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兩句話裏包括了一切。現在有些人說要學這個、修那個,有的說要修加行,有的說要修正行,有的說要磕頭,有的說要念咒中之王百字明,也行,先這樣做吧。其實,僅這兩句話就夠了,若是真的吃透了,就可以了。但是沒有辦法啊,都是擦肩而過。
佛法是誰學誰得,誰修誰得。誰有善根、福德,誰就能成;若沒有善根,沒有福德,就不能成。如果你不相信,不接受,那就算了,沒有辦法。煩惱的是你自己,痛苦的是你自己,我不會煩惱,我不會痛苦。真的沒有什麼,誰埋怨誰啊?我講得這麼好,我傳的法這麼好,若你們不明白,也不學,這也沒有什麼。其實埋怨大家或者批評大家,這是錯誤的。
既然把話說出去了,肯定有意義,但這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有緣的衆生在哪裏,這句話就能在哪裏起作用。
“樂長身貪故,莫令有機趁”:世間的快樂越增長,對身體越好,對自我的貪心就會越重,所以別給它欲樂的機會。
“不執悅意物,厥爲真妙財”:不要貪執自己最喜歡和最貪愛的東西。當你不貪戀或者不喜歡、不執著的時候,這叫“真妙財”,即聖財。
《親友書》中雲:“佛說一切財産中,知足乃爲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
辰二(貪執不合理)分二:一、由于低劣故貪不合理;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貪不合理。
巳一、由于低劣故貪不合理:
可怖不淨身,不動待他牽,
火化終成灰,何故執爲我?
“可怖不淨身,不動待他牽”:一切的恐怖都是因爲我們貪愛身體産生的。這個身體就是個不淨物,也是一切恐怖的來源、根本。身體是依靠心的牽引才活動的,如果沒有心識來牽引,它就不能動。當它不動的時候,就是又髒又可怕的屍體了,如棺材裏的屍體。不用說見到屍體,當我們見到棺材時,就會覺得心慌,甚至覺得很晦氣。
這具屍體之所以能活動,能走,說話,跟你一起聊天,一起生活,這都是因爲有心(靈魂)的牽引。一旦靈魂離開了,沒有心的牽引了,它就無法活動,不能說話,不能走,不能跟你聊天,也不能跟你在一起生活了。靈魂是靈魂,屍體是屍體,一個是精神,一個是物質,這二者可以說根本沒有關系。因此,這個身體有什麼可貪著的?
“火化終成灰,何故執爲我?”最後,這個身體火化後,又變成了一堆灰。爲什麼把它執爲我?爲什麼要爲了它而讓自己受盡折磨呢?這值得嗎?
大家要好好想想,好好思維這些內容,這樣才能對治貪心、貪欲,才能對治我執,否則不可能。
無論生與死,朽身何所爲?
豈異糞等物?怎不除我慢?
無論是活,還是死,這個虛假的身體又能對我做什麼呢?這樣仔細分析,以智慧觀察,它和糞便沒有差別。若是你非要把它執著爲我,爲什麼不把糞便也執著爲我呢?對這樣的一個身體,爲什麼不遣除將其視爲“我”與“我所”的慢心,也就是我執我愛的心呢?
奉承此身故,無義集諸苦,
于此似樹身,何勞貪與嗔?
“奉承此身故,無義集諸苦”:你所珍愛的這個身體,你所保護的這個身體,它給自己帶來的都是痛苦啊!爲什麼要這樣呢?
“于此似樹身,何勞貪與嗔”:這個身體和那顆樹沒有什麼差別,你爲何要對這個身體貪執、嗔恨呢?
身體和大樹這二者有什麼差別?我們把這個身體視爲“我”、執著爲“我”了,而沒有把那顆大樹視爲“我”、執著爲“我”,僅此而已。你爲什麼不把那些不淨物執著爲“我”?爲什麼不把大樹執著爲“我”呢?有很多這種情況,比如孤獨地獄的衆生把樹執著爲“我”,當有人砍樹、鋸樹的時候,他就覺得痛苦。
其實,這個身體沒有什麼可貪的,也沒有什麼可恨的,它和你沒有關系。在前面也講過,靈魂就像遊客、旅客,這個身體就像旅店,旅客臨時湊和住在這個旅店裏,二者就這麼個關系而已。當旅客離開了,他和旅店就沒有關系了。自己的心識(靈魂)和身體二者就是這種關系,你把握好這種關系就行了。
巳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貪不合理:
細心極愛護,或棄鹫獸食,
身既無貪嗔,何苦愛此身?
