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五十八)▪P2

  ..續本文上一頁品。爲什麼我們會找一切的理由和借口一拖再拖,不去行持善法,不去修行呢?還是對善法,對這些無漏的功德沒有生起信心,就是沒有強烈的喜愛之心。若是你真有清淨信心,對這些善法、對這些功德真正有強烈的喜愛之心,你能拖延,找借口嗎?不可能的,你會立即去做,立即去享受其中的快樂。

  之所以拖延、找借口,就是對善法、對無漏的功德沒有喜愛心。之所以沒有喜愛之心,就是因爲沒有明白它們真正的重要性和價值。你沒有明白它們對我們的利益有多大、有多重要,所以你就去做別的事情了,去搞世間福報、世間八法去了。若是你有清淨信心或者有擐甲精進的話,不會這樣散漫,對學佛修行的事也不會一拖再拖。

  第二,耽著惡事懶惰。

  爲什麼貪執世間的福報,喜歡世間的瑣事?若是以智慧去觀察,這些都是無意義的,都是虛假的。你之所以還對此戀戀不舍,就是因爲沒有明白輪回過患、因果不虛這些道理。若是你真正明白了,還能對所謂的世間福報戀戀不舍嗎?還能對這些世間的瑣事有興趣嗎?不可能的。

  什麼叫瑣事?以貪嗔癡去承辦一些事情,就叫瑣事。“吃飯是不是瑣事?上班是不是瑣事?”這要看你的內心。若是你以貪嗔癡或者以自私自利去做這些,就叫瑣事。“那我辦企業、照顧員工,也是對社會盡了一份力量啊,也是對社會盡了一份責任啊!我辦企業,保障了很多員工的生活啊,這不是在搞世間法吧?”不一定,要看你的心態。若是以貪嗔癡去做,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你並不偉大,這就是搞世間法!若不是以貪嗔癡去做,而是真正爲了社會、爲了衆生去做,那你太偉大了,這不叫搞世間法。

  大家要明白,什麼叫瑣事、世間法?這不取決于你的行爲,而是取決于你的心態、動機。若是你以貪嗔癡或者自私自利去做這些,你所做的都是世間的瑣事,都是在搞世間法,這是在造業,你還要在六道中輪回,你將來就要遭受痛苦。若是你弄明白了輪回過患,就知道輪回是苦海,苦不堪言啊!如果你真正能深信因果不虛,對世間就不會有欲望,也不可能搞這些世間的瑣事,不可能造惡業,否則就要遭受惡果啊!

  若是你發心不正確,心地不清淨的話,都是瑣事;若是你心地清淨、發心正確的話,都不是瑣事。若是你心地不清淨,發心不正確的話,那叫貪戀、欲望;若是你內心清淨,發心正確,以悲心和願力帶動的話,那叫利益衆生、救度衆生。主要取決于你的心態、發心。

  如果你對世間有貪戀,喜歡去做這些瑣事,這就是貪執惡事(劣事)。若是你喜歡搞這些世間的瑣事,就不要修行了,你也不是修行人,就不要說“我要修行,我在修行……”這些話。若想搞世間瑣事,就不要修行;若是想修行,就不要搞世間瑣事。如果你還貪戀世間,還想搞輪回,就別想解脫,別想成就。這二者是不能圓融的,腳踏兩只船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修行不能總是不死不活、不明不白的,否則真的很難啊!你是搞世間的瑣事,還是要修行?現在可以重新做一個選擇,重新做一個決定。如果你決定了要修行,就必須放棄世間的瑣事。如果你決心一定要達到解脫的彼岸,就再也不能貪戀世間、留戀輪回。說求解脫,還在搞輪回;說是修行,還在搞世間的瑣事。如果二者都想要,都想做,自己也會很痛苦啊。對自己來說,這也是一種壓力啊!我們修行爲什麼沒有進步,沒有成就?就是因爲這個。自己徹底做一個決定,幹脆一點兒,好吧?你要勇敢一點兒,要拿得起、放得下。你自己可以選擇,可以做決定,沒有人逼你,沒有人強迫你。若是要搞世間法,就不要修行了;若是想搞輪回,就不要想解脫的事了。最起碼能令自己的內心輕松一些,不要整天愁眉苦臉的。

