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一)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戊三(谨持对治)分三:一、总说连接文;二、修世俗菩提心;三、修胜义菩提心。
己一、总说连接文:
远离诸尘缘,思彼具功德,
尽息诸分别,观修菩提心。
“远离诸尘缘,思彼具功德”:主要是心里要放下俗世妄念,思维寂静处的功德,依止寂静处。
只有通过思维前文已经讲过的那些方式、方法,真正明白贪恋世间红尘的过患,才会生起真正的厌离心,才会真正远离尘缘,放下世间的利益。依止寂静处也是,你要首先了解寂静处的功德,对此真正生起了欢喜心,才能做到真正依止寂静处。
“尽息诸分别,观修菩提心”:息灭一切欲望等分别、妄念以后,观修菩提心。之所以远离尘缘或者依止寂静处,主要是息灭一切欲望等分别、妄念。若是身虽然远离了所谓的尘缘,依止了寂静,但是心没有远离尘缘,心里不寂静,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发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基础。只有先发菩提心,才会进入大乘之道,才有大乘佛法,才有大乘修行。所以,发菩提心是最重要的。但是,首先必须要有出离心,否则自己所发的菩提心都是假的。现在很多人都没有出离心,还想发菩提心,想直接成就大乘妙道,这是空中楼阁,不可能实现的。大圆满加行中的四外加行,都是为了生起出离心。只有通过学修四外加行,才可以生起出离心,这是基础。
然后是五内加行。五内加行第一个是皈依。皈依分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的皈依。下士道的皈依是不是真正的皈依?不是。下士道的皈依就是求人天福报,只能得到人天的安乐,还是属于世间的。这种皈依和外道的皈依没有太大差别。外道修行者也皈依他们的神等,有自己的皈依处,求的是世间福报,最终得到的也是一些人天安乐。下士道的皈依求的也是人天福报,最后得到的也是一些人天安乐,还是属于世间,还是属于轮回。这种皈依没有任何意义。
五内加行第二个加行是发心。若是没有出离心的基础,不可能发出菩提心,因此即使再精进,也不可能得到圆满、究竟的佛果,甚至连声闻、缘觉的果位都得不到。
可见,出离心是最重要的。只有身心寂静了,才可以发菩提心,否则,怎么发菩提心呢?现在有的人能讲几句佛理,能做几项佛事,就想利益众生,说:“我要利益众生……”你还有贪心和欲望,这样去利益众生的话,肯定会掺杂私心杂念,自己就会被染污。贪心和欲望的根本是什么?是我执。你肯定有我执,只要有我执,就有私心。为什么说自己会被染污?你对世间的贪心和欲望都没有断掉,遇到一些对境、事情的时候,贪心和欲望就会生起来,你不但不能利益别人,自己反而被染污了。这种人在表面上看是在利益众生,但实际上是造业。所以说要自度度他,自觉觉他;也就是先度自己,再去度别人;先让自己觉悟,再去帮助别人觉悟。这样至少自己不会被染污,不会让自己陷进去。
在把握自己的情况下去利益众生,能利益多少就利益多少,慢慢来呗,逐渐就能度化一切众生。自觉觉他,先让自己觉悟,再去帮助别人觉悟。只有你自己觉悟了,才有能力让别人觉悟,你才有这个善巧方便,才有所谓的佛法,有所谓的窍诀。在没有真正觉悟之前,你也许也明白一些佛理,但这是不是真正的佛法?不是。也许你觉得自己掌握了一些窍诀,但这是不是真正的窍诀?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窍诀都是自然流露的,不是以自己的分别念特意去改造的。
鹦鹉学舌般地说几句佛理,像猴子一样地跟别人学一些窍诀,都没有用,没有力量。所以说要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要先让自己解脱,先让自己的觉行圆满。但是大乘修行者和小乘阿罗汉不一样。我们大乘修行者解脱、觉悟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自己而去修解脱、修觉悟,而是为了度化众生。
所以,大家不要着急!有的人今天剃头出家,明天就说要度化众生;有的人今天剃头出家,明天就去度化众生……没有这样的。剃头出家或者皈依学佛,这些都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剃头出家以后,要以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是剃头出家的意义,任重道远啊!把头发一剃,袈裟一穿,就完事了?没有那么容易吧!
