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七)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癸二(行为)分二:一、行为修法;二、以行为主宰心。

  子一(行为修法)分三:一、当利他;二、断除珍爱自己;三、摄义。

  丑一、当利他:

  应为他密探,见己有何物,

  悉数尽盗取,以彼利众生。

  自己应当做他众的大密探,观察自己在做什么。因为自己已经决定了,把自己布施给他众,自己就是属于他众的,自己就要时常观察自己。其实别人很难观察你,很难了知你,但若是自己观察自己,什么都能观察到,都能了知。

  当自己有一些功德、福德,有一些能力的时候,往往就想趁这样的机会为自己做一些事情。当自己要做自利的事情的时候,应该把自己所有的功德、福德全部抢夺过来,用来做利益众生的事。

  不要让自己做利益自己的事,不要让自己利益自己,只能去利益他众。因为已经把自己布施给众生了,也可以说已经供养给佛菩萨了,自己都是佛菩萨的了。佛菩萨要用它来做什么?就是做利益他众的事。所以,既然已经把自己布施给众生了,就要去做利益他众的事。如果只在嘴上说把自己供养给佛菩萨、布施给众生,但过后还用来做利益自己的事情,这都是违背誓言的。自己应该作为他众的大密探,应该去观察自己,一旦发现自己犯了这种错误的时候,就立即纠正,然后去做利他的事。

  丑二(断除珍爱自己)分三:一、以意乐自我嫉妒;二、以行为代他苦;三、以心行处低位。

  寅一、以意乐自我嫉妒:

  我乐他不乐,我高他卑下,

  利己不顾人,何不反自妒?

  自己快乐无比,而他人在那儿闷闷不乐;自己处处都高高在上,他人处处都低三下四。无论何时,自己都在搞自己的利益,毫不顾及他众。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反过来去嫉妒自己呢?

  若是修自他交换,要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去思维,这样可以对自己修嫉妒。自己快乐,让众生不快乐;自己高高在上,让众生低三下四;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众。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不嫉妒自己呢?我们不是要修自他交换嘛,就是要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去考虑。若是这样想,你能不妒忌自己吗?

  就是要以这种方式对治自己的习气。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思维,就会对自己生起嫉妒心和嗔恨心。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深深地体会到他人的感受。

  一般情况下,凡夫是不会理解对方的。对方若是有嫉妒或者嗔恨,我们就觉得不应该:“这都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得来的,都是自己的福报。他有什么嫉妒的?有什么嗔恨的?”虽然是这样,但毕竟还都是凡夫众生,都是愚痴、颠倒的,都有各自的感受,都有各自的想法,也很正常。只有真正能体会到对方的感受,才能真正接受对方的态度。

  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去思维,能发现自己的很多错误和一些平时难以发现的问题。这是一种很有效的修持方法,大家就要这样修。

  寅二、以行为代他苦:

  吾当离安乐,甘代他人苦。

  若发了菩提心,就已经进入大乘妙道了。这样,从现在开始我应该远离安乐,心甘情愿代受他众所有的痛苦。

  “我去代受众生的痛苦,我不要快乐。”抛弃快乐,抛弃享受快乐的欲望、想法。若是你总想自己享受快乐,特别希望自己得到快乐,这样你怎么能去代受他人的痛苦呢?所以先要抛弃这种想法,放下这种欲望。“现在我不应该希求快乐、享受快乐,我自己快乐有什么用?那些父母众生都在受苦,现在我应该替他们受苦。”就要有这种发心、这种决心,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否则只在嘴上说,没有用。

  现在的人都是这样的,就想自己舒舒服服、平平安安的,稍微有一点点不舒服就受不了:“怎么办才好啊?”这样弄,那样搞,就想让自己快乐。不能有这种欲望。你只是偶尔想一想,修一修:“我要代替众生受苦。”这都没有用,都是假的。一般世间的好人也都能偶尔想到这些,偶尔做到这些,这不是修行。

  寅三、以心行置低位:

  时观念起处,细察己过失。

  他虽犯大过,欣然吾顶替,

  自过纵微小,众前诚忏悔。

  作为修行人,应当时时观察自己的心念处于何种状态,这是很重要的。扪心自问自己犯了什么罪过,观察自己的过失,纵然他人犯了大罪过,也要转为自己的过失。若自己有了小小的过患,做了微不足道的错事,都要在大庭广众面前诚心忏悔。

  念佛念心,修行修心。大家要时时观察自己的心念,观察自己的心态,去发现自己的罪过、过失,这是最有效的修持方法,不要什么都托付给佛或上师。

  很多人说:“您肯定都知道嘛,因为您是遍知。”这个时候嘴都很甜。佛知道有什么用?上师知道有什么用?这是你自己要知道和发现的,因为是你自己要改变。佛改变不了你的过失,也改正不了你的错误。是你自己要改正错误,遣除自己的过患要靠自己。佛、上师只能教你方法,你要依靠这些方法去改正。所以你应该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心态处于何种状态。自己去观察自己的过失,自己去发现自己的罪过,这样观察到了,才是真正的观察;这样发现了,才是真正的发现。只有真正观察到、发现了,你才会改正,才会断除。

