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P2

  ..續本文上一頁

  這裏所講的四種情況講的都是我們自己,所有的人都可以反省反省,自己屬于哪一種人?是上等修行人,中等修行人,下等修行人,或根本不是修行人?雖然自己得到了人身,聞到了佛法,但是自己這麼多年到底在幹什麼?自己到底怎麼樣?……若是自己真能反省,真能找到問題所在,這也是個好的開始,就怕你不知道反省,就怕你有問題,但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

  

  總的來說,學佛修行人就是要做一個自由自在的人。否則,無論是什麼束縛、障礙了你,都是一樣要斷除的。無論是顯得清淨,還是顯得不清淨的,只要束縛、障礙了你的內心,使你的心不得自在,不得解脫,都是要斷除的。所以,最後對佛、對法的執著也要放下。

  

    離貪自在行,誰亦不相幹,  

    王侯亦難享,知足閑居歡。

  

  這句偈頌講的是內心知足少欲。現在很多人不明白,認爲穿得破破爛爛的,住得破破爛爛的,就是知足少欲,其實不是。知足就是內心裏知道滿足,少欲就是心裏沒有太多的欲望。我們有句法語:“有多大福報就享受多大福報。”有這個福報就住別墅,沒有這個福報就住山洞,這叫知足少欲。

  

  偈頌裏講,修行人隨自己的心願自由自在行持,對一切資具無有貪執,與任何衆生都無有牽連,享受知足少欲的快樂,這樣的快樂恐怕連帝釋天王也難以得到。

  

  帝釋天王也不會有這種快樂,因爲他的內心沒有知足少欲。他已經是帝釋王了,統治欲界的最高層叁十叁天,但是他還想得到色界、無色界的王位。帝釋王的果位已經很了不得了,福報已經相當大了,但是他沒有知足少欲,所以他也沒有快樂。

  

  如果你能知足少欲,街上的乞丐也是有福報的,也可以快樂;若是沒有知足少欲,無論是帝釋王,還是世間所有的衆生,都不會有快樂的。所以要知足、要少欲。

  

  所謂知足少欲,就是認識到你現在已經相當好了。如果能知足少欲,無論你現在是什麼身份,什麼條件,當下你就圓滿了。你看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是,覺得自己缺這個,少那個:“我還要爭取,還要努力。”這就是不知足,不少欲,所以你的功德不能圓滿,你的福德也不能圓滿。若是你真正知足了、少欲了,功德當下就圓滿,福德也是當下圓滿。

  

  爲什麼現在我們不圓滿?是誰在作怪?是這個心在作怪,因爲我們內心不知足、不少欲。“我現在學佛修行,還要學很多佛理,還要積累很多功德。”其實這也是不知足、不少欲。“那怎麼辦?是不是我不能學佛理啊?是不是我不能積累功德啊?”不是。你無論是學佛法,還是積累功德,都是爲了什麼?就是爲了圓滿,或者你會想這是爲了利益衆生。若是你真正知足了、少欲了,你真正放下心態了,當下就圓滿了,就明白了。一精通則一切精通,只需要一句話或一個字,你就通達了。其實這一句話、一個字講的就是心,講的就是心態。心態放下了,心地清淨了,就是那一句話,也是那一個字。這樣一切就都OK了,精通了。佛法字字句句都在講心態,你心態放下了,心地清淨了,這叫精通——精通了這一個字的含義,也精通了這一句話的含義。比如說,我們講“阿”字或講“吽”字,都是一個字;我們念“阿”字或念“吽”字,就一個字。如果你心態放下了,心地清淨了,這個時候你就是精通了“阿”字的含義,也精通了“吽”字的含義。一精通一切精通,真是不得了啊!

  

  也許你不能講那麼多大道理,不能做那麼多的事情,但是用不著啊。成就者答的都是點,抓的都是根。世間人的千言萬語,不如成就者的一句話、一個手勢。那都是持明表示!最後表示都不用,就是心心相通,根本不用語言。所謂“迷時千卷少,悟時一字多”,當你迷惑時,讀一千卷佛經、一萬卷佛經也沒有用,仍然不能開悟,不能成就。所以,只要知足少欲就OK了,心態就放下了,心地也就清淨了。

  

  知足少欲有很多種解釋,但是最究竟的知足少欲就是放下心態,心地清淨,這個時候一切都圓滿了,當下就圓滿了。若是你現在能放下心態,當下就是圓滿的。真的,活在當下嘛,已經圓滿了!爲什麼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剛才你還是個凡夫,若是你真正能把心態放下,心地清淨了,一下子就能成佛了,圓滿了。我們在講的時候,有很多程序,有很多次第,要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地爬;若是你真正看破了、放下了、知足了、少欲了,一下子就圓滿了。尤其我們現在修的是大圓滿法,就像坐火箭,一瞬間就到了,一刹那就能圓滿。真正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就是真正的大圓滿!什麼叫知足?什麼叫少欲?這就是。

