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五十七)

  《入菩萨行论》讲记(五十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丁三(精进度)分二:一、以承上启下方式教诫精进;二、宣说应当精进。

  戊一、以承上启下方式教诫精进:

  忍已需精进,精进证菩提,

  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

  “忍已需精进,精进证菩提”:若是要保护所积累的善根和福德,就要依靠安忍,之后学修精进。精进是很重要的,若是不精进,不可能证得菩提果。

  “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若是没有风,万物就不会动摇;万物之所以动摇,因为有风大的成分。也可以这样理解:风吹,草木才会动摇;因为有精进,才可以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若是没有积累两种种资粮,不可能成就法身佛和色身佛二身佛的果位。以智慧资粮作因,福德资粮作缘,可以成就法身佛的果位;以福德资粮作因,智慧资粮作缘,可以成就色身佛的果位。所以,要想成就二身佛的果位,必须要圆满二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是要积累的,积累二资粮要靠精进。所以,精进很重要!

  戊二(宣说应当精进)分三:一、认识精进本体;二、断除其违品;三、增上对治。

  己一、认识精进本体:

  进即喜于善。

  首先,大家要认识精进的本体。什么叫精进?“我天天上课打坐,或者天天磕头、绕殿等等,这应该叫精进吧?”不一定。“我天天念佛、念咒,已经念了一亿遍佛号或者咒语,这应该是精进吧?”也不一定。精进是一种内在的东西,也是一种心态,即喜爱善法。

  如果你内心并不喜爱善法,即使你天天绕大殿、磕头,天天念佛、持咒,天天上课、打坐,都不是精进。很多人都勉强地做、假装地做,也是为了在别人面前装修行人嘛,尤其是我们这些出家人,都是在施主面前装修行人,虽然你每天上课、打坐,但是内心很勉强,没有一点儿意乐和法喜,整天愁眉苦脸地做,这不叫精进。即使你表面上做得再好、再勤奋,也没有用,这不是精进修行。

  什么叫精进?虽然你念得不多,上座的时间不长,在表面上做得不多,但是,法喜充满,这叫精进。有的人在表面上看没有念多少、做多少,上座或念经的时间都很短,也许他身边的众生认为他不精进,但实际上他是精进的,他才是有修行的。比如寂天菩萨在那烂陀寺的时候,表面上也很不精进啊,甚至被称为“三想者”,意思是他只有三种想法,只做三件事情:吃饭、睡觉、拉撒(也有一种说法:行走)。表面上看似不精进,但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成就者,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你可以少念、少坐,但是一定要精进,心里一定要有这种欢乐。无论是念佛、持咒,还是上课、禅修,本来都是一件很欢喜的事,本来就是一种无比的享受,你为什么要这么勉强、这么痛苦呢?这是因为没有明白这些善法以及无漏的功德的真正价值、真正作用,所以生不起喜爱之心。

  举个例子,大家喜欢人民币,喜爱自己的家人。你为了家人,怎么都行;你为了赚到人民币,怎么都行。这都是因为我们喜欢、喜爱,否则不可能这样。你现在应该对“喜爱”有所体会了,观察一下:我们现在对善法以及这些无漏的功德,爱还是不爱?喜欢还是不喜欢?自己看看吧!

  上大殿做课,在禅房打坐,这都是善法。你不愿意上大殿,不愿意做课,不愿意上禅房,不愿意打坐,这都是不爱、不喜欢。可以说,你失去精进了。若是这样,你不可能积累资粮,也就无法成就佛果。

  如果大家真正渴望解脱、成佛,就应该积累资粮,行善积德。若是没有精进,就没有办法积累资粮。大家要知道问题出在哪儿,自己现在应该怎么办。只在口头上说没有用,有因才有果。若你想今生解脱,就要行善积德;若你想即身成佛,就要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那么,首先你要精进。只有你精进了,才可以行善积德,才能够圆满资粮。所谓精进,是喜爱善法。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喜爱善法?如果没有,就说明自己没有精进。如果没有精进,你就不能行善积德,不能让资粮圆满。若是这样,你无法能够解脱,无法能够成佛。

  若要成佛,就要积累资粮;若要积累资粮,就要有精进。你为什么不愿意做课呢?为什么不愿意打坐呢?为什么不愿意受持戒律呢?为什么不愿意做布施呢?这说明你没有精进,若是有精进的话,肯定特别喜爱这些善法,肯定会迫不急待、心甘情愿地去做。

  精进和信心是一个意思。我们经常讲,信心是一切功德的来源,信心是一切成就的根本。信心分三种。第一种是清净信心,即清净的欢喜心,喜欢善法,喜欢无漏的功德。如果你喜欢这些善法,喜欢这些清净、无漏的功德,你自然会去做善事,自然会去积累功德。只要你去做善事,积累功德,最后一定会圆满的。所以说,它是一切功德的来源,一切成就的根本。

