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一)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一)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戊叁(謹持對治)分叁:一、總說連接文;二、修世俗菩提心;叁、修勝義菩提心。

    

    己一、總說連接文:

    

    遠離諸塵緣,思彼具功德,  

    盡息諸分別,觀修菩提心。

  

  “遠離諸塵緣,思彼具功德”:主要是心裏要放下俗世妄念,思維寂靜處的功德,依止寂靜處。

  

  只有通過思維前文已經講過的那些方式、方法,真正明白貪戀世間紅塵的過患,才會生起真正的厭離心,才會真正遠離塵緣,放下世間的利益。依止寂靜處也是,你要首先了解寂靜處的功德,對此真正生起了歡喜心,才能做到真正依止寂靜處。

  

  “盡息諸分別,觀修菩提心”:息滅一切欲望等分別、妄念以後,觀修菩提心。之所以遠離塵緣或者依止寂靜處,主要是息滅一切欲望等分別、妄念。若是身雖然遠離了所謂的塵緣,依止了寂靜,但是心沒有遠離塵緣,心裏不寂靜,這樣沒有任何意義。

  

  發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基礎。只有先發菩提心,才會進入大乘之道,才有大乘佛法,才有大乘修行。所以,發菩提心是最重要的。但是,首先必須要有出離心,否則自己所發的菩提心都是假的。現在很多人都沒有出離心,還想發菩提心,想直接成就大乘妙道,這是空中樓閣,不可能實現的。大圓滿加行中的四外加行,都是爲了生起出離心。只有通過學修四外加行,才可以生起出離心,這是基礎。

  

  然後是五內加行。五內加行第一個是皈依。皈依分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的皈依。下士道的皈依是不是真正的皈依?不是。下士道的皈依就是求人天福報,只能得到人天的安樂,還是屬于世間的。這種皈依和外道的皈依沒有太大差別。外道修行者也皈依他們的神等,有自己的皈依處,求的是世間福報,最終得到的也是一些人天安樂。下士道的皈依求的也是人天福報,最後得到的也是一些人天安樂,還是屬于世間,還是屬于輪回。這種皈依沒有任何意義。

  

  五內加行第二個加行是發心。若是沒有出離心的基礎,不可能發出菩提心,因此即使再精進,也不可能得到圓滿、究竟的佛果,甚至連聲聞、緣覺的果位都得不到。

  

  可見,出離心是最重要的。只有身心寂靜了,才可以發菩提心,否則,怎麼發菩提心呢?現在有的人能講幾句佛理,能做幾項佛事,就想利益衆生,說:“我要利益衆生……”你還有貪心和欲望,這樣去利益衆生的話,肯定會摻雜私心雜念,自己就會被染汙。貪心和欲望的根本是什麼?是我執。你肯定有我執,只要有我執,就有私心。爲什麼說自己會被染汙?你對世間的貪心和欲望都沒有斷掉,遇到一些對境、事情的時候,貪心和欲望就會生起來,你不但不能利益別人,自己反而被染汙了。這種人在表面上看是在利益衆生,但實際上是造業。所以說要自度度他,自覺覺他;也就是先度自己,再去度別人;先讓自己覺悟,再去幫助別人覺悟。這樣至少自己不會被染汙,不會讓自己陷進去。

  

  在把握自己的情況下去利益衆生,能利益多少就利益多少,慢慢來呗,逐漸就能度化一切衆生。自覺覺他,先讓自己覺悟,再去幫助別人覺悟。只有你自己覺悟了,才有能力讓別人覺悟,你才有這個善巧方便,才有所謂的佛法,有所謂的竅訣。在沒有真正覺悟之前,你也許也明白一些佛理,但這是不是真正的佛法?不是。也許你覺得自己掌握了一些竅訣,但這是不是真正的竅訣?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竅訣都是自然流露的,不是以自己的分別念特意去改造的。

  

  鹦鹉學舌般地說幾句佛理,像猴子一樣地跟別人學一些竅訣,都沒有用,沒有力量。所以說要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要先讓自己解脫,先讓自己的覺行圓滿。但是大乘修行者和小乘阿羅漢不一樣。我們大乘修行者解脫、覺悟的目的是什麼?不是爲了自己而去修解脫、修覺悟,而是爲了度化衆生。

  

  所以,大家不要著急!有的人今天剃頭出家,明天就說要度化衆生;有的人今天剃頭出家,明天就去度化衆生……沒有這樣的。剃頭出家或者皈依學佛,這些都只是一個新的開始。剃頭出家以後,要以戒定慧息滅貪嗔癡,這是剃頭出家的意義,任重道遠啊!把頭發一剃,袈裟一穿,就完事了?沒有那麼容易吧!

