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五十一)▪P2

  ..續本文上一頁罪嚴重:

  謂礙利養故,縱我厭受損,

  吾利終須舍,諸罪則久留。

  “謂礙利養故,縱我厭受損”:若是他人輕視我、看不起我、诋毀我、誹謗我,這樣會影響我周圍的人。有些人原本很信任我,對我很有信心,但是由于他這樣說、這樣對待我,使這些人不信任我了,對我沒有了信心,這樣一來,就會損害我的利養,所以我不願意並且生起嗔恨。

  這是不應理的。你想獲得一些利養,是要靠自己所種的善根、福德的。若是自己沒有種善根,沒有積福德,即使沒有人輕視你、誹謗你,你也不可能獲得這些利養。若是你自己有這個善根、福德,在因緣成熟時,你一樣能得到利養和功德,誰也阻礙不了。

  “吾利終須舍,諸罪則久留”:自己所獲得的利養最終都會留在今世,不可能跟隨到後世。你爲了保護自己的利益,爲了想繼續獲得這些利益,你就嗔恨他人,甚至傷害他人,所造的這些罪業在未感受果報之前,緊緊地跟隨著你,長久穩固地留存在你的相續、阿賴耶當中。

  你得到的這些世間利養、福報,有的也許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就會失去,即使你一生當中都沒有離開過這些財富,但是到臨終的時候你也必須要離開財富,離開你所擁有的這些利養。前面也講過,在臨終面對死亡的時候,親朋好友幫助不了你,你一個人也帶不走;再多的財富也無法能夠利益你,你一分錢也帶不走。

  面對死亡時,即使你獲得再多的利養,擁有再大的權威、再多的財富等世間的福報,死魔都不會對你客氣的,不會饒恕你的,到時候還是會無情地把你帶走。你爲了得到這些利養,保護自己的利益,造下了種種惡業。當死亡來臨的時候,你所造下的惡業、所結下的惡緣都緊緊地跟隨你,一個也不少,甚至還增加了。因爲這些都是寄存在你自己的阿賴耶、相續當中的,相續是不能毀壞的。如果不通過忏悔,惡業會日日不停地增長,臨終的時候,這個惡業可能更嚴重、更多了,會有這樣的結果。你造惡業了,就要墮落,就要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

  他人不可能損害你的利養,但是你爲了獲得和保護自己的利養生起嗔恨心,甚至傷害他人,這樣造惡業是不值得的,是不應該的。

  

  甯今速死殁,不願邪命活,

  苟安縱久住,終必遭死苦。

  現在很多世人爲了暫時的利養和世間的福報,都是不擇手段。他們認爲:我得到了利益,條件好了,身體好了,就能長久存活,可以活很長時間。于是,他們通過種種手段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試圖讓自己健康長壽,爲了這個目的不擇手段,邊造業邊得到一些利益。其實,與其這樣活著,與其這樣延續生命,還不如早死。

  “甯今速死殁,不願邪命活”:我甯可迅速死亡,也不願意通過損害他人的途徑以邪命養活。什麼叫“邪命活”?就是爲了得到和保護利養,嗔恨他人,傷害他人。試圖通過這樣的手段,獲得利益或保護利益。

  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裏講了五種邪命。

  第一,狡作,即僞裝。爲了得到利養,沒有功德,僞裝有功德,沒有神通,僞裝有神通。其前提條件是以得到利養爲目的,以這樣的方式得到一些利養,以這樣的方式生存,這是以邪命活著。

  第二,谄媚。爲了得到利養,向對方說一些花言巧語、一些特別入他心的話題,讓對方高興,企圖獲得恭敬、供養。尤其作爲出家人,不應該這樣做。

  有一些人特別會說:“你是大菩薩、老居士,你功德無量啊……”,會講很多很多好聽的話,這樣一說,對方就高興了。對方也是無明嘛,聽到這些也很高興,腦子一熱,就拿出很多錢財來做供養,也不考慮家庭、自身的條件,也沒有什麼正確的發心。其實,自己有沒有功德,有沒有做什麼有意義的事情,自己最清楚自己。

  出家人是可以接受衆生供養的,但這要衆生自願,所以不能通過這些手段得到利益。假裝有功德,假裝有神通,這都是一些手段,因此而得到利益,這是不如法的。有的人特別會說一些好聽的話,還有些人特別善于抓對方的弱點,搞一些假神通(其實沒有神通)騙人,這都是以邪命活著,通過這種方法接受供養還不如沒有供養。

  其實供養是不需要去求、去要的。若是衆生自己想做供養,內心真正生起了信心,這樣做的供養才有意義,才如法。其實,一個真正修行人、成就者接受供養是爲了對方,而不是爲了自己。這是爲了給對方種善根、種福田。