  

  無論有身份,沒有身份,無論有錢,沒錢,無論有文化,沒文化,都能成就。爲什麼說大圓滿法是“放牦牛的人學的法”?它可以讓那些放牦牛的人輕松地就能成佛,也就是說,成就不需要文化,不需要知識。放牦牛的人沒有文化,也沒有知識,但是他有信心,思想單純,很容易就能做到一心,很容易就能專注,這樣的人容易開悟,容易見性。其實,有文化、有知識的人不一定能成就,沒有文化,沒有知識的人也許更容易成就。

  

  所以,不要給自己增加壓力,不要自尋煩惱。你已經很圓滿了,真的。但是,在你沒有真正明白的時候,可不要不學不修,否則那叫懈怠,也叫放棄。當你真正明白了、開悟了,那個時候,學而不學,修而不修,都一樣。

  

  爲什麼說這種快樂帝釋王也難以得到,甚至根本沒有?就是這個意思。若是內心裏沒有知足少欲,沒有看破放下,你再有學問沒有用,再有權力也沒有用。所以,佛法裏講平等,不分有錢,沒錢,不分有身份,沒身份,更不分男女老少,如果知足少欲了、看破放下了,都一樣是自在的、快樂的;若是內心沒有達到那個境界,無論有身份,沒身份,無論有權力,沒權力,無論有地位,沒地位,無論有錢財,沒錢財,統統都一樣是煩惱、痛苦的。你看,這樣講平等,大家就明白了吧?都是平等的!但是,世人就覺得有錢的人好,沒錢的人不好;有身份的人我們就喜歡,沒身份的人我們就不喜歡……這都是分別! 以前我們講過,無論是什麼身份、條件,凡夫的內心和肉體都是一樣的。有錢人的肉身和沒錢人的肉身,這二者一點兒差別都沒有:頭發是一樣的,指甲也是一樣的,皮膚、血肉等也都是一樣的。“哦,這個是有錢人的骨頭,這個好,我可以供起來;那個是沒錢人的骨頭,就不好。”沒有這樣想的,都是一樣的。有錢人的內心和沒錢人的內心,這二者也是一樣的,都是貪嗔癡慢疑,都是殺盜淫妄酒,都是煩惱、痛苦的。

  

  這樣進行觀察,這二者哪裏有什麼差別啊。也許你會說:“一個有錢,一個沒錢,不就是他們的差別嗎?”若是有錢的話,這個肉身就能變成黃金或鑽石嗎?不能!能變成更清淨、更殊勝的東西嗎?不能!若是有錢,內心的煩惱和痛苦能減少嗎?不能!也許你會說,“那不一樣,有錢的話可以吃好的,穿好的,做什麼都行。”這有什麼意義啊?若是內心痛苦,煩惱重重,吃好的有什麼用?這個“好”也是我們自己用分別心假立的。“這個是好吃的,那個是不好吃的”等等,這都是我們自己的概念,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心假立的。你說這個好吃,外國人可能說這個不好吃;你覺得那個不好吃,其他人可能覺得好吃;別人覺得好吃的東西,你可能覺得不好吃……哪有一定的好吃與不好吃?比如,有些人喜歡吃肉。假設在這個地方放一塊兒新鮮的肉,再放一把青草,然後讓山羊選擇,山羊不會選擇肉,而會選擇青草。它就覺得青草好吃,肉不好吃。可見,哪有什麼實質性的“好吃”與“不好吃”?

  

  有人說:“有錢好啊,可以做更多的事兒……”若是你沒有真正放下,事兒越多越麻煩。現在我深深體會到,當菩薩不容易。無論你爲他人也好,爲衆生也好,還是爲社會也好,想做點事不容易。雖然你有點能力,雖然你能做一些,但是很難說能真正利益到他人,很難說真正能利益到衆生。你所做的對衆生是傷害,還是利益,也不好說。在這個過程中,若是自己沒有看破、放下之前,感受的都是煩惱,都是痛苦;若是自己真正看破了,放下了,感受的都是快樂,也是自在,在哪裏都行,怎麼都行。

  

  所以,我現在真的越來越覺得佛法太偉大了,在佛法裏,才能找到真正的歸宿,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脫。除此之外是不會有的,有錢有什麼用?擁有再多有什麼用?擁有的多了,連放的地方都沒有,處理都難。所以,大家依佛法,依智慧去做事是沒有錯的,這個是真實的。不要按世俗,不要隨自己的煩惱,因爲這都是錯誤的。

  

  我們現在做事總是依世俗,隨自己的煩惱。覺得這個好,就做這個;覺得那個好,又做那個;覺得自己應該這樣做,就這樣做;覺得自己應該那樣做,就那樣做;覺得這個討厭,就生嗔恨心;覺得那個可愛,就生貪心……這都是依世俗,隨我們的煩惱、習氣的。現在我們要學佛修行,這些都是要改變的,再也不能依世俗,再也不能隨煩惱,而是要隨佛法、依智慧,大家是否明白這一點?