“細心極愛護,或棄鹫獸食”:自己很精心地珍愛、保護這個身體,其實這個身體最終就是鷹鹫、豺狼、野狗的食物。
你這樣百般珍愛、保護這個身體,一會兒說“不能冷”,一會兒說“不能餓”,連他人隨便看一下都不行,更不用說碰了。但是到最後,身體和心識已經分開了,它就是那些鷹鹫、豺狼、野狗的食物而已,你爲什麼還要這樣珍愛、保護它呢?
“身既無貪嗔,何苦愛此身”:既然這個身體既無貪心,也無嗔心,你爲何要苦苦地貪愛它呢?
何毀引身嗔?何贊令身喜?
身既無所知,殷勤何所爲?
什麼樣的诋毀能令身體嗔恨?什麼樣的贊歎能令身體喜悅?既然身體無有心識,有人诋毀它,它不會生嗔恨心;有人贊歎它,它也不會歡喜。它自己什麼也不知道,什麼反應也沒有,你爲什麼還要爲了身體而費力取舍贊毀呢?真的不值得,不應該啊!
若人喜我身,則彼爲吾友,
衆皆愛己身,何不愛衆生?
有人喜歡你的身體,你就把他視爲朋友。“他喜歡我的身體,就可以保護我的身體。”所以你把他視爲朋友。若是這樣,衆生都一樣愛自己的身體,都一樣保護自己的身體,那你爲什麼不喜愛這些衆生呢?
你爲什麼把他視爲朋友呢?“因爲他喜歡我。”喜歡你什麼?“喜歡我的身體呗。保護我,就是保護我的身體呗。”他既不可能喜歡你的心識,也保護不了你的心識,他只能喜歡你的身體,只能保護你的身體。若只是因爲他喜歡你的身體,保護你的身體,你就把他視爲朋友,然後去幫助、利益他。那麼,一切衆生都一樣,都是愛自己的身體的,都是能保護自己的身體的,那你爲什麼不去把一切衆生視爲朋友,去幫助或者利益他們呢?
卯二、善用此身之方式:
貪欲心、執著心都是輪回的因,都是痛苦的根。所以,之前講的都是對治貪欲,尤其是對治我執的方法。這個身體沒有什麼可貪的,也不值得貪。它原本就是個虛假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實質性,就是個假象而已。如果你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沒有貪欲了,也不會執著了,這樣也就斷掉了痛苦的根、輪回的根。
故應離貪執,爲衆舍己身,
此身雖多患,善用如寶筏。
雖然這個身體過患多,是個不淨袋,但若是你會利用,它就會變成如意寶。若是你把自己的身體施舍給衆生,用它來承辦利益衆生的事,你就可以令自己解脫、圓滿,獲得圓滿的果位。若是這樣,它就成爲如意寶了。
那麼,這個身體到底是不淨袋,還是如意寶?就看你自己的心。關鍵在于你怎麼看待它,怎樣利用它。若是你真的會利用,它就是如意寶;否則,它就是不淨袋。
我們現在發願要利益衆生。我們先要放下自利,在這個基礎上才可以利他。沒有了欲望,才有真正的願望。欲望是輪回的根,願望是成就的根。如果對世間的貪心和欲望都沒有放下,就別說利益衆生了,這是不可能的。
對世間沒有貪心、欲望,才有真正的利他心,才能真正地利益他人。所以我經常強調,先修出離心,在這個基礎上再發菩提心。我要求大家注重學修四外加行。四外加行是生起出離心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再去修五內加行,才能真正成就。否則,沒有用。
現在有人說:“我要完成加行的數目,我得修完加行啊!”什麼叫“修完加行”?僅僅完成這個數目有什麼用?欺騙的是誰啊?還是自己嘛。雖然念完了十萬遍百字明,但是業障不僅沒有消,甚至還增長了;雖然念完了十萬遍發心偈頌,但還是自私自利……這樣做有什麼用?真的,我不贊同這種做法。我剛開始在漢地弘法的時候就講過,不要追求數目,要保證質量。數量不重要,質量最重要。我覺得若是沒有出離心,修什麼都是空中樓閣,真的。所以,四外加行是最重要的,出離心是最重要的。
你發慈悲心、利益衆生,我沒有說不好,也說“好”。但是,這個慈悲心不是誰都可以發出來的,利益衆生也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若是沒有一定的能力就去利益衆生,這不叫利益衆生,而叫傷害衆生。也許你不信服,“怎麼能是傷害衆生呢?我給他們講道理,讓他們念這個咒、念那個咒,不好嗎?”不一定,真的不一定,你這是利益,還是傷害不好說。若是以盲引盲,就是傷害,不是利益,這是害己害他。
慈悲心不是誰都能夠發出來的。我在講加行的時候,講得很清楚,發菩提心首先要有四無量心的基礎。若是沒有深信因果,沒有深信輪回,不會有四無量心;若沒有四無量心,不會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但是對有些人而言,我怎麼說都沒有用,我也沒辦法。你這樣做,還想成就,就猶如海裏撈針,那是不可能實現的事。
所以,這不是著急的事,要學會放下這種心態。佛講的是心態,別總想這個,想那個,總求這個,求那個。我沒有別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你這種漂浮不定的心態是不會成就的。珍惜自己的緣分,珍惜自己的福報,把心態放下來,盡量學會安住。法都是殊勝的,你所遇到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你的福報。福報不用再去求,緣分不用再去追,這就是緣分,這就是福報啊!珍惜緣分吧,珍惜福報吧!若是你總是覺得還要去求,那就沒有辦法了。我是怕你耽誤你自己,如果你不接受,我也沒有辦法,這也不是勉強的事,總而言之,一切隨緣!
