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五十六)

  《入菩萨行论》讲记(五十六)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丑二(信仰佛陀故当恭敬)分二:一、佛将众生作为我所;二、佛将众生作为我。

  寅一(佛将众生作为我所)分二:一、当恭敬之理由;二、忏悔不敬之过。

  卯一、当恭敬之理由:

  无伪众生亲,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何足报佛恩?

  无伪众生亲诸佛把一切众生视为亲人,没有丝毫虚伪。因为佛证悟了诸法的真理,他明白六道轮回的过程。在六道轮回的过程当中,一切众生都做过他的父母,这是诸法的真理。佛陀已经证悟了这样一个真理,他亲眼看到了,亲身体会了,所以对此深信不疑。

  我们现在口头上也会说“父母众生”,但是很多人只是跟着别人说的,不是真正彻底弄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真相,没有真正证悟这样的真理。所以,尽管说是这样说,有时候也是这样想的,但若是再进一步地去观察、了解,就会产生怀疑:第一,这不是自己亲身体验的;第二,虽然不是自己亲身体验的,但如果能够完全相信佛陀,对佛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这样也可以。如果对佛还是没有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觉得“说是这样说,但是……”可能有时候心里也会这样想想,但还不是真正明白,如果再进一步地深入观察,就会变成怀疑。

  佛陀是通过修行而自己亲身体验的,所以他对这个真理深信不疑。为什么说佛陀是无有虚伪地了知所有的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都是实实在在的亲人?因为这是通过自己修行,亲自证悟的真谛。一个凡夫若是这样想、这样说,也许是虚伪的,但是佛不同。这不是我们在赞扬佛陀,而是佛陀已经证悟了这样一个真理,已经证得了这样一个真谛,所以他真正深信不疑,他把一切众生视为父母、视为亲人。

  对佛来说,众生本来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把一切众生都无有虚伪地视为最近的亲人。我们现在把现实的父母视为最近的亲人,那是毫无疑问的。对佛来说,三界一切众生都是他最近的亲人,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诸佛唯利生”:诸佛唯一的愿望、唯一的事业是什么?就是能利益这些众生。

  在世间,现世的父母是我们最近的亲人、最有恩德的人,哪有比他们还亲的人?哪有比他们对我们更有恩的人?但是,当我们自己找到了一个所爱的人,跟对方结婚后,这个时候爱人可能就是最近的亲人了,父母就是其次的。若再跟对方生个“债主”,那对方就不行了,这个“债主”肯定是最近、最亲的人了,爱人可能是第二位,父母能排到第三位,这就相当不错了。有的人还要把朋友等排在前面,父母又得往后排了,可能是第四位、第五位……

  其实,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父母都应该是最近、最亲的人。对我们来说,他们也是最有恩德的人,是我们首位要报答、报恩的人。无论你身边有多少人,无论有什么样的人,父母都应该是第一位的。在世间,这是一个正常人、好人应该做的事。

  佛把所有的众生视为自己最近、最亲的人,不仅做到了人规,还做到了佛规:第一,他知道应该把父母视为最近、最亲的人,这是做人的规则;第二,在这个基础上,他知道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和现世的父母一样有生育之恩、养育之恩,他能平等地对待所有的父母,把所有的父母都视为最近、最亲的众生,对一切众生平等对待。这就是佛!有平等就有佛,没有平等就没有佛。分别是凡夫,平等是佛。

  所以,佛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利益众生,这是佛唯一的事业。

  “除令有情喜,何足报佛恩?”我们要报答佛恩,因为佛让我们明白了诸法的实相真理,遣除了内心的无明愚痴,让我们永远地解脱烦恼和痛苦,让我们的福德和智慧达到最圆满的层次、境界。

  怎样才能报答佛恩呢?佛最亲近的人就是这些众生,佛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利益众生。如果我们想要报答佛恩,就要像佛那样善待众生、利益众生,这样才可以让佛欢喜,这样才能报答佛恩。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让佛欢喜、能够报答佛恩的,这是唯一的方式。若是我们伤害众生,让众生苦恼,佛是不会欢喜、满意的,这是恩将仇报。

  也许有人会讲:“佛哪有快乐或不快乐,欢喜或不欢喜?”在佛的境界里,的确是没有这些;但是在我们的境界里,还有这些分别,所以应该以我们的境界和方式感恩、报恩。

  利生方足报,舍身入狱佛,

  故我虽受害,亦当行众善。

  “利生方足报,舍身入狱佛”:你能利益众生,让众生欢喜,才足以报答佛恩,这也是报答佛恩的唯一方法。我们这样去做,佛也一定会非常高兴、满意。因为佛把众生都视为最亲的亲人,佛唯一的愿望就是利益众生。

  为了能利益这些父母众生,佛可以上刀山、下火海,从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佛救度与悲悯众生的慈愿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无法言喻的程度。他把众生视为亲人,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不顾一切,甘愿自己转生于饿鬼道、地狱道等恶趣。既然如此,我们若是去伤害众生,让众生痛苦,佛还能欢喜、快乐吗?

