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四十九)▪P2

  ..续本文上一页以,他们之所以嗔恨、伤害我们,也是迫不得已、无可奈何。而且,他们自己有那么多烦恼,内心有那么多痛苦,不断地造恶业,不断地跟众生结恶缘,将来还要继续六道轮回,还要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啊!这难道不是真相吗?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佛所讲的不是神通、神变,而是真相、真理。他们嗔恨我们,伤害我们,难道他们没有业力的牵引吗?难道他们不是由烦恼来控制吗?他们是那么的可怜,那么的无助!

  “或为得妇心”:不仅仅是这些所谓的敌人、仇人,包括我们都是如此,为了世间小小的利益,为了一些钱财,或者自己所谓的爱人,而受尽折磨,受尽煎熬。

  其实,你身边多了一个凡夫,多了一具臭皮囊,这有什么好的!自己的这副臭皮囊就够脏的了,还要再接受一副臭皮囊。一个凡夫的身边肯定也是一个凡夫呗,他的思想肯定也是跟你一样复杂,内心也跟你一样肮脏。自己的思想就够复杂了,内心已经够烦恼的了,还要再找一个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在身边,这就叫火上加油!火本来燃得就很旺,若再加油就更旺了。男人常常为了一个女人活,女人常常为了一个男人活。世间人还很羡慕似的,“他们是为了爱情……”居然还把这当作一种荣誉,还说这是“勇敢”!真是愚痴到了极点!大家观察、观察自己,自己和这些世人差不多,好不到哪去啊。

  世人为了得到财富付出那么多,结果却事与愿违;为了得到心爱的人煞费苦心,结果却大失所望。哪有事事如意的?心里忧愁、悲伤,吃不下,睡不着,自找烦恼,自寻痛苦。这都是不明佛理、不明真相的人所做的蠢事。

  财富是修来的,不是求来的。自己若是有这个福报,自然就有财富;若是没有这个福报,再勉强也没有用。如果自己多上供下施,自然就有财富了。火点燃了,灰自然就有。

  姻缘也是如此,可遇不可求。若是有这个缘分,即使你不想走到一起,也必须要走到一起。若是没有这个缘分,即使你再想占有对方,也没有用。所以,何必要那么烦恼,何必要自己受折磨呢?一切随缘就OK了。若有缘分,到时候都会来的;若是没有缘分,怎么折腾都不会来的。

  “忧伤复绝食”:包括我们的怨敌在内的世间凡夫,为了世间小小的利益,为了这些没有用的东西,而绝食、不吃饭,甚至在外边跪三天三夜。

  有些智者为了求法、忏悔而跪三天三夜,最终开悟了!而这些凡夫世人为了得到所谓“爱人”的理解或者其他目的,跪三天三夜,最后自己病倒了。暂且不说以后会怎么样,仅仅就眼前所看到的结果就有这么大的差别。

  “纵崖或自缢,吞服毒害食”:更有甚者,有的人为了这些事还跳悬崖(汉地多是跳楼)、自尽、服毒药、吃过量的安眠药等。这样的事情在汉地时有发生。仅仅是为了这些世间的东西,为了这些暂时的利益而已,其实都不是利益,而是祸害!

  “妄以自虐行,于己作损伤”:这些人就这样虐待自己、伤害自己。

  为了暂时的所谓“利益”,这样伤害自己,值得吗?这都是彻底的颠倒之举。仔细观察一下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是已经愚痴到极点了!所以,我们应该悲悯,不应该嗔恨;应该同情,不应该伤害。若是真正有智慧,真正理性一点,这时内心里只有智慧、悲悯,不会嗔恨的。

  偈颂里讲的这些道理,大家应该好好看看。若是真能明白,认真去思维这些真理,还能生起嗔恨心吗?若是想修安忍,就要这样修。

  当遇到对境的时候,忍着不行,强忍着更不行,这样容易出事,真的会憋出病来啊!若总是控制自己的思想,控制自己的内心,容易发疯啊!你发疯了,生病了,或者倒霉了,这都是你自己的问题,不是佛法的问题。大德们讲得很清楚:“不如法修行,正法也会变成恶趣因。”

  如果你彻底明白了这些真相、道理,真正生起了坚定的信心,即使遇到再大的对境,也会心甘情愿、心平气和,这是真正的安忍。若咬牙切齿地强忍,不是真正的安忍。

  自惜身命者,因惑尚自尽,

  况于他人身,丝毫无伤损。

  “自惜身命者,因惑尚自尽”:这些所谓的怨敌、恶魔和我们一样,都特别珍爱自己的身心性命。但是,当业力现前,生起了贪嗔痴等烦恼时,不用说伤害他人,连自己都不顾了,伤害自己的身心,损害自己的利益。这都是因为自己的愚痴导致的,都是颠倒的,否则不可能这么做。

