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益了他人,那麼直接上有沒有利益自己?也有。因爲這樣他就真正有慈悲心了。這是真有,不是假有。這樣的話,他一看到、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以這樣一個舉動就能遣除他人衆多的痛苦,這是他特別願意看到、特別希望發生的,他的內心是歡樂的。看似他感受了痛苦,看似他也有那種難以忍受的狀況,但實際上他是歡喜的,快樂的。最終,他一下子把自我放下了,煩惱也就沒有了,當下就解脫了。
妙花月雖知,國王有害意,
然爲盡衆苦,不惜殉自命。
這是比喻。佛經中講:妙花月比丘知道到勇施國王的珍寶皇宮不能說法,若是他到那裏說法,生命會有危險,國王肯定會殺害他,因爲勇施國王不信佛,在他的皇宮是不允許說法的。妙花月比丘通過神通觀察到國王的宮殿裏有很多含生衆生機緣成熟,如果他到那裏去說法,這些衆生都能得到解脫,但是他自己一定會被國王殺害。他明明知道這些,但是爲了這些衆生,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到國王的宮殿裏去講經說法。很多衆生因此而得到了解脫,但是最終他被國王所殺。殺害了妙花月比丘以後,國王也後悔了,對此追悔莫及,在皇宮裏將其遺骨作爲靈塔供養。
爲了衆多衆生的利益,妙花月比丘舍棄了自己的生命。我們作爲大乘修行人,並非一定要舍棄生命,但是應該有這種精神,爲了衆生應該不顧一切,甚至可以舍棄自己的生命,別的就不用說了。公案中,妙花月比丘到皇宮講經說法,是在特別有必要的情況下,當時是要利益這些衆生,可能也是給大家表法,爲了衆生要舍棄生命。那麼,是不是說“爲了衆生,我這個生命就不要了”?不是這樣的。舍棄生命也是要在適當的時候才可以的。人身難得,不能隨便舍棄生命,但是必須要有這種精神。
爲了自己,任何時候都不能愛護生命;爲了衆生,任何時候都可以愛護生命。爲自己愛護生命和爲衆生愛護生命,二者意義不同。現在人都講養生,養生可以啊,作爲大乘修行人更應該養生,但這是爲了能更好地利益衆生,而不是爲了自己能在這個世界上多活幾天,能多享受些世間的欲樂。
如果今天有衆生需要你的頭、手或足等,有登地以上的境界才可以布施自己的身體,否則是不允許的;還沒有登地之前,也有允許的時候,但這是特殊情況。比如說,悲心特別強烈的人,在衆生真正需要、特別需要的情況下,可以布施自己的身體,但這種人是很少的。在沒有登地之前,爲什麼不允許施舍自己的身體呢?因爲還有苦感,到時候會後悔的。若是後悔了,功德就沒有了,所以不允許這樣做。以前有一位上師,供養自己的血肉的時候還沒有登地,但是他的悲心特別強烈;雖然很難忍,但是他始終沒有後悔,所以最終功德圓滿了。這種人是非常罕見的。所以,沒有得地的菩薩不能隨便布施自己的身體,因爲這樣沒有多大意義。但是,我們要有這種布施的精神,要學習這種精神,要學習這種發心。
壬二、功德:
如是修自心,則樂滅他苦,
惡獄亦樂往,如鵝趣蓮池。
如此在相續中串修自他平等之人,經常修自他平等的心,特別樂于息滅他衆的痛苦,一旦發現有息苦的方法,便會像天鵝喜愛蓮花池一般趣入,縱然是無間地獄,也會前往。
現在很多人根本就沒有發出來利他心,沒有修煉過自他平等菩提心,可能沒有這種感受。而真正有利他心、修自他平等菩提心的人,特別樂意息滅他衆的痛苦,一旦有息滅他人痛苦的方法,連無間地獄都願意去。很多大德高僧臨終的時候,不願去西方極樂世界,而要去地獄。因爲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可度衆生,那裏有阿彌陀佛、大乘比丘,一切都是圓滿的。所謂大乘比丘,是具有菩提心者,個個都是有修行、有境界的。若是真想度化衆生,就到地獄,尤其到無間地獄,那裏處處都是需要度化的衆生。因此若真正想利益衆生,不應該選擇西方極樂世界,應該選擇無間地獄。大德高僧選擇無間地獄,要到那裏度化衆生,是猶如天鵝喜愛蓮花池一般,非常樂意。
我們現在經常說:“我要求生淨土,我要去見阿彌陀佛。”你是爲了什麼啊?也許有的人會辯解:“我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爲了乘願再來,度化衆生。”若是真這樣發心,你求生淨土沒有錯,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錯。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爲了在阿彌陀佛面前待著,也不是要享受西方極樂世界的待遇,而是要乘願再來,度化衆生。因爲之前沒有能力,只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了阿彌陀佛,能消除很多業障,能見到自己的本性。若是自己真正有了境界,就有能力了,然後再下來度化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有這種發心。
