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講記90[智慧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丁五(智慧)分叁:一、連接文教誡生起智慧;二、生智慧之方法;叁、以智慧所得之事。
戊二(生智慧之方法)分叁:一、認識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對境無我;叁、破除所斷實執。
己一(認識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擇對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
庚一(抉擇對境二谛)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爭論。
我們現在用的教材是陀美仁波切的《入行論釋•善說海》,這裏的科判非常合理,非常殊勝。
前面首先講了智慧的重要性。無論是解脫還是成佛,都不能沒有智慧。若沒有證悟無我、空性的智慧,就不能獲得叁菩提的果位。
接下來講智慧的對境。什麼叫智慧?就是要通達內外一切法的真相、真理。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這些法都由世俗谛和勝義谛二谛攝持。通達諸法的真相、真理,也就是要通達二谛的真相和真理。
接下來講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是有情衆生。此處指修智慧的補特伽羅,應該具有智慧的有情衆生。補特伽羅有情衆生分分平凡世間和瑜伽世間。瑜伽世間可以超勝平凡世間,通過一些理證可以遮破平凡世間所持的觀點。
瑜伽世間此處指內道,主要分有部、經部、唯識和中觀四個宗派。他們也是層層超勝,上上超勝下下。
如經部和有部有很多共同的觀點,但是二者也有些不共同的觀點。對于有部不共同的一些觀點,經部可以通過一些理證,一些正確的觀察方式去觀察,最後都能遮破,所以是“超勝”。唯識宗通過理證可以遮破經部的觀點,所以唯識宗可以超勝經部。
唯識宗和中觀的觀點也有不同的地方。唯識宗認爲,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沒有錯,中觀也這樣講。但是,中觀在講名言上的法時,不一定是這樣,有時候也按有部的觀點去抉擇,也有以經部的觀點去抉擇的,但是主要是以唯識的觀點抉擇。我們的傳承上師麥彭仁波切認爲,講名言谛、世俗谛時,唯識宗的觀點太殊勝了,應該按唯識宗的觀點去講。
唯識宗認爲,一切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但是,存在一個實有的自證自明的心識。他們把這個心視爲實有了,這是在勝義谛上實有,所以就是實成法了,過失很大。中觀就是要遮破這個觀點。唯識宗爲什麼安立這個觀點?因爲智慧還不究竟,沒有明白“一切法都是空性”。若不是空性,就不能顯現;因爲是空性,才可以顯現。若允許空性,生滅、來去、好壞等等一切都是允許的;若不允許空性,都是不允許的。否則他們也沒有必要安立這樣一個法,這是唯識宗和中觀主要不共同的地方,也是主要辯論之處。
有部、經部、唯識宗、中觀四個宗派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但此處講的主要是各宗在抉擇勝義谛的時候,所出現的不同的見解、爭論。
雖然唯識宗也擅長辨論,但肯定辨不過中觀。因爲四種宗派之間進行辯論的時候,主要依靠理證,教證雖然也能起到作用,但他們對教證都有自己的解釋方法,怎麼解釋都可以。而內道跟外道辯論時,教證就無法派上用場了。內道辯論時,教證也重要,但是主要是靠理證推翻他宗、安立自宗的觀點。這時,中觀有理,唯識宗辨不過。
這時,中觀就講補特伽羅——有情衆生,即應該誰來修這個智慧,誰具有這個智慧。補特伽羅衆生分平凡世間、瑜伽世間。這裏主要指瑜伽世間,瑜伽世間又有有部、經部、唯識和中觀,這裏主要指中觀。學修中觀的人,才是學修智慧的人,才是具有智慧的人。
爾後,就講“因”,即理由。中觀抉擇大空性的時候,要有因,也就是要有正確的理由。昨天講的,主要是通過雙方都承認的比喻來說明真理,如夢、如幻、如影等這些比喻是雙方都承認的。比如,鏡子裏面的影子不是實有的,但可以無礙地顯現在鏡子裏。拿鏡子照月亮,月亮就可以顯現在鏡子裏,但這裏面有沒有真正的月亮呢?沒有。即使鏡子碎爲微塵,你去尋找,也找不到真實的月亮。這裏沒有真實的月亮,卻可以顯現月亮。這是人所共知、都承認的比喻,就以這些比喻來說明顯而無自性的真理。內外一切法、輪涅一切法都是顯而無自性的。
對方認爲,既然有顯現,就應該是實有的。其實,這些雖然是無礙的顯現,但是通過觀察量去觀察,都沒有實質性,都不是實有的。不是實有的卻可以顯現。這些比喻主要說明,一切法顯而無實有。肯定有顯現,但顯現不一定是實有的。就如鏡中的影像,確實是顯現了,但它不是實有的;再如幻相、夢境等也都一樣,通過這些比喻都可以進行說明。