  對方必須要有這個意樂,必須具有這個發心,這樣才能種善根,這樣才能種福田。真的,我特別希望大家有了這個發心,然後再去做,這是很重要的。這不是錢多少的問題,哪怕你供養一分錢、一毛錢也是可以的。只有自己發自內心這樣做,才會種下善根,才會種下福田,否則是不可能的。現在有的人是因爲愛面子、不好意思而做供養,“有人在做供養,是不是我也要做啊?”于是隨著別人做,其實這都是不如法的。有的人則是爲了自己能獲得一些加持,獲得一些世間的福報,然後做供養,這也是不如法的。若是想具功德,真正生起信心了,真正想修施舍心,以這樣的心態去做供養是可以的。

  作爲一個出家人,有什麼可擔心的?佛陀說過,這些世間人困難到了在指甲上耕地的程度,我的這些聲聞們(出家的弟子們)也不會有任何的困難,是不會餓死的。所以,大家不要考慮太多,諸如老了怎麼辦,病了怎麼辦……?既然出家修行了,就不要考慮這些了,生病就生病了,沒人看就沒人看,死了就死了,沒人管就沒人管。一個成就者死的時候,就要像街上的流浪狗那樣的死,走到哪裏就死在哪裏,死時最好沒人管,也沒人看,這才是最好的。一個修行人就要這樣,不要考慮這些。

  只要你自己好好修行,到時候福報就會來,自然就有人關心你,自然有人照顧你,自然有人喜歡你,現在不用考慮這些事情。如果你自己具有功德、福報,能沒有人恭敬你嗎?能沒有人喜歡你嗎?若是自己有這個福報,在哪裏都一樣,一定會有人關心你、照顧你的,這都不用考慮。作爲一個修行人,世間的一切利益、世間的一切法都要放下,不爲邪命活著。

  第叁,側面乞求。爲了獲得供養,盡管沒有直接說自己要什麼,但是以側面的方式讓他人明白這個意思,因此得到了一些利養,自己以此活命,這叫以邪命活。

  比如,自己看中了對方的某樣東西,或者自己想得到一些供養,不直接跟他說,而是側面說:“我最喜歡這個東西了……”又說:“我在山上修法挺困難的,這裏費用挺高的……”這裏哪有費用啊?就是想要點供養嘛。說“冬天冷啊,我沒有穿的”……諸如此類。若是以這種方式要,都是不如法的。其前提條件是爲了得到一些利養,如果不是爲了這個目的,而僅僅是隨便說說、閑聊而已,對方認爲你困難或者需要這樣的東西,因此來供養你,這沒有事。

  第四,方便研求。爲了獲得利養,通過自己所擁有的權力、方便渠道去要物品、錢財等供養。比如,以寺院的名義、上師的名義獲得利養,自己也得到一點兒。其目的首先是爲了自己能獲得一些利養、供養,然後通過一些方便或自己的權威而得到利養,以這種方式存活,也是以邪命活。

  第五,以利求利。給他人一些東西,是爲了自己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東西。

  現在也有這樣的情況,比如給他人點加持品等,目的是想得到一點供養、一些利益。其前提條件是爲了獲得利養,獲得對方的利益,獲得對方的恭敬,自己想得到更多,然後給他點加持品等小的禮品。比如,世間走後門,拉關系,送人東西,目的是爲了自己能得到更多,這也是以邪命活。

  《中觀寶鬘論》中一共講了五種邪命。如果認爲“他人輕視我、誹謗我就會障礙、影響我獲得利養”,因此而嗔恨、加害對方,以這種方式活著,這也是以邪命活。若是以這些邪命的方式活著,還不如早死。世間有一句諺語:“惡人早死,世人不受害。”惡人應該早點死,因爲他在人世間活得越長,造惡業的力量就越大,將來下地獄所遭受的痛苦就越嚴重,越不可思議,所以還不如早死。我們心裏也要下決心:若我以邪命活,還不如早死。我甯願迅速死、早死,也決不以邪命活。

  “苟安縱久住,終必遭死苦”:以這種邪命的方式,也許能在世間長久地存活。但是以這樣邪命的方式活著,即使在世間活得時間再長,最終也離不開死亡,也一定要死,並且死後以邪命的果報還將受苦。作爲一個修行人,應該甯可早死,也決不能以前述這些邪命方式活著。

  很多在家修行人有工作需要,這和邪命活是兩回事。這些邪命方式是爲了獲得利養,這個發心是自私的。如果你發了菩提心,爲了衆生而想獲得一些利養,通過這些利養來影響更多的人、度化更多的衆生,這樣不會有罪過。

