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五)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五)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癸二(舍棄自己)分二:一、現世生怖畏故當舍棄;二、後世生痛苦故當舍棄。

  子一、現世生怖畏故當舍棄:

  貪著自身故,小怖亦生畏。

  于此生懼身,誰不似敵嗔?

  我們由于貪愛自己的身體,以致于對微乎其微的險處也會生起恐懼。一切的恐懼主要是因爲貪執自己的身體,因爲我執我愛導致的。所以,具有智慧者,誰不像怨敵一樣嗔恨這個身體呢?

  只要是在六道裏,只要是凡夫,都離不開這種恐懼。有時候我們自己能覺察到,有時候覺察不到,但是始終處在恐懼的狀態當中,一切的憂愁都是這樣産生的。遠離了恐懼,就是解脫;無畏的時候,就是成就。但是,凡夫在沒有成就之前,都有畏懼。我們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害怕這個,害怕那個,一直處在這樣的狀態。在一個智者看來,我們始終是提心吊膽的,內心沒有安甯的時候。我們有時候覺得沒有什麼事,有時候還覺得內心很安靜似的,其實只是我們沒有真正覺察到而已,其實始終是在恐懼的狀態當中,沒有離開過畏懼感。

  我們爲什麼不得解脫?也是因爲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沒有看破、放下之前,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我們都看不透,看不全面,所以一直都在提心吊膽、恐懼的狀態當中。遠離恐怖就是解脫,無所畏懼的時候就是成就。

  我執我愛是恐懼的根,因此要對治我執我愛。只要你真正破除我執、放下我愛了,一切大大小小的畏懼、恐佈都會煙消雲散,之前是沒有辦法的。若是真想解脫,真想遠離這些痛苦、災難,就要放下我執,抛棄我愛。

  子二、後世生痛苦故當舍棄:

  千般需療除,饑渴身疾者,

  捕殺魚鳥獸,伺機劫道途。

  或爲求利敬,乃至殺父母,

  盜取叁寶物,以是焚無間。

  有誰聰智者,欲護供此身?

  誰不視如仇,誰不輕蔑彼?

  “千般需療除,饑渴身疾者,捕殺魚鳥獸”:人都有我執我愛,爲了遣除自己的饑渴,爲了治療自身的疾病等,而捕殺飛禽走獸以及水中魚類等。我們將自己的利益、快樂等一切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生命對每一個衆生而言,都一樣是最珍貴的。但是,我們爲了解除一時的饑渴,就殺害這些衆生;爲了治病,爲了補身體,殺雞殺魚,吃這些衆生的肉。這樣做讓衆生痛苦,自己也造了惡業,將來要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

  “伺機劫道途”:爲了自己,潛伏途中伺機搶劫別人的財産。自己當時去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冒著生命危險,抛棄尊嚴,不顧一切地去做。這都是爲了自己,也是自私自利。爲什麼這樣自私自利?也是因爲有我執我愛。

  “或爲求利敬,乃至殺父母,盜取叁寶物,以是焚無間”:爲了得到利養、恭敬,甚至殺害父母雙親,盜取叁寶的財物。傷害他人,傷害恩人,盜取叁寶財物,這都是無間罪或近無間罪,這都是直接下無間地獄真正的因,都是不該造的業。這主要是由我執我愛、自私自利導致的,自私心太強了,我執太重了。若是造了這麼嚴重的罪業,來世就要下地獄,在無間地獄裏遭受痛苦。在無數劫當中被焚燒,難以忍受啊!我執我愛是今世來生一切禍害、一切不幸、一切痛苦的根本。

  “有誰聰智者,欲護供此身?”若是真正明白了,誰還會由于喜愛自身而想保護它呢?

  “誰不視如仇,誰不輕蔑彼?”這個敵人不是一般的敵人,它給你帶來的損害不是一般的損害。若是你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再也不可能由于喜愛自身而去保護自身了,一定會把它視如仇人、敵人,藐視、輕蔑它。

  站在這個角度去思維或觀察,自身就是個不淨袋,就是個凡夫俗子。無始劫以來,它帶給我們的災難、痛苦是無法衡量的。我們爲什麼輪回?爲什麼遭受那麼多的痛苦?就是貪著自身、貪著自己導致的。即使是世上所謂的再大的敵人、仇人,也不可能做到這些,所以真正的敵人、仇人就是自己。

  爲什麼要藐視、輕蔑它呢?因爲自身就是個不淨袋,就是個凡夫俗子。這都是對治我執我愛的方法,我們要以這種方式去對治我執我愛。我們很多人還沒有遣除我執我愛,我執我愛都特別重,這個時候就要站在這個角度去思維、去觀察,然後去對治我執、對治我愛。

  在已經放下我執我愛的基礎上,我們可以說:自身是圓滿的壇城,自心是佛,一切清淨,一切圓滿。這是站在另外一個角度講的。

  貪執是錯誤的,沒有什麼可執著,沒有什麼可貪愛的。

  癸叁(自他爲主之功過)分二:一、相之差別;二、果之差別。

  子一、相之差別:

  若施何能享?自利餓鬼道,

  自享何所施?利他人天法。

  “若施何能享?自利餓鬼道”:聲稱“若施給他衆,自己享用什麼?”只考慮自利的人實際上是餓鬼的做法。

  我們做布施時,給別人什麼東西,或者爲別人做什麼事,都是求回報的,或者是爲了討對方歡心,或者是爲了得到某種利益,爲了獲得異熟果。比如,希求可以獲得財富,可以財源滾滾。我們做供養也是如此,有的是爲了加持,有的是爲了保佑。實際上,這些是餓鬼的做法。這些人都是活著的鬼。也許有人想:“不能吧,餓鬼應該是沒吃的或沒喝的那樣一個很恐怖的東西。”不是,餓鬼有隱住餓鬼、空遊餓鬼等很多種。這種人看著似人,實際是鬼。他們活著時總惦記別人,總想占便宜;死了以後,直接就成鬼了。

  “自享何所施?利他人天法”:聲稱“若自己享用,布施什麼?”這種考慮他利的念頭是善妙的天界法規。

  知道自己有能力,然後想把自己要享受的福報施舍給他人,要去幫助他人。自己有福報,第一個想的不是享受,而是要布施,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種利他是善妙的天界法規。這些人實際上就是所謂的天仙,不用修神通就變成了神仙。天仙能保佑人,你也能保佑人。若是有這樣的心,死後直接就可以升天,僅僅有這個心就行了,僅僅有這樣的思想就可以了。

  這段偈頌中,前者是害他人者,後者是保護他人者。這兩種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前者是成餓鬼的,後者是成天仙的。自己去選擇吧!這都是真言,都是事實。想那麼多沒有用,做那麼多也沒有用,主要是先弄明白道理,先搞清楚真相。

  子二、(果之差別)分叁:一、分別宣說;二、攝義;叁、以實例說明。

  醜一、分別宣說:

  爲自而害他,將受地獄苦,

  損己以利他,一切圓滿成。

  爲了自己的利益去傷害他衆,結果是無數劫當中,在地獄裏遭受苦難;爲了他衆的利益而損害自己,結果是將來獲得一切圓滿之事,也就是佛的果位。

  這都是因果關系,也就是因果。爲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傷害他衆,結果是將來在地獄裏,在無數劫當中要遭受苦難;爲了他衆的利益而損害自己是有意義的,結果是將來可以獲得圓滿的佛果,一切功德、福德當下圓滿。因果是不虛的,這就是因果。這都是佛講的,都是真理。

  相信佛就是相信真理,相信真理就是相信佛。我們沒有勉強讓你信佛,你懂得真理了,自然就信佛了;真正信佛了,也就懂真理了。這是相輔相成的,根本不是盲目信仰。如果你盲目信仰,那是迷信,不是佛提倡的信心。佛法裏講的信心不是迷信,而是明信,即明明白白的信。

  真正信佛了,對佛生起了信心了,堅信不疑了,也就懂得真理了;明白真理了,對佛也就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了。相信真理的人,就是相信佛的人;相信佛的人,就是相信真理的人。如果你不明白真理,怎麼信佛啊?最後對佛生起堅定不移信心的時候,也就明白諸法的真理了。

  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自己去選擇吧!

  欲求自高者,卑愚墮惡趣,

  回此舉薦他,受敬上善道。

  “欲求自高者,卑愚墮惡趣希望自己高于他人,這樣的人最終將一落千丈,墮入惡趣。真的太可怕了。

  一般凡夫都有這個毛病,希望自己高于別人。總覺得要高高在上,若有人服從了,有人伺候了,自己很得意啊,越多越好。這都是墮落的因啊!這裏講了,最終都會一落千丈,墮落惡趣,遭受痛苦,這不是小事啊!

  作爲凡夫,都有這個毛病,只是嚴重不嚴重的差別,如我這樣的人可能嚴重一些,一般人可能沒那麼嚴重。這都是墮落的因!將來很難再次得到人身;即使得到人身了,也是種姓低賤、相貌醜陋、愚蠢之輩。你看,這個果報夠嚴重,夠可怕吧?真的,不要不聞不問啊,好像和自己無關似的。真的,難道你沒有這個毛病,沒有這個習氣嗎?

  “回此舉薦他,受敬上善道”:相反,若把他人放在高處,高位讓給別人,就能獲得人天的安樂,受到敬仰承侍,自然就得到別人的恭敬和禮貌。這裏主要講的是內心。

  有的人總抱怨:“怎麼不恭敬我呢?怎麼對我不禮貌呢?”在那兒生氣,在那兒以怨報怨,這樣沒有用,這都是造業。若是真想獲得對方的恭敬,就把高位讓給別人,把別人放在高處,把自己放在低處。

  我們有一句法語:你把自己放在最高處的時候,實際上你在最低處;你把自己放在最低處的時候,實際上你在最高處。寂天菩薩也是這個意思。寂天菩薩是位成就者,而我是個凡夫,但都異口同聲講的是佛的密意。講者不一樣,但講的都是真理;講者是有差別,但講的都是佛法。

  爲己役他者,終遭仆役苦,

  勞自以利他,當封王侯爵。

  我們總害怕生病了、有事時沒有人關心、照顧,希望那時有人來伺候,有人來照顧;一旦有人來伺候,來照顧的時候,自己就很得意。有些人爲什麼不出家?就怕有病、有…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