我們修往生四因,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門票。第一個是發心,發心度化衆生。你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度化衆生。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可度衆生,度化衆生是要下來的。若是你沒有這個發心,根本就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你的門票是假的,沒有這個功能。
這個門票必須有四個要求。首先要發菩提心,就是要利益衆生、度化衆生;然後就是積資淨障,這是一個助緣,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因;第叁,發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願;第四,明觀福田,即憶念阿彌陀佛,憶念西方極樂世界。後叁者都不能離開發菩提心:我們憶念西方極樂世界,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也是爲了衆生;我們積累資糧,淨除罪業,也是爲了衆生;我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爲了衆生。可見,這些都不能離開菩提心。若離開了菩提心,都不是真正的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有具足了這四個要求、四個條件,才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
你也不能鹦鹉學舌:“我不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要下地獄。”你有下地獄的能力嗎?若是你真的不求自我解脫,只求度化衆生,就選擇無間地獄。若是有這種精神,有這種發心,你到無間地獄也是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你要度化的衆生。
我們講的是發心,講的是心態,不能有這種爲自己的心態。其實,真正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自然就有利生的事業,一定會利益衆生的。若認爲“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在那裏享受,不去度化衆生。”在事實上沒有這種可能,但是人的發心和心態有這種。現在很多人有這種想法:“我再也不來了,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永遠留在阿彌陀佛身邊。”這種心態是錯誤的,以這種心態是不能往生的。
若真正生起了菩提心,臨終的時候要到無間地獄,他到了無間地獄,也是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有無間地獄,也有西方極樂世界。自己的境界是西方極樂世界,但是衆生的境界也是存在的,所度的衆生也是存在的。
有情若解脫,心喜如大海,
此喜甯不足?雲何唯自度?
“有情若解脫,心喜如大海”: “大海”是一種形容,形容無量無邊。令一切有情從痛苦中解脫,這種喜樂如同無邊大海一般。
我執我愛是一切煩惱、一切痛苦的根。利他心、菩提心是一切利樂的根。你放下了我執我愛,煩惱、痛苦自然就息滅了。我執我愛是一切煩惱、一切痛苦的根,把這個根拔掉了,所謂的煩惱、痛苦都無影無蹤了。不用特意讓它息滅,它自然就息滅了。
利他心、菩提心是一切利樂的根。你建立了這個根,一切利益、快樂都自然顯現。這種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這種利益才是究竟的利益,所以拿大海來形容無量無邊,也就是不可思,不可議。所謂的大樂、大喜,都是超越的,只能用“大”來形容,別的沒有辦法。這樣當下就解脫、就圓滿了,還求什麼自己解脫?還求什麼暫時的快樂呢?不用了。
從學佛人發心的角度來講,也有求自己解脫的,也有求這種快樂的,這是不是解脫?不是徹底解脫,也不究竟。這是不是真正的快樂?不是。不能說是大樂,還沒有達到大樂的境界。
