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九)

  入行論講記89[智慧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入菩薩行論》分二:一、論名;二、論義。

  

  甲二(論義)分叁: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叁、圓滿結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叁: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叁、趨入之方法

  

  丙叁(趨入之方法)分五:一、戒律;二、安忍;叁、精進;四、靜慮;五、智慧。

  

  丁五(智慧)分叁:一、連接文教誡生起智慧;二、生智慧之方法;戊叁、以智慧所得之事。

  

  戊一、連接文教誡生起智慧

  

  此等一切支,佛爲智慧說,

  故欲息苦者,當啓空性慧。

  

  這個偈頌可以說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連接文。《入菩薩行論》共有十品,這些內容都要通過偈頌來聯貫。爲什麼說是連接文?因爲此論前前後後之間都是有聯貫的。《智慧品》之前的第八品是《靜慮品》,此偈頌是和它連接的,所以叫連接文。還有一層含義是教誡生起智慧,主要講智慧的重要性。教誡就是勸誡,勸誡大家在自相續中生起智慧。

  

  “此等一切支”:很多論師對此有不同的解釋,這是爲了引導一些有緣衆生,可能有一些不同的觀點,有一些不同的說法,實際都是不矛盾的。

  

  部分論師解釋這個偈頌時,認爲這指的是從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到第八品《靜慮》。比如,陀美仁波切在《入行論釋•善說海》中就是這樣解釋的。

  

  此外,全知麥彭仁波切認爲,這指的是六度萬行的前五度,即布施波羅蜜到靜慮波羅蜜。

  

  還有一些論典、論師認爲:這裏強調的是主要和次要的分別,主要指的是前面剛講完的《靜慮品》,次要指的是其他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些觀點實際上都是不矛盾的。

  

  “支”是分支。爲什麼說是分支?這裏主要強調智慧,智慧才是解脫成佛的主道,其他的都是支分,支分不是主道。因爲我們要斷除我執,就要靠無我和空性智慧,所以智慧爲主道,其他布施等一切方便法門都是次要的,屬于分支。

  

  “佛爲智慧說”:布施等一切方便法門都是爲了生起智慧而宣講的。這裏主要強調智慧的重要性。

  

  比如說,六波羅蜜是方便和方便生的關系,前前爲方便,後後爲方便生。布施波羅蜜是方便,持戒波羅蜜是方便生;持戒波羅蜜爲方便,安忍波羅蜜是方便生;安忍波羅蜜爲方便,精進波羅蜜是方便生;精進般羅蜜爲方便,靜慮(也是禅定)波羅蜜爲方便生;最後,禅定波羅蜜爲方便,智慧般羅蜜爲方便生,一般情況下是通過禅定生起智慧的。佛在《攝正法經》中說:“意入定而如實見真性……”,真正有禅定功夫以後,才能真正生起無我見、空性見,生起智慧見解。

  

  可以說,我們學修這些法門,都是爲了生起智慧。

  

  “故欲息苦者,當啓空性慧”:若想息滅自他的痛苦,應該開啓智慧,讓自己的相續中生起智慧。

  

  輪回就是苦的意思。人爲什麼輪回?主要是由業力的牽引。業是怎麼造成的?主要是執著,執著就會造業。執著這些法,然後去造惡業,就要墮落惡趣,在惡趣中感受痛苦。即使你很執著地去做一些善法,去積累福德,也是造業,也要六道輪回。但這個業會讓我們投生到上叁道——人、阿修羅、天界。一樣要感受痛苦。其實六道輪回都充滿了痛苦,無論是上叁道還是下叁道,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我們這樣執著地做善事、善業,也一樣無法逃脫痛苦。你沒有看破、放下,還是分別執著,這就是輪回的因,還是痛苦的因。雖然會得到一些人天的安樂,得到一些暫時的利益,但都是痛苦的因或痛苦的果,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超不出痛苦的範圍。所以無論是修法還是做善事,必須要有智慧的攝持。爲什麼這裏講支分?若是沒有智慧波羅蜜的攝持,一切方便法,一切善法,都是輪回的因、痛苦的因。

  

  現在很多人學佛時間很長了,看似也很精進,也做了不少事情,做了很多所謂的善事、功德,但是爲什麼沒有得到如是的功德利益呢?其實修持善法、修持這些法門的功德利益都是不可思議的。也可以說大家爲了得到這些功德利益,都盡心盡力地做了,但是都沒有得到如是的功德利益。因爲缺乏智慧,沒有智慧的攝持。一切都是爲了生起智慧,智慧是根!

  

  若沒有真實的智慧,也可以有相似的智慧。但是我們連相似的智慧都沒有。我們在修法時,做善事的時候,首先要觀察自己的發心和動機。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很多時候,我們的發心和動機都是不正確的。有時沒有什麼發心和動機,是無記的狀態。有的相對來說還好,有一些發心動機,但沒有無我和空性智慧的攝持啊!