  

  我們若是要分辨、取舍,應該看看佛法裏是怎麼講的,依佛法,依智慧去分辨、去取舍就不會錯。

  

  若想解脫、成就,說容易太容易了,說難也太難了。對一個有緣者,對一個具有善根的人來說,解脫、成就太容易了,當下就是;但是對一個凡夫,對一個業障深重的人來說,解脫、成就太難了,比登天還難。

  

  大家盡量學會放下。要學會放下,首先就要看透諸法的實相真理,所以大家不要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般地聞思,要深入再深入。如果能這樣,那就不一樣了,你會發現剛才明白的和現在明白的是完全不同的,去年明白的和今年明白的也是不同的。比如說,同樣的一段開示或者一個偈頌,你在不同時間裏所明白的義理都是不一樣的。

  

  佛法句句都不離聞思修。你聽明白了,這是第一;你思維明白了,這是第二;通過修行明白了,這是第叁。這叁個階段中得到的分別是聞慧、思慧和修慧,雖然都是智慧,但是都不一樣。若是真要去面對敵人的時候,力量就不一樣了。這叁種智慧相當于叁種武器,聞慧如步槍,思慧如導彈,修慧如原子彈。雖然都是兵器,都可以拿著去面對敵人,但力量不同。你拿著步槍去打鳥或一只可愛的兔子,也許也行,但是有什麼用啊?導彈就不一樣了,它有更大的殺傷力;原子彈就更不得了,敵人再強大都能去降伏。敵人指什麼?指這些煩惱。

  

  只靠聞慧是根本不行的。對在座的大部分人而言,也許只達到了聞慧的程度,當然也有極少數人是不好說的。有的人說:“自己一遇到對境,一遇到事情的時候就不行,把握不住,控製不住。”這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肯定是這樣的,因爲你沒有智慧。如果有智慧,也只是聞慧,遇到對境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力量,遇到事情的時候根本就起不到什麼作用。怎麼辦?再精進學修呗,等到自己生起思慧,尤其是有修慧了,那就行了。有思慧也可以,但是還不徹底;有了修慧,才可以徹底毀滅煩惱怨敵。否則,很難啊!

  

  現在有的人覺得自己已經出家了,也明白了許多佛理,身邊的人也開始恭敬自己了,好像自己有一定的能力了。其實不行,什麼都不是恒常的,都會變的。在自己沒有真正明白,沒有徹底放下之前,不要太傲慢,否則到時候你一定會失敗的,什麼也不是,還是個凡夫。所以,大家要深入再深入,去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

  

  你真正明白了、放下了,那個時候就像啞巴吃糖塊一般,不可能還是糊塗的,你一定會明白的。那個時候,你的內心是自在的,已經徹底無有恐怖,而不是暫時地內心裏沒有恐懼了。那種境界怎麼說呢?那是非常穩重的,也可以說是恒常的。你看那些大德高僧,他們真的是無牽無挂,真的是大自在。

  

  修行是個人的事,最後成就了也是自己成就。所以,即使其他人都沒有修行,自己不能因此也不修行;即使其他人都沒有獲得解脫,自己也不能因此也不去獲得解脫。真的,是自己要修行,別人修行不修行跟你沒有關系,別人能不能看到跟你也沒有關系。“當他人能看到或者在他人面前時,自己就念一念、修一修;當別人看不到或者身邊沒有人的時候,自己就不學不修了。”這是錯誤的!你學佛修行是爲了做給別人看的嗎?這跟別人有關系嗎?要明白,這都是自己的事。現在是末法時期,真正能精進的人少啊,但是自己能精進就行了。

  

  佛法是真正的如意寶,但對有些人來說,也許它什麼也不是,這也沒辦法。佛法是無價之寶,它沒有主人,誰學誰就是主人,誰修誰得。修行是個人的事。我不修是我的事,你不修是你的事;如果我修了,我就能成就,如果你修了,你就能成就。比如說我們受戒律就是如此,所謂別解脫戒,誰受戒誰就能解脫,誰不受戒誰就不能解脫。佛法都是這樣的。所以,大家要對自己負責,各走各的路就行了。如果你真正能自己做自己的主,自己走自己的路,那就已經不得了了。現在,大家能不能修行,能不能成就,就看自己了,就靠自己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