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八)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八)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寅二(廣說)分二:一、斷除貪身;二、善用此身之方式。

    卯一(斷除貪身)分二:一、貪執之過患;二、貪執不合理。

    辰一(貪執之過患)分二:一、真實宣說;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巳一、真實宣說:

  

    汝愈獻殷勤,護此不淨身,

    彼愈趨退墮,衰朽極脆弱。

  

  你越是對身體(自己)百般珍愛、呵護,總是慣著、順著,它就會變得越來越軟弱無力、腐朽不堪。

  

  一切法都是如此,你越承受不了,就越不敢面對。比如,很多人爲了身體或者爲了自己,總說“不能吃涼的,要吃熱的。”“不能穿薄的,要穿厚的。”結果稍微吃點涼的,肚子就壞了;稍微穿少點,就感冒了。現在條件越來越好了,人們就總慣著身體,以前沒有那麼多事,現在事兒越來越多了。不能這樣,否則事兒特別多。你越這樣做,身體就越弱,越變成沒有抵抗力的一種東西了。所以,不要總這樣慣著自己,順著自己。

  

   現在我們開始修行了,不能總順著煩惱和習氣,要去對治它們,學會放下,學會勇敢。要思維“我可以”“我來做”“我來承受”……在前面講過,自己的痛苦都是自己應得的,沒辦法,自己該承受的必須要承受,自己該面對的必須要面對。不僅要承受自己的痛苦,還要去替他人、替衆生承受痛苦,“我來代受,我來代替!”就要學會這樣。這樣身心就會變得越來越堅強,越來越勇敢。我們都希望自己富裕一點,希望自己條件好一點。其實你越富裕,你內心的貪心、欲望可能就越大;你條件越好,身心可能會變得越弱。

  

  有些人總依賴別人、依靠他人,一旦身邊沒有人了,一旦沒有人來幫助了,就覺得很無助,就覺得完了。有什麼啊?尤其我們現在已經出家了,要學會獨立,學會自立。“無論什麼事都要由我一個人來承辦、面對,我不依賴別人,不依靠他人。衆生可以依賴我、依靠我,但是我不依賴衆生,不依靠衆生。不用說衆生了,連佛菩薩我都不依靠。”現在很多人學佛修行,總依靠上師的加持、佛力的加持。“哎喲!上師加持我;哎喲!佛陀加持我。”有這種依賴性。其實,你越依賴上師、佛陀,事兒就越多。應該思維:“我已經皈依佛了,我已經皈依上師了,讓我來保護佛,保護上師;讓我來照顧上師,照顧佛;我要替上師利衆,我要替佛陀利衆。”這才是對的!

  

  我不是說過嘛,要穩重,要勇敢,不要慌。遇到事情了,穩重一點,不管面對什麼,勇敢一點,沒有事。你不把它當事,它就不是事。天沒有塌,地也沒有陷,一切都會好的,都會有解決的辦法。因爲佛的智慧、上師的智慧是圓滿的。首先穩定心態,再去解決問題,就很容易了。無論面對任何事情,都要勇敢一點。若是這樣,什麼事都不是事。

  我們是學佛人,尤其是大乘修行人,就更不能對自己客氣了。如果你不學大乘佛法,那就另當別論;如果你要學大乘佛法,就要開始學做菩薩了。我們天天發菩提心,天天在佛面前發誓。既然已經發菩提心了,那就是菩薩了,你就要做菩薩了。你學做菩薩,不是要別人來保佑你,而是你要去保佑別人;不是讓他人來利益或幫助你,而是你要去利益他人,幫助他人。你不是想做菩薩嗎?就要這樣做。

  

  本來沒有什麼事,但是因爲你自己太自愛、太想保護自己了,所以就會給你帶來巨大的痛苦和煩惱。你爲什麼要這樣自尋煩惱,自找痛苦呢?

  真的,我再跟大家說一遍:作爲修行人,要穩重,要勇敢,不要心慌意亂,手忙腳亂。遇到問題的時候,遇到事情的時候,若是你能穩重,問題就好解決了,就沒有事了。一切本來都是很正常的,你之所以覺得很可怕,甚至天塌了、地陷了,這都是你自己的妄想;你覺得根本沒有余地了一樣,這都是你的幻覺。

  

  有時候,人的心一亂,這樣一胡思亂想,就會有這種感覺。比如,之前也是在某個地方,自己沒有覺得有什麼事,但是後來別人一說這裏有鬼或者鬧鬼,自己心裏開始胡思亂想,一執著,就覺得真的有聲音了,有動靜了,然後就害怕,根本睡不著,甚至呆不住。若是真有這些事,那之前怎麼沒有呢?都是心嘛!這是舉個例子。

  

  其實都是自己想出來的,都是自己嚇唬自己的,都是自己沒事找事造成的。即便就像現在這些世人所說的“天塌了!地陷了!”那又有什麼啊?比如說結婚、離婚,有的人說“結婚是人生大事!”現在這個年代,結婚、離婚比吃一頓飯還容易。今天結婚,明天離婚,這麼隨便,這算什麼大事?若是以前,那肯定是大事,現在就不是大事了。什麼都是這樣的,都是自己的心。

  

   身弱欲愛增,大地一切物,

   尚且不餍足,誰複惬彼欲?