  无明愚痴彻底遮蔽了他们的本性,烦恼业力彻底夺走了他们的权力。在轮回的牢狱里,他们被贪嗔痴等烦恼束缚,是不自由的。这个时候,他们不仅顾不上他人,甚至连自己都顾不上了。他们也非常珍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他们也想快乐,想解脱,但是没有办法,无能为力啊!他们连自己都顾不上了,在业力、烦恼的控制下,伤害自身,伤害自己的利益。

   “况于他人身,丝毫无伤损”: 我们应该如是思维:若是他们能自主,会这么做吗?会伤害自己,损害自己的利益吗?不会的。但是当业力现前,烦恼生起来时,他们就伤害自己,甚至让自己堕入恶趣,令自己出脱无期,他们也没有办法。既然他们连自己都不顾,还能顾他人吗?他们都没有办法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能考虑我们吗?

  也可以这样思维:他们伤害我们,给我们制造障碍,完全是不自主的,是无奈的。这样你只会有悲悯心,不会有嗔恨心的。

  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悯,

  慈悲纵不起,生嗔亦非当。

  “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悯”:当我们明白了真相、事实,应该对恨我们、害我们的这些人怀着悲悯之心,甚至应该生起慈悲之心。

  他们愚痴颠倒,自己害自己,令自己堕落恶趣的深渊,而他们都是我们曾经的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我们现在发现、知道了这个事实,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全力以赴地拔除他们的痛苦,给予他们安乐,让他们从无明的状态下醒悟,不让他们再继续颠倒。

  “慈悲纵不起,生嗔亦非当”:即使我们现在生不起慈悲心,没有悲悯心,也不应该埋怨他们、嗔恨他们。

  为什么不应该埋怨呢?因为我们之所以受到伤害,遭遇磨难,这是我们自己的业,是我们往昔造恶业的果报,是我们自己内心不清净、不智慧的结果。为什么不应该嗔恨他人呢?因为他们也是出于无奈,不由自主,也是很可怜的。

  如果大家能这样思维,确实应该有悲悯心、慈悲之心。如果没有生起慈悲心,连悲悯心也没有,也不应该埋怨、嗔恨。佛给我们讲的是真理和真相,大家能不能用来对照自己,改变自己啊?能不能醒悟一点儿啊?

  丑二(不应是嗔恨之对境)分二:一、观察作害者之自性;二、观察受害者自己之过失。

  寅一(观察作害者之自性)分二:一、观察本体;二、观察害法。

  卯一、观察本体:

  设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

  嗔彼则非理,如嗔烧性火。

  假设说损害他众是所有凡夫愚者的本性,那么就更不应该嗔恨他们,否则就像嗔恨燃烧本性的火一样。

  “设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若是没有贪嗔痴等烦恼,就不是凡夫、愚者了。若是凡夫、愚者,那么贪嗔痴等烦恼是他们的本性,损害他人、恼害众生是他们的本性。

  若是让你修小乘法,也许你可以不去接触众生。我们已经接触了大乘佛法,已经发菩提心了,在座的各位都是大乘佛子,你不是要度化众生吗?你不是要利益众生吗?这个众生是指凡夫,若是圣者,就不用你度化了。既然你要度化、利益这些凡夫,就要接触他们,与他们共住。否则,怎么度化和利益他们?嗔恨你、伤害你,这是这些众生的本性。既然你已经发菩提心,要修六波罗蜜,那你就得接受他们的嗔恨和伤害。如同暖热是火的本性,若你非要接触火,肯定会烫手;潮湿是水的本性,若你非要接触水,肯定会着凉的。因此,你心里要有准备。

  若没有嗔恨心,若是不伤害他人,那就是圣者,你不接近、不利益也可以。比如,佛已经圆满了;菩萨已经修到不退转的果位了;阿罗汉等这些声闻和缘觉已经入灭了,到时候是佛令他们出定,度化他们,也不用你去利益。你现在所要度化、利益的就是这些凡夫,而对这些凡夫的本性,你心里要有所准备!

  如果你想接受凡夫,就要接受他们对你的嗔恨和伤害,这才叫真正摄受众生,才叫真正利益众生。如果你只能接受他的优点、好处,那叫贪。比如因为他有钱而喜欢、接受,或者因为他长得好看而想接近……这都是贪心。

  “嗔彼则非理,如嗔烧性火”:若是你生起嗔恨心,就像火会燃烧物质一样,嗔恨心会燃烧本性。火能把东西烧坏,嗔恨心会染污你的自性,迷失你的本性,对自他都是有伤害的。

  若过是偶发,有情性仁贤,

  则嗔亦非理,如嗔烟蔽空。

  “若过是偶发,有情性仁贤”:凡夫会生嗔恨心、损害他人,但是这些过失也都是偶然性的,是通过因缘而产生的。凡是通过外缘而产生的法,都属于偶然。无论是凡夫还是圣者,其本性都是善良的。

