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一”呢?
若对方认为,既然不是以“一”的方式存在,那么就是以“多”的方式存在。
这也有很多遮破的方法,今天只是简单来讲。既然“一”不存在了,那哪有“多”啊?有一才有二,有一、二才有三、四等,若是没有“一”做基础,怎么会有“多”啊?
可见,以“一”的方式存在不合理,以“多”的方式存在也不合理。若一个法实有存在,除了这两种方式外,不会有其他的存在方式。这就是以离一多因来遮破诸法是自性实有的。
这里主要先明白缘起和实成的定义,然后你就很容易了知这个道理,否则是不会明白的。先明白缘起的定义,因为缘起和实成是相违的,然后明白实成的定义,最后再去研究这些,这样就一通一切精通了。
既然诸法都不存在、不是实有的,为什么能够无碍地显现呢?在眼耳鼻舌身意面前,这些法的都是无欺地显现的,这是为什么啊?这就如镜子里的影像、幻相、梦境等,通过这些比喻可以让对方明白显而无自性的真理。
这就是用离一多因这个逻辑,来抉择诸法显而无自性这样一个真理。自宗与他派所承许的真实存在的内外一切法,均无真实自性,远离一多之故,犹如镜中影像。“自宗与他派所承许的真实存在的内外一切法”,这是有法,就是我们要抉择为空性的法。“无真实自性”,都不是实有的,这是立宗。理由是“离一多故”。若是这些法实有存在,要么以“一”的方式存在,要么以“多”的方式存在。经过观察,这些都不成立,都不合理。这是因——理由,以此说明这些法不存在、不是实有的。“犹如镜中影像”,这是比喻。就是这样抉择,以这种方式让大家明白空性的真理。
此外,还有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和缘起因。比喻中,除了镜中影像外,还可以用幻相、梦境等。
辛二(遣除争论)分二:一、遣除世俗之争论;二、遣除胜义之争论。
壬一(遣除世俗之争论)分五: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二、遣除于境无诤之辩;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五、遣除太过。
刚才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抉择的,现在开始遣除争论,这样更进一步地说明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的真理。
因为中观这样一讲,就会产生很多应该产生的疑惑,所以通过遣除这些疑惑,能够更深入地抉择空性。此外,外道或有实宗也会跟中观也辩论,“你们若这样说,就怎么怎么不合理……”肯定会提很多疑问,所以中观宗要推翻对方的这些观点,同时也在说明空性真理。
壬一(遣除世俗之争论)分五: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二、遣除于境无诤之辩;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五、遣除太过。
癸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
为果不观察。
这时也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或者对方会这样进行辩论:你说内外一切法、轮涅一切法统统都是无实有的,那么,菩提果和菩提果的因也都是无实有的。若是这样,修持菩提道——做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等也就没有意义了,最后也不能获得菩提果,不会有任何成就。既然这样,佛为什么让众生修持菩提道,还说最终能获得菩提果?很多信佛人精进修持布施、戒律等法,也就没有意义了。这也不合理啊!况且很多人通过修持这些法,最终获得了成就,这都是佛亲自说的,你们也是相信佛的人吧,对此你们如何解释啊?
对方有这样的疑惑很正常。若有人真的跟中观这样辩论,这些中观论师们首先会哈哈大笑,然后说:“为果不观察”。
若是以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确实如此,无论是轮回的法还是涅槃的法,统统都是不存在的。对方说,“若都不存在,那涅槃、佛也都不存在了?”中观论师说:是啊,都不存在,那有什么!
佛在《般若二万颂》中讲:“善现,一切法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较涅槃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善现”是一个人。一切法如梦如幻,包括涅槃也是如梦如幻。这个世界上不会有比涅槃更殊胜的法,即使有,也是如梦如幻的。
通过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时,万法皆空。那是不是就没有佛了?不是没有佛,这就是佛。佛在《金刚经》里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讲因果,尤其讲菩提因、菩提果的时候,都是在名言上安立的,不用观察。不观察的时候,在名言上都是存在的。我们说在胜义谛上不存在,但是没有说在名言谛上不存在。为什么说“万法皆空”,接着又说“因果不空”?这个看似矛盾,实际上不矛盾。二者站的角度不同:“万法皆空”是站在胜义谛的角度讲的,“因果不空”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讲的。
不观察的时候,在世俗谛上都是无欺存在的,有因有果,有菩提之因,也有菩提之果。谁能精进修持菩提之因,谁就能获得菩提之果。谁吃饭了,谁就能饱,这是不虚的。若是学修了中观以后,你说吃饭不饱,就不正常了。同样,你修持了菩提道,一定能获得菩提果。
癸二、遣除于境不诤之辩:
世人见实法,分别为真实,
而非如幻化,故诤瑜伽师。
对方说:如果说在世俗谛上都存在,这样显现就都有了。那么,我们就没有可诤论、争辩的了,我们之间没有诤论。
