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五十五)

  《入菩薩行論》講記(五十五)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癸二(破嗔于福德作障者)分叁:一、嗔恨是福德之障;二、作害是順緣;叁、故當消除嗔恨而恭敬。

    子一、嗔恨是福德之障:

    謂敵能障福,嗔敵亦非當,

  難行莫勝忍,雲何不忍耶?

  “謂敵能障福,嗔敵亦非當”:若說“因爲這些怨敵障礙我積累善根、福德,所以我嗔恨這些怨敵,我想消滅這些怨敵。”但是,這是不應理的!因爲你嗔恨這些怨敵,就會毀壞自己的善根、福德。一刹那的嗔恨能毀壞在無數劫中積累的善根和福德,所以你不應該嗔恨。嗔恨不僅無法積累善根、福德,反而會毀壞已經積累的善根和福德。

  “難行莫勝忍,雲何不忍耶”:當這些怨敵傷害你的時候,你應該修安忍。難道你不想積累善根和福德嗎?哪怕修一刹那的安忍,也能積累不可思議的善根和福德。如果你真正想積累善根和福德,就應該修安忍。

  我們有時候也會遇到這種情況,當自己在聽法或者在打坐時,若有人在旁邊說話、幹活,就覺得對方影響了自己修法,障礙自己積累善根和福德。因爲心裏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就會生起嗔恨心,甚至開始吵架。其實,你聽法、打坐、修法就是爲了學佛修行嘛,這時你應該這樣思維:“殊勝的對境來了,我應該修安忍,不應該嗔恨。”如果這時你能修安忍,才是真正的學佛、修行,立即就能積累無量無邊的善根和福德。所以,我們真的不能顛倒,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若旁邊有人在說話、做其他事情,我們應該修安忍,不應該嗔恨。

  若是修安忍,能積累善根和福德;若是生起了嗔恨心,我們之前所積累的善根和福德會被立即摧毀。大家要明白什麼叫做學佛,什麼叫做修行,怎樣做才能積累善根和福德。有的人認爲:若是這個人不說話,不在旁邊幹擾,我應該能入定,應該能進入狀態、進入境界……實際上,與其你那麼執著地坐著修法,還不如修一下安忍,這樣才能真正地積累善根和福德,才能改變、提高自己的境界。

  “他影響我修法”“他影響我打坐”“他影響我聞法”“他影響我考試”……這裏是修法道場,同修之間的很多矛盾都是由此而引起的。你爲什麼要聞法?爲什麼要考試?就是爲了學佛修行,爲了積累善根和福德。這個時候你應該把眼前的學修放下,告誡自己:“哦,對境來了,我要把握住這個對境,我要利用這個殊勝的對境修安忍。”若是這樣,你的善根、福德就會迅速增長,甚至可以立即圓滿,這才是真正學佛,才是真正修行啊!否則,即使你懂得再多、打坐再有境界,如果在對境中還是把握不住,還是不能修安忍,有什麼用啊?

  若我因己過,不堪忍敵害,

  豈非徒自障,習忍福德因?

  如果我因爲自己的過失而不能忍受這些怨敵對自己的傷害,然後生起嗔恨心,這不是自己在障礙自己嗎?不是怨敵在障礙你積累善根、福德,而是你自己忍受不了而生起了嗔恨心,這是你自己在障礙自己積累善根、福德。

  實際上,怨敵給你創造了機會,若是沒有怨敵的傷害,你怎麼修安忍啊?若是你不修安忍,你怎樣圓滿善根和福德呢?如果要令善根、福德達到圓滿,必須要修持六波羅蜜。而修持六波羅蜜就必須要修持安忍波羅蜜。若是你不修安忍波羅蜜,安忍波羅蜜就不會圓滿,其他的波羅蜜也不會圓滿。在修行的道路上,如果你想成就佛果,怨敵是必不可少的助緣。如果沒有怨敵,你怎麼修安忍?如果不修安忍,怎麼能圓滿安忍波羅蜜?如果沒有圓滿的安忍波羅蜜,其他的持戒、布施等波羅蜜也不會圓滿。

  大家雖然口頭上說“要學佛,要修行”“要解脫,要成佛”,但卻不想面對怨敵,不想受到傷害,妄想輕輕松松、舒舒服服地成佛,這是不可能的事。這些怨敵真的是如意寶啊!如果沒有這些怨敵,誰來傷害我們?這都是如意寶,這才是最利于我們成就的助緣!可是,我們爲什麼總想逃避,不願意遭遇或者接受這樣的事情呢?

  如果你自己生起了嗔恨心和傷害衆生的念頭,就會障礙自己,不僅無法圓滿自己的善根和福德,甚至一下子就摧毀了在無數劫當中所積累的善根和福德。所以,你要忍受,面對!

  子二、作害是順緣:

    無害忍不生,怨敵生忍福,

  既爲修福因,雲何謂障福?

  應時來乞者,非行布施障,

  授戒阿阇黎,亦非障出家。

  若不存在因,就不會存在果;若存在因,就會産生果。若要産生果,首先要種因;若是要結束、息滅果,首先要結束因。一切法都遵循這樣的因果規律,安忍和怨敵也是如此。有怨敵才可以修安忍,沒有怨敵就不能修安忍,怨敵是修安忍的因。

  “無害忍不生,怨敵生忍福”:安忍本身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安忍本身可以圓滿不可思議的福德,但是怎樣才能産生安忍?怎樣才能修成安忍呢?就要靠怨敵。只有出現和存在怨敵,才會修安忍,才能圓滿福德。

  “既爲修福因,雲何謂障福?”既然如此,怎麼還說怨敵障礙了積累福德呢?怨敵是安忍的因,而安忍可以立即圓滿不可思議的福德,所以怨敵就成爲了産生這不可思議福德的因(緣),難道你還說它是障礙?