我给大家讲过:“一切都要靠发心。”有发心,一切都会圆满的;好好发心,天上会掉馅饼的。什么叫超越?你想不到的,根本无法相信的出现了,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超越。一般情况下,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但若是好好发心,天上会掉馅饼的。有的人发心做这个,做那个,然后在那里等着天上掉馅饼,一年、两年后,就开始有疑惑了:“怎么回事?不是说天上会掉馅饼吗?”三年、四年后就彻底绝望了,灰心了,做别的去了……当然,你去做别的,也是可以的。
什么是发心?是指要发一个清净的利他心,不能掺杂自私,不能有欲望。若是有欲望,肯定是不清净的;若是有私心,就不叫利他心。前面讲菩提心功德的时候讲过:一发菩提心,一切业障都会无影无踪;在自己的相续中,一切的福德和功德都会圆满。但是,菩提心是指不能有贪心,也不能有私心。若是有贪心、有私心,根本不是菩提心,菩提心完全是清净的。有贪心就不清净了,不清净的就是假的了。菩提心完全是利他心,若是有私心的话,就不是菩提心了。
有些人不懂这些,也没有认真地去思维,就觉得:“我一皈依,一发心,是不是一切当下就好了,无论是身体、家庭,还是工作,都好了?”不是。你发心到位了,菩提心发出来了,那时一切当下就好了,一切当下就圆满了。这是要修炼的,每个人的根基和意乐不同,有的快些,有的过程非常慢。
之前讲的都是前提、基础的修法,今天才开始讲菩提心。这里讲的是世俗菩提心,然后在第九品智慧品里讲的是胜义菩提心。
出离心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断除对世间的贪欲,如果对世间没有丝毫的贪欲,你就安全了。我们经常讲:“先保护自己,然后帮助别人。”这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是很难的,也就是要先生起出离心,然后再发菩提心。生起出离心就是断除对世间的贪欲,即通过对治法去对治,对世间没有了贪欲,真正看破、放下了,内心不被世间的名闻利养动摇。
出离心主要是断除对世间的贪欲心,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易就能断除的,而是要以智慧为对治力来断除的。了解了诸法的实相真理,这叫智慧。若是有智慧,不用特意对治,自然就对治了,这样就没有了贪心、欲望,这叫断除对世间的贪恋。这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
现在有些人,觉得已经断除了烦恼,但一遇到对境的时候还是动心;看似已经放下了,但遇到对境的时候还是放不下。不是你说放下就可以放下的,也不是你说断掉就可以断掉的,通过智慧才能做到。智慧指的是心态,就是那种很圆融、完全开放的心态。有智慧的时候,这个心是放下的,是完全清净的。
这个智慧是怎么产生的?是通过闻思修产生的闻慧、思慧、修慧。就是对佛理进行闻思修,佛理就是真理,就是真正的诸法的实相和真理——佛讲的因果和轮回以及无我和空性等这些道理。
“这个是热的,那个是冷的;这个是硬的,那个是软的”……这是不是诸法真正的实相和真理?不是。这个对你来说是热的,但对其他众生来说是冷的;那个对你来说是冷的,但对其他众生来说是热的……我们经常说“火是热性的”“水是湿性或冷的”,这是不是火和水的实相和真理?不是。对大部分人来说是这样的,但是对其他众生来说不是这样的。比如说水,对有些众生来说水是食物,对有些众生来说水是房屋、住所等。火也是一样,对有些众生来说火是食物,对有的众生来说火是房屋、住所。
现在有些所谓的科学家通过很多年的研究发现了一些事情,就觉得自己真正找到了实相,其实不是。我不是说科学不好,科学对人类,尤其对普通的凡夫来说,也有一些帮助,但科学家们所研究或推导出来的,是不是诸法真正的实相?不是。是不是究竟的?不是。佛所讲的诸法离不开轮回和因果,离不开无我和空性,这些才是诸法真正的实相和真理。只有真正明白了佛理,真正达到了那种境界,才能放下,才可以做到不贪欲,之前是不可能的。
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一听说不能贪欲,“好,那我不贪欲了。”一听说要放下,“好,那我放下了。”有点太简单,太容易了。佛祖释迦牟尼佛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苦练,最后才放下了,才不贪欲了。你也太厉害了!与你相比,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太愚笨了?他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多漫长呀!也有些人一皈依,就觉得应该什么都好了;到山上修了一百天,就觉得下山了就应该成佛了。想得也太容易了,没有这么容易!“不贪欲,要放下”不是说了就能做到,也不是想放下就能放下的,而是要通过修行,最后才能达到的。
所以,先保护自己,再去帮助别人;有了出离心,再去发菩提心。我们是大乘修行人,不能有出离心就行了,不能停留在这个位置上,还要为发菩提心打基础,这个菩提心指的是世俗菩提心,要修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成就基本上都是按这个程序的,除了一些利根者。
众生的根基是五花八门,不好把握。有些没有生起出离心,直接发菩提心,但他不是没有出离心,而是发菩提心的同时生起了出离心,这是极少数情况。但是,你不要自己觉得:“我是这种人吧,我肯定是利根者,不用走这个过程,就在那等着就…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