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了。”然後就等著。沒有這樣的!只有在一些因緣具足時,這種情況會發生,這是可遇不可求的。有的可能是一些因緣暫時沒到,因緣到了,一些善根一下具備了,瓜熟蒂落,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漸悟和頓悟是相輔相成的,通過漸悟最後頓悟,不經過這個過程是不行的。頓悟是什麼意思?就是因緣到了,瓜熟蒂落,一下子茅塞頓開,一下子圓滿了。只站在今生今世這樣的角度去看,有的是頓悟,有的是漸悟,有頓悟和漸悟的差別;若是從整個成就過程看,可能沒有差別,剛開始都是漸悟,最後都是頓悟。所以,不走這個過程能行嗎?
也有這種人,在外人看來,沒學什麼,沒修什麼,但一下子就開悟了、成就了,好像是頓悟。這種人禅宗裏有,淨宗裏有,密宗裏也出現過很多。他們是不是沒有經過這個過程?不是。他宿世修煉得差不多了,已經到了快要“落蒂”的程度,所以這一世一下子就開悟了。他是不是什麼也沒學,什麼也沒修?不是,他在前世已經把整個基礎都打完了,整個過程都走完了。
有些人覺得自己肯定不是這樣的人,不能這樣。但是你先要走這個過程,因爲你現在還沒到不用走過程的階段。也許你不需要太多的時間,有些人可能需要幾個月,有些人可能需要幾年。
大家要珍惜。對一個修行人,對一個渴望解脫的人來說,我今天講的這些都很重要,都是如意寶。雖然我是個凡夫,不是佛,不是所謂的菩薩,但我講的都是真理,講的都是竅訣。你是追求真理的,你是追求竅訣的,所以誰講真理都一樣,誰給竅訣都一樣,不要分別。
頓悟和漸悟就是這麼回事兒。站在短暫的世間、今生今世的角度看,二者有差別;但若是站在整個修行過程這個角度看,二者沒有差別,顯示的是漸悟,到最後是頓悟。因爲因緣具足了,自然瓜熟蒂落。只有資糧圓滿了,才行;否則,差一粒也不行,差一滴也不行。所需資糧若如糧食,差一粒(米)也不行;所需資糧若如水,差一滴(水)也不行。這一粒、這一滴一到,就見性了,就成就了,這就是最後所謂的頓悟。漸悟是什麼?就是走這個過程。所以,你現在就要走這個過程。
也許你在宿世中走過,現在路途不遠了;也許你在宿世中走過,但沒有走太遠的路途,你還要走很多路,這是沒辦法的。在座的各位都是對大圓滿法有信心的人,我相信大家前世走的路肯定不短,這個過程也差不多了。若是自己真能珍惜這個機緣,就好了……
最後的成就要靠一心——一心一意,誠心誠意,尤其是成就大圓滿法,更要靠這些。這些真的是很有意思的!我現在有很多感觸,小乘、大乘、顯宗、密宗也是,剛開始是一變一切,最後是一切變一,就是這樣的過程。剛開始是一,認識爲一切,最後是一切歸爲一個。
下面講發菩提心。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我們求的是究竟的菩提果,就是佛果。只有獲得佛果,才有轉*輪的能力與資格,之前沒有。聲聞、緣覺、菩薩都不得了,但是都要以佛的教言講法。成佛了才有資格,才有能力轉*輪。我們不是要轉*輪利益衆生嗎?只有輾轉*輪了,才有能力利益衆生,所以我們要成佛。聲聞、緣覺傳講佛法,完全要靠佛的教言;一地到八地菩薩就不用說了;叁清淨菩薩——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薩,雖然都有一些和佛差不多的功德,但這都是相似的功德,和佛比差得還很遠。斷證功德什麼時候才能究竟圓滿?成佛了才能究竟圓滿。所以,聲聞、緣覺、八地到十地菩薩都達不到斷證功德圓滿,所以都沒有資格轉*輪。
真正自利了,才有能力利益衆生,所以我們要成佛。若要成佛,首先要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即爲了度化衆生而修持成佛。它要具備兩個支分和利益。兩個支分:第一,以悲心爲一切衆生;第二,通過智慧,證得究竟圓滿的菩提果。兩個利益:利益衆生是他利,證得菩提果是自利。只要具備了兩個支分,自然具備了二利!若沒有世俗菩提心,不會有勝義菩提心,最後得到的是聲聞和緣覺的果位。
