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八)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醜二(以推理決定)分叁:一、以因果決定不淨;二、以作用決定不淨;叁、以比喻決定不淨。
這裏主要講的是,心要寂靜,首先要遠離妄想。遠離妄想,首先要斷除對世間的貪戀。若是我們不以智慧去仔細觀察,很難斷除對世間的貪戀。以智慧去觀察諸法的實相真理,真正明白了以後,才能對這些生起厭離心,這樣才能真正斷除貪戀。若是沒有通過智慧去觀察,不了知諸法的實相真理,很難破除緣法對自己的迷惑。前面也講過,不知不覺地,我們把這些都視爲恒常,視爲實有,視爲清淨,視爲快樂了,這也是無始劫的串習。其實這都是顛倒的。諸法都是無常的,都是虛假的,都是不淨的,都是痛苦的自性,這些是實相、真理。這個實相真理要通過智慧才能了知和領悟。我們通過觀察量去仔細觀察,最後才能真正了知,才能真正生起厭離心,才能真正放下。
我以前聽過曆代祖師所說的一種竅訣:偶然生起的出離心猶如魔的一種幻化。以前我對這段話似懂非懂,現在徹底明白了它的意思。若是你沒有通過觀察量去觀察,沒有通過智慧去分析,不是真正明白諸法的實相真理,可能偶爾有一些所謂的厭離心或出離心,但這都是假的。即使有,也是表面上的,不是真正生起厭離心,也不是真正生起出離心。
現在很多所謂的出家修行人也犯這種錯誤,雖然剃頭出家了,但不是真正生起了厭離心(出離心),並沒有真正放下對世間的貪戀和執著。所以,雖然身處寂靜處,已經出家了,但內心還是想著世間法、貪戀世間法;雖然出家修行了,但是沒有什麼境界,也沒有什麼成就。這都是因爲沒有修好最基本的法,沒有斷除對世間的貪戀。爲什麼沒有斷除對世間的貪戀?主要是沒有看破,沒有看明白屬于世間法的實相真理。
也許口頭上都會說“無常”,但是真正能明白、了知它的含義、真理是很難的。也許都會說“虛假”,但是要真正了解“虛假”、“因緣和合”也是很難的。也許口頭上說“這都是不淨的、痛苦的”,但只是這樣說而已,我們還是貪戀和喜歡這些。這說明自己還是沒有明白。只有真正明白了諸法的真相、真理,才會生起真正的厭離心。生起真正的厭離心以後,才不會貪戀這些。
看破、放下非常重要。無論是發出離心,還是發菩提心,看破是前提。出離心、菩提心就是所謂的放下,有出離心就是放下,有菩提心就是放下。所謂的出離心、菩提心是一種心態,不是一種行爲;放下是一種心態,是一種覺悟的心態。所謂的出離心、菩提心、利他心,也是一種心態,一種覺悟的心態。它的前提條件就是看破,即以智慧去觀察,真正明白了真相,明白了真理。看破才能放下,所以看破是很重要的。
《入行論》裏在分析諸法的實相真理時,講得比較詳細。也許很多人覺得沒有必要講這麼詳細,不講這麼詳細大家也能明白。其實,並非如此,這些都是竅訣。只有通過各種角度去思維、觀察,才能真正看透它的本性;只有通過各種角度去分析,才能真正了知它的本面。否則,是不可能的。只是因簡單的一句而豁然開朗者是利根者,只有一個上上根基的人才有這樣頓悟的能力,除此之外不會有的。所以,我們只有通過各種方法,站在各種角度去觀察、分析,最後才能真正看透,才能真正明白它的實相真理。《入行論》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很重要的。大家若是真的通過這些竅訣、觀察量去觀察,才能真正生起出離心,才能真正斷除對世間的貪戀。
大家現在出家了,正在寺院修行,觀察一下:自己是不是真正放下了世間的這些,心裏是不是無牽無挂、無憂無慮?如果不是,說明還是沒有放下,還是沒有斷除對世間的貪戀。若是這樣,連出離心都沒有生起來,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啊!
雖然你已經受了沙彌(尼)戒、比丘(尼)戒,但若是沒有出離心的基礎,沒有出離心的攝持,都不能成爲別解脫戒。什麼是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是個別解脫的意思,別解脫戒是解脫之因。如果沒有成爲別解脫戒,就不具足解脫之因。雖然你出家修行了,但若是以這種狀態修行,不能解脫。
因爲雖然你受戒了,但你這個戒不是別解脫戒;若沒有別解脫戒,也沒有菩薩戒和密乘戒。出離心是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根。若是沒有出離心,沒有別解脫戒,相續中也不會存在菩薩戒和密乘戒。既然如此,你就沒有戒學的功德;若是你沒有受戒,沒有戒學的功德,就不會有禅定、智慧。這樣,即使你再精進、再努力地學修,也沒有用,不可能解脫、成就。最後到臨終的時候,面對來世的時候,你一定會大失所望、一事無成。你出家修行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解脫、成就。但是,你若以這種狀態去學佛修行,最終是不會成就的。所以,這很重要啊!