  耽執劣事懶惰也是欲樂信心和加行精進的違品。什麼是欲樂信心?“我已經明確決定了,我不要別的,就要這些善根和功德,我也要具備這些善根和功德。”這種心態就是欲樂信心。“我一定要達到解脫的彼岸,我一定要消業積福,具足這些善根、功德。”這種決心就是加行精進。但是,耽執惡事(劣事)懶惰這種習氣、心態,還是在追求世間八法,還是在搞輪回。也可以說,它是沒有欲求這些功德,沒有想獲得這些功德和果位的決心,所以它是欲樂信心或加行精進的違品。

  第叁,自輕淩懶惰。

  自輕淩懶惰是無明、愚癡導致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個人都具有佛性,都可以積累善根,都可以功德圓滿,但是有這種心態的人沒有明白這個道理,也沒有對這個道理生起信心,因此就對自己沒有信心。

  一說解脫成佛,有的人就覺得:“我連今生都沒搞明白,就別說來世、後世了……”如果你真想把今生搞明白,就必須要想來世的事。你只有真正明白了來世,才會明白今生,今生才可以圓滿,之前是不可能的。佛讓我們思維臨終、來世,這是圓滿今生、讓我們今生快樂的一種方法。所謂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難道這個道理你不明白嗎?如果你將心量放大,目光放遠,內心的快樂自然就有了,今生所謂的福報自然就來了;如果你心胸狹隘,目光短淺,今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安樂。這種人還是沒有明白這些道理,愚癡到極點了!

  有的人覺得:“我連人都沒有做好,更別說成佛了。”自己好像很有主見似的。你做人的同時做佛呗,你把人做好了,也就差不多成佛了。若真正把仁義道德搞清楚、做到位了,以此爲基礎,離成佛也就不遠了,成就就在當下了。

  有的人雖然想解脫、想成佛,但是不敢想今生解脫、即身成佛的事。一說要解脫成佛,尤其是說要今生解脫、即身成佛,就害怕了:“哎呦,我哪有這個根基啊?我哪有這個福報啊?”你得到了人身,聞到了佛法,對大乘法生起了信心,怎麼沒有這個根基和福報呢?若是不相信,這就是一種懈怠、一種懶惰。每個人的根基不,福報不同,我們只能成全他,別的沒有辦法了。

  其實,今生解脫、即身成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若是你真的有善根和福德,這都是很容易的事,解脫很容易,成佛很容易。若是你自己沒有自信,有自輕淩懶惰的心態,那就難了,因爲你沒有精進。如果不精進,就不能成就。若是你能克服這個習氣,能斷除這個毛病,能自信起來,能真正精進起來,解脫就在眼前,成佛就在當下。就是一個念,念一轉就行了。

  大家不能這樣自卑,否則就是懈怠、懶惰,這才是真正的障礙——自己障礙自己。我們千萬不能有這個毛病。我們遇到了大乘妙法,尤其遇到大圓滿法了,這是我們宿世修來的福報。曆代祖師們講過,大圓滿法是隨時修隨時成佛,白天修白天成佛,夜間修夜間成佛,甚至對于真正具有信心、福報之人,不修也可以成佛。我們得到了人身,遇到了大圓滿法,這說明我們已經修到這個程度了,多快啊!大家要有信心,應該非常自信,時時刻刻都等著成佛,等著發光:“我什麼時候成佛啊?什麼時候發光啊?”真的,以這樣的心態,成就就快了,這才是大圓滿法真正合格的法器。也許有人說你是傻子,有人說你是瘋子,沒有事,自己內心不瘋就行了,自己內心不傻就行了。若別人要說,就讓他說去吧!

