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八)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寅二(广说)分二:一、断除贪身;二、善用此身之方式。

    卯一(断除贪身)分二:一、贪执之过患;二、贪执不合理。

    辰一(贪执之过患)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巳一、真实宣说:

  

    汝愈献殷勤,护此不净身,

    彼愈趋退堕,衰朽极脆弱。

  

  你越是对身体(自己)百般珍爱、呵护,总是惯着、顺着,它就会变得越来越软弱无力、腐朽不堪。

  

  一切法都是如此,你越承受不了,就越不敢面对。比如,很多人为了身体或者为了自己,总说“不能吃凉的,要吃热的。”“不能穿薄的,要穿厚的。”结果稍微吃点凉的,肚子就坏了;稍微穿少点,就感冒了。现在条件越来越好了,人们就总惯着身体,以前没有那么多事,现在事儿越来越多了。不能这样,否则事儿特别多。你越这样做,身体就越弱,越变成没有抵抗力的一种东西了。所以,不要总这样惯着自己,顺着自己。

  

   现在我们开始修行了,不能总顺着烦恼和习气,要去对治它们,学会放下,学会勇敢。要思维“我可以”“我来做”“我来承受”……在前面讲过,自己的痛苦都是自己应得的,没办法,自己该承受的必须要承受,自己该面对的必须要面对。不仅要承受自己的痛苦,还要去替他人、替众生承受痛苦,“我来代受,我来代替!”就要学会这样。这样身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勇敢。我们都希望自己富裕一点,希望自己条件好一点。其实你越富裕,你内心的贪心、欲望可能就越大;你条件越好,身心可能会变得越弱。

  

  有些人总依赖别人、依靠他人,一旦身边没有人了,一旦没有人来帮助了,就觉得很无助,就觉得完了。有什么啊?尤其我们现在已经出家了,要学会独立,学会自立。“无论什么事都要由我一个人来承办、面对,我不依赖别人,不依靠他人。众生可以依赖我、依靠我,但是我不依赖众生,不依靠众生。不用说众生了,连佛菩萨我都不依靠。”现在很多人学佛修行,总依靠上师的加持、佛力的加持。“哎哟!上师加持我;哎哟!佛陀加持我。”有这种依赖性。其实,你越依赖上师、佛陀,事儿就越多。应该思维:“我已经皈依佛了,我已经皈依上师了,让我来保护佛,保护上师;让我来照顾上师,照顾佛;我要替上师利众,我要替佛陀利众。”这才是对的!

  

  我不是说过嘛,要稳重,要勇敢,不要慌。遇到事情了,稳重一点,不管面对什么,勇敢一点,没有事。你不把它当事,它就不是事。天没有塌,地也没有陷,一切都会好的,都会有解决的办法。因为佛的智慧、上师的智慧是圆满的。首先稳定心态,再去解决问题,就很容易了。无论面对任何事情,都要勇敢一点。若是这样,什么事都不是事。

  我们是学佛人,尤其是大乘修行人,就更不能对自己客气了。如果你不学大乘佛法,那就另当别论;如果你要学大乘佛法,就要开始学做菩萨了。我们天天发菩提心,天天在佛面前发誓。既然已经发菩提心了,那就是菩萨了,你就要做菩萨了。你学做菩萨,不是要别人来保佑你,而是你要去保佑别人;不是让他人来利益或帮助你,而是你要去利益他人,帮助他人。你不是想做菩萨吗?就要这样做。

  

  本来没有什么事,但是因为你自己太自爱、太想保护自己了,所以就会给你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烦恼。你为什么要这样自寻烦恼,自找痛苦呢?

  真的,我再跟大家说一遍:作为修行人,要稳重,要勇敢,不要心慌意乱,手忙脚乱。遇到问题的时候,遇到事情的时候,若是你能稳重,问题就好解决了,就没有事了。一切本来都是很正常的,你之所以觉得很可怕,甚至天塌了、地陷了,这都是你自己的妄想;你觉得根本没有余地了一样,这都是你的幻觉。

  

  有时候,人的心一乱,这样一胡思乱想,就会有这种感觉。比如,之前也是在某个地方,自己没有觉得有什么事,但是后来别人一说这里有鬼或者闹鬼,自己心里开始胡思乱想,一执着,就觉得真的有声音了,有动静了,然后就害怕,根本睡不着,甚至呆不住。若是真有这些事,那之前怎么没有呢?都是心嘛!这是举个例子。

  

  其实都是自己想出来的,都是自己吓唬自己的,都是自己没事找事造成的。即便就像现在这些世人所说的“天塌了!地陷了!”那又有什么啊?比如说结婚、离婚,有的人说“结婚是人生大事!”现在这个年代,结婚、离婚比吃一顿饭还容易。今天结婚,明天离婚,这么随便,这算什么大事?若是以前,那肯定是大事,现在就不是大事了。什么都是这样的,都是自己的心。

  

   身弱欲爱增,大地一切物,

   尚且不餍足,谁复惬彼欲?