菩薩是不會停留在一地或二地的果位的,因爲菩薩最後要獲得佛果。聲聞和緣覺就不一樣了,他們所求的最終果位是聲聞和緣覺。所以他們修到聲聞和緣覺的時候,暫時就停留在那裏,不會再往前了,因爲他們已經到達目的地了。盡管最後他們還要出定,還要進入大乘妙道,但是這期間要經過無數劫。暫時而言,他們只能得到聲聞和緣覺的果位,不可能得到別的果位。
首先要發世俗菩提心,然後才可以修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也有很多,比如說證悟無我、空性的智慧。聲聞證悟的是人無我的真理,緣覺在這個基礎上證悟了一小部分法無我,他們沒有圓滿的勝義菩提心。在《定解寶燈論》裏講過,當他們獲得各自的果位以後就再不追求了,因爲他們認爲證悟人無我就可以了,就可以脫離煩惱、輪回了。緣覺證悟了一小部分法的無我,他的境界比聲聞高一點。他們不求世間,求的是出世間,求的是解脫,出離心有了,但是他們都沒有發菩提心,還是有自私心,這個自私心不是世間的自私心,而是求自我解脫的自私的心,所以他們沒有動力,不會再往上去證悟更細、更深的諸法實相真理。因爲他們沒有發世俗菩提心,所以也沒有辦法究竟圓滿勝義菩提心。
要先發世俗菩提心,不要總想一步登天。有些人不願意先發世俗菩提心,就想直接證悟空性。有些人總問,有沒有捷徑啊?意思是能不能讓自己直接開悟,證悟空性。這是不可能的。賢劫千佛都沒有捷徑,我哪有什麼捷徑!這種人不聽實話,就願意讓人騙,悄悄在他耳邊隨便念幾句,就覺得自己得到了竅訣。這哪是竅訣?若是在耳邊隨便說幾句,你真正見性或圓滿了,這也許是竅訣。但是你沒有這個能力!這個上師也是,首先要觀察弟子有沒有這個能力。什麼也不學,什麼也不練,隨便說幾句就可以了?你這個弟子根基有那麼好嗎?相續有那麼成熟嗎?我們不是說別人,說的是事實。但是,也許這些上師這樣做也是有意義的。天天這樣苦口婆心地講,有些人不知道感恩,也不知道珍惜。還說什麼,某某法王、法師是怎麼怎麼的,好像很向往似的。能利益你嗎?這種人就是不知好賴,給他假的他就當真,給他真的他就當假。這種人需要先騙一騙,能種下善根就行了。
盡管我天天苦口婆心地講,我真的認爲這就是我的任務,我完成自己的任務就完事了。這是我做自己該做的事,自己做完該做的事就問心無愧了。他人能不能接受,能不能明白,都是他人的事兒,說與我有關系也有關系,說和我沒有關系也沒有關系。這些沒有什麼,現在是末法時期,就是這樣。
己二(修世俗菩提心)分叁:一、自他平等;二、自他相換;叁、共同之事宜。
庚一(自他平等)分叁:一、教誡修自他平等;二、廣說修法;叁、攝義。
辛一、教誡修自他平等:
首當勤觀修,自他本平等。
要圓滿世俗菩提心,首先要修自他平等。
從空性的角度講,自他是平等的:第一,“他”是種五蘊的綜合體,“我”也是種五蘊的綜合體,都沒有實成的自性;第二,自他是相對而安立的。比如說自和他——張叁和李四。張叁認爲李四是他,李四認爲張叁是他,但都沒有實實在在的自他。若是有實實在在的自他,任何時候,自就是自,他就是他;但是角度一換,觀點一變,自他就變了。再如,左和右也是如此;第叁,從無常的角度,無論是自或他,我們一樣都能看到他們這種粗大相續的變化。只要有粗大相續的變化,就有刹那相續的變化。所謂刹那相續的變化,就是在刹那刹那當中變。前面講過,刹那當中看似有變化,實際上沒有變化,這也是空性。所謂的空性,就是這叁點。雖然我用的詞比較簡單,但道理已經講得很透徹了。
所謂自他平等,前面是深入一點而講的,下面是淺顯而講。比如,樂與苦、利與害等是衆生基本的思想。所謂的“我”不願意受到傷害,“他”也一樣,所有的衆生都一樣,不願意受到傷害。“我”想獲得利益,所有的“他”也是都特別想獲得利益。快樂和痛苦也是一樣,“我”自己不希望痛苦,所有的“他”等有情衆生也都一樣不願意感受痛苦。“我”希望自己快樂,所有的“他”等有情衆生都一樣希望自己獲得快樂。這樣一進行分析,這些就叫平等。雖然意義淺一點,但也叫平等。
這些都是真理,確實是這個道理。若是你相信真理,你講道理,就沒有二話了。在這個基礎上,若你爲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傷害他人,爲了自己的快樂而去讓衆生痛苦,這是違背真理,這叫不講道理,這叫造業!