中观反驳:并非如此。世间人“分别为真实”,即把这些显现执着为真实,认为在究竟上是存在的、实有的,没有了知它们是如幻如梦般的存在。而这些瑜伽士(中观的这些论师们)了知了这些显现在究竟上是不存在的,是如幻如梦般的存在。因此,平凡世间和瑜伽世间就产生争辩了。我们之间不同。我说显现也是存在,但那是如幻如梦般的存在;你说的存在却是以真实、实有的方式存在的。你执着这些显现;我不执着。你执着了就生烦恼,就会造业;我不执着就不烦恼,不造业。这就是二者的差别。
癸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
色等现量境,共称非智量,
彼等诚虚妄,如垢谓净等。
对方说(或者有这样的疑惑):色等现量成立,因此与虚妄相违。“色等”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这些法是“现量境”,即这些是六种根识现量所见的。因为现量所见,所以应该是实有的。既然是亲耳听见,亲眼所见,都是现量见,所以这些境应该是如实存在的。
中观反驳:六根识所见是 “非智量”,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正量。抉择胜义谛的时候,眼耳鼻色身识都不好用,它们的所见统统都是虚妄。这时,圣者们的所证才是真实的正量。
你们说在眼耳鼻舌身识这些根识前是现量所见,事实存在,但这是世俗谛。在世俗谛上,可以通过根识安立这些法。但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这些都是非正量,不是正量。
佛在《三摩地王经》中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眼耳鼻不是正量,舌身意也不是正量。“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在抉择究竟实相——空性时,若眼耳鼻舌身这些根识成为了正量,那圣者的境界怎么办?那就成为非正量了。这是不可能的!这时,那些圣者的所证才是真实的正量,其他都是非正量。
“彼等诚虚妄,如垢谓净等”,这是举例来说明。
这里主要是跟有实宗辩论。世间人将自己的身体视为清净,其实这个身体是由三十二种不净物组成,这是有实宗(有部、经部、唯识宗)都承认的。这是事实啊,哪有清净的啊?不管是肉、骨头,还是内脏,没有一个是清净的。我们把不清净的视为清净,还说“这个不干净、那个不清净”,捂着鼻子。两个不清净的东西放在一起,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尽管有的人了知这是不清净的,但是很多人都把它视为清净了。圣者的所证才是正量,所以视为清净的这些人无法能够推翻“视为不清净”的这种观点或见解。
同样,你觉得眼耳鼻舌身识所见是实有的,但那些圣者们通过智慧量去观察的时候,这些法都不是事实存在的。他们无法推翻圣者们的境界。可见,眼耳鼻舌身识的所见统统都是虚妄的,不是正量。
在此处,我们要明白什么?大家不要总相信自己的见闻觉知,应该相信佛的智慧,应该相信真理。我们为什么要学修这些内容?最主要是你要明白,要做到不自以为是、不自作主张。当你真正成为圣者了,这个时候可以,之前不行。
癸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
为导世间人,佛说无常法,
真实非刹那,岂不违世俗?
瑜伽量无过,待世谓见真,
否则观不净,将违世间见。
对方进行辩论:佛说“诸行无常”,即一切法都是无常的。但是,你们中观却说“一切法都不存在”。若是不存在,那怎么能说都是无常呢?佛说一切法无常,你说一切法不存在,你这是违背教言,跟教法、跟佛所说的相违了。
其实,有疑问是好事,就怕没有疑问。所以这里要遣除这样的疑惑。
中观反驳:佛是为了引导这些世间人。世间人把一切法都视为恒常了,视为恒常就是常见。比如,人都认为昨天和今天的柱子是一个,其实今天的柱子不是昨天的柱子,早就变化了。世间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把一切法都视为常有,这是常见。世间人连无常的正见都没有,为了引导这样的众生,佛讲“一切法是无常的,都在刹那刹那中变化”,这也是在名言谛上讲的。
在胜义谛上,诸法既不是刹那不变的恒常,也不是刹那变化的无常,都不存在。的确如此,所谓“刹那生灭”,第一刹那的时候就灭了,那究竟是生还是灭啊?说“生就是灭”,仅这样说而已,其实真正进行观察,是不成立的。缘起不可思议啊!到底是什么,这谁也说不清楚。本来就弄不明白的事情,你能弄明白吗?你把“生灭”这个事情说给我听听,能说明白吗?所以,大家不要总说:“我要弄个明白,查个清楚。”还是相信佛的智慧吧,依佛的教言,这是没有错的。
“岂不违世俗”:这是对方的疑惑:你在胜义谛上,说刹那也不存在。那么,佛说的“无常”,既不是世俗谛也不是胜义谛,那它是什么?若说是世俗谛,这也不对啊。世俗谛都是世间的观点,而世间的众生对“无常”也没有了知啊,这个见解在他们的境界中也不成立啊。所以,也不能说是世俗谛。
中观解释:这是世俗谛的一个真理。在名言谛、世俗谛上讲诸法无常,这就是真相、真理。在世俗谛上,无常是一切法的实相和真理。只是有些世间众生没有了知、没有见到这样的真相,这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瑜伽量无过,待世谓见真”:了知无常也好,了知无我也好,瑜伽士的证量是没有过失的。世间人没有见到真相,没有明白这样的真理,这是他们的问题。否则,如果认为世间人的所见是正量,这样就存在过患。
“否则观不净,将违世间见”:若是因为很多世间人没有明白,不了知这样的真理、真相,就能推翻圣者的所证。那么,有实宗在修不净观的时候,通过观骨骼等,最后能现量见到不净。但是很多世间人或众生对此却不了知,也没有见到,那么他们就应该能推翻这些瑜伽士的所见、所证了。这是有实宗你们也不能承认的。
今天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