    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

  

  若想:只要承办所有欲妙就不会产生痛苦了。如此堕落下去,那么它的欲望无有止境,无法满足,即便整个大地上的所有财物还不能予以满足,那谁能满足它的所有贪欲呢?本来无有承办欲妙的能力却想承办,依此而苦恼、疲惫、嗔恨等,由于愿望未得以实现或不满足而大失所望,生起忧愁。

  

  人就是这样,贪心、欲望无止境,拥有的越多就越贪。刚开始身上一分钱也没有,这个时候就想:若是身上有几万块钱,解决了吃住等问题,这样就满足了。但是一旦身上有了几万块钱,就想有几十万了,几万块钱远远不够。一分钱也没有的时候,几万块钱对他来说真的够了,因为这个时候贪心小,欲望小。一旦有了几万块钱时,就觉得不够了,因为贪心增长了,欲望高了,这个时候的目标是几十万,觉得有几十万就够了。然后为了这几十万劳累、奔波,历尽千辛万苦。等挣到了几十万的时候,又觉得不够了,这个时候想的是几百万,觉得有几百万就够了。等真有了几百万,又觉得不够了,因为贪心和欲望又增长了,这个时候又想要几千万、几个亿;真有了几个亿,就想要几十个亿、几百个亿……凡夫世人不会有满足的时候。

  

  若是真正能知足少欲,几百块钱也觉得够了,也会满足。但是,知足少欲不是谁都有的,那是通过修行最后要达到的境界。若是不知足少欲,可以说没有修行;若是没有修行,有了几个亿,还想有几十个亿,甚至有几百个亿、几千个亿……不会有满足的时候,永远都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可能想不到:“不可能吧?几百个亿还不够啊?几千个亿还不够啊?”这个时候他的贪心和欲望更高了,这点钱根本就不够用。

  

  人就要学会知足、学会少欲,有多大福报就享受多大福报,这就行了。人要学会一切随缘,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一切都是缘聚缘散,没有什么可执着的。来去、生灭、高低、贵贱,可以说都是缘起法,都是无常的,也可以说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所以说,人没有满足的时候,谁能满足他的欲望呢?没有人能满足。凡夫世人都是这样,最终还是大失所望,最后还是在忧愁和烦恼当中离开这个世界。所谓的世界首富、大明星里也肯定有很多佛菩萨再来,肯定也有有修有证的人,这都不用说了。

  

  大家要学会知足少欲。知足少欲不是说要穿破的、吃烂的,不是非要住山洞,不是必须要住森林。所谓知足少欲,就是有多大福报享受多大福报,无论怎样都很开心,很快乐,很轻松,很自在。

  

  若是知足少欲了,住别墅、住平房真的没有差别。修行人不是必须要住平房,修行人也不是必须要住别墅,住哪里都一样。有福报就住别墅,住别墅也很轻松自在,很开心快乐,一点儿都不影响心情,一点都不影响自己的内心。别墅算什么啊?别墅又怎么了?就是几块石头嘛,最后还要留下来,没有什么啊!修行人住平房也行,也很开心快乐,很轻松自在。这就是境界。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修行人,特意住平房,特意住小小的房屋,那也是执着。

  

  若是执着,若是装模作样,无论怎样做都是一样的。装富人、装穷人有什么差别?装贵人、装贱人有什么差别?没有差别,都是装的。“我不能在高处,我要在低处。”这也是装的。所谓“不能在高处,要在低处。”这讲的是心态。不用特意求在高处,也不用特意求在低处,一切随缘。让你坐在高处就坐在高处,心里没有一点傲慢心等烦恼;让你坐在低处就坐在低处,没有一点嫉妒等烦恼。这就是境界啊!想修行就要这样修。

  

  怎么装都是一样的,装清净也是装。有的人就装清净,认为自己很清净。其实,真正的清净还用装吗?若是清净,怎么都是清净的;若是不清净,怎么都是不清净的。清净还是不清净,主要是看内心,并非看外表。

  

    巳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  

    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  

    不执悦意物,厥为真妙财。

  

  “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当人无所求的时候,福报无有穷尽,内心有满足感,这才是最大的富有。若是你拥有了整个世界的财富,但内心里没有满足感,你还是个贫穷者,一无所有。若心里真正有满足感,不是装的,那么你就是最富有的人。

  

  当你的心态放下的时候,才是清净的;若是放不下,怎样都是不清净的,所以要学会放下。我们有一句法语:你把自己的心放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你把自己的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这是我说过的话,自己过后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说出来的?含义很深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都包含在这两句话里,恐怕你们不明白,不接受啊!虽然我是个凡夫,但是在这…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