看破很重要,放下是自然而然的。若看破了,自然就放下了;若看不破,就放不下。《入行論》裏所講的這些理論、智慧,都是看破的方式、方法。大家可以通過這些方式、方法去觀察和分析,能否看破就要靠你自己了。若是沒有利用好這些方式、方法,沒有認真地思維,是不會看破的。所以,看破是最重要的!自己有沒有認真地思維,有沒有仔細地觀察?都沒有吧?有時候有人看到反複說明一個道理時,心裏甚至會生起厭煩。
大家根本沒有仔仔細細地觀察、分析啊!若不是通過智慧去觀察,沒有真正明白諸法的實相真理,就不會生起真正的厭離心。就像有些人一樣,突然生起了一個念,然後就去皈依學佛、剃頭出家。爲什麼說“偶爾的出離心猶如魔的幻化”呢?很多人在表面上看是修行人,但實際在造業;在表面上看出家了,但心裏沒有放下紅塵、世間。這樣就成了佛教的敗類,處處拿佛法造業。雖然上山出家了,但還是在搞世間,這就是“抛棄大家建小家”。這樣拿佛法造業,最後就是成爲佛教油子。只有通過仔細觀察而真正了知後,再做決定或者出家修行,才是真正如法的。
在沒有生起出離心的時候,大家要通過這些方法去觀察,才能生起真正的厭離心。
寅一(以因果決定不淨)分二:一、真實宣說;二、呵責貪彼。
卯一、真實宣說:
若汝不欲觸,糞便所塗地,
雲何反欲撫,泄垢體私處?
你不願意接觸糞便等不淨物所染汙的地方,是因爲覺得糞便等不淨物所染汙的地方髒,對那個地方去都不敢去,看都不敢看。既然這樣,爲何反而願意觸摸産生不淨物的身體私處呢?
糞便是從哪兒産生的?就是從人的身體裏産生的。原來清淨的好東西經過身體的作用後,就變成了這樣一種不清淨、令人厭惡的東西了。自己的身體以及他人的身體本身也是不淨物,是由各種不淨物組成的軀殼。從這個身體裏産生或排泄出來的東西也都是不淨物。
你爲什麼不喜歡糞便等不淨物?因爲有臭味、腐爛。身體也是如此,也有臭味,也會腐爛。如果你將自己所喜歡的他人身上的某種東西拿出來、割下來,看看感覺如何?他的眼睛或鼻子放在那裏,和糞便一樣,沒有什麼差別。雖然眼睛長在身上,但不淨物也是啊,糞便也是在身體內啊!眼珠是挖出來的,糞便也是排出來的,不是一樣的嗎?甚至糞便比這些東西還好一些,因爲糞便只是髒,不會令人恐懼;但是,如果兩個眼珠放在那兒,你會覺得又髒又可怕。
當你生起貪戀的時候,就要仔細地觀察,才能知道這個對境值不值得貪戀,是不是真有那麼好。你覺得糞便髒,那你爲什麼不覺得這個身體髒呢?一樣啊!你緊緊抱著的這個身體,裏面裝的都是糞便,有什麼好的?只是看不到而已。你在那兒抱個不淨袋,還很得意、很歡喜似的,這就是把不清淨視爲清淨,把痛苦視爲快樂,這都是邪見!
我們這樣仔細一觀察就會發現,原來自己覺得很清淨、很珍貴的身體,其實就是一個不淨袋,就是一堆血肉。
若謂厭不淨,垢種所孕育,
穢處所出生,何以摟入懷?
若是你對不淨物沒有貪執而且非常厭惡,那應該對他人的身體也深感厭惡才是。
他人的身體是從不淨的母胎中出生的,由父母不淨種子的精血孕育出來的,而後以母親所吃食物等肮髒物養大成人。可見,這個身體最根本的因就是一種不淨物,住胎處也是不淨的,最後從不淨的地方出生,出生後具以滋養的也是不淨的。這個身體始終都是不淨的,爲什麼還要把這樣一個不淨物摟在懷裏?
大家觀察一下,從頭發到腳趾沒有一處是清淨的,沒有一處是值得貪愛的,統統都是不淨物。頭發、皮膚、血肉、骨骼、內髒……要嗎?沒有一處清淨的,沒有一個是值得貪愛的,都是由各種不淨物組成的。糞便是一種不淨物,令人心裏厭惡;這個身體也同樣是不淨物,你的內心也應該如此生厭。
真的,大家要仔細地、反複地深入觀察,只是聽一遍,心裏想一下,看似明白,其實沒有明白。這裏講的都是竅訣,都是智慧。很多人都忽略了,根本沒有想到這是智慧,根本不知道這是竅訣。你必須要仔細觀察,反複去分析,最後才會明白,這個時候才是智慧。這也是轉識成智的過程。剛開始你明白的肯定是一種意識,最後通過反複觀察而真正領會了、明白了,這時才是智慧。
糞便所生蛆,雖小尚不欲,
雲何汝反欲,垢生不淨軀?
肮髒的糞便中出生的不淨蛆蟲,雖然很小,但你卻不希求、不喜歡,離得遠遠的,根本就不想接觸,所以對它是不會貪戀的。其實,你現在正在希求和貪愛的身體也是一樣啊,它雖然不是從糞便中産生的,但也和蛆蟲一樣是從不淨物裏産生的。蛆蟲那麼小,你尚且要遠離,爲什麼反倒想接觸和擁抱那麼大的身軀?
蛆蟲和他…
《《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