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九十)▪P2

  ..續本文上一頁是“一”呢?

  

  若對方認爲,既然不是以“一”的方式存在,那麼就是以“多”的方式存在。

  

  這也有很多遮破的方法,今天只是簡單來講。既然“一”不存在了,那哪有“多”啊?有一才有二,有一、二才有叁、四等,若是沒有“一”做基礎,怎麼會有“多”啊?

  

  可見,以“一”的方式存在不合理,以“多”的方式存在也不合理。若一個法實有存在,除了這兩種方式外,不會有其他的存在方式。這就是以離一多因來遮破諸法是自性實有的。

  

  這裏主要先明白緣起和實成的定義,然後你就很容易了知這個道理,否則是不會明白的。先明白緣起的定義,因爲緣起和實成是相違的,然後明白實成的定義,最後再去研究這些,這樣就一通一切精通了。

  

  既然諸法都不存在、不是實有的,爲什麼能夠無礙地顯現呢?在眼耳鼻舌身意面前,這些法的都是無欺地顯現的,這是爲什麼啊?這就如鏡子裏的影像、幻相、夢境等,通過這些比喻可以讓對方明白顯而無自性的真理。

  

  這就是用離一多因這個邏輯,來抉擇諸法顯而無自性這樣一個真理。自宗與他派所承許的真實存在的內外一切法,均無真實自性,遠離一多之故,猶如鏡中影像。“自宗與他派所承許的真實存在的內外一切法”,這是有法,就是我們要抉擇爲空性的法。“無真實自性”,都不是實有的,這是立宗。理由是“離一多故”。若是這些法實有存在,要麼以“一”的方式存在,要麼以“多”的方式存在。經過觀察,這些都不成立,都不合理。這是因——理由,以此說明這些法不存在、不是實有的。“猶如鏡中影像”,這是比喻。就是這樣抉擇,以這種方式讓大家明白空性的真理。

  

  此外,還有金剛屑因、破有無生因、破四句生因和緣起因。比喻中,除了鏡中影像外,還可以用幻相、夢境等。

  

  辛二(遣除爭論)分二:一、遣除世俗之爭論;二、遣除勝義之爭論。

  

  壬一(遣除世俗之爭論)分五: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辯;二、遣除于境無诤之辯;叁、遣除以量有害之诤;四、遣除與教相違之诤;五、遣除太過。

  

  剛才是通過邏輯推理的方式抉擇的,現在開始遣除爭論,這樣更進一步地說明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的真理。

  

  因爲中觀這樣一講,就會産生很多應該産生的疑惑,所以通過遣除這些疑惑,能夠更深入地抉擇空性。此外,外道或有實宗也會跟中觀也辯論,“你們若這樣說,就怎麼怎麼不合理……”肯定會提很多疑問,所以中觀宗要推翻對方的這些觀點,同時也在說明空性真理。

  

  壬一(遣除世俗之爭論)分五: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辯;二、遣除于境無诤之辯;叁、遣除以量有害之诤;四、遣除與教相違之诤;五、遣除太過。

  

  癸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辯:

  

  爲果不觀察。

  

  這時也會産生這樣的疑惑,或者對方會這樣進行辯論:你說內外一切法、輪涅一切法統統都是無實有的,那麼,菩提果和菩提果的因也都是無實有的。若是這樣,修持菩提道——做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等也就沒有意義了,最後也不能獲得菩提果,不會有任何成就。既然這樣,佛爲什麼讓衆生修持菩提道,還說最終能獲得菩提果?很多信佛人精進修持布施、戒律等法,也就沒有意義了。這也不合理啊!況且很多人通過修持這些法,最終獲得了成就,這都是佛親自說的,你們也是相信佛的人吧,對此你們如何解釋啊?

  

  對方有這樣的疑惑很正常。若有人真的跟中觀這樣辯論,這些中觀論師們首先會哈哈大笑,然後說:“爲果不觀察”。

  

  若是以勝義谛的觀察量去觀察,確實如此,無論是輪回的法還是涅槃的法,統統都是不存在的。對方說,“若都不存在,那涅槃、佛也都不存在了?”中觀論師說:是啊,都不存在,那有什麼!

