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壬二(于静处生起欢喜)分二:一、略说连接文;二、广说。

    癸一、略说连接文:

    

    故当厌诸欲,欣乐阿兰若。

  

  如是应当对欲妙生起厌烦之心,而对寂静处生起欢喜之心。

  

  前面已经仔仔细细地讲了贪爱世间的过患,也讲了身心寂静的功德,大家要认真思维,这样才能对世间所谓的利益、安乐以及贪欲生起真正的厌离心,对寂静处生起真正的欢喜心。

  

  世间所谓的利益不是真正的利益,所谓的安乐也不是真正的安乐,但是我们愚痴颠倒,把它当作利益与安乐,然后去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都是烦恼,都是痛苦,最终没有获得真正的利益,也没有获得真正的安乐。若是不以智慧认真地去观察、思维,很难了知真相,很难证悟此真理。所以,大家以智慧仔细观察、仔细思维,这是很重要的,这样才会生起厌离心,才能断除贪恋。

  

  前面讲了身心寂静的功德。若是身心真正寂静了,才是真正的利益,这时候才有真正的快乐,但是我们若是不以佛的教言,不以上师的窍诀去认真地思维、观察,也很难了知。我们凡夫愚痴颠倒嘛。愚痴就是很难明白真相,很难了知真相。颠倒是什么?若是你不了知真相,你不明白实相真理,身心就是颠倒的,不可能对寂静生起欢喜心,心里也不可能产生寂静。所以应该对欲妙生起厌离之心,而对寂静处生起欢喜之心。这个道理是前面已经讲过的,大家如是地去思维、去观察,就能对世间生起厌离心,也能对寂静生起欢喜心。

  

    癸二(广说)分二:一、圆满之特点;二、安乐之特点。

    

    子一、圆满之特点:

    

    离诤无烦恼,寂静山林中,  

    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  

    倾泄平石上,如宫意生欢。  

    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  

    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这是依止寂静的功德。这段偈颂讲的是“圆满之特点”。若是身心能依止寂静,身远离愦闹,心远离妄想,这样一切当下就是圆满的。

  

  若是自己如理如法地去依止寂静处,就没有外界的诤论,也没有内心的烦恼。一个修行人在寂静的山林,除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具,别的什么也没有,这样也不用担心、害怕盗匪等威胁,身心也就寂静了。这个时候,修行人就像国王在檀香涂敷的王宫中散步。国王在王宫里散步,王宫里面檀香涂敷,散发出清凉。同样,皎洁的月光散发出檀香般的清凉,使宽阔平坦的岩洞更加舒心悦意,森林中悄无声息、柔和的林风徐徐吹送,具有福德的瑜伽行者一边缓缓踱步,一边心中思维利益他众之事。我们这些世间人都觉得国王在王宫里面很舒心悦意、很安详,所以用此来比喻。其实真正能在寂静处这样修行,更舒心悦意,快乐无比。

  

  不仅外界没有诤论,内心也没有烦恼,这是依止寂静的功德。主要是心里没有烦恼。如果心里没有烦恼,就没有痛苦了;如果心里有烦恼,无论在哪里都一样,都一定是痛苦的。所以我经常讲,若是内心自在,内心清净,街上的乞丐和王宫里的国王没有什么差别。内心没有牵挂,这叫自在;内心里没有烦恼,这叫清净。这样的人在哪里都一样,都是快乐的,都是幸福的。

  

  在世人眼中,王宫里的国王和山洞里的修行人在表面上有很大差距。比如,密勒日巴在山上修法,有一天,来自贡塘地区的五姐妹,看到密勒日巴,觉得他非常可怜,就嘲笑他。为什么嘲笑他呢?因为密勒日巴连身上穿的衣服都没有,满身长着绿毛,根本看不出来是人还是动物。密勒日巴没有吃的,没有穿的,住在山洞,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所以她们觉得他可怜。但是密勒日巴觉得五姐妹可笑、可怜。

  

  在世人看来,国王和修行人差距很大,但实际上都是一样的:若是真有修行,内心清净,在哪里都一样,都是自由的,自在的,都是快乐的,幸福的;若是没有修行,内心不清净,虽然在寺院里,在山洞里,也一样是烦恼的,是痛苦的。

  

  其实,偈颂里所讲的这些是种形容,用来形容寂静。现在大家都在山上出家修行,别的我们不讲了,只讲山上的空气吧。山上多好,空气多新鲜啊!山下哪有这么新鲜的空气,你在山下到哪里都找不到。但是有些人根本就没有觉得这些有什么特别的。若是对寂静处没有生起欢喜心或者心里没有真正放下世间,在山上也是很难的。有的人到了山上,到了寺院,觉得这里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玩不好……都是不好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对寂静处没有生起欢喜心。这样的人即使真正到了寂静处,也不会得到寂静处的功德、利益。

