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你真正超越,真正成就了,當你面對死亡的時候,身邊無論是有人,還是沒有人,都無所謂了。若那時身邊有人,沒有事,他們幹擾不了你,哭就哭呗,說就說呗,自己已經自由了。自己知道:哭都是假的,說一大堆的話也都沒有用,自己不會留戀,自由地走,不會受幹擾,也不會受影響。如果那時身邊沒有人,也沒有事,正好。所以,若真正超越,真正解脫了,就是這種狀態。
但是,在修行剛開始的階段要有出離心。因此,這時應該持“我不希望身邊有人,不希望他們在身邊”的想法。思維:若這時身邊有人,會影響我,會障礙我。這是剛開始的一種基本的理念,最基礎的一種修法。出離心是大乘、小乘共同的修法。大家都看看自己,如果你連出離心都沒有生起來,心裏就沒有佛法,沒有智慧了。
所謂智慧,就是對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都看得很明白,觀得很透徹。從時間上,無始無終;從空間上,無邊無際。這正是佛的偉大之處!如果時間有始有終,空間有邊有際,就是分別。心裏有沒有佛法、智慧,就要這樣進行觀察。
心裏有佛法、有智慧,才叫學佛,才有修行,因爲“佛”是智慧。有佛法、智慧,才可以對治煩惱、習氣,才可以息滅妄想、分別。
大家都說:“我在修行,我要修行……”什麼叫修行?你去對治煩惱、習氣,放下分別、執著,這叫修行。若是你沒有對治煩惱、習氣,沒有放下分別、執著,即使天天在那兒打坐、誦經也沒有用,你沒有學佛,也不是修行。所以,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啊!別人欺騙不了你,別人糊弄不了你,自己才會欺騙自己,自己才會糊弄自己。有的人說:“別人欺騙了我,糊弄了我……”都是自己的善惡因果啊!這個因是你自己種的,這個緣是你自己結的,歸根結底還是你自己的問題。若是你沒有種這個惡因,沒有結這個惡緣,怎麼會有惡果啊?不會有的。所以,別人不會欺騙你的,是自己欺騙了自己;別人不會糊弄你的,是自己糊弄了自己。
我們現在學佛都是在表面、形式上做,口頭上說自己在學佛、修行,其實內心很傲慢:“我學佛了,我修行了,我剃頭了,我出家了……”如果學佛就是剃頭,那太容易了。爲什麼要剃頭?是斷煩惱。爲什麼要穿袈裟?是要放下世間。若是你沒有斷煩惱,你剃頭也是白剃,沒有用;若是你沒有放下世間,你穿袈裟也是白穿,沒有用。剃頭了,就要斷煩惱了。煩惱是什麼?是貪嗔癡。以什麼來斷?以戒定慧來斷。
辛二(廣說)分二:一、于欲妙生起厭煩;二、于靜處生起歡喜。
壬一(于欲妙生起厭煩)分叁:一、觀察果報可怕;二、觀察本體不淨;叁、觀察因有害。
癸一、觀察果報可怕:
現世及來世,諸欲引災禍,
今生砍殺縛,來世入地獄。
舍棄妄念,主要是要斷除欲望,無論是貪人,還是貪財,都一樣要舍去。貪欲心是輪回的根,會給我們的今生、來世帶來災難和禍害。
一切的災難和禍害都來自于自己的貪欲心。我們經常怪那些鬼神、怨敵,認爲是他們給我們帶來了災難,是他們讓我們遭遇了禍害,其實並非如此。看似鬼神在傷害我們,看似怨敵在給我們製造障礙,這些都是一種假象,一種迷惑。自己的貪欲才是幕後黑手,它有很多誘惑我們的方式、方法。
看似鬼神在給我們製造障礙,看似怨敵在傷害我們,然後我們就怨恨這些鬼神怨敵,甚至去傷害他們,其實這就是一種誘惑。現在有些人以盲引盲:“你家裏有東西,身上有東西,要把他們趕出去。”其實,你能不能把他們趕出去?不能。但是你這個惡念存在了,這個心不好了,這些鬼神都有他心通,他們也是凡夫,心裏肯定對你生嗔恨,這樣你們又結上了惡緣,這才是惡性循環。你之所以會造這樣的惡業,就是因爲你有貪欲心,爲了自己的利益,爲了保護自己而導致的。這樣的人現在特別多。
有些人說:“現在我皈依佛門了,不能再供這些鬼神了,只能拜佛,不能拜他們,只能供佛,不能供他們。”這叫“敬佛不敬衆”,也是錯誤的。只有恭敬衆生,才是真正地恭敬佛,但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然後又去傷害這些衆生。
對怨敵也是如此。我們認爲是他們在給我們製造障礙,就心生嗔恨,甚至以怨報怨,以牙還牙,去傷害他們,這樣就又造惡業了。
其實,這些都是魔王波旬的誘惑,是我們貪欲的誘惑,別上當了!我們不能上魔王波旬的當,不能上欲望的當!佛已經告訴我們:這是他們的誘惑,這是他們給我們設下的圈套!真的,如果你鑽進去了,就跑不掉了,很難跑掉。我執這個“魔王波旬”本身就是貪欲。
