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壬二(于靜處生起歡喜)分二:一、略說連接文;二、廣說。

    癸一、略說連接文:

    

    故當厭諸欲,欣樂阿蘭若。

  

  如是應當對欲妙生起厭煩之心,而對寂靜處生起歡喜之心。

  

  前面已經仔仔細細地講了貪愛世間的過患,也講了身心寂靜的功德,大家要認真思維,這樣才能對世間所謂的利益、安樂以及貪欲生起真正的厭離心,對寂靜處生起真正的歡喜心。

  

  世間所謂的利益不是真正的利益,所謂的安樂也不是真正的安樂,但是我們愚癡顛倒,把它當作利益與安樂,然後去追求。在這個過程中,始終都是煩惱,都是痛苦,最終沒有獲得真正的利益,也沒有獲得真正的安樂。若是不以智慧認真地去觀察、思維,很難了知真相,很難證悟此真理。所以,大家以智慧仔細觀察、仔細思維,這是很重要的,這樣才會生起厭離心,才能斷除貪戀。

  

  前面講了身心寂靜的功德。若是身心真正寂靜了,才是真正的利益,這時候才有真正的快樂,但是我們若是不以佛的教言,不以上師的竅訣去認真地思維、觀察,也很難了知。我們凡夫愚癡顛倒嘛。愚癡就是很難明白真相,很難了知真相。顛倒是什麼?若是你不了知真相,你不明白實相真理,身心就是顛倒的,不可能對寂靜生起歡喜心,心裏也不可能産生寂靜。所以應該對欲妙生起厭離之心,而對寂靜處生起歡喜之心。這個道理是前面已經講過的,大家如是地去思維、去觀察,就能對世間生起厭離心,也能對寂靜生起歡喜心。

  

    癸二(廣說)分二:一、圓滿之特點;二、安樂之特點。

    

    子一、圓滿之特點:

    

    離诤無煩惱,寂靜山林中,  

    皎潔明月光,清涼似檀香。  

    傾泄平石上,如宮意生歡。  

    林風無聲息,徐徐默吹送。  

    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這是依止寂靜的功德。這段偈頌講的是“圓滿之特點”。若是身心能依止寂靜,身遠離愦鬧,心遠離妄想,這樣一切當下就是圓滿的。

  

  若是自己如理如法地去依止寂靜處,就沒有外界的诤論,也沒有內心的煩惱。一個修行人在寂靜的山林,除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具,別的什麼也沒有,這樣也不用擔心、害怕盜匪等威脅,身心也就寂靜了。這個時候,修行人就像國王在檀香塗敷的王宮中散步。國王在王宮裏散步,王宮裏面檀香塗敷,散發出清涼。同樣,皎潔的月光散發出檀香般的清涼,使寬闊平坦的岩洞更加舒心悅意,森林中悄無聲息、柔和的林風徐徐吹送,具有福德的瑜伽行者一邊緩緩踱步,一邊心中思維利益他衆之事。我們這些世間人都覺得國王在王宮裏面很舒心悅意、很安詳,所以用此來比喻。其實真正能在寂靜處這樣修行,更舒心悅意,快樂無比。

  

  不僅外界沒有诤論,內心也沒有煩惱,這是依止寂靜的功德。主要是心裏沒有煩惱。如果心裏沒有煩惱,就沒有痛苦了;如果心裏有煩惱,無論在哪裏都一樣,都一定是痛苦的。所以我經常講,若是內心自在,內心清淨,街上的乞丐和王宮裏的國王沒有什麼差別。內心沒有牽挂,這叫自在;內心裏沒有煩惱,這叫清淨。這樣的人在哪裏都一樣,都是快樂的,都是幸福的。

  

  在世人眼中,王宮裏的國王和山洞裏的修行人在表面上有很大差距。比如,密勒日巴在山上修法,有一天,來自貢塘地區的五姐妹,看到密勒日巴,覺得他非常可憐,就嘲笑他。爲什麼嘲笑他呢?因爲密勒日巴連身上穿的衣服都沒有,滿身長著綠毛,根本看不出來是人還是動物。密勒日巴沒有吃的,沒有穿的,住在山洞,身邊沒有一個親人,所以她們覺得他可憐。但是密勒日巴覺得五姐妹可笑、可憐。

  

  在世人看來,國王和修行人差距很大,但實際上都是一樣的:若是真有修行,內心清淨,在哪裏都一樣,都是自由的,自在的,都是快樂的,幸福的;若是沒有修行,內心不清淨,雖然在寺院裏,在山洞裏,也一樣是煩惱的,是痛苦的。

  

  其實,偈頌裏所講的這些是種形容,用來形容寂靜。現在大家都在山上出家修行,別的我們不講了,只講山上的空氣吧。山上多好,空氣多新鮮啊!山下哪有這麼新鮮的空氣,你在山下到哪裏都找不到。但是有些人根本就沒有覺得這些有什麼特別的。若是對寂靜處沒有生起歡喜心或者心裏沒有真正放下世間,在山上也是很難的。有的人到了山上,到了寺院,覺得這裏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玩不好……都是不好的。這說明什麼?說明對寂靜處沒有生起歡喜心。這樣的人即使真正到了寂靜處,也不會得到寂靜處的功德、利益。

