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七)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要修持禅定,身要远离愦闹,心要远离妄想,断除对世间的欲望、贪欲。所谓戒定慧,有戒才有定,有定才有慧。戒主要是指断除对世间的贪欲。若是你对世间有强烈的贪欲之心,内心就无法能够寂静;若是内心不寂静,就不会有寂止(禅定)。所以,断除对世间的贪欲,这是很重要的。之所以身要远离愦闹,也是为了能够断除对世间的贪欲,为了内心能够寂静,没有别的。贪欲心是轮回的根,也是一切祸害的根,所以要断除对世间的贪欲。

  我们现在守戒也是,即使你守戒很清净,但若没有断除内心的贪欲,就没有戒学的功德。若要在自己的心相续中产生戒学的功德,就要断除对世间的贪欲之心。

  贪欲之心才是轮回的根,才是一切祸害的根。若是你没有贪欲,即使身处世间生活、工作,也不是轮回,也不会给自己带来祸害。是否是轮回,主要看有没有贪欲心。一切灾难、痛苦的根源就是贪欲之心。若是没有贪欲之心,即使你处在六道里,身在红尘中,也不会遭受这些灾难,也不会痛苦。就像那些大乘菩萨们一样,他们虽然也在六道里,但是他们不属于轮回,相续也不会被染污。转世和转世不一样。佛菩萨是以悲心、愿力而转世的;我等凡夫则是以贪心和欲望而转世的。前者不叫轮回,是乘愿再来,也叫度化众生;后者叫轮回,是痛苦的。二者的区别还是在于内心。

  显相不会束缚我们,执着、贪爱之心才是束缚。噶举祖师帝洛巴大师对那诺巴祖师说:“那诺巴,束缚你的不是显现本身,而是你对显现的执着。”同样,显现不会让我们轮回,而这个贪欲心才是轮回的根。你为什么轮回,为什么痛苦呢?主要是因为有贪欲心。

  对世人来说,尤其对这些欲界的众生而言,男女之间的情感是最难放下的,也是最严重的贪欲之心,所以下文主要讲断除男女之间的贪欲心。

  辛二(广说)分二:一、于欲妙生起厌烦;二、于静处生起欢喜。

  壬一(于欲妙生起厌烦)分三:一、观察果报可怕;二、观察本体不净;三、观察因有害。

  癸二(观察本体不净)分二:一、以同离命故观彼不净;二、观察具命而观彼不净。

  子一(以同离命故观彼不净)分六:一、无有所贪之法;二、以贪而视不应理;三、以嫉妒保护不应理;四、恭敬供养不应理;五、欣喜接触不应理;六、以贪拥抱不应理。

  丑一、无有所贪之法:

  首先要观察对境,他是否值得贪恋?通过智慧去观察,都是不值得留恋的,不值得贪爱的。

  月老媒婆前,何故屡恳求?

  为何全不忌,诸罪或恶名?

  为了逢遇女人而百般恳求男女媒人,全然不顾及所有罪业或恶名。

  这主要是针对男人讲的。男人平时很有自尊心,很小心谨慎地不敢犯罪,也不敢造恶业,自己也不愿意担负恶名,但是当遇到对境的时候,为了心爱的女人而不顾一切,跪在地下恳求,什么自尊心都没有了。其实这都是不值得的,身边多个凡夫没有什么好处,你所贪爱的这个女人就是个不净袋。你之所以会如此不顾一切,就是贪心导致的。贪心重、欲望重的人就是这样,会为了自己心爱的人或东西,不顾一切。

  大家要区分贪心与信心。贪心的对境是属于世间的、有漏的。贪爱心是一切祸害的根,也是轮回的根,自己会因此而遭受很多痛苦。信心的对境则是出世间的、无漏的。比如,你对学佛修行有这么强烈的追求和欢喜,这是信心。

  因为贪心,男人为了得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女人为了得到自己心爱的男人,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平时很要面子的,这个时候面子也不要了;平时很摆架子的,这个时候架子也不要了。我们现在学佛也要这样。学佛修行的动力是什么?是信心。你有没有信心,就看你为了学佛、修行,有没有不顾一切。“为了学佛,为了修行,我当牛做马都可以;为了学佛,为了修行,我身败名裂都可以;只要能学佛修行……”

  贪心、欲望尚且会有那么强大的力量,若是你真有信心和希求正法的心,应该也是一样会产生强大的动力,不顾一切。

  我们现在没有信心,所以虽然在学佛修行,但还是顾忌这个,顾忌那个,考虑这个,考虑那个。对我们而言,自己的贪心、欲望有这么强大的力量,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所以它是真实的;但是自己的信心是假的,因为没有这么强大的力量。观察一下自己:你无论是为了忏悔,还是为了获得成就,是否有那么用心地跪着向谁求过?你为了女人可以跪三天三夜,你为了忏悔,跪过三天三夜吗?没有。有这个精神吗?没有。为了女人,为了世间的利益,你什么都可以不要,哪怕冒着再大的危险,甚至倾家荡产也行。而你为了学佛修行,是否能做到这一点?

