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

  入行论讲记90[智慧品]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丁五(智慧)分三: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二、生智慧之方法;三、以智慧所得之事。

  

  戊二(生智慧之方法)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

  

  己一(认识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择对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

  

  庚一(抉择对境二谛)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争论。

  

  我们现在用的教材是陀美仁波切的《入行论释•善说海》,这里的科判非常合理,非常殊胜。

  

  前面首先讲了智慧的重要性。无论是解脱还是成佛,都不能没有智慧。若没有证悟无我、空性的智慧,就不能获得三菩提的果位。

  

  接下来讲智慧的对境。什么叫智慧?就是要通达内外一切法的真相、真理。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这些法都由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谛摄持。通达诸法的真相、真理,也就是要通达二谛的真相和真理。

  

  接下来讲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是有情众生。此处指修智慧的补特伽罗,应该具有智慧的有情众生。补特伽罗有情众生分分平凡世间和瑜伽世间。瑜伽世间可以超胜平凡世间,通过一些理证可以遮破平凡世间所持的观点。

  

  瑜伽世间此处指内道,主要分有部、经部、唯识和中观四个宗派。他们也是层层超胜,上上超胜下下。

  

  如经部和有部有很多共同的观点,但是二者也有些不共同的观点。对于有部不共同的一些观点,经部可以通过一些理证,一些正确的观察方式去观察,最后都能遮破,所以是“超胜”。唯识宗通过理证可以遮破经部的观点,所以唯识宗可以超胜经部。

  

  唯识宗和中观的观点也有不同的地方。唯识宗认为,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没有错,中观也这样讲。但是,中观在讲名言上的法时,不一定是这样,有时候也按有部的观点去抉择,也有以经部的观点去抉择的,但是主要是以唯识的观点抉择。我们的传承上师麦彭仁波切认为,讲名言谛、世俗谛时,唯识宗的观点太殊胜了,应该按唯识宗的观点去讲。

  

  唯识宗认为,一切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但是,存在一个实有的自证自明的心识。他们把这个心视为实有了,这是在胜义谛上实有,所以就是实成法了,过失很大。中观就是要遮破这个观点。唯识宗为什么安立这个观点?因为智慧还不究竟,没有明白“一切法都是空性”。若不是空性,就不能显现;因为是空性,才可以显现。若允许空性,生灭、来去、好坏等等一切都是允许的;若不允许空性,都是不允许的。否则他们也没有必要安立这样一个法,这是唯识宗和中观主要不共同的地方,也是主要辩论之处。

  

  有部、经部、唯识宗、中观四个宗派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此处讲的主要是各宗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所出现的不同的见解、争论。

  

  虽然唯识宗也擅长辨论,但肯定辨不过中观。因为四种宗派之间进行辩论的时候,主要依靠理证,教证虽然也能起到作用,但他们对教证都有自己的解释方法,怎么解释都可以。而内道跟外道辩论时,教证就无法派上用场了。内道辩论时,教证也重要,但是主要是靠理证推翻他宗、安立自宗的观点。这时,中观有理,唯识宗辨不过。

  

  这时,中观就讲补特伽罗——有情众生,即应该谁来修这个智慧,谁具有这个智慧。补特伽罗众生分平凡世间、瑜伽世间。这里主要指瑜伽世间,瑜伽世间又有有部、经部、唯识和中观,这里主要指中观。学修中观的人,才是学修智慧的人,才是具有智慧的人。

  

  尔后,就讲“因”,即理由。中观抉择大空性的时候,要有因,也就是要有正确的理由。昨天讲的,主要是通过双方都承认的比喻来说明真理,如梦、如幻、如影等这些比喻是双方都承认的。比如,镜子里面的影子不是实有的,但可以无碍地显现在镜子里。拿镜子照月亮,月亮就可以显现在镜子里,但这里面有没有真正的月亮呢?没有。即使镜子碎为微尘,你去寻找,也找不到真实的月亮。这里没有真实的月亮,却可以显现月亮。这是人所共知、都承认的比喻,就以这些比喻来说明显而无自性的真理。内外一切法、轮涅一切法都是显而无自性的。

  

  对方认为,既然有显现,就应该是实有的。其实,这些虽然是无碍的显现,但是通过观察量去观察,都没有实质性,都不是实有的。不是实有的却可以显现。这些比喻主要说明,一切法显而无实有。肯定有显现,但显现不一定是实有的。就如镜中的影像,确实是显现了,但它不是实有的;再如幻相、梦境等也都一样,通过这些比喻都可以进行说明。

  

  中观自续派、应成派共同有五种因,即五种理由——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缘起因。五种因都可以遮破对方所持的观点,都能抉择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你只要掌握了其中之一,就OK了。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因(理由)呢?因为众生的根基不同,所用的理由就不同。