  我們這些出家人,不要爲了自己能生存或生活得更好去做這些事情。作爲出家人,從你出家的那一天開始,是可以接受供養的,但這是有條件的。首先,戒律要清淨,最起碼沒犯根本戒;其次,在戒律清淨的基礎上,自己盡心盡力地聞思修。有戒律清淨的基礎,有聞思修的功德,即使你接受再多的供養也是可以的,哪怕是十方所有的供養都由你一個人接受,也是有資格的,這是佛陀親口所說。戒律有支分戒和根本戒,沒有犯根本戒,這就是戒律清淨。只是戒律清淨還不行,還要有聞思修的功德。在聞思修方面,有的人精進,有的人不精進,無論精進或不精進,只要有聞思修的功德就行。出家人若具備這兩個條件,是可以接受供養的。現在很多人不敢接受供養,自己可以按這個標准進行衡量。若是覺得自己戒律不清淨,或者自己沒有聞思修的功德,接受供養就是不如法的;如果你只是戒律清淨,但是沒有聞思修的功德,這樣接受供養,將來要拿自己的血肉來還的。

  我們絕對不能以邪命的方式活著。前面所講的那些邪命方式都是我們很容易犯的。比如,自己想得到恭敬和供養,然後在施主、信衆面前說一些花言巧語,或給他們拿一些加持品等東西,這都是以邪命活。還有的人看中了別人的電腦:“這個電腦挺好……”或看中了別人的東西:“這個東西很好……”自己想得到,就說:“這個東西太好了,我就喜歡這個東西,我現在就缺這個東西;我現在在寺院幹活,沒有好電腦,缺電腦……”這就是側面乞求。還有的人通過一些方便等渠道,想獲得一些利益,這也是邪命活。這些都是不如法的,大家真的不要這樣做,這都是沒有必要的。如果你這樣做,就是造業,將來要遭受惡果的。只要你自己守持清淨的戒律,精進地聞思修行,人們都看到你有功德了,知道你值得尊敬,把你作爲供養的對境,自然就會恭敬你、供養你。

  醜二、利養無有實質:

  夢受百年樂,彼人複蘇醒,

  或受須臾樂,夢已此人覺,

  覺已此二人,夢樂皆不還。

  這是一個比喻。有一個人夢裏在一百年當中享受快樂,醒來以後,會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呢?還有一個人夢裏只是頃刻間感受安樂,夢醒後,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很顯然,對清醒後的這二者而言,夢中擁有的快樂在醒時都是一去不複返。從夢境中醒來以後,夢中的快樂再也不複存在,再也不可能回來,兩個人的內心可能一樣空虛。也可以說,在夢境中享受快樂的過程都同樣是如幻如夢的。

  我們也可以這樣去理解:盡管一個是百年中,一個是片刻間,但是所享受的快樂和夢境沒有差別,都是顯而無自性的。

  若是仔細去觀察,快樂和夢境是沒有差別的。剛才在夢中享受快樂,現在醒來以後,夢境裏的快樂都是假的,都不複存在。無論是百年中,還是片刻間,所享受的快樂都過去了,一去不複返,都是如幻如夢;若以智慧去觀察,都是沒有實質性的,都是顯而無自性的,都是虛假的。

  壽雖有長短,臨終唯如是,

  設得多利養,長時享安樂,

  死如遭盜竊,赤裸空手還。

  這也是比喻。在世間,有的人壽命長,有的人壽命短,有的人享受所謂的快樂的時間長一些,有的人享受所謂的快樂的時間短一些。到臨終的時候,無論享受快樂的時間長,還是短,這些快樂都是帶不走的。死了以後,對二者而言,快樂都一樣過去了,內心都一樣是空虛的。盡管享受快樂的時間可能有長有短,但是都如夢境一樣,都是顯而無自性。若是仔細觀察,都是虛假的,都是無常的,所以沒有什麼可執著的。

  也許也有這種人,生前得到了衆多的利養,長時享受安樂,但是當他面對死亡的時候,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如遭受強盜搶劫一般,絲毫利養也無權帶到後世,只能赤手空拳、赤身裸體地離開人世。

  仔細思維一下,自己爲什麼想獲得利養呢?也許你認爲:“若是能得到利養,就可以在這個世間多活一段時間”。其實,生命有長有短,但是到臨終的時候都是一樣的,你所享受的快樂都如同夢境一般,是顯而無自性的,都離不開無常。到死亡的時候,你一分錢也帶不走,一切都帶不走。這個時候,一切都過去了,不複存在,你空手離開這個世界,沒有別的。

  也許你在世時能得到一些利養,也能長時間地享受安樂,但是到死亡的時候,這些世間的安樂、利養都如遭受強盜搶劫一樣,什麼也不能跟隨你,你帶不走任何東西,只能自己赤手空拳、赤身裸體地離開人間。這個時候,你在世時爲了利養和世間的這些福報所造下的惡業,都會緊緊地跟隨你,直到果報成熟。什麼時候果報成熟,什麼時候果報才結束,之前果報是不會結束的,也不會離開你的。

  大家真的好好思維一下,要明白“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我們應該利用人身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應該有一個明確的選擇,應該有正確的取舍,這是很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五十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