“造惡業”這個帽子不是佛硬扣在你頭上的,而是你違背了真理,你不講道理。你違背了真理,你不講道理,你要爲此付出代價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叫因果報應。這不是佛規定的,而是自然規律。
有些人真的不明白,一講戒律,一講清規,就覺得是佛在控製自己,是寺院在控製自己,其實不是。實際上這是在保護你,這是在救度你,但現在很多人都不願意接受這些。其實,戒律才是真正保護你的,這是佛給你的真正的護身符。
現在有些人到這裏請護身符,到那裏請護身符,在身上挂那麼多,就爲了保護自己。這都沒有用,這叫著相。對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說,戒律才是真正的護身符。若是沒有內在的護身符,即使戴再多外在的護身符都沒有用,但我們都不願意遵守戒律,覺得這些是佛的事,現在佛走了,就沒有必要受持這些。這是佛的事嗎?這是你的事,這是真正能保護你的。
我經常講,外魔不是真魔,心魔才是真魔。你要降伏心魔,必須要靠戒律。若是不能降伏心魔,隨時都會有外魔。有的你能發現,有的你不能發現,有的不但不能發現,還當成了如意寶,當成了自己的親人。魔是什麼樣子?也許你們都認爲魔是頭發長長的,指甲長長的,亂頭發,指甲尖尖的。不是這樣的!那即使有魔,也是鬼道的衆生,比我們還低,是可憐的對境,根本不用害怕。他們已經夠可憐的了,難道你還要去傷害他們?你執著什麼,什麼就是真正的魔。真正的魔令你很難發現,很難認識到。若是發現了,認識到了,你就不得了了,離成就就不遠了。這些魔都是由心魔引起的,沒有心魔就沒有外魔,心魔才是真正的魔。你要降伏心魔,就要靠戒律。若受戒了,戒體本身就是護身符,根本就不用再去請護身符,根本就不用戴護身符。
清規不是爲了寺院,不是爲了道場,而是爲了你。如果你真想修行,真想成就,就要遵守清規,這樣你才可以在這個清淨的道場裏精進修行,直至圓滿。若你不遵守清規,不可能成就。清規也是保護你的,也是戒律,也是你的護身符,這是你的保險。
現在有些出家人也買保險。其實,受戒與守戒就是保險,這不僅是今生的保險,還是生生世世的保險。若是你想買保險,我也不反對,其實沒有必要做這些,雖然我也不太懂,但是我並不遺憾,誰喜歡誰就去弄吧,沒有什麼。我一點都不稀罕世間,這些都是緣來緣去,來就來,走就走,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有什麼啊?沒有必要想那麼多,該有的都會有的,不該有的都不會有。該留下的都會留下,不該留下的都不會留下。所以,沒有必要去執著這些,這都與自己的福報和自己的緣分有關,誰也不能勉強誰。真的,雖然我現在事特別多,但心裏還算是輕松的,沒有什麼壓力。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