  “故我虽受害,亦当行众善”:所以,为了让佛欢喜,为了报答佛恩,若有怨敌来伤害我的时候,即使我受到伤害,也应该忍受,而不应该嗔恨;应该行持善法,利益这些众生。

  我们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式,修炼心态,修习安忍。我们应该深入观察自己的内心:对佛有没有感恩之心、报恩之心?若是有,那么以什么方式才能报答佛恩?这就是唯一的方法。虽然这些众生对我不好,伤害我,但是为了报答佛恩,为了让佛欢喜,我宁愿真正地修安忍、善待众生,因为这是唯一让佛欢喜、唯一报答佛恩的方法。

  我们天天在这里闻法、磕头、做供养……修持各种善法,也是希望佛能欢喜,能报答佛恩。但这都不是唯一的方法,更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善待和利益众生。

  诸佛为有情,尚且不惜身,

  愚痴我何故,骄慢不侍众?

  佛陀是最值得我感恩和恭敬的对境。佛把众生都视为最亲的人,他为了利益众生,可以当牛做马,可以上刀山、下火海,不惜自己的生命。而愚痴的我却如此傲慢,轻视众生,甚至还去恼害这些众生。

  连佛都这样对待众生、重视众生,而愚痴的我算什么啊?身为凡夫的我,不仅没有把一切众生视为最近的亲人,也没有将利益众生作为自己最大的愿望,反而还轻视这些众生,把这些众生视为我的敌人,伤害众生,让他们遭受痛苦。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就是因为自己愚痴。

  我最感恩、最值得恭敬的就是佛,佛把这些众生看得那么重,因此从今天开始,我也要把一切众生视为最近的亲人,视为最珍贵的人,甚至做这些众生的仆人。

  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

  悦众佛愉悦,犯众亦伤佛。

  众生安乐,诸佛才会欢喜;众生受伤害,诸佛就会悲伤。所以,若是让众生欢喜,也就是让佛陀欢喜;若是伤害众生,也就是伤害伟大的佛陀。

  佛本身没有不愉快,没有痛苦。众生不愉快,佛就不愉快;众生痛苦,佛就痛苦。所以,不能让众生不愉快,不能让众生痛苦。

  众生欢喜,佛就欢喜;众生安乐,佛就安乐。若是你真的想让佛欢喜,想报答佛恩,唯一的方法、唯一的选择,就是让众生欢喜,利益众生。若是你伤害众生,让众生痛苦,就是恩将仇报,对佛来说,这是最大的不敬。若是你伤害众生、让众生痛苦,即使你在佛前装模作样磕一千、一万个大头,甚至将身体、受用、善根统统都供养给佛陀,也报答不了佛恩。

  所以,唯一能报答佛恩、令佛欢喜者,就是利益众生。

  遍身着火者,与欲乐不生,

  若伤诸有情,云何悦诸佛

  这是比喻。若一个人周身燃火,即使给他世间一切的欲乐,如好吃的、好穿的、金银财宝等,这个人的内心也不可能生起丝毫的欢乐。全身燃火,多残忍、痛苦啊!即使再给他东西,他的心里也不可能有欢喜和快乐。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伤害众生、让众生痛苦,无论给他什么东西,即使给佛磕头供养,做任何事情,佛也不可能欢喜,不可能快乐。你在这边恼害众生,却再在那边供佛,是没有用的。若是你真想供佛,就应该去利益身边的众生,让他们高兴,对佛来说,这是最大的供养、恭敬。

  卯二、忏悔不敬之过:

  因昔害众生,令佛伤心怀,

  众罪我今悔,祈佛尽宽恕。

  我们曾经加害过众生,令大慈大悲的佛陀不悦、伤心;现在我又伤害众生,又让佛伤心。我犯了重罪,将来要下地狱,遭受地狱的痛苦,我真的很后悔。现在在佛面前,我诚心诚意地忏悔:伟大的佛陀,我诚心地祈求你们原谅我,再给我一次机会吧!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去伤害众生,再也不让你们伤心了。忏悔就是要有追悔心,要有改过的心。

  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

  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为了能令佛欢喜,从今天开始,我决心终止损害众生,做众生的奴仆。为了让佛欢喜,为了报答佛恩,哪怕是无量无边的众生践踏我头顶,让我死亡,我也不反抗,也不去伤害他们。我要用这种方式让伟大的佛陀欢喜,报答佛陀的恩德。

  寅二、佛将众生作为我:

  大悲诸佛尊,视众犹如己,

  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

  佛把众生都视为自己了。为什么说佛和众生同等呢?

  从本体的角度来讲,佛和众生是一体,因为万法一心。伟大的佛陀证悟了法界等性,证悟了诸法的本体,知道佛和众生本来就是一体的,这是站在胜义谛上讲的。

  在显现上,从世俗谛的角度讲,佛修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菩提心,把众生都视为自…

《《入菩萨行论》讲记(五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