  

  主要是心。尤其是作为大乘修行人,作为密乘弟子,要放下世俗,自己内心要自在,不要被贪心、欲望束缚和障碍就可以了。不被贪心、欲望束缚、障碍,就是自在。否则就变成压力了,不会有自在的。若是你内心不自在,就是散乱,这样也不会有所谓的禅定。所以自己的内心要自在,不能被贪心、欲望束缚。

  

  这段讲的是圆满之特点,心清净则一切清净,心圆满则一切圆满。下文是安乐之特点:

  

    子二、安乐之特点:

    

    空舍岩洞树,随时任意住,  

    尽舍护持苦,无忌恣意行。

  

  自己在空无一人的房舍、树下、山洞中可以随心所欲而安住,远离执着守护欲妙的痛苦,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而修行。

  

  在空房中,山洞里或树下,没人管你,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自己随心所欲而安住。想住山洞就住山洞,想住大树下就住大树下,处处都当作家,处处都是家,住哪里都可以。为什么非得要跟别人争呢?这样与外界就没有争论,不要争论了。有地方住,就住;没有地方住,就住在空房、山洞或森林里。住别墅、山洞都一样,在哪里都一样毫无烦恼,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有些居士们也总是担心:“没有房子怎么办,住哪呀?”对山下的在家人而言,这肯定是个问题。其实,应该这样想:若是没有房子,住大道,住森林呗。我们作为修行人,就要有这种心态。

  

  不是必须去森林里住,也不是必须去山洞里住,但若是有一天真要住山洞了,“可以,和住别墅感觉一样舒服,一样好……”就行了。

  

  还有人担心:“我不去工作,怎么生活?没有钱,怎么生存呀?”可以生活,可以生存的。你就去要饭,吃剩饭、剩菜呗,那又怎么了?所谓化缘,也是一种乞讨。这是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定的一种生存方式,有什么呀?修行不是必须要去要饭,但是真的去要饭了,也可以,心甘情愿,这叫随缘。

  

  禅定的违品是散乱,若心要远离散乱,身就要远离世俗,心里要舍弃贪欲、欲望等妄念。身远离世俗,看似要离开家庭,要到山上,其实不是。

  

  若是自己真有这个福报,身可以寂静,心也可以寂静,做一个上等修行人。

  

  其次,也可以做一个中等修行人,虽然身不寂静,但是心寂静。一些缘还没有了,所以还要在红尘啊!但是心要寂静,可以没有贪心、欲望。能不能做到这样?能做到。大乘佛法里,尤其是密宗里,有很多窍诀,可以让我们的身不离开红尘,但是心里可以断除贪婪和欲望,这样就是心寂静了;心寂静了,即使身没有远离红尘,没有离开世俗,但也是寂静的。比如一些争吵、争论,可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也可以说是为了表法,在表面上、口头上也许有争论,但是心里不当事,心里没有争论。针对自己的境界来讲,即使口上有争论,也是为众生,不是为个人,这样就是没有争论。因为心不受外在的影响,心仍然平静,就是没有争论。

  

  第三种,下等的修行人是身在寂静,心却不寂静。到寺院等寂静处(现在很多寺院不具备寂静的功德,这是寺院的问题,真正的寺院属于寂静处)出家了,远离了世俗。身已经依止寂静了,但是心不寂静,没有断除对世间的贪恋,还总想着家里的财产,考虑这些世俗的事儿,还总牵挂着亲人。既然上山出家了,还想着家里的财产,为什么要这样啊?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就不是你的。若是你自己有这个福报,到哪里都一样,都会有的;若是自己没有这个福报,再留恋、执着也没有用。

  

  这是下等修行人,为什么说是下等修行人?因为他表面上在修行,实际上没有修行;表面上放下了,实际没有放下。这种下等修行人容易出现在我们在座的各位中,在寺院常住,甚至剃头出家了的这些人中容易出现这种人。

  

  第四种则根本不属于修行人,即身没有远离世俗,身不寂静;心也没有远离欲望等妄念,心也不寂静。这种欲望特别重的人越有越觉得穷,有了房子还想住别墅、开宝马,不知道什么叫快乐,这就是身不自在,心也不自在。

  

  现在有些人虽然也皈依了三宝,表面上也在闻思修行,但是根本不靠边,根本就不是修行,身不寂静,心也不寂静。山下的学佛居士中容易出现这种人。这种人不拿佛法造业就不错了,不去破坏佛法就不错了。

  …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