  “则嗔亦非理,如嗔烟蔽空”:佛、菩萨、声闻、缘觉和凡夫,都没有什么差别,本性都是清净的。即使生起了烦恼、造业了,但自性都是清净的,自性都是光明的,只是被烦恼暂时遮蔽了而已。如同烟云遮蔽了灿烂的天空一样。天空永远是灿烂的,因为被烟云遮蔽,所以显现不出它本具的灿烂;同样,众生的本性不分佛和凡夫,不分自和他,都是清净的,都是光明的,但若是我们生了嗔恨心、造恶业,本性就被遮蔽而无法显现,无法起作用。所以,我们不应该嗔恨,不应该造业。

  我们常常把这些怨敌、恶魔、仇人当作嗔恨的对境,总想以牙还牙,去伤害这些众生。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就能知道,他们生嗔恨心等烦恼而伤害我们、造作恶业,这都不是他们的本性,他们的本性也是清净、善良的。这些嗔恨心等烦恼都是通过外缘产生的,这个时候他们也是不由自主的,所以不应该嗔恨他们。

  此外,也可以这样理解:他们之所以造业、伤害我们,是因为嗔恨心等业障遮蔽了他们的本性,导致善良的本性显现不出来,起不到作用。所以,我们不能怪这些众生,也不能恨这些众生。

  前一个偈颂讲“众生的本性是嗔恨、伤害”,而这个偈颂说“众生的本性是善良的”,这怎么理解呢?二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前者所讲的嗔恨、伤害之本性,是指一个愚痴凡夫的本性。若没有嗔恨、伤害的话,他就不是愚痴之人,就不是凡夫了。前者是从显现世俗谛的角度讲的,后者则是从空性胜义谛的角度讲的。众生本性都是清净的,只是被烦恼业障遮蔽了,使这个善良的本性显现不出来。所谓的烦恼、嗔恨、伤害他人,都不是他们的本意,因为众生的心性是光明的,众生的本性是清净的。

  卯二、观察害法:

  棍杖所伤人,不应嗔使者,

  彼复嗔使故,理应憎其嗔。

  “棍杖所伤人,不应嗔使者”:有人拿棍棒、手杖抽打你的时候,拿刀等兵器砍你的头、捅杀你的时候,你心里很不愉快,很生气。其实,你不应该嗔恨这些人,你应该恨棍棒、刀,“这个棍棒这么沉啊,这么硬啊,打在身上好疼啊!”

  “彼复嗔使故,理应憎其嗔”:也许你会想,“棍棒能打我吗,是这个人用棍棒来打我的;那个刀也不可能来砍我,是这个人拿这个刀来砍我的。”即使是这样,你也不应该恨这个人。因为他也是被嗔恨心的烦恼所控制的,若是没有嗔恨心、害他心,他能拿刀、棍棒来伤害你吗?是不可能的。其实他也不愿意拿刀来砍你,不愿意拿棍棒来打你,但是内心里生起嗔恨心了,内心里有想伤害你的心了,就不由自主、无法控制地拿刀来砍你,拿棍棒来打你。

  也许你又想“嗔恨心不是他生起来的吗?”不是。难道他不想心情愉快、内心快乐吗?但是没有办法,嗔恨心是通过外境而生起的,而这个外境也是因他缘而产生……前际是无边的,后际也是无边的,这就叫轮回,也是空性。如果真正把轮回弄明白了,也就明白空性了。如果真正把空性弄明白了,也就明白轮回了。

  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学修“轮回过患”“因果不虚”,只愿意学修“缘起性空”这些道理,这是痴人说梦,真的不可能!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都是一个道理,这才是诸法的究竟真谛啊!一通一切通,一不通一切不通。大家不要妄想没有基础而直接证悟空性,这是不可能的。

  在座的有人问过“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如同问“先有父,还是先有子”一样,我没有办法回答。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谁能说?不可说!佛为什么讲“轮回无始无终”?就是这个意思。无始无终,其实就是不存在,不是事实存在,也就是空性的真理。所有法都是缘起法,没有一个实质性的东西,最终都是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言、不可喻的。所以,即使世上再聪明、再有学历的人,也不可能回答鸡和蛋的问题,谁都不可能说清楚啊!

  这个问题从表面看很简单,很平常,其实这里的意义很深。比如说,我们现在认为上面是头,下面是脚。哪个在上面,哪个在下面?这不是固定的。在很多众生的眼中,可能你的脚在上面,头在下面。再如,我们说水是湿性的,但是很多众生会否认,有的众生认为水是它的食物,有的众生认为水是热的;火也是如此,有些众生说火是它的食物,或者说火不是热的,不是能燃烧的东西。以前在讲解《定解宝灯论》时讲过,同样一杯水,地狱众生看是铁汁,饿鬼众生看是脓血,人看是水,天人看则是甘露。这都是不同境界的不同显现。

  所以,大家不要太执着,差不多就可以了。若你想要研究,是研究不透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入菩萨行论》讲记(四十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