中觀自續派、應成派共同有五種因,即五種理由——離一多因、金剛屑因、破有無生因、破四句生因、緣起因。五種因都可以遮破對方所持的觀點,都能抉擇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你只要掌握了其中之一,就OK了。那麼,爲什麼有那麼多因(理由)呢?因爲衆生的根基不同,所用的理由就不同。
我們簡單地講其中之一——離一多因。
靜命論師在《中觀莊嚴論》裏講:“自他所說法,此等真實中,離一及多故,無性如影像。”自宗與他派所承許的真實存在的內外一切法,均無真實自性,遠離一多之故,猶如鏡中影像。這叫離一多因。
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邏輯。因明裏主要講邏輯和邏輯的規則,邏輯是有規則的。我們剛才講的這個內容也是一種邏輯,必須要按這個規則。“自宗他派所承許的真實存在的內外一切法”,這是有法;“均無真實自性”,這是立宗;“遠離一多之故”;這是因,也就是理由;“猶如鏡中影像”,這是比喻。
“自宗”指有部、經部等這些有實宗。“他派”指外道。
假設自宗所說的“五蘊”等法、他宗所謂的“主物”等法真實存在的話,必然是以一體或多體的方式存在。或者以一體的方式存在,或者以多體的方式存在。不可能以第叁種方式存在,因爲“一”和“多”二者是互絕相違的,中間不會有其它法。所以,假設一個法存在的話,要麼是以“一”的方式存在,要麼是以“多”的方式存在,不會有其他的方式。
但是,以“一“的方式存在不合理,以“多”的方式存在也不合理,這就是離一多因。
在抉擇勝義谛的時候,若以“一”的方式存在,就是成實法,這是不合理的。成實法和緣起法是相違的。緣起法有叁個特點:一是觀待而産生,二是觀待而安立,叁是觀待而假立。
第一,觀待而産生。比如說柱子、寶瓶等,都是觀待它自己的因緣而産生的,有因緣才可以産生,因緣和合了才有這樣的顯現。
第二,觀待而安立。比如說上下、左右、前後等,這些法都是觀待而安立的。若沒有左的概念,就不可能産生右的概念;若沒有右的概念,不可能産生左的概念。這就是觀待而安立的。觀待上而安立下,觀待下而安立上;觀待左而安立右,觀待右而安立左。
第叁,觀待而假立。如虛空等無爲法就是觀待而假立的。觀待某些有爲法而假立這些無爲法。
這就叫緣起。大家若想明白什麼叫緣起法,就要明白這叁個特點。我們經常說: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緣生緣滅,這就是緣起。若是籠統地這樣說也可以,若仔細說就不是這樣,它沒有包括觀待而安立的左右等法,以及一些無爲法。
緣起法和成實法是相違的。若是緣起法,就不是成實法;若是成實法,就不是緣起法。實成是什麼意思?實成是在勝義谛上存在的實有的法。實有的法也叫成實法,成實法就是實有法。
在抉擇勝義谛的時候,你若安立某法是實有的,它就變成了成實法。比如,唯識宗在抉擇勝義谛的時候,安立了自證自明的心識,這就變成了成實法,是在勝義谛上存在的。各宗的爭論、矛盾都是在抉擇勝義谛的時候産生的。
我們在世俗谛上可以安立,可以存在這些法。若是在世俗谛上存在,這些法就叫緣起法。它是以觀待的方式存在的法。比如說“淨”和“不淨”,你覺得這個幹淨,他覺得這個不幹淨。無論幹淨與否,如果在外境上事實存在,應該誰看都是幹淨或者不幹淨,誰看都應該是這樣。但並非如此,張叁看覺得幹淨,李叁看覺得不幹淨;我覺得自己的身體很幹淨,但別人看覺得不幹淨。“好”和“壞”也是如此。今天覺得這人是好人,一段時間以後鬧翻了,就覺得她是壞人了。這都是自己的觀點嘛。再如,同樣一杯水,餓鬼道衆生看是膿血,人看是淨水。究竟是膿血還是淨水?不好說。對餓鬼道衆生來說是膿血,對人來說是淨水。一個凡夫和一個聖者看同一個人,聖者看這個人是很清淨的佛、菩薩,凡夫看這個人就覺得很醜、很老、不清淨。究竟這個人是清淨的還是不清淨的?這也是觀待的。對聖者來說是清淨的,對凡夫來說是不清淨的。一切都是如此。若明白了這些,叫證悟空性。證悟空性不是什麼都沒有,那叫斷滅。
剛才我們講:在抉擇勝義谛的時候,若以“一”的方式存在,就是成實法,這是不合理的。
假設,外道認爲:“神我”是究竟的,也是存在的;內道說:李四是存在的。如果問:“以什麼方式存在?”他們都回答:“以“一”的方式存在。”
中觀對此這樣進行遮破:第一,“神我”或“李四”肯定不是觀待而假立的,因爲假立的實際也是不存在的。第二,他們也都不是觀待而産生的。若是觀待而産生的,那就要靠因緣,這樣就要有他法了,他法就是別的法,有他法就不是“一”而是“多”了。若是“一”,就是獨立存在的。有他法就不是獨立存在的。第叁,他們也都不是觀待而安立的。若是觀待,就有自法和他法,觀待他法而成立自法。“一”如果在究竟上實有,就不能有“他”,如果有“他”,怎麼…
《《入菩薩行論》講記(九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