    逐欲未得足,生惱複失意。

  

  若想:只要承辦所有欲妙就不會産生痛苦了。如此墮落下去,那麼它的欲望無有止境,無法滿足,即便整個大地上的所有財物還不能予以滿足,那誰能滿足它的所有貪欲呢?本來無有承辦欲妙的能力卻想承辦,依此而苦惱、疲憊、嗔恨等,由于願望未得以實現或不滿足而大失所望,生起憂愁。

  

  人就是這樣,貪心、欲望無止境,擁有的越多就越貪。剛開始身上一分錢也沒有,這個時候就想:若是身上有幾萬塊錢,解決了吃住等問題,這樣就滿足了。但是一旦身上有了幾萬塊錢,就想有幾十萬了,幾萬塊錢遠遠不夠。一分錢也沒有的時候,幾萬塊錢對他來說真的夠了,因爲這個時候貪心小,欲望小。一旦有了幾萬塊錢時,就覺得不夠了,因爲貪心增長了,欲望高了,這個時候的目標是幾十萬,覺得有幾十萬就夠了。然後爲了這幾十萬勞累、奔波,曆盡千辛萬苦。等掙到了幾十萬的時候,又覺得不夠了,這個時候想的是幾百萬,覺得有幾百萬就夠了。等真有了幾百萬,又覺得不夠了,因爲貪心和欲望又增長了,這個時候又想要幾千萬、幾個億;真有了幾個億,就想要幾十個億、幾百個億……凡夫世人不會有滿足的時候。

  

  若是真正能知足少欲,幾百塊錢也覺得夠了,也會滿足。但是,知足少欲不是誰都有的,那是通過修行最後要達到的境界。若是不知足少欲,可以說沒有修行;若是沒有修行,有了幾個億,還想有幾十個億,甚至有幾百個億、幾千個億……不會有滿足的時候,永遠都是這樣的。我們現在可能想不到:“不可能吧?幾百個億還不夠啊?幾千個億還不夠啊?”這個時候他的貪心和欲望更高了,這點錢根本就不夠用。

  

  人就要學會知足、學會少欲,有多大福報就享受多大福報,這就行了。人要學會一切隨緣,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來了就來了,走了就走了。一切都是緣聚緣散,沒有什麼可執著的。來去、生滅、高低、貴賤,可以說都是緣起法,都是無常的,也可以說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所以說,人沒有滿足的時候,誰能滿足他的欲望呢?沒有人能滿足。凡夫世人都是這樣,最終還是大失所望,最後還是在憂愁和煩惱當中離開這個世界。所謂的世界首富、大明星裏也肯定有很多佛菩薩再來,肯定也有有修有證的人,這都不用說了。

  

  大家要學會知足少欲。知足少欲不是說要穿破的、吃爛的,不是非要住山洞,不是必須要住森林。所謂知足少欲,就是有多大福報享受多大福報,無論怎樣都很開心,很快樂,很輕松,很自在。

  

  若是知足少欲了,住別墅、住平房真的沒有差別。修行人不是必須要住平房,修行人也不是必須要住別墅,住哪裏都一樣。有福報就住別墅,住別墅也很輕松自在,很開心快樂,一點兒都不影響心情,一點都不影響自己的內心。別墅算什麼啊?別墅又怎麼了?就是幾塊石頭嘛,最後還要留下來,沒有什麼啊!修行人住平房也行,也很開心快樂,很輕松自在。這就是境界。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修行人,特意住平房,特意住小小的房屋,那也是執著。

  

  若是執著,若是裝模作樣,無論怎樣做都是一樣的。裝富人、裝窮人有什麼差別?裝貴人、裝賤人有什麼差別?沒有差別,都是裝的。“我不能在高處,我要在低處。”這也是裝的。所謂“不能在高處,要在低處。”這講的是心態。不用特意求在高處,也不用特意求在低處,一切隨緣。讓你坐在高處就坐在高處,心裏沒有一點傲慢心等煩惱;讓你坐在低處就坐在低處,沒有一點嫉妒等煩惱。這就是境界啊!想修行就要這樣修。

  

  怎麼裝都是一樣的,裝清淨也是裝。有的人就裝清淨,認爲自己很清淨。其實,真正的清淨還用裝嗎?若是清淨,怎麼都是清淨的;若是不清淨,怎麼都是不清淨的。清淨還是不清淨,主要是看內心,並非看外表。

  

    巳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若人無所求,彼福無窮盡,  

    樂長身貪故,莫令有機趁,  

    不執悅意物,厥爲真妙財。

  

  “若人無所求,彼福無窮盡”:當人無所求的時候,福報無有窮盡,內心有滿足感,這才是最大的富有。若是你擁有了整個世界的財富,但內心裏沒有滿足感,你還是個貧窮者,一無所有。若心裏真正有滿足感,不是裝的,那麼你就是最富有的人。

  

  當你的心態放下的時候,才是清淨的;若是放不下,怎樣都是不清淨的,所以要學會放下。我們有一句法語:你把自己的心放平了,一切都會風平浪靜;你把自己的心放正了,一切都會一帆風順。這是我說過的話,自己過後也不知道當時是怎麼說出來的?含義很深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之法都包含在這兩句話裏,恐怕你們不明白,不接受啊!雖然我是個凡夫,但是在這…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