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續中産生智慧?
很多人都說:“這個人清淨,這個人有智慧……”你沒有明白什麼是清淨,什麼叫智慧,怎麼能說這樣的話呢?其實,這些都是大話。無煩惱、無分別,才是清淨。證悟無我的真理,證悟空性的真理,這才是智慧,智慧只有這兩個。你怎麼知道他人的內心清淨或不清淨,有智慧或沒有智慧?你連他心通都沒有,怎麼會知道啊!凡夫就是喜歡評價,這樣很容易造業。
戊二(生智慧之方法)分叁:一、認識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對境無我;叁、破除所斷實執
己一(認識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擇對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
庚一(抉擇對境二谛)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爭論。
什麼叫智慧?就是通達二谛。其實二谛是雙運的,所謂無我空性的智慧,無我,不是什麼也沒有;空即是現,現即是空;有我即是無我,無我即是有我,是一體的。看似完全是矛盾的,其實這就是超越,超越了眼耳鼻舌身識的範疇。實有或單空,都是眼耳鼻舌身識的範疇,不是究竟的真相,都是世俗谛的假相。究竟的真相是超越的。
佛講了十法界,其中聲聞、緣覺、菩薩、佛的境界都是超越的,都是遠離眼耳鼻舌身識的範疇。我們現在卻只相信自己的感官。其實,我們所得這一切的消息都是假的。有的人說,“我沒看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看到地獄。用顯微鏡、望遠鏡都看不到……”顯微鏡或望遠鏡,都要靠眼睛,還是靠眼識。這能看到什麼啊?能知道什麼啊?
大家要相信不可思議。雖然你現在沒有真正明白佛講的輪回、因果、空性這些道理,但是你必須要相信。你還沒有明白,這是自己的問題,但要應該相信佛所說的真言。佛講的是世出世間的法,“世間”是我們的境界,此外還有“出世間”的法。佛既講顯現,也講本體。顯現是有——實有,本體是無——空性。
大家要依這些教言、竅訣來打開自己的心門,打開自己的心量。如果要打開心量,打開心門,就要有這把鑰匙——剛才所講的這些教言、竅訣。否則你怎麼打開?能打開嗎?
首先要講二谛,它是我們所再叁強調的智慧的對境。智慧是要通達諸法的實相真谛,諸法都總集在二谛裏。二谛含攝了輪涅一切法,若要通達諸法的實相真理,就要明白二谛。所以,此處先講二谛——世俗谛、勝義谛。
辛一(安立二谛之自性)分叁:一、分類;二、本體;叁、能量彼之慧差別。
壬一、分類:
世俗與勝義,許之爲二谛。
佛在《父子相會經》中講:“世間知者此二谛,汝未聞他自證悟,此乃勝義世俗谛,永時無有第叁谛。”
世俗谛與勝義谛有不同的安立方法。全知麥彭仁波切依二轉*輪與叁轉*輪了義經論,而有兩種安立方法,即“顯空二谛”和“實現二谛”。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裏講,爲什麼有兩種不同的分法?因爲佛有二轉*輪和叁轉*輪。
佛在二轉*輪時講的是“顯空二谛”。有法顯現即世俗谛,法性空性爲勝義谛。“有法”就是法,“法性”指一切法的本性。這是“顯空二谛”,二者就是法和法性的關系。
佛在第叁轉*輪時講“實現二谛”。實相與現相相同的能知與所知爲勝義谛,實相和現相不相同的能知與所知爲世俗谛。諸法的實相和個人的現相不相同:實相是清淨的,個人的現相是不清淨的。這樣的能知與所知都是世俗谛。實相和現相相同:實相是清淨的,現相也是清淨的。這都是一地以上菩薩的境界。
在《入行論》裏,尤其是《智慧品》講的是佛第二轉*輪的內容。所以在此處講的二谛是“現空二谛”,即一切顯現爲世俗谛,空性爲勝義谛,二谛是雙運的。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裏講:舊譯甯瑪派講的基道果都是雙運的。基是二谛雙運,道是二資雙運,果是二身雙運。他老人家爲什麼這麼講呢?意義非常深啊!二谛必須要雙運!其他宗派中,有的說以勝義谛爲主,有的說以世俗谛是爲主。而我們舊譯甯瑪派不這樣區分,勝義谛和世俗谛都是一樣的,都一樣爲主,因爲都是雙運的。“雙運”指一體,不是將兩個實有法合到一起。
佛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空不離開色,色不離空。色本身是空,空本身是色。色受想行識講的是五蘊,五蘊包含了一切法,即一切法的實相都是這樣的。
密宗裏也是如此,經常強調我們所觀的本尊是“顯而無自性”。“顯”指顯現,“無自性”指空性,意思是顯現就是空性。因爲是空性才有顯現,因爲顯現才有空性。若是沒有顯現,怎麼體現空性?若是沒有空性,又如何顯現?