  作为修行人,首先要观察自己,改变自己。至于观察他人,改变他人,这以后再说,这是下一步要做的。我们最初修炼的时候,也许会发现他人的一些罪过或过失,但都要视之为自己的罪过、过失。“不是他们的错,是我的错,不怪他,怪我!因为我是要度化他们的,但是我没有能力。他们(那个众生)是因为愚痴、烦恼才成这样的,他们也没有办法。让他们破迷开悟、断除烦恼,这是我的任务,但是我没做到。”当他人有罪过或其他众生有了什么过患时,自己也要这样发心:“没事,我顶着,愿将来这些果报不要成熟在他们的身心上,而要成熟在我的身心上。”就要这样发心。

  如果自己有了小小的过患,做了微不足道的错事,就要在大庭广众面前诚心忏悔,承认自己的罪过。忏悔要不覆不藏,不能隐瞒,不能隐藏。也许有的人认为“我犯的错误也没有那么大,过患也没有那么大,为什么要这样呢?”虽然你觉得小,其实并不小;虽然你觉得微不足道,但将来承受果报的时候却是不可想象的,所以都应当忏悔。为什么要在大庭广众前忏悔呢?这样罪过才能彻底清净,因为你没有隐瞒,没有隐藏心,这是一般人都难做到的。若是没有隐瞒,没有隐藏心,看似很大的罪过,其实并不严重。

  我们讲别解脱戒的时候,讲过比丘的八条他胜罪。若你犯了这些戒,如果没有丝毫隐瞒、隐藏心,还可以恢复;但若是有一刹那的隐瞒或隐藏心,这一辈子就再也没有恢复的机会了。因此,若要诚心忏悔,自己有没有想隐瞒、想隐藏的念,能否在大庭广众的面前忏悔?人都是要面子的,为什么要面子?就是我执特别强。若是自己真能在大庭广众面前忏悔,这也是最有力的对治我执的方法,因此能够特别快地清净罪业,而且能令罪业特别彻底地清净。

  这些都是佛法,都是真理。你不承认也要承认!虽然我是个凡夫,但是已经讲得很明白了,今天即使是贤劫千佛全部降临也无法推翻,因为这些都是真理,不接受是你的问题。可能刚开始都有疑惑,为什么要这样做?现在应该没有疑惑了吧。

  显扬他令誉,以此匿己名,

  役自如下仆,勤谋众人利

  作为大乘行者,要宣扬他人的功德,要宏扬他人的声誉,要埋没自己的功德和名声。刚开始的时候,这都是对治贪欲和我执的方法。隐藏自己的功德,自己不要这个声誉,把自己放在最低处,做众人的奴才,很精进、很勤奋地去做这些利益他人的事。

  “匿己名”就是保密、隐藏自己的功德。为什么要这样?若是让众人知道了自己有功德,就会得到很多赞叹;若是自己有声誉了,就能得到很多利养。若是这样,第一容易生傲慢,第二影响自己的修行。本来就很自傲,这些赞叹、利养就犹如火上浇油;本来欲望都特别强,一旦有这些就更完了。我们却不明白这个道理,觉得功德应该告诉众人,享有声誉肯定会令他人对自己好。其实,“匿己名”才是保护自己!

  如果能隐藏自己的功德,这本身就是功德;若不贪声誉,这本身就是福报。普通的凡夫、一般的世人都是颠倒的,不明白这个道理,宣扬自己的功德,希望自己有声誉,结果越搞越复杂,越搞越烦恼,最终越抹越黑。但佛菩萨不是这样的,修行人不能是这样的。到时侯,即使想隐藏自己的功德也隐藏不了,即使不贪图声誉也没办法,这些自然就会来,自然就会有。那个时候,也不用拒绝,就让它来。真的,没有什么,只要不贪就行了,对这些没有欲望就可以了。

  功德不用宣扬,如果你真的有功德,别人会发现的。犹如太阳升起来了,自然就有阳光,能隐藏得了吗?这种想宣扬自己功德的心态是错误的,想得到声誉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是成就的障碍,这是圆满的障碍。

  这里讲的都是窍诀,佛在教你成就的窍诀、圆满的窍诀。

  此身过本多,德寡奚足夸?

  故当隐己德,莫令他人知。

  自己心里要这样想:自己本身肯定有众多过失,因为自己是凡夫。直至成佛的那天才没有过失,之前都有过失;直至成佛的那天才不会犯错误,之前都会犯错误。凡夫还没有真正成就佛果,自己本身具足众多过失。偶尔做一些功德,也可能有一些福报,这都没有什么,这都是微乎其微的,何足赞叹?

  仅仅偶尔做些善事、做些功德,所有的众生都能做到这一点,哪怕是地狱的众生也…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