庚叁(共同之事宜)分二:一、遣除教誡之障;二、精勤對治。
辛一、遣除教誡之障:
愚行足堪厭,今當隨聖賢,
憶教不放逸,奮退昏與眠。
“愚行足堪厭”:仔細一分析觀察,貪執愚夫無義的行爲真的是“足堪厭”。
“今當隨聖賢”:所以從現在開始就不能跟世人學,跟凡夫學;不能跟世人一樣,跟凡夫一樣。此處“聖賢”指的是菩薩、佛。若是真的想學佛修行,就徹底跟菩薩學,跟佛學。凡夫和佛菩薩是兩種思維、兩種境界,思維方式不一樣,境界不同。也許二者在身份上沒有差別,外表上沒有差別,但是思維方式、境界絕對是有差別的,寂天菩薩已經對此講得很清楚了。佛法廣大奧妙,但是寂天菩薩慈悲,以又簡單、又易懂的方式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了,聖賢看人、看事、看物肯定是不一樣的。
“憶教不放逸,奮退昏與眠”:憶念佛的教義,也可以說是寂天菩薩的教義,再也不能放逸,精進努力地斷除禅定的五種障礙——昏沈、掉舉、貪欲、疑惑、嗔恚。
若是真的明白了,就要與這些劃界限,現在就要跟佛學,跟菩薩學了。憶念佛的教言,憶念菩薩的教言,不放逸,精進努力去斷除禅定的五種障礙,修叁摩地,也就是禅定。
辛二、精勤對治:
如佛大悲子,安忍所當行;
若不恒勤修,何日得出苦?
從現在開始,就要像大慈大悲的佛菩薩那樣斷絕一切罪過,堅韌不拔地奉行一切善法,夜以繼日,精進不怠。若是不這樣精進努力學修,什麼時候才能解脫痛苦呢?自己的痛苦何時才能完結呢?一定永無終止。
大家自己看吧,若是還想接著痛苦,還想輪回,就不說了;若是再不想輪回,再不想痛苦了,就要按佛的要求去做,現在就要乖乖地聽從寂天菩薩的,沒有別的選擇了!
己叁、修勝義菩提心:
爲除諸障故,回心避邪途;
並于正所緣,恒常修叁昧。
“爲除諸障故”:“障”指的是煩惱障、所知障。若是要徹底毀壞二障,就要依靠人無我、法無我兩種智慧,要有證悟人無我和證悟法無我的智慧。證悟人無我的智慧,是對治煩惱的;證悟法無我的智慧,是對治所知障的。煩惱障障礙解脫,所知障障礙成佛。這兩種智慧能對治兩種障礙——煩惱障和所知障。這裏說的人無我、法無我也是第九品《智慧品》裏要講的內容。
“回心避邪途”:心避開欲望、分別等邪道。若是有了這兩種智慧,兩種障礙自然而然就會迎刃而解。
“並于正所緣,恒常修叁昧”:專注真實善法所緣,恒常修持禅定。
禅定是基礎,之前講的主要是禅定,也就是寂止;第九品《智慧品》要講智慧了,也就是所謂的勝觀。寂止和勝觀要雙運,才可以對治煩惱,對治所知障。前面講了世俗菩提心,接著要講勝義菩提心。這段偈頌也是兩品之間的連接文,起連接作用。
第八品禅定(靜慮)講解圓滿。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