  

  佛在《般若二萬頌》中講:“善現,一切法如夢如幻,涅槃亦如夢如幻,較涅槃有勝法者,此亦如夢如幻。”“善現”是一個人。一切法如夢如幻,包括涅槃也是如夢如幻。這個世界上不會有比涅槃更殊勝的法,即使有,也是如夢如幻的。

  

  通過勝義谛的觀察量去觀察時,萬法皆空。那是不是就沒有佛了?不是沒有佛,這就是佛。佛在《金剛經》裏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講因果,尤其講菩提因、菩提果的時候,都是在名言上安立的,不用觀察。不觀察的時候,在名言上都是存在的。我們說在勝義谛上不存在,但是沒有說在名言谛上不存在。爲什麼說“萬法皆空”,接著又說“因果不空”?這個看似矛盾,實際上不矛盾。二者站的角度不同:“萬法皆空”是站在勝義谛的角度講的,“因果不空”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講的。

  

  不觀察的時候,在世俗谛上都是無欺存在的,有因有果,有菩提之因,也有菩提之果。誰能精進修持菩提之因,誰就能獲得菩提之果。誰吃飯了,誰就能飽,這是不虛的。若是學修了中觀以後,你說吃飯不飽,就不正常了。同樣,你修持了菩提道,一定能獲得菩提果。

  

  癸二、遣除于境不诤之辯:

  

  世人見實法,分別爲真實,

  

  而非如幻化,故诤瑜伽師。

  

  對方說:如果說在世俗谛上都存在,這樣顯現就都有了。那麼,我們就沒有可诤論、爭辯的了,我們之間沒有诤論。

  

  中觀反駁:並非如此。世間人“分別爲真實”,即把這些顯現執著爲真實,認爲在究竟上是存在的、實有的,沒有了知它們是如幻如夢般的存在。而這些瑜伽士(中觀的這些論師們)了知了這些顯現在究竟上是不存在的,是如幻如夢般的存在。因此,平凡世間和瑜伽世間就産生爭辯了。我們之間不同。我說顯現也是存在,但那是如幻如夢般的存在;你說的存在卻是以真實、實有的方式存在的。你執著這些顯現;我不執著。你執著了就生煩惱,就會造業;我不執著就不煩惱,不造業。這就是二者的差別。

  

  癸叁、遣除以量有害之诤:

  

   色等現量境,共稱非智量,

  

  彼等誠虛妄,如垢謂淨等。

  

  對方說(或者有這樣的疑惑):色等現量成立,因此與虛妄相違。“色等”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境。這些法是“現量境”,即這些是六種根識現量所見的。因爲現量所見,所以應該是實有的。既然是親耳聽見,親眼所見,都是現量見,所以這些境應該是如實存在的。

  

  中觀反駁:六根識所見是 “非智量”,這些都不是真實的正量。抉擇勝義谛的時候,眼耳鼻色身識都不好用,它們的所見統統都是虛妄。這時,聖者們的所證才是真實的正量。

  

  你們說在眼耳鼻舌身識這些根識前是現量所見,事實存在,但這是世俗谛。在世俗谛上,可以通過根識安立這些法。但在抉擇勝義谛的時候,這些都是非正量,不是正量。

  

  佛在《叁摩地王經》中雲:“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諸根爲量,聖道複益誰?”眼耳鼻不是正量,舌身意也不是正量。“若諸根爲量,聖道複益誰?”在抉擇究竟實相——空性時,若眼耳鼻舌身這些根識成爲了正量,那聖者的境界怎麼辦?那就成爲非正量了。這是不可能的!這時,那些聖者的所證才是真實的正量,其他都是非正量。

  

  “彼等誠虛妄,如垢謂淨等”,這是舉例來說明。

  