很多有實宗,像有部、經部,包括唯識宗講的教義,爲什麼都不究竟呢?爲什麼抉擇的觀點最後都被遮破了呢?就是這個原因,沒有明白這個真理——空性才可以顯現,若不是空性,就不能顯現。爲了避免斷滅的過失,他們認爲,不能什麼都沒有,應該都有,所以要安立一個法,然後從這個法中顯現出來。
唯識宗的見解比較高,但他們又建立了一個遠離能取所取(遠離分別的意思)、自知自明的心識,即阿賴耶識。他們認爲,這樣的一個刹那心是存在的。他們自認爲自宗的觀點絕對沒有問題,因爲一切法要通過它顯現!若沒有這樣的法,那萬法怎麼顯現呢?他們沒有明白“正是因爲空才可以顯現,不是空就不能顯現”這個真理。
其實他們持這種觀點的過患非常大!結果是最後什麼也不能顯現了。這才是斷滅。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可以說是他們的智慧不夠,也可以說他們是爲了引導一部分衆生而抉擇了一些不了義的觀點。
壬二,本體:
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
前文講了二谛的分類,現在講本體,即二谛的法相。通過法相,我們要真正認識二谛——世俗谛和勝義谛。
偈頌中“勝義”指勝義谛。勝義谛不是心境。《宣說二谛經》中雲:““天子,勝義若成實有身語意之對境,則不成勝義,而成世俗谛。”勝義谛亦超離遍知智慧之對境。”若勝義谛是身語意的對境,那就不是勝義谛,而成世俗谛了。“遍知智慧”是佛的智慧。勝義谛是超離的,是佛的智慧的對境。雖然一地以上的菩薩也現量見到了諸法的本性,也可以說是空性,但不究竟、不圓滿。佛的智慧的對境、佛的智慧的所見才是勝義谛,它超離了身語意的範疇。
此處講二谛的本體,也可以說是二谛的法相。每個法都有自己的法相,通過法相去認識這個法。一切法在顯現上都不會混雜,因爲每個法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人山人海中,即使有再相似的人,也不可能完全相同,都有各自的特點。一切法都是如此。
勝義谛和世俗谛都有自己的法相,有自己的特法。我們通過這點去認識這個法,這樣才會正確無誤,否則就有問題。
現在很多人也能講很多,但是都是不著根的,沒有抓住根本,因爲沒有明白該法的法相是什麼。我們只有通過它的法相,才可以正確無誤地認識這個法。所以大家不要亂講,不要總自以爲是。信佛就好好地信,相信佛的智慧,佛的教言。
當自己的想法、觀點、意願與佛的教言、上師的竅訣發生矛盾時,不能跟隨自己的想法,堅持自己的觀點。什麼叫放下自我?這時就要放下自己的觀點!誰能做到啊?都是自以爲是,自作聰明,不可能放下的,這時佛的教言,上師的竅訣算什麼啊?很多人都是以自己的觀點、意願去做的,不是嗎?這還算信佛,還算修行啊?
所以,不要怪別人,要怪就怪自己,都是自己的問題。我們究竟是信佛還是信自己啊?我們依止的是上師,還是依止自己啊?大家應該弄明白問題究竟出在哪裏,爲什麼得不到利益?爲什麼沒有改變?我們要相信智慧,不能相信知識!一遇到問題時,都是相信自己的知見,根本沒有相信智慧。
根華仁波切《入行論注釋》裏有這樣一種觀點:“迷亂心之境,即世俗谛”。我覺得這也是麥彭仁波切的觀點。世俗谛的法相是什麼?是迷亂心之境,這就是世俗谛。什麼是勝義谛?“遠離心識,不可喻,不可言,不可思的,即勝義谛”,這是勝義谛的法相。
言、喻、思的範疇都是世俗谛,遠離言、喻、思範疇的就是勝義谛。所以真正的勝義谛是不可言、不可喻、不可思的。言、喻、思的範疇都是世俗谛,都是分別的;遠離言、喻、思的境界是無分別的。所以,大家不要總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識,要相信超越,相信佛的智慧,相信佛講的真理。
壬叁(能量彼之慧差別)分叁:一、補特伽羅之分類;二、妨害之次第;叁、能害之理。
癸一、補特伽羅之分類:
前面講的是智慧的對境,也就是二谛,現在講補特伽羅,也就是有情衆生。
世間見二種,瑜伽及平凡。
有些注釋中解釋道:見到運用這二谛的補特伽羅有兩種,即具有止觀等持的瑜伽行者與不具備止觀等持的平凡人。
“世間”主要指補特伽羅——有情衆生,它分具有智慧的與不具有智慧的,即平凡世間和瑜伽世間兩種。瑜伽世間具有止觀,止是寂止(定),觀是勝觀,即智慧。具有止觀等持的爲瑜伽世間,不具有寂止和勝觀等持的爲平凡世間。
癸二、妨害之次第:
瑜伽世間破,平凡世間者,
複因慧差別,層層更超勝。
瑜伽世間不僅能遮破平凡世間的觀點,而且對瑜伽世間而言,也是上上超勝下下的。他們的見解或所知層次越高,離諸法實相越近、越符合,即上上就能超勝下下。瑜伽世間指內道——佛教。佛教一般分四個宗派——有部、經部、唯識和中觀。經部可以超勝有部,唯識可以超勝經部,中觀可以超勝唯識,“上上超勝下下”就是這個意思。
“瑜伽世間破,平凡世間者”,瑜伽世間通過理證可以遮破平凡世間所持的觀點、見解,所以說超…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