  第二种是欲乐信心。前一种信心只是喜欢,这种信心则是有欲乐,就是自己想获得这些善法,也想具有这些功德。因为这些善法都是解脱的因,都是成佛的因。通过这些善法,我们才可以永远地摆脱烦恼痛苦,才能使福德和功德达到圆满。

  第三种是不退转信心。前一种信心是想获得这些善根和功德,这种信心则是不退转。现在真正明白了,自己的本性是善良的,自性是清净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自己和佛没有差别。但是自己现在为什么没有这些善根,不具备这些功德?因为自己有妄想分别、烦恼业障。但这些都是突然生起的,犹如天空的云彩,都是可以散掉的。因此,自己有决心,一定要消除业障,断除烦恼。若是自己能够放下这些妄想、分别,能放下心态,就可以解脱,可以圆满。这种信心叫不退转的信心。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讲,精进分擐甲精进、加行精进、不满精进。喜爱善法包含了这三种意义,也就是三种信心。这三种信心和三种精进可以说是一个意思。

  第一种是擐甲精进,也就是喜欢这些善根、善法,心里喜欢这些功德。清净信心和擐甲精进这二者完全可以统一,可以圆融。

  第二种是加行精进,加行就是准备的意思,前者擐甲精进是指心里欢喜,而加行精进是决心“我也要采取行动”,然后去做。所谓欲乐信心,也是内心决定“我也要这些善根,我也要这些功德”。可见,这二者也是可以统一的,是可以圆融解释的。

  第三种是不满精进,指当稍微有一点点善根、功德的时候,不能满足。怎么能满足呢?自己还要解脱、成佛啊,因此直到永远获得解脱,直到福德和功德达到最圆满的境界和果位的时候才行,之前自己是不甘罢休的。而所谓不退转信心,是指明白自己本性是善良的,本性是清净的,和佛无二无别,因此自己完全可以获得解脱,完全可以成就佛果。可见,这二者也是一个意思,也可以这样圆融解释。

  喜爱善法是精进的本体,它可以分三种信心,这三种信心和《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讲的三种精进是同一个意思。大家现在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擐甲精进、加行精进、不满精进这三种精进?有没有清净信心、欲乐信心、不退转信心这三种信心?若是有这三种信心,就有这三种精进。这些都是在心态上讲的。若是没有这些,即使你念得再多,做得再多,也没有用。有的人表面看很刻苦、勤奋,也做了很多善事,比如抄经、打坐、静修……持之以恒地做,看似很精进,但若是内心里没有喜悦、欢乐,就不叫精进。

  大家观察、观察自己的内心:是不是法喜充满?有没有这三种信心?有没有这三种精进?如果有,你就不得了!你可以安心了,成就就在眼前!真的,如我这样懈怠懒惰的人也对此非常赞叹、非常随喜。虽然我们自己很懈怠,虽然我们自己很懒惰,但若是真有这样精进的人,我们应该随喜,应该赞叹,应该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作为成就的目标。若是要崇拜的话,就崇拜这样的人;若是要模仿的话,就要模仿这样的人。但是,如果内心里面没有欢喜,也可以说是没有这三种信心或者三种精进的话,那没有用。自己的内心是否有这些,他人很难看出来,也很难判断,但是自己最清楚自己,自己最了解自己。虽然你在表面上学修很刻苦、勤奋,但是有没有真正的精进?大家应该观察自己,自我反省。首先想想什么叫精进,然后想想自己为什么不精进。

  大家看看我们现在学佛修行的状态:有的在原地踏步,根本没有动过;有的进步了一点,但是又退回来了;有的虽然动了一下,但是没有进步。自己为什么会是这样?“我学佛这么多年,修行这么多年,也学了不少东西,也做了不少好事,为什么没有任何的改变,没有任何的进步?为什么业障还那么重?为什么福报还那么浅呢?”问题出在哪里?就是因为没有信心,没有真正的精进啊。

  犹如一台轿车,若是有发动机发动,车就可以动;若发动机是好的,车就可以前行,我们可以乘车达到目的地;若是它没有发动机或发动机出问题了,这台车还能走吗?还能发动吗?它动不了了,也走不了。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修行为什么没有进步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发动机”或者“发动机”出了问题。这个“发动机”指的就是信心,也就是对善法的喜爱之心。

  为什么我们没有信心?为什么对这些善法和这些无漏的功德没有喜爱之心呢?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白轮回之苦,没有明白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没有明白诸法的本性。轮回是苦海,身处轮回中的我们就如同沉沦在苦海里一般。但是我们对此没有觉察到啊!我们把假当成了真,把苦当成了乐,还觉得很好、很了不得似的。在六道中轮回,有什么好的?一个凡夫俗子,有什么可了不起的?但我们没有明白,没有觉察到。

  轮回是火坑,在火坑里能有舒适的感觉吗?在轮回里就像在刀尖上行走,在刀尖上能有安乐…

《《入菩萨行论》讲记(五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