  

  主要是心。尤其是作爲大乘修行人,作爲密乘弟子,要放下世俗,自己內心要自在,不要被貪心、欲望束縛和障礙就可以了。不被貪心、欲望束縛、障礙,就是自在。否則就變成壓力了,不會有自在的。若是你內心不自在,就是散亂,這樣也不會有所謂的禅定。所以自己的內心要自在,不能被貪心、欲望束縛。

  

  這段講的是圓滿之特點,心清淨則一切清淨,心圓滿則一切圓滿。下文是安樂之特點:

  

    子二、安樂之特點:

    

    空舍岩洞樹,隨時任意住,  

    盡舍護持苦,無忌恣意行。

  

  自己在空無一人的房舍、樹下、山洞中可以隨心所欲而安住,遠離執著守護欲妙的痛苦,無憂無慮,自由自在而修行。

  

  在空房中,山洞裏或樹下,沒人管你,也不用看別人的臉色,自己隨心所欲而安住。想住山洞就住山洞,想住大樹下就住大樹下,處處都當作家,處處都是家,住哪裏都可以。爲什麼非得要跟別人爭呢?這樣與外界就沒有爭論,不要爭論了。有地方住,就住;沒有地方住,就住在空房、山洞或森林裏。住別墅、山洞都一樣,在哪裏都一樣毫無煩惱,要達到這樣的境界。

  

  有些居士們也總是擔心:“沒有房子怎麼辦,住哪呀?”對山下的在家人而言,這肯定是個問題。其實,應該這樣想:若是沒有房子,住大道,住森林呗。我們作爲修行人,就要有這種心態。

  

  不是必須去森林裏住,也不是必須去山洞裏住,但若是有一天真要住山洞了,“可以,和住別墅感覺一樣舒服,一樣好……”就行了。

  

  還有人擔心:“我不去工作,怎麼生活?沒有錢,怎麼生存呀?”可以生活,可以生存的。你就去要飯,吃剩飯、剩菜呗,那又怎麼了?所謂化緣,也是一種乞討。這是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定的一種生存方式,有什麼呀?修行不是必須要去要飯,但是真的去要飯了,也可以,心甘情願,這叫隨緣。

  

  禅定的違品是散亂,若心要遠離散亂,身就要遠離世俗,心裏要舍棄貪欲、欲望等妄念。身遠離世俗,看似要離開家庭,要到山上,其實不是。

  

  若是自己真有這個福報,身可以寂靜,心也可以寂靜,做一個上等修行人。

  

  其次,也可以做一個中等修行人,雖然身不寂靜,但是心寂靜。一些緣還沒有了,所以還要在紅塵啊!但是心要寂靜,可以沒有貪心、欲望。能不能做到這樣?能做到。大乘佛法裏,尤其是密宗裏,有很多竅訣,可以讓我們的身不離開紅塵,但是心裏可以斷除貪婪和欲望,這樣就是心寂靜了;心寂靜了,即使身沒有遠離紅塵,沒有離開世俗,但也是寂靜的。比如一些爭吵、爭論,可能是爲了衆生的利益,也可以說是爲了表法,在表面上、口頭上也許有爭論,但是心裏不當事,心裏沒有爭論。針對自己的境界來講,即使口上有爭論,也是爲衆生,不是爲個人,這樣就是沒有爭論。因爲心不受外在的影響,心仍然平靜,就是沒有爭論。

  

  第叁種,下等的修行人是身在寂靜,心卻不寂靜。到寺院等寂靜處(現在很多寺院不具備寂靜的功德,這是寺院的問題,真正的寺院屬于寂靜處)出家了,遠離了世俗。身已經依止寂靜了,但是心不寂靜,沒有斷除對世間的貪戀,還總想著家裏的財産,考慮這些世俗的事兒,還總牽挂著親人。既然上山出家了,還想著家裏的財産,爲什麼要這樣啊?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該是你的就不是你的。若是你自己有這個福報,到哪裏都一樣,都會有的;若是自己沒有這個福報,再留戀、執著也沒有用。

  

  這是下等修行人,爲什麼說是下等修行人?因爲他表面上在修行,實際上沒有修行;表面上放下了,實際沒有放下。這種下等修行人容易出現在我們在座的各位中,在寺院常住,甚至剃頭出家了的這些人中容易出現這種人。

  

  第四種則根本不屬于修行人,即身沒有遠離世俗,身不寂靜;心也沒有遠離欲望等妄念,心也不寂靜。這種欲望特別重的人越有越覺得窮,有了房子還想住別墅、開寶馬,不知道什麼叫快樂,這就是身不自在,心也不自在。

  

  現在有些人雖然也皈依了叁寶,表面上也在聞思修行,但是根本不靠邊,根本就不是修行,身不寂靜,心也不寂靜。山下的學佛居士中容易出現這種人。這種人不拿佛法造業就不錯了,不去破壞佛法就不錯了。

  …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