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四)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前文從愦鬧過患的角度勸誡要遠離愦鬧,接下來是從寂靜處功德的角度教誡依止寂靜處。
辛二(從功德角度教誡依止靜處)分叁:一、于靜處生歡喜;二、斷除于彼不喜之因;叁、教誨依止靜處。
壬一(于靜處生歡喜)分四:一、向往靜處之友伴;二、向往靜處之住所;叁、向往靜處之受用;四、向往心之功德。
癸一、向往靜處之友伴:
要遠離愦鬧,依止寂靜處。寂靜有身寂靜和心寂靜。身寂靜是身要遠離鬧市,心寂靜是心要遠離欲望。身、心依止了寂靜就遠離了鬧市,也可以說遠離了欲望。這裏講,一個修行人要依止寂靜,身要寂靜,心也要寂靜。寂靜這裏有四種情況:一、身寂靜,心也寂靜;二、身不寂靜,心也不寂靜;叁、身寂靜,心不寂靜;四、身不寂靜,心寂靜。
第一種情況,身寂靜,心也寂靜。身遠離了鬧市,心也遠離了欲望。比如龍欽巴大士、密勒日巴等大德,一直住在深山、森林裏,身遠離了鬧市。他們內心沒有欲望,把世間的一切都真正看破、放下了,心也寂靜。若是身寂靜,心也寂靜,這種人一定能成就,一定能圓滿。
第二種情況,身不寂靜,心也不寂靜。現在大多數世人都是這樣的。爲什麼身不寂靜呢?因爲沒有遠離鬧市。爲什麼心也不寂靜呢?因爲心裏充滿了欲望,充滿了貪心等。
第叁種情況,身寂靜,心不寂靜。我們有些學佛修行人,雖然身寂靜,遠離了鬧市,但是心不寂靜。因爲心裏還有欲望,還有牽挂。雖然上山了,在寺院剃頭了,出家了,身寂靜了,但是心不寂靜,還有很多欲望,有很多的牽挂。自己好好觀察、觀察自己嘛。如果這樣的話,雖然身出家了,但心沒有出家;雖然身寂靜了,但是心沒有寂靜。那這種人到底是不是依止了寂靜處呢?不是;到底能不能成就呢?不能。主要是心要寂靜。若是心不寂靜,身寂靜沒有用,即使身寂靜了,也是假的。心沒有出家,身出家了,這叫逃避,叫放棄,根本不是放下,根本不是自在。
心寂靜是最重要的。如果心寂靜了,即使身不寂靜也沒事,也能成就。如果心出家了,即使身沒有出家,也不要緊,也能成就。主要是心,佛法裏強調的就是心,修行最要緊的就是心。
雖然身寂靜了,但是心沒有寂靜,有沒有功德?沒有。因爲心不是寂靜的,心裏還有欲望。龍欽巴大士在《叁十忠告論》中雲:“佛像供物經論爐竈等,雖攜所需行于寂靜山,暫具用品爭紛痛苦因,依無所需即是吾忠告。”若是在山上弄這個、搞那個的,這叫抛棄大家,建立小家。現在有很多人,雖然在山上,但是經常往山下打電話,問這個事、那個事,你這樣做有用嗎?“有用啊!這些都是有緣衆生,我要度化他們呀!”若是你真有度化他們的能力,就不用通過電話了,通過神通吧,一觀察就能知道,一憶念就能保護,根本就不用打電話關心,問這個,問那個的。問完以後,自己在這裏內心還不安,總是哭。這種人出家了還不如不出家,雖然身寂靜了,還不如在家,還不如搞世間法,這樣至少不會拿佛法造業,至少不會染汙清淨的道場,至少不會成爲佛教的敗類,至少不會成爲佛教的油子。
有的人一剃度、出家,就覺得自己很了不得似的。“我出家了,我是師父,必須要叫我師父。”若是有人沒叫自己“師父”,心裏就生氣。什麼叫師父?什麼叫出家人啊?如果心不寂靜,你是師父,是出家人嗎?
