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六)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壬二(宣說事宜)分二:一、意樂;二、行爲。
癸一(意樂)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子一、略說:
易位卑等高,移自換爲他,
以無疑慮心,修妒競勝慢。
凡夫都是如此,對高者——相對自己比較好的、高于自己的人會嫉妒;對平等者——和自己各方面差不多的人會競爭;對下者——比自己差的人會傲慢。一般凡夫都有這些過患。因爲都是凡夫,也可以說這些是凡夫的自性,所以都學會理解吧。有人傲慢,正常,沒有什麼,傲慢就傲慢呗,讓他自己傲慢去吧。有人嫉妒,正常,也沒有什麼,無所謂。我們還算是學佛修行人,面對這些衆生更要穩重,不應該跟這些人一般見識。有人跟自己競爭,正常,那就競爭呗。競爭也沒有用,這些要靠自己的善根、福德,看自己的緣分等。
我們現在在學佛、在修行,就要對治這些煩惱,對治這些習氣。此處也是通過自他相換的方式去對治傲慢、嫉妒和競爭心。作爲一個修行人,不是要跟別人競爭,而是要積福德,結善緣。若是你真想成功,真想有所收獲,就靠自己的福德和緣分等。跟別人競爭,對別人生煩惱,互相造業,這都是沒有意義的。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這些與你最終的成就是沒有任何關系的。
很多凡夫都是愚癡的,跟他人競爭,看似自己能力強,通過搞關系或使用某種手段就能取勝,其實不然。若是你自己沒有這個福報,沒有這樣的機緣,即使你再有手段,再有能力,也不可能勝利的。
學佛人都是相信因果的。可能因爲自己的福德、福報成熟了,緣分好一些,所以這次勝利了,但這也是暫時的。你不可能永遠勝利,也不可能永遠失敗,勝敗是輪換交替的。有勝利的時候也有失敗的時候,有失敗的時候也有勝利的時候,這都沒有什麼。
作爲學佛人,就要對治這些煩惱。若是你嫉妒他,想阻礙他,都是沒有用的。看似有時候因爲你嫉妒他、阻礙他,導致他沒有成功或沒有得到他該得到的,其實不然,這可能是他自己的福報不夠或者因緣沒到導致的。你嫉妒他或者阻礙他和這個結果有沒有關系?不能說沒有一點關系,但是沒有太大的關系,也可能只是一些緣,但不是真正的因。這個結果真正的因在于他自己。所以,即使你再嫉妒或者再阻礙,若是他有功德或有福德,你也沒辦法。
我們也要對治傲慢。人就是這樣的,有什麼可傲慢的?也許暫時在能力、財産、文化、容貌等各方面比某些人好一些,但你往上比,比你高的人有很多,人上有人,你什麼也不是。所以,也沒有什麼可傲慢的。
任何時候內心都要保持平靜,在任何對境當中都要學會穩重。怎樣才能穩重呢?把這些事情都看得很平常,這樣心自然就穩重、平靜了。若是你不明白這些道理,遇到一些對境的時候就會生嫉妒心,遇到一些對境的時候就會傲慢,遇到一些對境的時候就可能有跟他人競爭的想法,這樣心就無法平靜。若是心不平靜,智慧也無法顯現出來,這樣還會犯錯、造業,還要輪回。
現在應該怎樣對治?用自他交換的方式來對治,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修嫉妒、修傲慢、修競爭。這都是對治傲慢、對治強烈的嫉妒心的方法,也可以說是竅訣。這也是有必要的,這叫以妄治妄、以毒攻毒。
這個時候,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他是原來的我,然後嫉妒他,對他傲慢,跟他競爭,心裏無有懷疑,很虔誠地去修、去做。
子二(廣說)分二:一、真實修法;二、彼之原因。
醜一(真實修法)分叁:一、修嫉妒;二、修競爭心;叁、修我慢。
寅一(修嫉妒)分二:一、于世間法嫉妒;二、于功德法嫉妒。
卯一、于世間法嫉妒:
這個時候自己放在低于自己者的位置上去修嫉妒。跟誰嫉妒?跟原先那個我嫉妒。
蒙敬彼非我,吾財不如彼,
受贊他非我,彼樂吾受苦。
工作吾勤苦,度日彼安逸。
這個人受到世間其他很多人的恭敬,而我卻沒有人恭敬;他有很多財産,我卻沒有那麼多財産;他處處被人贊歎,我卻處處遭人譴責;他享受快樂,我卻遭受痛苦;我經常兢兢業業做事,而他卻悠閑自在度日。就要這樣嫉妒他。
爲什麼要這樣?因爲這樣你才能真正地去換位思考,才能體會到對方的感受。很多人經常說:“你怎麼體會不到我的感受呢?”難!作爲凡夫,只能體會到自己的感受,很難體會到他人的感受。所以,就要這樣修自他相換,不要有懷疑,自己真的就是那個人,很虔誠、真實地如是修持。這也是換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上,把自己換成他人。