我們今生之所以會遇到這些災難、不幸,就是因爲有欲望,有貪欲。我們貪財、貪人,然後造惡業,因此遭殺,被束縛,受害。我們爲了錢財或者所謂的愛人而不擇手段,結果自己遭受了種種的災難,這都是因爲貪欲心。無論是追求財富,還是追求人,都是自私的,自己想獨自霸占,難道這不是貪欲嗎?很多人今生被抓、被殺,身敗名裂,家破人亡等,種種的煩惱痛苦、災難禍害都是因貪欲心造成的。貪財、貪人本身就是一種痛苦,但是凡夫把苦當成樂,他就願意煩惱,就願意受苦,不煩惱不行,不痛苦不自在。
不僅今生不幸,來世還要墮落地獄,墮落惡趣,要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這一切都是貪欲造成的。所以,我們要斷除貪欲心。
貪欲心是想占有的那種心,“我要”“這是我的”,這裏面沒有利他心,只有自私心。若是自私的,自己想得到,不想失去,就是貪欲;若不是自私的,就不叫貪欲,而是有利他心的。若想有利他心,就要放下自我。很多人都是找借口,說“我是爲了利益衆生,我是爲了恒順衆生。”這都是找借口。爲什麼?你完全放下了自我,才沒有了自私心,這樣才可能有真正的利他心,之前說“有利他心”也是假的,嘴上說是爲了衆生,其實是爲了自己。你沒有破除我執,沒有放下自我,所以無論是行持善法,還是做功德,都是自私的,別的就更不用說了。
現在有很多這樣找借口的人,口頭上說“我是爲了衆生,我是恒順衆生。”你就“恒順”吧,到時候你看閻羅王能不能恒順你。誰也欺騙不了誰,因爲因果是不虛的!你造惡業或者行持善法,其實都是你自己的事,將來果報都是你自己要承受的,和別人沒有什麼關系。若是你造惡業了,將來是你要遭受惡果;若是你行持善法了,將來是你能得到利益,這都是你自己的事,誰也欺騙不了誰。
做人要表裏如一,不能有當面和背後的差別,因爲誰也欺騙不了誰,你自己的因果是不虛的嘛。很多人在別人面前,尤其在上師面前,裝得都很清淨、善良;跟道友在一起的時候還可以,跟上師在一起的時候就更可以了,但是一旦離開了上師,離開了道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作爲凡夫,造業是正常的,但是可以忏悔。忏悔就是不覆不藏,但是作爲凡夫,誰能做到不覆不藏啊?若是能做到不覆不藏,業障就消除了,不覆不藏本身就是消業。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有這樣一個公案:從前,奔貢嘉格西到一位施主家裏的時候,施主們都到外面去了。他想,我沒有茶葉,應當偷一些,以後作住山修行時煮的茶葉。當他把手伸進茶葉袋裏時,立即以正念攝持。于是,他大聲呼喊施主們:“我這個人正在(偷茶葉),將這只手從手腕砍斷。”
若是將公案裏的奔貢嘉格西換成我們自己,肯定做不到這樣。我們能提起正念,能停止這種行爲就不錯了,根本不可能這樣大聲告訴衆人。其實,我們這種想隱藏、隱瞞的心,本身就是一種過失。
以前佛在世的時候,爲什麼有那麼多的成就者呢?因爲他們沒有隱瞞心。若是犯戒了,一見到佛就會說出來,有什麼事就說什麼事,不會有一點隱瞞。他們的思想多單純,內心多清淨啊!
其實,犯錯誤、犯戒不怕,因爲都是凡夫,不犯戒是不可能的,不犯錯誤也是不可能的。只要能夠不隱瞞,就可以了。佛關于戒律方面,講了叁個層次的內容:第一,怎樣受戒;第二,受戒後應當怎樣保護戒體;第叁,萬一犯戒了,怎樣去彌補與恢複戒體。
並非任何人都可以得到戒體。得到戒體是有方式、方法的,通過這些方式、方法去受戒,才能得到戒體。
得到戒體以後要保護戒體。保護戒體也是有方式、方法的,你以這些方式、方法去保護戒體,才能保護住這個戒體。佛講了墮罪之四門,也就是犯戒、造業的四種原因:第一個是不明白,第二個是沒有相信,第叁個是煩惱重,第四個是習氣重。若你不明白,可以學。若你沒有深信,可以通過再叁地思維、觀察而生起堅定的信心。若你因貪心、嗔恨心等煩惱特別強大、強烈而難以對治和克服,或者因無始劫來的習氣深重而不知不覺地造業、犯戒,這樣就要去降伏煩惱、習氣,這要通過修行慢慢解決,不是一下子就能斷掉的。比如,罐子裏的蔥容易倒出去,但是裏面的蔥味兒要慢慢才會散除。煩惱猶如大蔥,習氣就如同蔥味。習氣更難改,斷掉習氣是有過程的。
對自己所犯的錯誤要不覆不藏,哪怕在佛面前或在上師面前能做到也行啊,但是很難做到。所以,大家要想徹底忏除業障,忏悔就要不覆不藏。
這裏主要講的是貪欲的果報。所有的不幸和災難都是我執、貪欲引發的。如果沒有破除我執,沒有放下自我,那肯定就是自私的;若是有自私,就有貪欲。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