“此喜甯不足?雲何唯自度?”若是一個真正明白的人,怎麼能不求究竟的解脫?怎麼能不求這種無邊的快樂呢?不可能只求暫時的快樂和解脫的。
故雖謀他利,然無驕矜氣,
一心樂利他,不望得善報。
具有菩提心才是真正的大乘行者,行持利他之事,去做利益他人、利益衆生的事情的時候,無有自以爲是,執爲稀奇的心態。一心一意熱愛利他,並不圖異熟果報。
所謂“不自以爲是”,就是不以自己的觀點、想法去做事。我們現在做事情的時候,都是以自己的觀點和自己的想法去做的,所以有很多的要求。
他完全是按佛的要求,以真理去做的。以佛法去做,就是以真理而做。他認爲,因爲衆生平等,自己遣除他人的痛苦,保護他人的利益,這都是應該的。自己不願意感受痛苦,他人也同樣不願意感受痛苦,所以我要遣除痛苦;我願意自己獲得利益,他人也同樣想獲得利益,所以我要給予他人利益。他是以這種平等心去做的。他不會認爲“這是我的親人,所以我要遣除他的痛苦,我要保護他的利益。”“他對我好,對我有恩,我要保護他的利益,遣除他的痛苦。”不是這種心態。這是舉個例子而已。他是以佛法,以真理去做利他的事情的。對境是不是他的親人?“這是我的親友,這是我的怨敵……”都沒有關系,他不會分別這些的。他也不會分別:這是人類,那是畜生;這是天仙,那是餓鬼……他就是這樣,很平靜、自在地做,也不會因爲自己利益了衆生,幫助了很多人而心裏傲慢等。
他一心一意地去利益衆生,也不圖異熟果,他沒有想過“我去利益衆生,去給衆生做布施,將來就能得到很多財富”等。我們現在爲他衆做事的時候,是不是這樣?自己看看呗。其實,你爲他付出,你給予他利益,都是應當的,應該無怨無悔。對一個具有菩提心者而言,無論他人理解或不理解,有回報或沒有回報,他的內心仍然是平靜的,因爲他根本就沒有這些想法。對方理解或不理解是對方的事,而且他也不會想這些。他並非刻意不想這些,而是因爲自己相信真理,因此會站在事實真相的角度去做。有付出就有回報,還用求嗎?看似沒有回報,實際有,這能浪費嗎?這還用擔心、懷疑嗎?也許當下沒有回報,甚至也有恩將仇報的,但是對于一個修行人來說,這是個對境,這也是利益他,利益衆生的一個良好的機會,所以應該心甘情願地接受。付出就有回報,他不懷疑,也不會想的。
真的,所謂的佛法,都是境界,真的太難了。現在對我們來說,若只做這些形式,有用嗎?但是也沒有辦法,就這麼一步一步地走呗,現在只能這樣。其實,就是心態的改變!在思想上、境界上,佛和世俗凡夫完全是相反的。
不能拿佛法衡量世間。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衡量佛,站在世間的角度去判斷佛法,拿佛法來判斷世間。反之,可以拿佛法來衡量我們的思想,因爲它是超越的。所以,佛講要“依智不依識”,也是這個意思。
辛叁、攝義:
微如言不遜,吾亦慎防護,
如是于衆生,當飛悲護心。
對自己來說,微不足道、出口不遜的區區小事,我也加以防護。連這樣小小的傷害,小小的痛苦都不願意接受,不願意承受。同樣,應該像愛護自己一樣地去愛護衆生,對衆生也應該修習這種愛護心和悲憫心。
你看現在很多矛盾就是這樣産生的,僅僅因爲對方的一句話、一個臉色,就煩惱了,甚至去造業了。一個臉色、一句話能傷害到你什麼啊?對你有什麼影響啊?其實沒有什麼影響的,但是自己都不願意接受。這都是因爲我執太重,所以不能說“我”,不能這樣對待“我”,就是愛護自己嘛。既然如此,也應該這樣地去愛護衆生,因爲衆生也同樣不願意、不能接受。
凡夫都是自私的,只爲自己著想,不爲他人著想,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作爲修行人,應該站在對方的角度想。
如親精卵聚,本非吾自身,
串習故執取,精卵聚爲我,
如是于他身,何不執爲我。
這個身體是父母精卵的結合體,不存在“我”。現在我們把整個身體都視爲“我”、執著爲“我”了,所以別人說“我”一句、看“我”一眼也不行,就這樣地愛護“我”。就像以串習力而將父母精卵聚合的物質執爲“我”一樣,如果經過串修,也可以將他衆的身體執著爲“我”,這樣自然就會去保護他。
其實,這個肉體是怎樣形成的?就是父母精卵的結合體,然後慢慢形成一個軀殼。這不是“我”,裏面沒有“我”的存在,但是我們可以執著它,然後把它視爲“我”,就真正成爲“我”了。同樣,你也可以視他衆爲“我”,若不視爲“我”,也可以視爲“我所”啊。比如,所謂的愛人,以前雙方是互不相識的,但一旦將其視爲“我的”愛人了,執著爲“我所”了,就會去保護他,甚至別人說他都會令自己生氣。作爲修行人,你能把一切衆生視爲“我所”,把一切衆生視爲自己的愛人,這也可以。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