  這裏主要是跟有實宗辯論。世間人將自己的身體視爲清淨,其實這個身體是由叁十二種不淨物組成,這是有實宗(有部、經部、唯識宗)都承認的。這是事實啊,哪有清淨的啊?不管是肉、骨頭,還是內髒,沒有一個是清淨的。我們把不清淨的視爲清淨,還說“這個不幹淨、那個不清淨”,捂著鼻子。兩個不清淨的東西放在一起,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盡管有的人了知這是不清淨的,但是很多人都把它視爲清淨了。聖者的所證才是正量,所以視爲清淨的這些人無法能夠推翻“視爲不清淨”的這種觀點或見解。

  

  同樣,你覺得眼耳鼻舌身識所見是實有的,但那些聖者們通過智慧量去觀察的時候,這些法都不是事實存在的。他們無法推翻聖者們的境界。可見,眼耳鼻舌身識的所見統統都是虛妄的,不是正量。

  

  在此處,我們要明白什麼?大家不要總相信自己的見聞覺知,應該相信佛的智慧,應該相信真理。我們爲什麼要學修這些內容?最主要是你要明白,要做到不自以爲是、不自作主張。當你真正成爲聖者了,這個時候可以,之前不行。

  

  癸四、遣除與教相違之诤:

  

  爲導世間人,佛說無常法,

  

  真實非刹那,豈不違世俗?

  

   瑜伽量無過,待世謂見真,

  

  否則觀不淨,將違世間見。

  

  對方進行辯論:佛說“諸行無常”,即一切法都是無常的。但是,你們中觀卻說“一切法都不存在”。若是不存在,那怎麼能說都是無常呢?佛說一切法無常,你說一切法不存在,你這是違背教言,跟教法、跟佛所說的相違了。

  

  其實,有疑問是好事,就怕沒有疑問。所以這裏要遣除這樣的疑惑。

  

  中觀反駁:佛是爲了引導這些世間人。世間人把一切法都視爲恒常了,視爲恒常就是常見。比如,人都認爲昨天和今天的柱子是一個,其實今天的柱子不是昨天的柱子,早就變化了。世間人不知道這個道理,把一切法都視爲常有,這是常見。世間人連無常的正見都沒有,爲了引導這樣的衆生,佛講“一切法是無常的,都在刹那刹那中變化”,這也是在名言谛上講的。

  

  在勝義谛上,諸法既不是刹那不變的恒常,也不是刹那變化的無常,都不存在。的確如此,所謂“刹那生滅”,第一刹那的時候就滅了,那究竟是生還是滅啊?說“生就是滅”,僅這樣說而已,其實真正進行觀察,是不成立的。緣起不可思議啊!到底是什麼,這誰也說不清楚。本來就弄不明白的事情,你能弄明白嗎?你把“生滅”這個事情說給我聽聽,能說明白嗎?所以,大家不要總說:“我要弄個明白,查個清楚。”還是相信佛的智慧吧,依佛的教言,這是沒有錯的。

  

  “豈不違世俗”:這是對方的疑惑:你在勝義谛上,說刹那也不存在。那麼,佛說的“無常”,既不是世俗谛也不是勝義谛,那它是什麼?若說是世俗谛,這也不對啊。世俗谛都是世間的觀點,而世間的衆生對“無常”也沒有了知啊,這個見解在他們的境界中也不成立啊。所以,也不能說是世俗谛。

  

  中觀解釋:這是世俗谛的一個真理。在名言谛、世俗谛上講諸法無常,這就是真相、真理。在世俗谛上,無常是一切法的實相和真理。只是有些世間衆生沒有了知、沒有見到這樣的真相,這是他們自己的問題。

  

  “瑜伽量無過,待世謂見真”:了知無常也好,了知無我也好,瑜伽士的證量是沒有過失的。世間人沒有見到真相,沒有明白這樣的真理,這是他們的問題。否則,如果認爲世間人的所見是正量,這樣就存在過患。

  

  “否則觀不淨,將違世間見”:若是因爲很多世間人沒有明白,不了知這樣的真理、真相,就能推翻聖者的所證。那麼,有實宗在修不淨觀的時候,通過觀骨骼等,最後能現量見到不淨。但是很多世間人或衆生對此卻不了知,也沒有見到,那麼他們就應該能推翻這些瑜伽士的所見、所證了。這是有實宗你們也不能承認的。

  

  今天講到這裏。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九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