忍著更不行,這樣容易出事,真的會憋出病來啊!若總是控製自己的思想,控製自己的內心,容易發瘋啊!你發瘋了,生病了,或者倒黴了,這都是你自己的問題,不是佛法的問題。大德們講得很清楚:“不如法修行,正法也會變成惡趣因。”
如果你徹底明白了這些真相、道理,真正生起了堅定的信心,即使遇到再大的對境,也會心甘情願、心平氣和,這是真正的安忍。若咬牙切齒地強忍,不是真正的安忍。
自惜身命者,因惑尚自盡,
況于他人身,絲毫無傷損。
“自惜身命者,因惑尚自盡”:這些所謂的怨敵、惡魔和我們一樣,都特別珍愛自己的身心性命。但是,當業力現前,生起了貪嗔癡等煩惱時,不用說傷害他人,連自己都不顧了,傷害自己的身心,損害自己的利益。這都是因爲自己的愚癡導致的,都是顛倒的,否則不可能這麼做。
無明愚癡徹底遮蔽了他們的本性,煩惱業力徹底奪走了他們的權力。在輪回的牢獄裏,他們被貪嗔癡等煩惱束縛,是不自由的。這個時候,他們不僅顧不上他人,甚至連自己都顧不上了。他們也非常珍愛自己的身體和生命,他們也想快樂,想解脫,但是沒有辦法,無能爲力啊!他們連自己都顧不上了,在業力、煩惱的控製下,傷害自身,傷害自己的利益。
“況于他人身,絲毫無傷損”: 我們應該如是思維:若是他們能自主,會這麼做嗎?會傷害自己,損害自己的利益嗎?不會的。但是當業力現前,煩惱生起來時,他們就傷害自己,甚至讓自己墮入惡趣,令自己出脫無期,他們也沒有辦法。既然他們連自己都不顧,還能顧他人嗎?他們都沒有辦法考慮自己的利益,還能考慮我們嗎?
也可以這樣思維:他們傷害我們,給我們製造障礙,完全是不自主的,是無奈的。這樣你只會有悲憫心,不會有嗔恨心的。
故于害我者,心應懷慈憫,
慈悲縱不起,生嗔亦非當。
“故于害我者,心應懷慈憫”:當我們明白了真相、事實,應該對恨我們、害我們的這些人懷著悲憫之心,甚至應該生起慈悲之心。
他們愚癡顛倒,自己害自己,令自己墮落惡趣的深淵,而他們都是我們曾經的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我們現在發現、知道了這個事實,應該盡自己的力量,全力以赴地拔除他們的痛苦,給予他們安樂,讓他們從無明的狀態下醒悟,不讓他們再繼續顛倒。
“慈悲縱不起,生嗔亦非當”:即使我們現在生不起慈悲心,沒有悲憫心,也不應該埋怨他們、嗔恨他們。
爲什麼不應該埋怨呢?因爲我們之所以受到傷害,遭遇磨難,這是我們自己的業,是我們往昔造惡業的果報,是我們自己內心不清淨、不智慧的結果。爲什麼不應該嗔恨他人呢?因爲他們也是出于無奈,不由自主,也是很可憐的。
如果大家能這樣思維,確實應該有悲憫心、慈悲之心。如果沒有生起慈悲心,連悲憫心也沒有,也不應該埋怨、嗔恨。佛給我們講的是真理和真相,大家能不能用來對照自己,改變自己啊?能不能醒悟一點兒啊?
醜二(不應是嗔恨之對境)分二:一、觀察作害者之自性;二、觀察受害者自己之過失。
寅一(觀察作害者之自性)分二:一、觀察本體;二、觀察害法。
卯一、觀察本體:
設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
嗔彼則非理,如嗔燒性火。
假設說損害他衆是所有凡夫愚者的本性,那麼就更不應該嗔恨他們,否則就像嗔恨燃燒本性的火一樣。
“設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若是沒有貪嗔癡等煩惱,就不是凡夫、愚者了。若是凡夫、愚者,那麼貪嗔癡等煩惱是他們的本性,損害他人、惱害衆生是他們的本性。
若是讓你修小乘法,也許你可以不去接觸衆生。我們已經接觸了大乘佛法,已經發菩提心了,在座的各位都是大乘佛子,你不是要度化衆生嗎?你不是要利益衆生嗎?這個衆生是指凡夫,若是聖者,就不用你度化了。既然你要度化、利益這些凡夫,就要接觸他們,與他們共住。否則,怎麼度化和利益他們?嗔恨你、傷害你,這是這些衆生的本性。既然你已經發菩提心,要修六波羅蜜,那你就得接受他們的嗔恨和傷害。如同暖熱是火的本性,若你非要接觸火,肯定會燙手;潮濕是水的本性,若你非要接觸水,肯定會著涼的。因此,你心裏要有准備。
若沒有嗔恨心,若是不傷害他人,那就是聖者,你不接近、不利益也可以。比如,佛已經圓滿了;菩薩已經修到不退轉的果位了;阿羅漢等這些聲聞和緣覺已經入滅了,到時候是佛令他們出定,度化他們,也不用你去利益。你現在所要度化、利益的就是這些凡夫,而對這些凡夫的本性,你心裏要有所准備!