  如果大家真想修習大圓滿法,取得成就,就要有這樣的自信,否則是不可能的。我們修往生四因,今生就可以解脫;我們修持大圓滿法,即身就可以成佛,當下就可以成佛。這不是我編的,也不是我在這兒說的,這都是佛說的真言。

  有的人說:“我年紀大了,沒有文化……”修行若要取得成就,不是靠年齡。即使年紀再小,再朝氣蓬勃,若是沒有信心,不精進,有什麼用?成就和年齡是沒有關系的。你們可以看看佛經裏的很多公案,也可以看看我們很多曆代祖師們的傳記,有很多人都是年老的時候才出家修行,有很多人都是年老的時候才真正遇到大圓滿法,修持大圓滿法,但是他們都獲得了成就,獲得了圓滿。大家對自己一定要有信心。

  有的人說:“我現在年紀大了,學這麼多,行嗎?修這麼多,行嗎?”不要問,就學呗、修呗,學到哪兒算哪兒,修到哪兒算哪兒。就這樣學修,不能想“我不行”,不能想“我能學好麼?”否則,就說明你信心不足,就是懈怠懶惰。你應該這樣想:“這些法我學到老,學到死;這些法我修到老,修到死!”這樣的精神和毅力才是成就的根本。雖然年紀大了,離死亡已經很近了,但是你們完全可以獲得成就,我爲什麼這樣確定?因爲成就是靠這樣的毅力和信心的。大家在學修的過程中不要有壓力,學到哪兒算哪兒,主要是需要這種毅力和決心。我們就是要跟普賢菩薩學,普賢菩薩發願“衆生無盡,煩惱無盡,修行無盡。”成就就需要這樣的信心、這樣的心態、這樣的精神。

  有人說:“我沒有文化,不認識幾個字,不會念幾個字……”沒有事。能認得一個字就念一個字,能認得十個字就念十個字。“若是這樣,這個儀軌是不是就不圓滿了?”沒有事,只要你心到位,一切就都到位了;嘴上也許沒有念什麼,但是心裏已經念完了。不要考慮那麼多。

  修行的成就不是靠文化、知識,而是靠信心。有文化、有知識的人也許更難成就,因爲他的所知障特別強。沒有文化、沒有知識的人才容易成就,因爲他們思想不複雜,心地單純。所謂傻人有傻福,思想越單純,越容易成就。真的,我就怕你思想沒那麼簡單,心地也沒有麼單純。如果你思想簡單,沒有那麼多知識,這是好事。“那我不懂這些佛理,能行嗎?”沒有事。所謂“迷時千句少,悟時一字多。”你只要懂一句,只要明白一句,就行了,足夠讓你成就了。

  “若是這樣,爲什麼佛還講那麼多法門,講那麼多道理?”這是佛針對不同根基、不同意樂的衆生而講的。有的衆生思想複雜,內心複雜,佛就跟他玩遊戲了:“你思想複雜,我也講複雜一點,看看你到底能明白什麼啊?”而對一個思想單純、內心清淨的人來說,根本用不著。

  若說自己沒有文化,這就是不自信,就是懈怠懶惰。所以,大家要有自信:“我解脫是當然的,我成佛是意料之中的。若不解脫成佛,誓不罷休!”要有這樣的信心才行。

  自輕淩懶惰是不退轉信心或不滿精進的違品。什麼是不退轉信心?“我絕對能成佛,我完全可以圓滿,因爲我有佛性。”這個信念絕對不退轉,這叫不退轉信心。什麼是不滿精進?稍微有一點點善根與功德的時候,內心不能滿足:“我還沒有解脫呢,我還沒有成佛呢。我還要學,還要修,直到解脫,直到成佛,之前決不罷休。”這叫不滿精進。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即使稍微有一點點功德或境界了,也不能滿足。不能認爲自己已經很有功德了,其實自己離解脫還遠著呢,離成佛還遠著呢,一定要繼續學修,直至解脫成佛。如果有自輕淩懶惰的話,說明你沒有不退轉信心,沒有不滿精進。

  叁種懶惰就是叁種精進的違品,正因爲我們有這叁種懶惰的毛病、習氣,所以精進不起來。大家現在已經知道了問題的症結所在,接下來就要就要對症下藥了,明天我們講對治的方法。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五十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