  

  我们简单地讲其中之一——离一多因。

  

  静命论师在《中观庄严论》里讲:“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自宗与他派所承许的真实存在的内外一切法,均无真实自性,远离一多之故,犹如镜中影像。这叫离一多因。

  

  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逻辑。因明里主要讲逻辑和逻辑的规则,逻辑是有规则的。我们刚才讲的这个内容也是一种逻辑,必须要按这个规则。“自宗他派所承许的真实存在的内外一切法”,这是有法;“均无真实自性”,这是立宗;“远离一多之故”;这是因,也就是理由;“犹如镜中影像”,这是比喻。

  

  “自宗”指有部、经部等这些有实宗。“他派”指外道。

  

  假设自宗所说的“五蕴”等法、他宗所谓的“主物”等法真实存在的话,必然是以一体或多体的方式存在。或者以一体的方式存在,或者以多体的方式存在。不可能以第三种方式存在,因为“一”和“多”二者是互绝相违的,中间不会有其它法。所以,假设一个法存在的话,要么是以“一”的方式存在,要么是以“多”的方式存在,不会有其他的方式。

  

  但是,以“一“的方式存在不合理,以“多”的方式存在也不合理,这就是离一多因。

  

  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若以“一”的方式存在,就是成实法,这是不合理的。成实法和缘起法是相违的。缘起法有三个特点:一是观待而产生,二是观待而安立,三是观待而假立。

  

  第一,观待而产生。比如说柱子、宝瓶等,都是观待它自己的因缘而产生的,有因缘才可以产生,因缘和合了才有这样的显现。

  

  第二,观待而安立。比如说上下、左右、前后等,这些法都是观待而安立的。若没有左的概念,就不可能产生右的概念;若没有右的概念,不可能产生左的概念。这就是观待而安立的。观待上而安立下,观待下而安立上;观待左而安立右,观待右而安立左。

  

  第三,观待而假立。如虚空等无为法就是观待而假立的。观待某些有为法而假立这些无为法。

  

  这就叫缘起。大家若想明白什么叫缘起法,就要明白这三个特点。我们经常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缘生缘灭,这就是缘起。若是笼统地这样说也可以,若仔细说就不是这样,它没有包括观待而安立的左右等法,以及一些无为法。

  

  缘起法和成实法是相违的。若是缘起法,就不是成实法;若是成实法,就不是缘起法。实成是什么意思?实成是在胜义谛上存在的实有的法。实有的法也叫成实法,成实法就是实有法。

  

  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你若安立某法是实有的,它就变成了成实法。比如,唯识宗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安立了自证自明的心识,这就变成了成实法,是在胜义谛上存在的。各宗的争论、矛盾都是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产生的。

  

  我们在世俗谛上可以安立,可以存在这些法。若是在世俗谛上存在,这些法就叫缘起法。它是以观待的方式存在的法。比如说“净”和“不净”,你觉得这个干净,他觉得这个不干净。无论干净与否,如果在外境上事实存在,应该谁看都是干净或者不干净,谁看都应该是这样。但并非如此,张三看觉得干净,李三看觉得不干净;我觉得自己的身体很干净,但别人看觉得不干净。“好”和“坏”也是如此。今天觉得这人是好人,一段时间以后闹翻了,就觉得她是坏人了。这都是自己的观点嘛。再如,同样一杯水,饿鬼道众生看是脓血,人看是净水。究竟是脓血还是净水?不好说。对饿鬼道众生来说是脓血,对人来说是净水。一个凡夫和一个圣者看同一个人,圣者看这个人是很清净的佛、菩萨,凡夫看这个人就觉得很丑、很老、不清净。究竟这个人是清净的还是不清净的?这也是观待的。对圣者来说是清净的,对凡夫来说是不清净的。一切都是如此。若明白了这些,叫证悟空性。证悟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那叫断灭。

  

  刚才我们讲: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若以“一”的方式存在,就是成实法,这是不合理的。

  

  假设,外道认为:“神我”是究竟的,也是存在的;内道说:李四是存在的。如果问:“以什么方式存在?”他们都回答:“以“一”的方式存在。”

  

  中观对此这样进行遮破:第一,“神我”或“李四”肯定不是观待而假立的,因为假立的实际也是不存在的。第二,他们也都不是观待而产生的。若是观待而产生的,那就要靠因缘,这样就要有他法了,他法就是别的法,有他法就不是“一”而是“多”了。若是“一”,就是独立存在的。有他法就不是独立存在的。第三,他们也都不是观待而安立的。若是观待,就有自法和他法,观待他法而成立自法。“一”如果在究竟上实有,就不能有“他”,如果有“他”,怎么…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