如果你想接受凡夫,就要接受他們對你的嗔恨和傷害,這才叫真正攝受衆生,才叫真正利益衆生。如果你只能接受他的優點、好處,那叫貪。比如因爲他有錢而喜歡、接受,或者因爲他長得好看而想接近……這都是貪心。
“嗔彼則非理,如嗔燒性火”:若是你生起嗔恨心,就像火會燃燒物質一樣,嗔恨心會燃燒本性。火能把東西燒壞,嗔恨心會染汙你的自性,迷失你的本性,對自他都是有傷害的。
若過是偶發,有情性仁賢,
則嗔亦非理,如嗔煙蔽空。
“若過是偶發,有情性仁賢”:凡夫會生嗔恨心、損害他人,但是這些過失也都是偶然性的,是通過因緣而産生的。凡是通過外緣而産生的法,都屬于偶然。無論是凡夫還是聖者,其本性都是善良的。
“則嗔亦非理,如嗔煙蔽空”:佛、菩薩、聲聞、緣覺和凡夫,都沒有什麼差別,本性都是清淨的。即使生起了煩惱、造業了,但自性都是清淨的,自性都是光明的,只是被煩惱暫時遮蔽了而已。如同煙雲遮蔽了燦爛的天空一樣。天空永遠是燦爛的,因爲被煙雲遮蔽,所以顯現不出它本具的燦爛;同樣,衆生的本性不分佛和凡夫,不分自和他,都是清淨的,都是光明的,但若是我們生了嗔恨心、造惡業,本性就被遮蔽而無法顯現,無法起作用。所以,我們不應該嗔恨,不應該造業。
我們常常把這些怨敵、惡魔、仇人當作嗔恨的對境,總想以牙還牙,去傷害這些衆生。但是,我們仔細想一想就能知道,他們生嗔恨心等煩惱而傷害我們、造作惡業,這都不是他們的本性,他們的本性也是清淨、善良的。這些嗔恨心等煩惱都是通過外緣産生的,這個時候他們也是不由自主的,所以不應該嗔恨他們。
此外,也可以這樣理解:他們之所以造業、傷害我們,是因爲嗔恨心等業障遮蔽了他們的本性,導致善良的本性顯現不出來,起不到作用。所以,我們不能怪這些衆生,也不能恨這些衆生。
前一個偈頌講“衆生的本性是嗔恨、傷害”,而這個偈頌說“衆生的本性是善良的”,這怎麼理解呢?二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前者所講的嗔恨、傷害之本性,是指一個愚癡凡夫的本性。若沒有嗔恨、傷害的話,他就不是愚癡之人,就不是凡夫了。前者是從顯現世俗谛的角度講的,後者則是從空性勝義谛的角度講的。衆生本性都是清淨的,只是被煩惱業障遮蔽了,使這個善良的本性顯現不出來。所謂的煩惱、嗔恨、傷害他人,都不是他們的本意,因爲衆生的心性是光明的,衆生的本性是清淨的。
卯二、觀察害法:
棍杖所傷人,不應嗔使者,
彼複嗔使故,理應憎其嗔。
“棍杖所傷人,不應嗔使者”:有人拿棍棒、手杖抽打你的時候,拿刀等兵器砍你的頭、捅殺你的時候,你心裏很不愉快,很生氣。其實,你不應該嗔恨這些人,你應該恨棍棒、刀,“這個棍棒這麼沈啊,這麼硬啊,打在身上好疼啊!”
“彼複嗔使故,理應憎其嗔”:也許你會想,“棍棒能打我嗎,是這個人用棍棒來打我的;那個刀也不可能來砍我,是這個人拿這個刀來砍我的。”即使是這樣,你也不應該恨這個人。因爲他也是被嗔恨心的煩惱所控製的,若是沒有嗔恨心、害他心,他能拿刀、棍棒來傷害你嗎?是不可能的。其實他也不願意拿刀來砍你,不願意拿棍棒來打你,但是內心裏生起嗔恨心了,內心裏有想傷害你的心了,就不由自主、無法控製地拿刀來砍你,拿棍棒來打你。
也許你又想“嗔恨心不是他生起來的嗎?”不是。難道他不想心情愉快、內心快樂嗎?但是沒有辦法,嗔恨心是通過外境而生起的,而這個外境也是因他緣而産生……前際是無邊的,後際也是無邊的,這就叫輪回,也是空性。如果真正把輪回弄明白了,也就明白空性了。如果真正把空性弄明白了,也就明白輪回了。
現在很多人不願意學修“輪回過患”“因果不虛”,只願意學修“緣起性空”這些道理,這是癡人說夢,真的不可能!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都是一個道理,這才是諸法的究竟真谛啊!一通一切通,一不通一切不通。大家不要妄想沒有基礎而直接證悟空性,這是不可能的。
在座的有人問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如同問“先有父,還是先有子”一樣,我沒有辦法回答。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誰能說?不可說!佛爲什麼講“輪回無始無終”?就是這個意思。無始無終,其實就是不存在,不是事實存在,也就是空性的真理。所有法都是緣起法,沒有一個實質性的東西,最終都是不可思、不可議、不可言、不可喻的。所以,即使世上再聰明、再有學曆的人,也不可能回答雞和蛋的問題,誰都不可能說清楚啊!
這個問題從表面看很簡單,很平常,其實這裏的意義很深。比如說,我們現在認爲上面是頭,下面是腳。哪個在上面,哪個在下面?這不是固定的。在很多衆生的眼中,可能你的腳在上面,頭在下面。再如,我們說水是濕性的,但是很多衆生會否認,有的衆生認爲水是它的食物,有的衆生認爲水是熱的;火也是如此,有些衆生說火是它的食物,或者說火不是熱的,不是能燃燒的東西。以前在講解《定解寶燈論》時講過,同樣一杯水,地獄衆生看是鐵汁,餓鬼衆生看是膿血,人看是水,天人看則是甘露。這都是不同境界的不同顯現。
所以,大家不要太執著,差不多就可以了。若你想要研究,是研究不透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四十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