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七)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要修持禅定,身要遠離愦鬧,心要遠離妄想,斷除對世間的欲望、貪欲。所謂戒定慧,有戒才有定,有定才有慧。戒主要是指斷除對世間的貪欲。若是你對世間有強烈的貪欲之心,內心就無法能夠寂靜;若是內心不寂靜,就不會有寂止(禅定)。所以,斷除對世間的貪欲,這是很重要的。之所以身要遠離愦鬧,也是爲了能夠斷除對世間的貪欲,爲了內心能夠寂靜,沒有別的。貪欲心是輪回的根,也是一切禍害的根,所以要斷除對世間的貪欲。
我們現在守戒也是,即使你守戒很清淨,但若沒有斷除內心的貪欲,就沒有戒學的功德。若要在自己的心相續中産生戒學的功德,就要斷除對世間的貪欲之心。
貪欲之心才是輪回的根,才是一切禍害的根。若是你沒有貪欲,即使身處世間生活、工作,也不是輪回,也不會給自己帶來禍害。是否是輪回,主要看有沒有貪欲心。一切災難、痛苦的根源就是貪欲之心。若是沒有貪欲之心,即使你處在六道裏,身在紅塵中,也不會遭受這些災難,也不會痛苦。就像那些大乘菩薩們一樣,他們雖然也在六道裏,但是他們不屬于輪回,相續也不會被染汙。轉世和轉世不一樣。佛菩薩是以悲心、願力而轉世的;我等凡夫則是以貪心和欲望而轉世的。前者不叫輪回,是乘願再來,也叫度化衆生;後者叫輪回,是痛苦的。二者的區別還是在于內心。
顯相不會束縛我們,執著、貪愛之心才是束縛。噶舉祖師帝洛巴大師對那諾巴祖師說:“那諾巴,束縛你的不是顯現本身,而是你對顯現的執著。”同樣,顯現不會讓我們輪回,而這個貪欲心才是輪回的根。你爲什麼輪回,爲什麼痛苦呢?主要是因爲有貪欲心。
對世人來說,尤其對這些欲界的衆生而言,男女之間的情感是最難放下的,也是最嚴重的貪欲之心,所以下文主要講斷除男女之間的貪欲心。
辛二(廣說)分二:一、于欲妙生起厭煩;二、于靜處生起歡喜。
壬一(于欲妙生起厭煩)分叁:一、觀察果報可怕;二、觀察本體不淨;叁、觀察因有害。
癸二(觀察本體不淨)分二:一、以同離命故觀彼不淨;二、觀察具命而觀彼不淨。
子一(以同離命故觀彼不淨)分六:一、無有所貪之法;二、以貪而視不應理;叁、以嫉妒保護不應理;四、恭敬供養不應理;五、欣喜接觸不應理;六、以貪擁抱不應理。
醜一、無有所貪之法:
首先要觀察對境,他是否值得貪戀?通過智慧去觀察,都是不值得留戀的,不值得貪愛的。
月老媒婆前,何故屢懇求?
爲何全不忌,諸罪或惡名?
爲了逢遇女人而百般懇求男女媒人,全然不顧及所有罪業或惡名。
這主要是針對男人講的。男人平時很有自尊心,很小心謹慎地不敢犯罪,也不敢造惡業,自己也不願意擔負惡名,但是當遇到對境的時候,爲了心愛的女人而不顧一切,跪在地下懇求,什麼自尊心都沒有了。其實這都是不值得的,身邊多個凡夫沒有什麼好處,你所貪愛的這個女人就是個不淨袋。你之所以會如此不顧一切,就是貪心導致的。貪心重、欲望重的人就是這樣,會爲了自己心愛的人或東西,不顧一切。
大家要區分貪心與信心。貪心的對境是屬于世間的、有漏的。貪愛心是一切禍害的根,也是輪回的根,自己會因此而遭受很多痛苦。信心的對境則是出世間的、無漏的。比如,你對學佛修行有這麼強烈的追求和歡喜,這是信心。
因爲貪心,男人爲了得到自己心愛的女人,女人爲了得到自己心愛的男人,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平時很要面子的,這個時候面子也不要了;平時很擺架子的,這個時候架子也不要了。我們現在學佛也要這樣。學佛修行的動力是什麼?是信心。你有沒有信心,就看你爲了學佛、修行,有沒有不顧一切。“爲了學佛,爲了修行,我當牛做馬都可以;爲了學佛,爲了修行,我身敗名裂都可以;只要能學佛修行……”
貪心、欲望尚且會有那麼強大的力量,若是你真有信心和希求正法的心,應該也是一樣會産生強大的動力,不顧一切。
我們現在沒有信心,所以雖然在學佛修行,但還是顧忌這個,顧忌那個,考慮這個,考慮那個。對我們而言,自己的貪心、欲望有這麼強大的力量,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所以它是真實的;但是自己的信心是假的,因爲沒有這麼強大的力量。觀察一下自己:你無論是爲了忏悔,還是爲了獲得成就,是否有那麼用心地跪著向誰求過?你爲了女人可以跪叁天叁夜,你爲了忏悔,跪過叁天叁夜嗎?沒有。有這個精神嗎?沒有。爲了女人,爲了世間的利益,你什麼都可以不要,哪怕冒著再大的危險,甚至傾家蕩産也行。而你爲了學佛修行,是否能做到這一點?