  贪心和信心二者在对境上是不同的,前者的对境是世间的、有漏的缘法,后者的对境是出世间的、无漏的功德,这是差别。除此之外,二者对对境的那种喜欢、需求应该是一样的。贪心、欲望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我们的信心也应该是这样的。若是真有信心,应该也有这么强大的力量。所以,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贪心,去思维衡量自己的信心:自己有没有这么强大的信心?

  纵险吾亦投,资财愿耗尽,只为女入怀,销魂获至乐。

  除骨更无余,与其苦贪执,非我自主躯,何如趣涅槃?

  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哪怕有丧命等危险的地方,我也要进入并为此荡尽财产。人最喜欢钱财,但是为了女人,这些都可以不要,再危险也不顾及,就是倾家荡产,也心甘情愿。如此而做只是为了怀抱尽情享乐的女人。所谓的拥抱,都是一时的快感而已,只有害,没有利。你不顾一切地去拥抱的,就是一堆血肉、一架骨骼。如果仔细观察,这里没有一样是干净的,没有一处是值得贪爱的,但人就是这样愚痴颠倒。

  关于偈颂中“非我自主躯”一句,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可以解释为“不能成为我自主与我拥有的这个女身”。

  第二种,也可以这样解释:你所贪恋的女子就是一个不净袋、一个五蕴的综合体,是以分别心假立的一个东西。若是你去执着,把它视为真有,把它视为恒常,把它视为快乐,这叫邪见,这叫执着。它本身是无常的,不是实有的,但你把它视为实有了。它本来是一个不净袋,但是你把它当作一种珍宝。它是一切痛苦、祸害的根,而你把它当作一种快乐。可见,你的见解不符合实相真理,所以叫邪思邪见。

  符合实相真理的才是正知正见。它原本是无常的,从小变大,从少变老,这个变化的过程是属于粗大相续的变化。为什么有粗大相续的变化呢?因为有细微刹那的变化,这是它的因,它的根本。若是没有细微刹那的变化,就不会有粗大相续的变化。一个女人由小变大,由年轻貌美变成老态龙钟,这叫粗大相续的变化。它的根本是细微刹那的变化,都是在刹那刹那当中变化的。只要是刹那刹那当中变化的,就是假立的。

  她就是五蕴的综合体,就是因缘和合的东西,不是实有。我们通过智慧去观察,找不到一个实有的东西,都是假象。她就是一个不净袋,就是一堆血肉,不能吃,不能喝。她是一架骨骼,不能当床,也不能当椅子,没有任何用处。若将这个身体扔在天葬台,则是一具令人恐惧、根本不敢接近的一具尸体。其实尸体不可怕,可怕的是“活尸”——还能动,应该更令人恐惧。在天葬台上放着的这具尸体不能动,也不能加害你,但你肯定看都不敢看,转身就跑。这是你以前喜爱的那个人啊,是你不顾一切追求的那个人啊,现在为什么不敢看,落荒而逃呢?你肯定会说:“那不一样。以前她有气,还能动。”其实,当她有气、能动的时候,应该更令人害怕,因为她有灵魂、意识,被贪嗔痴慢疑等烦恼驾驭和控制,若是你不小心得罪或伤害了她,她肯定会报复你,肯定会伤害你,多可怕呀!而这具尸体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这时你应该多去看看,多去抱一抱。如果她真正值得贪爱,你就应该这样做。

  对这样一个不净物、祸害之根,你却把她当成清净的,当作快乐,这就是愚痴。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不明真相,不明真理。贪欲就是由无明生起的,无明愚痴是贪欲的根。如果你不无明、不愚痴,知道这是无常,知道是假象,知道是不净物,知道这是痛苦的根,就行了。若不无明,不愚痴,你自然就不会有贪欲了。

  这个科判是“无有所贪之法”,若是以第二种方式进行解释,更符合此段义理,而且与后文的内容更通顺。后文“何如趣涅槃?”可以解释为:这样你怎么能趋入涅槃呢?若你不无明、不愚痴,没有贪欲心,就可以趋入涅槃;若是你无明愚痴,生起贪欲心,就无法趋入涅槃,还要继续六道轮回。

  贪欲、贪恋的根本是无明愚痴。若是想不无明、不愚痴,就需要有无我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贪欲心就没有了,也不用轮回了。若没有了贪欲心,面对对境时,肯定是以悲心而看,以救度她的慈心而去接触,这样就没有事了。

  丑二、以贪而视不应理:

  你觉得是清净的、快乐的,因此带着欲望,以贪心去看她,这是不应理的。

  始则奋抬头,揭已羞垂视。

  葬前见未见,悉以纱覆面。

  当初把她娶到家里时,为了看清她的容颜,而努力使她抬头,她却羞涩地向下垂视不让看。当时印度有习俗,用面纱遮住脸。你第一眼就想看到她的脸,甚至因为看不清楚而心里着急、烦恼。

  其实没有什么可以看的,若是有,你就到天葬台、尸陀林看看吧。

  昔隐惑君容,今现明眼前。

  鹫已去其纱,既见何故逃?  

    

  希望见到昔日迷惑你的那张面…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