其實有很多修煉方式,比如說,我們很難能感受到地獄的痛苦,這個時候自己可以在心裏這樣想,自己真正到地獄了,感受地獄的痛苦,真正用心去思維、體會,就能體會到。這都是一種修煉的方式,就要以這種方式去修煉,最後才真正能體會得到。不然很難。
我們思維地獄的痛苦時,就去燒爐子烤自己,去體會、感受八熱地獄的熾熱;在狂風暴雪的冬季裏,裸體到外邊,這樣去體會八寒地獄的痛苦。我們思維餓鬼道衆生的痛苦時,尤其是外障餓鬼、內障餓鬼、特障餓鬼那些隱住餓鬼的饑渴之苦,自己叁天、四天不要吃飯、喝水,這樣用心去體會饑渴的痛苦,才能體會得到,沒有那麼容易啊!哪有舒舒服服、輕輕松松就能成就的?都是要這樣煉出來的。
我們說得都好聽,都很輕松:“要體會他人的感受,要爲別人著想……”真正要做到這一點,很難。誰能爲別人著想啊?都爲自己著想。爲什麼會這樣呢?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知不覺地就會這樣做,一切煩惱都是這樣産生的。
“怎麼能體會到他人的感受呢?我只能體會到自己的感受,很難體會到他人的感受。”你看,都是“我!”“我!”始終都是“我”,總是覺得“我好,我對……”眼裏哪有別人?這都是習氣。你不能只是隨便想一下,而是要認認真真、無懷疑、很虔誠、真實地去體會,才能體會到對方的感受。
如果有人嫉妒,你就很不理解,內心很憤怒。其實,這有什麼啊,雙方站的角度不一樣嘛。你是站在你的角度思維的,他是站在他的角度思維的。站的角度不同,所以所思維的不一樣;站的角度不同,所以所看到和發現的也不一樣。所謂的修行,就是要學會換角度。在面對人、事、物時,任何時候都懂得換位思考,也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去想、去看,這就是智慧,也可以說這是超越的,這也就是所謂的涅槃。
凡夫都是站在一個角度去想、去看的,他不會換角度。佛會換角度,佛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所以他看得透,看得全。凡夫愚癡,不會這樣看問題,所以凡夫所發現的,乃至最後所作出的決定都是錯誤的。
同樣一種東西,站在這個窗戶看是黃色的,透過那個窗戶看是白色的,透過另外一個窗戶看是紅色的,但是你認爲是藍色的,“這是我親眼看到的!”凡夫都是這樣的,只相信自己的見聞覺知,不相信別的。
我們的意識覺得自己很聰明、很明白似的,但是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識所傳來的消息也許是另外一個,但是他不相信,覺得別人的感覺肯定都是錯覺,還經常說對方是幻覺。到底你這個是幻覺,還是他那個是幻覺?凡夫就這樣,沒辦法,跟他說不通。所以,若是想學佛,就要放下自我。你不要只相信自己的見聞覺知,你要接受點兒其他的信息。你要接受菩薩、佛傳來的信息。你也可以比較一下: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哪個是了義的,哪個是不了義的。你這樣做叫學佛。佛傳來的消息,才是真正的了義,才是真正的真理。若是能對佛傳來的信息完全相信了,能抛棄掉自己所得到的消息,再也不要這些了,這個時候你就行了,快成就了。
我們現在根本不接受佛的信息,只是想“我怎麼怎麼,這是我知道的,或我的什麼……”這叫自以爲是。我們一遇到問題的時候,一遇到事情的時候,都是自以爲是,沒有相信佛說的話,沒有相信因果。有的根本不接受,有的即使接受了,覺得那些都是神仙,不得了,就放那供著,有事的時候去拜拜。不能這樣!佛所講的這些也好,給我們傳來的這些信息也好,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理,都是我們生命的意義,都是改變命運的方法,所以你要采納,你要運用。
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去看,能發現自己很多的錯誤和不足。若是你能換位思考,真正把自己放在低于自己的那個人的位置上,這樣去看原先的那個自己,能發現很多錯誤,能發現很多問題。爲什麼要自他相換?就是這個原因。
卯二、于功德法嫉妒:
世間盛贊彼,吾之身名裂,
無才何所爲?才學衆悉有,
彼較某人劣,吾亦勝某人。
世人都贊揚他(原來的那個自己,真正的那個我)功德廣大;而現在的我低劣無德,身敗名裂,沒有一點功德或者才學,又能做什麼呢?其實不是這樣的。人人都有才學,人人都有功德。原先那個真正的我傲慢得不得了,其實沒有什麼可傲慢的。雖然你現在比我強,和你比我是低劣的,但是,某些人比你強啊!你和他比,你也是低劣的。若是和某某人比,我也有功德啊。
這時心裏就這樣思維:雖然世人都稱贊他功德廣大,很多人都說我沒有功德,但是比你有功德的人有很多,比你…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