  

  比如聞法時,講法者、所講的法、聞法者自己都是顯而無自性的。這只是顯宗裏講的境界。《入行論》屬于顯宗的論典,其中的《智慧品》講的是離戲空性,不是密宗的境界。現在我們念誦的很多儀軌裏,所講的境界都是密宗的境界。按密宗的要求,進大殿聞法或修法時,都要觀五種圓滿,這是密宗的發心。

  

  我們講“發心”的時候也都講過顯密共同與不共同的發心。若是按顯宗裏面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有世俗谛菩提心和勝義谛菩提心,這裏主要講,最好有勝義谛菩提心的攝持,要有智慧的攝持,保持這樣的見解。若是沒有真實的智慧,也可以有相似的智慧,即能這樣觀想,保持這樣的意念也可以。

  

  若是按密宗裏講的發心,就要觀五種圓滿。將一切觀爲清淨圓滿,大家這樣做了嗎?大殿就是無量宮殿、極樂世界,即住處圓滿——清淨刹土;本師圓滿就是佛;眷屬圓滿,都是男女本尊之性,都是佛菩薩;時間圓滿,本來常有的相續,遠離叁時——現在時、過去時、未來時,遠離分別,就是本來具有的相續輪,也是超越的;法圓滿,是大乘法、大圓滿法。大家沒有這樣觀吧?如果沒有,肯定得不到如是的功德和利益。

  

  所以,這裏主要講智慧的重要性,也是勸大家修持智慧,在自己的相續中産生智慧。盲目地信,盲目地修,都是造業的。

  

  布施等一切法門都是支分,都是道之支分。“道”是智慧,就是解脫之道,菩提之道,即到達彼岸的方法,成就佛果的方法。之所以稱爲“道”,這也是以比喻來說明的。“支”是布施等方便法門:布施,就是我們經常做的上供下施;持戒,我們經常受戒持戒;精進,就是持之以恒地聞法、修法;安忍,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去聞法、修法;靜慮即禅定。若要這些方便法門都變成“波羅蜜”,必須要有智慧的攝持。

  

  如果沒有智慧眼目,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這五度都不能成爲菩提果的因,無法讓我們到達解脫彼岸,這是佛在《般若攝頌》裏講的。《般若攝頌》中講,如同不能辨認道路的盲人,即使人數衆多,仍不可能靠自力趨入王城。這是通過比喻來說明這個道理,說明這樣的事實真相。盲人要進入王城,沒有人引路,通過自力不可能順利地進入城市。若要到達目的地,必須有一個雙目俱全的人引路。同樣,爲什麼這些方便法門不是“波羅蜜”?因爲只有具智慧的攝持,才可以成爲波羅蜜,才可以成爲解脫成佛的因。若沒有波羅蜜即智慧的攝持,再精進,做再多也沒用。

  

  我們應該首先明白,自己學佛修行是爲了什麼?是爲了世間的福報,還是爲了解脫?若是爲了解脫,就不能缺少智慧,一切都是爲了生起智慧,一切都要有智慧的攝持,才能成爲真正的解脫之因,成佛之因。

  

  我們都學過《中論》,《中論》裏講的是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通過各種邏輯和理論抉擇大空性。我們現在也在修加行,這也是爲了能生起大圓滿之智慧。

  

  有的人認爲:既然一切都是爲了智慧,那我直接修智慧,直接修大圓滿就可以了吧?其實不然,比如剛才講的六波羅蜜,都是方便與方便生的關系,有前前才有後後。若只修《智慧品》,直接修無我或空性智慧,那都是空中樓閣,是不可能實現的。

  

  有的人說,“智慧多重要啊,我直接修大圓滿,不修加行可以吧?”大圓滿法也有前行引導——九加行,若是沒有這些基礎的修法,是不可以的。

  

  我們修布施、持戒等方便法門也是爲了智慧,也要有智慧的攝持。即使你還沒有真正的智慧,也可以有相似的智慧,最後生起真正的智慧。一旦這個智慧達到究竟圓滿,一切法門也都同時圓滿了。我們現在修九加行,尤其是修金剛薩垛除障法、供曼茶和上師瑜伽,都離不開智慧!若遠離了智慧,遠離了無我空性的見解、正見,是不會圓滿的。

  

  有的人說:“我現在加行修得差不多了吧?我現在布施這些事情做得差不多了吧?”那得先觀察,有沒有生起智慧?有沒有斷除我執?若生起了智慧,斷除了我執,就可以!那時是不做而做。《菩提心釋》中說:“如是瑜伽士,若修習空性,內心喜利他,決定無困難。”“喜”是喜歡的意思。你真正見性或成就了,不可能不布施,不持戒,不精進,不安忍,不可能不行善積德,因爲你已經明白了諸法的實相真理,但是很多如母衆生還沒有明白真理。

  

  你看,我們現在爲什麼著急生起智慧啊?通過什麼方法可以生起智慧,是供燈好還是講經好?爲什麼?有人因爲沒有錢而痛苦,有人因爲沒有權而痛苦,有人因爲沒有家而痛苦,有人因爲沒有孩子而痛苦……其實一切煩惱、痛苦的産生都是因爲無明,因爲顛倒。你真正證悟空性,明白諸法的實相真理了,才知道是這個原因。人煩惱、痛苦的真正原因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明白諸法的實相真理,因爲無明顛倒。所以,若是有修行、有智慧,有家沒家、有錢沒錢都一樣快樂。

  

  此處強調智慧,講智慧的重要性,也是勸大家在自己的相續當中生起智慧。接下來講智慧之方法。什麼是智慧?怎樣才能在相…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