   “應時來乞者,非行布施障”:如同乞丐不應該是做布施的障礙一樣。這裏說的“乞丐”不僅僅是指街上的乞丐,而是指做布施的對境。有乞丐才可以做布施,做布施才有福德。若是沒有這些衆生,怎麼進行布施啊?這些衆生是布施的因,而布施能積累福德,是福德的因。

  “授戒阿阇黎,亦非障出家”:如同這些堪布、阿阇黎不應該是出家受戒的障礙一樣。我們受戒要靠堪布、阿阇黎,有堪布、阿阇黎才可以得到戒體,才可以圓滿持戒的功德,可以積累不可思議的福德。這些堪布、阿阇黎是出家守戒必不可少的助緣,是必不可少的因。

  乞丐等衆生是布施的因,堪布、阿阇黎是出家守戒的因,而怨敵是安忍的因。因此,這些都不是積累福德的障礙,而是最有力的助緣。

  子叁(故當消除嗔恨而恭敬)分叁:一、以衆生自之功德當恭敬;二、信仰佛陀故當恭敬;叁、觀察果當恭敬。

    醜一(以衆生自之功德當恭敬)分二:一、是成就我菩提之助緣故當恭敬;二、建立衆生與佛相同。

    寅一(是成就我菩提之助緣故當恭敬)分二:一、恭敬之因成立;二、斷除于彼迷惑。

    卯一、恭敬之因成立:

    世間乞者衆,忍緣敵害稀,

  若不外植怨,必無爲害者。

  “世間乞者衆,忍緣敵害稀”:在世間,若我們要布施,乞丐等布施的對境有很多,需要我們幫助的衆生有很多,並不罕見,也不難遇。但是,若要修安忍就不一樣了,怨敵等安忍的對境非常罕見、難遇。因此,一旦出現和遇到了怨敵,應該珍惜。

  “若不外植怨,必無爲害者”:一般情況下,若是你不去惹這些怨敵,他也不會主動來傷害你。我們覺得怨敵帶給我們的傷害是無緣無故的,其實不然,他們是我們自己曾經傷害過的衆生,否則不可能來找我們的麻煩。所以,如果自己不造惡業,自己沒有惹他們、傷害他們,他們不可能主動來傷害自己,不會主動來跟自己作對,所以真的很難遇到啊!

  現在我們處處都有對境,處處都受到傷害,這是因爲我們自己業障重、煩惱重的緣故。對于一個真正有修行、有善根的人而言,怨敵等對境就更少,更難遇到了。因此,一旦遇到了,真是千載難逢啊,能不珍惜嗎?內心非常渴望修忍辱,但是遇不到對境啊!現在終于遇到了對境,真的是迫不急待啊!肯定要好好利用這個機會修安忍。

  怨敵才是如意寶、恩人,這不是胡說的,都是有根據的,都是事實真相。如果大家記不住那麼多,也不明白那麼多,那麼就記住這兩句話吧:這些怨敵是我們最大的恩人;這些怨敵是真正的如意寶。大家把這兩句話記住,然後回去思考,回去觀察:怎麼會是大恩人呢?怎麼會是如意寶呢?若是真正思維明白了,觀察透了,只念這兩句就行了。你不用念什麼經啊、咒啊,也不用參“念佛是誰”,只去參這兩句就行了,絕對能開悟,絕對能成就。現在我們在修忍辱,大家不用東抓西抓,僅這兩句就夠了,就都包括了。

    故敵極難得,如寶現貧舍,

  能助菩提行,故當喜自敵。

  “故敵極難得,如寶現貧舍”:所以,怨敵極其難得。若是遇到了,這如同極其難得的如意寶顯現在自己的家中一樣,應該珍惜。

  對很多在家居士而言,若孩子不聽話,身邊的衆生不老實,這都是如意寶啊!在自己的家中發現了如意寶,在自己的家中出現了如意寶藏,好好珍惜,抓住機會吧!真的,這都是好事啊!不要苦惱,不應該煩惱。

  有些人爲此痛苦不堪,甚至要服藥自盡了。你遇到如意寶了,怎麼還要去自盡呢?你要轉轉念:“哎喲,這是家中出現的如意寶啊!這不是壞事,是好事,修忍辱的機會來了,修安忍的機會來了,殊勝的所依出現了。”因此,大家不要逃避,跟孩子好好相處;不要逃避,跟身邊的衆生好好過日子。

  了緣了債才能了脫生死嘛。這都是自己造的業,都是自己的問題。現在身邊的衆生不老實,說明你自己以前也不老實;身邊的孩子不聽話,這就說明你自己以前也不聽話。真的,如是因,如是果。大家應該忏悔:“我往昔肯定也不聽話,往昔肯定也是不老實的人,所以現在就有這樣的果報,忏悔啊!”雖然這都是自己造的業,都是自己的問題,但是只要轉念,也可以成爲好事,也可以成爲自己成就的殊勝助緣。自己現在就要修安忍,要心平氣和地接受。只有這樣,才能把這個業消除,才能把這個緣徹底了完。了緣了債了,今生就可以解脫、圓滿,以後再也不用煩惱、痛苦。

  對在山上修法的…

《《入菩薩行論》講記(五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