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講記(五十六)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醜二(信仰佛陀故當恭敬)分二:一、佛將衆生作爲我所;二、佛將衆生作爲我。
寅一(佛將衆生作爲我所)分二:一、當恭敬之理由;二、忏悔不敬之過。
卯一、當恭敬之理由:
無僞衆生親,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何足報佛恩?
“無僞衆生親”:諸佛把一切衆生視爲親人,沒有絲毫虛僞。因爲佛證悟了諸法的真理,他明白六道輪回的過程。在六道輪回的過程當中,一切衆生都做過他的父母,這是諸法的真理。佛陀已經證悟了這樣一個真理,他親眼看到了,親身體會了,所以對此深信不疑。
我們現在口頭上也會說“父母衆生”,但是很多人只是跟著別人說的,不是真正徹底弄明白了這樣一個事實真相,沒有真正證悟這樣的真理。所以,盡管說是這樣說,有時候也是這樣想的,但若是再進一步地去觀察、了解,就會産生懷疑:第一,這不是自己親身體驗的;第二,雖然不是自己親身體驗的,但如果能夠完全相信佛陀,對佛有堅定不移的信心,這樣也可以。如果對佛還是沒有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覺得“說是這樣說,但是……”可能有時候心裏也會這樣想想,但還不是真正明白,如果再進一步地深入觀察,就會變成懷疑。
佛陀是通過修行而自己親身體驗的,所以他對這個真理深信不疑。爲什麼說佛陀是無有虛僞地了知所有的衆生都做過自己的父母,都是實實在在的親人?因爲這是通過自己修行,親自證悟的真谛。一個凡夫若是這樣想、這樣說,也許是虛僞的,但是佛不同。這不是我們在贊揚佛陀,而是佛陀已經證悟了這樣一個真理,已經證得了這樣一個真谛,所以他真正深信不疑,他把一切衆生視爲父母、視爲親人。
對佛來說,衆生本來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把一切衆生都無有虛僞地視爲最近的親人。我們現在把現實的父母視爲最近的親人,那是毫無疑問的。對佛來說,叁界一切衆生都是他最近的親人,這也是毫無疑問的。
“諸佛唯利生”:諸佛唯一的願望、唯一的事業是什麼?就是能利益這些衆生。
在世間,現世的父母是我們最近的親人、最有恩德的人,哪有比他們還親的人?哪有比他們對我們更有恩的人?但是,當我們自己找到了一個所愛的人,跟對方結婚後,這個時候愛人可能就是最近的親人了,父母就是其次的。若再跟對方生個“債主”,那對方就不行了,這個“債主”肯定是最近、最親的人了,愛人可能是第二位,父母能排到第叁位,這就相當不錯了。有的人還要把朋友等排在前面,父母又得往後排了,可能是第四位、第五位……
其實,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父母都應該是最近、最親的人。對我們來說,他們也是最有恩德的人,是我們首位要報答、報恩的人。無論你身邊有多少人,無論有什麼樣的人,父母都應該是第一位的。在世間,這是一個正常人、好人應該做的事。
佛把所有的衆生視爲自己最近、最親的人,不僅做到了人規,還做到了佛規:第一,他知道應該把父母視爲最近、最親的人,這是做人的規則;第二,在這個基礎上,他知道所有的衆生都曾經做過自己的父母,和現世的父母一樣有生育之恩、養育之恩,他能平等地對待所有的父母,把所有的父母都視爲最近、最親的衆生,對一切衆生平等對待。這就是佛!有平等就有佛,沒有平等就沒有佛。分別是凡夫,平等是佛。
所以,佛唯一的願望就是能利益衆生,這是佛唯一的事業。
“除令有情喜,何足報佛恩?”我們要報答佛恩,因爲佛讓我們明白了諸法的實相真理,遣除了內心的無明愚癡,讓我們永遠地解脫煩惱和痛苦,讓我們的福德和智慧達到最圓滿的層次、境界。
怎樣才能報答佛恩呢?佛最親近的人就是這些衆生,佛唯一的願望就是能利益衆生。如果我們想要報答佛恩,就要像佛那樣善待衆生、利益衆生,這樣才可以讓佛歡喜,這樣才能報答佛恩。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事情能夠讓佛歡喜、能夠報答佛恩的,這是唯一的方式。若是我們傷害衆生,讓衆生苦惱,佛是不會歡喜、滿意的,這是恩將仇報。
也許有人會講:“佛哪有快樂或不快樂,歡喜或不歡喜?”在佛的境界裏,的確是沒有這些;但是在我們的境界裏,還有這些分別,所以應該以我們的境界和方式感恩、報恩。
利生方足報,舍身入獄佛,
故我雖受害,亦當行衆善。
“利生方足報,舍身入獄佛”:你能利益衆生,讓衆生歡喜,才足以報答佛恩,這也是報答佛恩的唯一方法。我們這樣去做,佛也一定會非常高興、滿意。因爲佛把衆生都視爲最親的親人,佛唯一的願望就是利益衆生。
爲了能利益這些父母衆生,佛可以上刀山、下火海,從不顧惜自己的身體和性命。佛救度與悲憫衆生的慈願已經達到了無以複加、無法言喻的程度。他把衆生視爲親人,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不顧一切,甘願自己轉生于餓鬼道、地獄道等惡趣。既然如此,我們若是去傷害衆生,讓衆生痛苦,佛還能歡喜、快樂嗎?