  

  我給大家講過:“一切都要靠發心。”有發心,一切都會圓滿的;好好發心,天上會掉餡餅的。什麼叫超越?你想不到的,根本無法相信的出現了,達到這樣的境界才是超越。一般情況下,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但若是好好發心,天上會掉餡餅的。有的人發心做這個,做那個,然後在那裏等著天上掉餡餅,一年、兩年後,就開始有疑惑了:“怎麼回事?不是說天上會掉餡餅嗎?”叁年、四年後就徹底絕望了,灰心了,做別的去了……當然,你去做別的,也是可以的。

  

  什麼是發心?是指要發一個清淨的利他心,不能摻雜自私,不能有欲望。若是有欲望,肯定是不清淨的;若是有私心,就不叫利他心。前面講菩提心功德的時候講過:一發菩提心,一切業障都會無影無蹤;在自己的相續中,一切的福德和功德都會圓滿。但是,菩提心是指不能有貪心,也不能有私心。若是有貪心、有私心,根本不是菩提心,菩提心完全是清淨的。有貪心就不清淨了,不清淨的就是假的了。菩提心完全是利他心,若是有私心的話,就不是菩提心了。

  

  有些人不懂這些,也沒有認真地去思維,就覺得:“我一皈依,一發心,是不是一切當下就好了,無論是身體、家庭,還是工作,都好了?”不是。你發心到位了,菩提心發出來了,那時一切當下就好了,一切當下就圓滿了。這是要修煉的,每個人的根基和意樂不同,有的快些,有的過程非常慢。

  

  之前講的都是前提、基礎的修法,今天才開始講菩提心。這裏講的是世俗菩提心,然後在第九品智慧品裏講的是勝義菩提心。

  

  出離心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斷除對世間的貪欲,如果對世間沒有絲毫的貪欲,你就安全了。我們經常講:“先保護自己,然後幫助別人。”這話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是很難的,也就是要先生起出離心,然後再發菩提心。生起出離心就是斷除對世間的貪欲,即通過對治法去對治,對世間沒有了貪欲,真正看破、放下了,內心不被世間的名聞利養動搖。

  

  出離心主要是斷除對世間的貪欲心,並非我們想象的那麼輕易就能斷除的,而是要以智慧爲對治力來斷除的。了解了諸法的實相真理,這叫智慧。若是有智慧,不用特意對治,自然就對治了,這樣就沒有了貪心、欲望,這叫斷除對世間的貪戀。這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

  

  現在有些人,覺得已經斷除了煩惱,但一遇到對境的時候還是動心;看似已經放下了,但遇到對境的時候還是放不下。不是你說放下就可以放下的,也不是你說斷掉就可以斷掉的,通過智慧才能做到。智慧指的是心態,就是那種很圓融、完全開放的心態。有智慧的時候,這個心是放下的,是完全清淨的。

  

  這個智慧是怎麼産生的?是通過聞思修産生的聞慧、思慧、修慧。就是對佛理進行聞思修,佛理就是真理,就是真正的諸法的實相和真理——佛講的因果和輪回以及無我和空性等這些道理。

  

  “這個是熱的,那個是冷的;這個是硬的,那個是軟的”……這是不是諸法真正的實相和真理?不是。這個對你來說是熱的,但對其他衆生來說是冷的;那個對你來說是冷的,但對其他衆生來說是熱的……我們經常說“火是熱性的”“水是濕性或冷的”,這是不是火和水的實相和真理?不是。對大部分人來說是這樣的,但是對其他衆生來說不是這樣的。比如說水,對有些衆生來說水是食物,對有些衆生來說水是房屋、住所等。火也是一樣,對有些衆生來說火是食物,對有的衆生來說火是房屋、住所。

  

  現在有些所謂的科學家通過很多年的研究發現了一些事情,就覺得自己真正找到了實相,其實不是。我不是說科學不好,科學對人類,尤其對普通的凡夫來說,也有一些幫助,但科學家們所研究或推導出來的,是不是諸法真正的實相?不是。是不是究竟的?不是。佛所講的諸法離不開輪回和因果,離不開無我和空性,這些才是諸法真正的實相和真理。只有真正明白了佛理,真正達到了那種境界,才能放下,才可以做到不貪欲,之前是不可能的。

  

  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一聽說不能貪欲,“好,那我不貪欲了。”一聽說要放下,“好,那我放下了。”有點太簡單,太容易了。佛祖釋迦牟尼佛經曆了叁大阿僧祇劫的苦修苦練,最後才放下了,才不貪欲了。你也太厲害了!與你相比,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太愚笨了?他經曆了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多漫長呀!也有些人一皈依,就覺得應該什麼都好了;到山上修了一百天,就覺得下山了就應該成佛了。想得也太容易了,沒有這麼容易!“不貪欲,要放下”不是說了就能做到,也不是想放下就能放下的,而是要通過修行,最後才能達到的。

  

  所以,先保護自己,再去幫助別人;有了出離心,再去發菩提心。我們是大乘修行人,不能有出離心就行了,不能停留在這個位置上,還要爲發菩提心打基礎,這個菩提心指的是世俗菩提心,要修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成就基本上都是按這個程序的,除了一些利根者。

  

  衆生的根基是五花八門,不好把握。有些沒有生起出離心,直接發菩提心,但他不是沒有出離心,而是發菩提心的同時生起了出離心,這是極少數情況。但是,你不要自己覺得:“我是這種人吧,我肯定是利根者,不用走這個過程,就在那等著就…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