貪心和信心二者在對境上是不同的,前者的對境是世間的、有漏的緣法,後者的對境是出世間的、無漏的功德,這是差別。除此之外,二者對對境的那種喜歡、需求應該是一樣的。貪心、欲望有如此強大的力量,我們的信心也應該是這樣的。若是真有信心,應該也有這麼強大的力量。所以,現在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貪心,去思維衡量自己的信心:自己有沒有這麼強大的信心?
縱險吾亦投,資財願耗盡,只爲女入懷,銷魂獲至樂。
除骨更無余,與其苦貪執,非我自主軀,何如趣涅槃?
爲了自己心愛的女人,哪怕有喪命等危險的地方,我也要進入並爲此蕩盡財産。人最喜歡錢財,但是爲了女人,這些都可以不要,再危險也不顧及,就是傾家蕩産,也心甘情願。如此而做只是爲了懷抱盡情享樂的女人。所謂的擁抱,都是一時的快感而已,只有害,沒有利。你不顧一切地去擁抱的,就是一堆血肉、一架骨骼。如果仔細觀察,這裏沒有一樣是幹淨的,沒有一處是值得貪愛的,但人就是這樣愚癡顛倒。
關于偈頌中“非我自主軀”一句,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第一種,可以解釋爲“不能成爲我自主與我擁有的這個女身”。
第二種,也可以這樣解釋:你所貪戀的女子就是一個不淨袋、一個五蘊的綜合體,是以分別心假立的一個東西。若是你去執著,把它視爲真有,把它視爲恒常,把它視爲快樂,這叫邪見,這叫執著。它本身是無常的,不是實有的,但你把它視爲實有了。它本來是一個不淨袋,但是你把它當作一種珍寶。它是一切痛苦、禍害的根,而你把它當作一種快樂。可見,你的見解不符合實相真理,所以叫邪思邪見。
符合實相真理的才是正知正見。它原本是無常的,從小變大,從少變老,這個變化的過程是屬于粗大相續的變化。爲什麼有粗大相續的變化呢?因爲有細微刹那的變化,這是它的因,它的根本。若是沒有細微刹那的變化,就不會有粗大相續的變化。一個女人由小變大,由年輕貌美變成老態龍鍾,這叫粗大相續的變化。它的根本是細微刹那的變化,都是在刹那刹那當中變化的。只要是刹那刹那當中變化的,就是假立的。
她就是五蘊的綜合體,就是因緣和合的東西,不是實有。我們通過智慧去觀察,找不到一個實有的東西,都是假象。她就是一個不淨袋,就是一堆血肉,不能吃,不能喝。她是一架骨骼,不能當床,也不能當椅子,沒有任何用處。若將這個身體扔在天葬臺,則是一具令人恐懼、根本不敢接近的一具屍體。其實屍體不可怕,可怕的是“活屍”——還能動,應該更令人恐懼。在天葬臺上放著的這具屍體不能動,也不能加害你,但你肯定看都不敢看,轉身就跑。這是你以前喜愛的那個人啊,是你不顧一切追求的那個人啊,現在爲什麼不敢看,落荒而逃呢?你肯定會說:“那不一樣。以前她有氣,還能動。”其實,當她有氣、能動的時候,應該更令人害怕,因爲她有靈魂、意識,被貪嗔癡慢疑等煩惱駕馭和控製,若是你不小心得罪或傷害了她,她肯定會報複你,肯定會傷害你,多可怕呀!而這具屍體已經沒有這個能力了,這時你應該多去看看,多去抱一抱。如果她真正值得貪愛,你就應該這樣做。
對這樣一個不淨物、禍害之根,你卻把她當成清淨的,當作快樂,這就是愚癡。爲什麼會這樣?就是不明真相,不明真理。貪欲就是由無明生起的,無明愚癡是貪欲的根。如果你不無明、不愚癡,知道這是無常,知道是假象,知道是不淨物,知道這是痛苦的根,就行了。若不無明,不愚癡,你自然就不會有貪欲了。
這個科判是“無有所貪之法”,若是以第二種方式進行解釋,更符合此段義理,而且與後文的內容更通順。後文“何如趣涅槃?”可以解釋爲:這樣你怎麼能趨入涅槃呢?若你不無明、不愚癡,沒有貪欲心,就可以趨入涅槃;若是你無明愚癡,生起貪欲心,就無法趨入涅槃,還要繼續六道輪回。
貪欲、貪戀的根本是無明愚癡。若是想不無明、不愚癡,就需要有無我的智慧。有了這種智慧,貪欲心就沒有了,也不用輪回了。若沒有了貪欲心,面對對境時,肯定是以悲心而看,以救度她的慈心而去接觸,這樣就沒有事了。
醜二、以貪而視不應理:
你覺得是清淨的、快樂的,因此帶著欲望,以貪心去看她,這是不應理的。
始則奮擡頭,揭已羞垂視。
葬前見未見,悉以紗覆面。
當初把她娶到家裏時,爲了看清她的容顔,而努力使她擡頭,她卻羞澀地向下垂視不讓看。當時印度有習俗,用面紗遮住臉。你第一眼就想看到她的臉,甚至因爲看不清楚而心裏著急、煩惱。
其實沒有什麼可以看的,若是有,你就到天葬臺、屍陀林看看吧。
昔隱惑君容,今現明眼前。
鹫已去其紗,既見何故逃?
希望見到昔日迷惑你的那張面…
《《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