“故我雖受害,亦當行衆善”:所以,爲了讓佛歡喜,爲了報答佛恩,若有怨敵來傷害我的時候,即使我受到傷害,也應該忍受,而不應該嗔恨;應該行持善法,利益這些衆生。
我們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式,修煉心態,修習安忍。我們應該深入觀察自己的內心:對佛有沒有感恩之心、報恩之心?若是有,那麼以什麼方式才能報答佛恩?這就是唯一的方法。雖然這些衆生對我不好,傷害我,但是爲了報答佛恩,爲了讓佛歡喜,我甯願真正地修安忍、善待衆生,因爲這是唯一讓佛歡喜、唯一報答佛恩的方法。
我們天天在這裏聞法、磕頭、做供養……修持各種善法,也是希望佛能歡喜,能報答佛恩。但這都不是唯一的方法,更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善待和利益衆生。
諸佛爲有情,尚且不惜身,
愚癡我何故,驕慢不侍衆?
佛陀是最值得我感恩和恭敬的對境。佛把衆生都視爲最親的人,他爲了利益衆生,可以當牛做馬,可以上刀山、下火海,不惜自己的生命。而愚癡的我卻如此傲慢,輕視衆生,甚至還去惱害這些衆生。
連佛都這樣對待衆生、重視衆生,而愚癡的我算什麼啊?身爲凡夫的我,不僅沒有把一切衆生視爲最近的親人,也沒有將利益衆生作爲自己最大的願望,反而還輕視這些衆生,把這些衆生視爲我的敵人,傷害衆生,讓他們遭受痛苦。我爲什麼會這樣做呢?就是因爲自己愚癡。
我最感恩、最值得恭敬的就是佛,佛把這些衆生看得那麼重,因此從今天開始,我也要把一切衆生視爲最近的親人,視爲最珍貴的人,甚至做這些衆生的仆人。
衆樂佛歡喜,衆苦佛傷悲,
悅衆佛愉悅,犯衆亦傷佛。
衆生安樂,諸佛才會歡喜;衆生受傷害,諸佛就會悲傷。所以,若是讓衆生歡喜,也就是讓佛陀歡喜;若是傷害衆生,也就是傷害偉大的佛陀。
佛本身沒有不愉快,沒有痛苦。衆生不愉快,佛就不愉快;衆生痛苦,佛就痛苦。所以,不能讓衆生不愉快,不能讓衆生痛苦。
衆生歡喜,佛就歡喜;衆生安樂,佛就安樂。若是你真的想讓佛歡喜,想報答佛恩,唯一的方法、唯一的選擇,就是讓衆生歡喜,利益衆生。若是你傷害衆生,讓衆生痛苦,就是恩將仇報,對佛來說,這是最大的不敬。若是你傷害衆生、讓衆生痛苦,即使你在佛前裝模作樣磕一千、一萬個大頭,甚至將身體、受用、善根統統都供養給佛陀,也報答不了佛恩。
所以,唯一能報答佛恩、令佛歡喜者,就是利益衆生。
遍身著火者,與欲樂不生,
若傷諸有情,雲何悅諸佛。
這是比喻。若一個人周身燃火,即使給他世間一切的欲樂,如好吃的、好穿的、金銀財寶等,這個人的內心也不可能生起絲毫的歡樂。全身燃火,多殘忍、痛苦啊!即使再給他東西,他的心裏也不可能有歡喜和快樂。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傷害衆生、讓衆生痛苦,無論給他什麼東西,即使給佛磕頭供養,做任何事情,佛也不可能歡喜,不可能快樂。你在這邊惱害衆生,卻再在那邊供佛,是沒有用的。若是你真想供佛,就應該去利益身邊的衆生,讓他們高興,對佛來說,這是最大的供養、恭敬。
卯二、忏悔不敬之過:
因昔害衆生,令佛傷心懷,
衆罪我今悔,祈佛盡寬恕。
我們曾經加害過衆生,令大慈大悲的佛陀不悅、傷心;現在我又傷害衆生,又讓佛傷心。我犯了重罪,將來要下地獄,遭受地獄的痛苦,我真的很後悔。現在在佛面前,我誠心誠意地忏悔:偉大的佛陀,我誠心地祈求你們原諒我,再給我一次機會吧!從今以後,我再也不去傷害衆生,再也不讓你們傷心了。忏悔就是要有追悔心,要有改過的心。
爲令如來喜,止害利世間,
任他踐吾頂,甯死悅世主。
爲了能令佛歡喜,從今天開始,我決心終止損害衆生,做衆生的奴仆。爲了讓佛歡喜,爲了報答佛恩,哪怕是無量無邊的衆生踐踏我頭頂,讓我死亡,我也不反抗,也不去傷害他們。我要用這種方式讓偉大的佛陀歡喜,報答佛陀的恩德。
寅二、佛將衆生作爲我:
大悲諸佛尊,視衆猶如己,
生佛既同體,何不敬衆生?
佛把衆生都視爲自己了。爲什麼說佛和衆生同等呢?
從本體的角度來講,佛和衆生是一體,因爲萬法一心。偉大的佛陀證悟了法界等性,證悟了諸法的本體,知道佛和衆生本來就是一體的,這是站在勝義谛上講的。
在顯現上,從世俗谛的角度講,佛修自他交換、自輕他重菩提心,把衆生都視爲自…
《《入菩薩行論》講記(五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