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六)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六)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壬二(宣说事宜)分二:一、意乐;二、行为。

    

    癸一(意乐)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子一、略说:

    

    易位卑等高,移自换为他,  

    以无疑虑心,修妒竞胜慢。

  

  凡夫都是如此,对高者——相对自己比较好的、高于自己的人会嫉妒;对平等者——和自己各方面差不多的人会竞争;对下者——比自己差的人会傲慢。一般凡夫都有这些过患。因为都是凡夫,也可以说这些是凡夫的自性,所以都学会理解吧。有人傲慢,正常,没有什么,傲慢就傲慢呗,让他自己傲慢去吧。有人嫉妒,正常,也没有什么,无所谓。我们还算是学佛修行人,面对这些众生更要稳重,不应该跟这些人一般见识。有人跟自己竞争,正常,那就竞争呗。竞争也没有用,这些要靠自己的善根、福德,看自己的缘分等。

  

  我们现在在学佛、在修行,就要对治这些烦恼,对治这些习气。此处也是通过自他相换的方式去对治傲慢、嫉妒和竞争心。作为一个修行人,不是要跟别人竞争,而是要积福德,结善缘。若是你真想成功,真想有所收获,就靠自己的福德和缘分等。跟别人竞争,对别人生烦恼,互相造业,这都是没有意义的。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这些与你最终的成就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很多凡夫都是愚痴的,跟他人竞争,看似自己能力强,通过搞关系或使用某种手段就能取胜,其实不然。若是你自己没有这个福报,没有这样的机缘,即使你再有手段,再有能力,也不可能胜利的。

  

  学佛人都是相信因果的。可能因为自己的福德、福报成熟了,缘分好一些,所以这次胜利了,但这也是暂时的。你不可能永远胜利,也不可能永远失败,胜败是轮换交替的。有胜利的时候也有失败的时候,有失败的时候也有胜利的时候,这都没有什么。

  

  作为学佛人,就要对治这些烦恼。若是你嫉妒他,想阻碍他,都是没有用的。看似有时候因为你嫉妒他、阻碍他,导致他没有成功或没有得到他该得到的,其实不然,这可能是他自己的福报不够或者因缘没到导致的。你嫉妒他或者阻碍他和这个结果有没有关系?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但是没有太大的关系,也可能只是一些缘,但不是真正的因。这个结果真正的因在于他自己。所以,即使你再嫉妒或者再阻碍,若是他有功德或有福德,你也没办法。

  

  我们也要对治傲慢。人就是这样的,有什么可傲慢的?也许暂时在能力、财产、文化、容貌等各方面比某些人好一些,但你往上比,比你高的人有很多,人上有人,你什么也不是。所以,也没有什么可傲慢的。

  

  任何时候内心都要保持平静,在任何对境当中都要学会稳重。怎样才能稳重呢?把这些事情都看得很平常,这样心自然就稳重、平静了。若是你不明白这些道理,遇到一些对境的时候就会生嫉妒心,遇到一些对境的时候就会傲慢,遇到一些对境的时候就可能有跟他人竞争的想法,这样心就无法平静。若是心不平静,智慧也无法显现出来,这样还会犯错、造业,还要轮回。

  

  现在应该怎样对治?用自他交换的方式来对治,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修嫉妒、修傲慢、修竞争。这都是对治傲慢、对治强烈的嫉妒心的方法,也可以说是窍诀。这也是有必要的,这叫以妄治妄、以毒攻毒。

  

  这个时候,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他是原来的我,然后嫉妒他,对他傲慢,跟他竞争,心里无有怀疑,很虔诚地去修、去做。

  

    子二(广说)分二:一、真实修法;二、彼之原因。

    

    丑一(真实修法)分三:一、修嫉妒;二、修竞争心;三、修我慢。

    

    寅一(修嫉妒)分二:一、于世间法嫉妒;二、于功德法嫉妒。

    

    卯一、于世间法嫉妒:

  

  这个时候自己放在低于自己者的位置上去修嫉妒。跟谁嫉妒?跟原先那个我嫉妒。

  

    蒙敬彼非我,吾财不如彼,  

    受赞他非我,彼乐吾受苦。  

    工作吾勤苦,度日彼安逸。

  

  这个人受到世间其他很多人的恭敬,而我却没有人恭敬;他有很多财产,我却没有那么多财产;他处处被人赞叹,我却处处遭人谴责;他享受快乐,我却遭受痛苦;我经常兢兢业业做事,而他却悠闲自在度日。就要这样嫉妒他。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这样你才能真正地去换位思考,才能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很多人经常说:“你怎么体会不到我的感受呢?”难!作为凡夫,只能体会到自己的感受,很难体会到他人的感受。所以,就要这样修自他相换,不要有怀疑,自己真的就是那个人,很虔诚、真实地如是修持。这也是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把自己换成他人。