這是第叁種情況。這種情況很容易出現在我們身上,我們很容易變成這種人,自己好好觀察、觀察自己,是不是心寂靜。
第四種情況,身不寂靜,心寂靜。雖然身沒有遠離鬧市,但是心裏沒有貪心和欲望。比如很多現在家身份的大成就者、修行人,他們身不寂靜,沒有遠離鬧市,有家,有工作,但是心寂靜,心裏沒有貪心,沒有欲望,以悲心和願力度化衆生,以悲心和願力了緣了債。雖然身在家,雖然是世俗人,但是內心寂靜,內心沒有貪心和欲望。“若是這樣,他怎麼過日子啊?怎麼去工作啊?”他沒有貪心,沒有欲望,但是有悲心,有願力。
現在很多世間人認爲:沒有貪心,沒有欲望,就沒有動力了,就是消極的。不是的,有悲心和願力,這個動力更大!若是真正有悲心、願力,就像觀音菩薩一樣,有一千只眼,一千只手,晝夜不停,想盡一切辦法度化有緣衆生。千手千眼只是種形容,形容她的悲心和願力。
“哎呦!要是這樣的話,我是不是不能生活,不能工作了?”不是,根本不用擔心。這樣你會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好:只有付出,不求回報;只有奉獻,沒有占有。爲什麼說更好呢?因爲只有付出,不求回報時,回報才是無止盡的。
世人都是求回報的。若是得不到回報,就沒有動力,就不做了。但是大成就者只有付出,不求回報,他的付出是沒有止盡的,沒有停止的時候,所以回報也沒有窮盡的時候。他只有奉獻,不求自己要獲得什麼。
其實我們要獲得解脫,要獲得佛果,有這樣的想法也是錯誤的,有所求就有欲望,你不求才會有。你不求解脫、不求佛果的時候,就是解脫,就有佛果。
雖然心寂靜,但是身不寂靜,這樣有沒有過患?不要緊,若心寂靜了,心不受外在的影響,不受世間的束縛,身也就寂靜了。雖然沒有遠離鬧市,沒有離開自己的家,但是心寂靜了,所以身也寂靜。若是心不寂靜,身寂靜也沒有用,實際上身還是不寂靜。
很多在家修行人真的非常渴望解脫,非常精進。他們認爲:“我們沒有到山上,也沒有在寺院,沒有遠離鬧市,是不是不能成就啊?”不要擔心,能成就。尤其我們是大乘修行人,雖然在紅塵,在世間,但是一切都可以轉爲道用。因爲大乘佛法裏有很多方便法門,尤其修金剛密乘,更是這樣。若是一切都能觀爲清淨,當下就是寂靜,當下就是成就。
小乘裏強調,先要身遠離鬧市,然後心再遠離欲望;大乘佛法強調的是“煩惱爲菩提”,一切轉爲道用。盡管身不遠離鬧市,心也很難遠離欲望,但是大乘佛法裏有很多不共的竅訣,通過這些竅決,即使身沒有遠離鬧市,心也可以遠離欲望。
若心裏沒有欲望,雖然身沒有離開紅塵,也沒有事。所謂的出離心,主要是斷除對世間的貪欲。心出家了,斷除了對世間的貪欲,也可以說沒有欲望了,即使身不出家,也是有出離心。若心出家了,心寂靜,即使身不寂靜,也沒有事。只要心出家,身不出家不要緊,但是能不能做到這一點,這是個問題!按一般的程序是做不到的,但是大乘佛法裏有很多和小乘不共同的竅訣,“一切轉爲道用”,“煩惱爲菩提”,這都是竅訣。
說實話,在小乘裏這些竅訣很少,所以他們是要遠離鬧市的。佛剛開始講的別解脫戒,都是小乘法。當時佛的弟子和眷屬,基本上都是出家修行的。大乘佛法裏是“煩惱爲菩提”,煩惱轉爲菩提;密宗裏是“煩惱即菩提”,煩惱本身就是菩提。都是要斷煩惱,但是方法不同。比如說毒藥,對于沒有能力的人,毒藥就是毒藥,不能碰,一碰就完了;但是對于有能力的人,他有訣竅,可以把毒轉成藥,這樣就可以喝、用了;對于更有能力的人,直接喝毒藥也沒有事,對他來說那不是毒藥,起不到毒藥的作用。
現在,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尤其是修密法的人,少之又少。“哎喲,我在修密法,我在修金剛乘……”那你是怎麼修的?“我在念咒”,“我在修本尊法”……你念咒是怎麼念的?修本尊是怎麼修的?只在表面上念個咒語,念個簡單的儀軌,是不是就OK了?其實,有沒有念咒,有沒有修持儀軌,就看你內心的見解有沒有達到那個層次。
見解是最重要的,乘的次第或道的次第,是以見解劃分的,不是以行爲劃分的。有見,然後有修,最後有結果——最終的成就。見是基礎。若修小乘法,其真正的見是無我的正見,也可以說是證悟人無我的智慧,但是出離心是基礎。大乘則分菩薩乘和金剛乘。菩薩乘以願、行菩提心爲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有空性的見解,有證悟空性的智慧;金剛乘的基礎和菩薩乘的基礎是一樣的,都是以願、行菩提心爲基礎,還要有大光明的境界和大空性的空性見——它不只是空分,還有明空不二的見解,尤其是對明分——大光明的境界有所了解,即使沒有真實的見解,也要有相似的見解,否則根本談不上修密法,這都是很重要的。
有沒有剃頭不重要,有沒有披袈裟也不重要,見解很重要。很多人一出家,一披上袈裟,就傲慢了。沒有什麼可傲慢的,自己應該好好觀察自己,說不定自己最後會成爲佛教的油子,就是拿正法也無法調伏。佛菩薩、具德的上師們都不怕所謂的魔,不怕所謂的鬼,就怕佛教油子。魔王波旬不可怕,妖魔鬼怪不可怕,這些都是可憐衆生,都不是恐怖的對象,不要害怕。但是魔有心魔、外魔,心魔不得了,外魔沒有事。因爲心魔不起,外魔不現。那些妖魔鬼怪,都是我們宿世的父母,都是可憐的衆生,有什麼可害怕的?這都沒有事。
所謂的剛強難化,是不是天天殺生、喝酒、吃肉、不聽法、不修法?不是。真正剛強難化的是佛教油子,佛法對他們也沒有辦法。表面上什麼都會,理論上都懂,但是內心充滿了傲氣,誰都看不起,對這種人佛法就沒有辦法了。即使是天天喝酒吃肉的人,也沒有事,可以找個機會,用些方法,一定能度化;再不行就等機緣,一旦機緣成熟了,一定能度化。但是對佛教油子就沒有辦法了,表面上的東西,理論上他都懂,但是和他無法溝通超越的境界,對這樣的人就無…
《《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