  

  其实有很多修炼方式,比如说,我们很难能感受到地狱的痛苦,这个时候自己可以在心里这样想,自己真正到地狱了,感受地狱的痛苦,真正用心去思维、体会,就能体会到。这都是一种修炼的方式,就要以这种方式去修炼,最后才真正能体会得到。不然很难。

  

  我们思维地狱的痛苦时,就去烧炉子烤自己,去体会、感受八热地狱的炽热;在狂风暴雪的冬季里,裸体到外边,这样去体会八寒地狱的痛苦。我们思维饿鬼道众生的痛苦时,尤其是外障饿鬼、内障饿鬼、特障饿鬼那些隐住饿鬼的饥渴之苦,自己三天、四天不要吃饭、喝水,这样用心去体会饥渴的痛苦,才能体会得到,没有那么容易啊!哪有舒舒服服、轻轻松松就能成就的?都是要这样炼出来的。

  

  我们说得都好听,都很轻松:“要体会他人的感受,要为别人着想……”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很难。谁能为别人着想啊?都为自己着想。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不知不觉地就会这样做,一切烦恼都是这样产生的。

  

  “怎么能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呢?我只能体会到自己的感受,很难体会到他人的感受。”你看,都是“我!”“我!”始终都是“我”,总是觉得“我好,我对……”眼里哪有别人?这都是习气。你不能只是随便想一下,而是要认认真真、无怀疑、很虔诚、真实地去体会,才能体会到对方的感受。

  

  如果有人嫉妒,你就很不理解,内心很愤怒。其实,这有什么啊,双方站的角度不一样嘛。你是站在你的角度思维的,他是站在他的角度思维的。站的角度不同,所以所思维的不一样;站的角度不同,所以所看到和发现的也不一样。所谓的修行,就是要学会换角度。在面对人、事、物时,任何时候都懂得换位思考,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去看,这就是智慧,也可以说这是超越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涅槃。

  

  凡夫都是站在一个角度去想、去看的,他不会换角度。佛会换角度,佛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所以他看得透,看得全。凡夫愚痴,不会这样看问题,所以凡夫所发现的,乃至最后所作出的决定都是错误的。

  

  同样一种东西,站在这个窗户看是黄色的,透过那个窗户看是白色的,透过另外一个窗户看是红色的,但是你认为是蓝色的,“这是我亲眼看到的!”凡夫都是这样的,只相信自己的见闻觉知,不相信别的。

  

  我们的意识觉得自己很聪明、很明白似的,但是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识所传来的消息也许是另外一个,但是他不相信,觉得别人的感觉肯定都是错觉,还经常说对方是幻觉。到底你这个是幻觉,还是他那个是幻觉?凡夫就这样,没办法,跟他说不通。所以,若是想学佛,就要放下自我。你不要只相信自己的见闻觉知,你要接受点儿其他的信息。你要接受菩萨、佛传来的信息。你也可以比较一下: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哪个是了义的,哪个是不了义的。你这样做叫学佛。佛传来的消息,才是真正的了义,才是真正的真理。若是能对佛传来的信息完全相信了,能抛弃掉自己所得到的消息,再也不要这些了,这个时候你就行了,快成就了。

  

  我们现在根本不接受佛的信息,只是想“我怎么怎么,这是我知道的,或我的什么……”这叫自以为是。我们一遇到问题的时候,一遇到事情的时候,都是自以为是,没有相信佛说的话,没有相信因果。有的根本不接受,有的即使接受了,觉得那些都是神仙,不得了,就放那供着,有事的时候去拜拜。不能这样!佛所讲的这些也好,给我们传来的这些信息也好,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理,都是我们生命的意义,都是改变命运的方法,所以你要采纳,你要运用。

  

  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去看,能发现自己很多的错误和不足。若是你能换位思考,真正把自己放在低于自己的那个人的位置上,这样去看原先的那个自己,能发现很多错误,能发现很多问题。为什么要自他相换?就是这个原因。

  

    卯二、于功德法嫉妒:

    

    世间盛赞彼,吾之身名裂,  

    无才何所为?才学众悉有,  

    彼较某人劣,吾亦胜某人。

  

  世人都赞扬他(原来的那个自己,真正的那个我)功德广大;而现在的我低劣无德,身败名裂,没有一点功德或者才学,又能做什么呢?其实不是这样的。人人都有才学,人人都有功德。原先那个真正的我傲慢得不得了,其实没有什么可傲慢的。虽然你现在比我强,和你比我是低劣的,但是,某些人比你强啊!你和他比,你也是低劣的。若是和某某人比,我也有功德啊。

  

  这时心里就这样思维:虽然世人都称赞他功德广大,很多人都说我没有功德,但是比你有功德的人有很多,比你…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