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八)▪P2

  ..续本文上一页两句话里包括了一切。现在有些人说要学这个、修那个,有的说要修加行,有的说要修正行,有的说要磕头,有的说要念咒中之王百字明,也行,先这样做吧。其实,仅这两句话就够了,若是真的吃透了,就可以了。但是没有办法啊,都是擦肩而过。

  

  佛法是谁学谁得,谁修谁得。谁有善根、福德,谁就能成;若没有善根,没有福德,就不能成。如果你不相信,不接受,那就算了,没有办法。烦恼的是你自己,痛苦的是你自己,我不会烦恼,我不会痛苦。真的没有什么,谁埋怨谁啊?我讲得这么好,我传的法这么好,若你们不明白,也不学,这也没有什么。其实埋怨大家或者批评大家,这是错误的。

  

  既然把话说出去了,肯定有意义,但这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有缘的众生在哪里,这句话就能在哪里起作用。

  

  “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世间的快乐越增长,对身体越好,对自我的贪心就会越重,所以别给它欲乐的机会。

  

  “不执悦意物,厥为真妙财”:不要贪执自己最喜欢和最贪爱的东西。当你不贪恋或者不喜欢、不执着的时候,这叫“真妙财”,即圣财。

  

  《亲友书》中云:“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

  

    辰二(贪执不合理)分二:一、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贪不合理。

    

    巳一、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

    

    可怖不净身,不动待他牵,  

    火化终成灰,何故执为我?

  

  “可怖不净身,不动待他牵”:一切的恐怖都是因为我们贪爱身体产生的。这个身体就是个不净物,也是一切恐怖的来源、根本。身体是依靠心的牵引才活动的,如果没有心识来牵引,它就不能动。当它不动的时候,就是又脏又可怕的尸体了,如棺材里的尸体。不用说见到尸体,当我们见到棺材时,就会觉得心慌,甚至觉得很晦气。

  

  这具尸体之所以能活动,能走,说话,跟你一起聊天,一起生活,这都是因为有心(灵魂)的牵引。一旦灵魂离开了,没有心的牵引了,它就无法活动,不能说话,不能走,不能跟你聊天,也不能跟你在一起生活了。灵魂是灵魂,尸体是尸体,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物质,这二者可以说根本没有关系。因此,这个身体有什么可贪着的?

  

  “火化终成灰,何故执为我?”最后,这个身体火化后,又变成了一堆灰。为什么把它执为我?为什么要为了它而让自己受尽折磨呢?这值得吗?

  

  大家要好好想想,好好思维这些内容,这样才能对治贪心、贪欲,才能对治我执,否则不可能。

  

    无论生与死,朽身何所为?  

    岂异粪等物?怎不除我慢?

  

  无论是活,还是死,这个虚假的身体又能对我做什么呢?这样仔细分析,以智慧观察,它和粪便没有差别。若是你非要把它执着为我,为什么不把粪便也执着为我呢?对这样的一个身体,为什么不遣除将其视为“我”与“我所”的慢心,也就是我执我爱的心呢?

    

    奉承此身故,无义集诸苦,  

    于此似树身,何劳贪与嗔?

  

  “奉承此身故,无义集诸苦”:你所珍爱的这个身体,你所保护的这个身体,它给自己带来的都是痛苦啊!为什么要这样呢?

  

  “于此似树身,何劳贪与嗔”:这个身体和那颗树没有什么差别,你为何要对这个身体贪执、嗔恨呢?

  

  身体和大树这二者有什么差别?我们把这个身体视为“我”、执着为“我”了,而没有把那颗大树视为“我”、执着为“我”,仅此而已。你为什么不把那些不净物执着为“我”?为什么不把大树执着为“我”呢?有很多这种情况,比如孤独地狱的众生把树执着为“我”,当有人砍树、锯树的时候,他就觉得痛苦。

  

  其实,这个身体没有什么可贪的,也没有什么可恨的,它和你没有关系。在前面也讲过,灵魂就像游客、旅客,这个身体就像旅店,旅客临时凑和住在这个旅店里,二者就这么个关系而已。当旅客离开了,他和旅店就没有关系了。自己的心识(灵魂)和身体二者就是这种关系,你把握好这种关系就行了。

  

    巳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贪不合理:

    

    细心极爱护,或弃鹫兽食,  

    身既无贪嗔,何苦爱此身?

    

  “细心极爱护,或弃鹫兽食”:自己很精心地珍爱、保护这个身体,其实这个身体最终就是鹰鹫、豺狼、野狗的食物。

  

  你这样百般珍爱、保护这个身体,一会儿说“不能冷”,一会儿说“不能饿”,连他人随便看一下都不行,更不用说碰了。但是到最后,身体和心识已经分开了,它就是那些鹰鹫、豺狼、野狗的食物而已,你为什么还要这样珍爱、保护它呢?

  

  “身既无贪嗔,何苦爱此身”:既然这个身体既无贪心,也无嗔心,你为何要苦苦地贪爱它呢?

  

    何毁引身嗔?何赞令身喜?  

    身既无所知,殷勤何所为?

    

  什么样的诋毁能令身体嗔恨?什么样的赞叹能令身体喜悦?既然身体无有心识,有人诋毁它,它不会生嗔恨心;有人赞叹它,它也不会欢喜。它自己什么也不知道,什么反应也没有,你为什么还要为了身体而费力取舍赞毁呢?真的不值得,不应该啊!

    

    若人喜我身,则彼为吾友,  

    众皆爱己身,何不爱众生?

  

  有人喜欢你的身体,你就把他视为朋友。“他喜欢我的身体,就可以保护我的身体。”所以你把他视为朋友。若是这样,众生都一样爱自己的身体,都一样保护自己的身体,那你为什么不喜爱这些众生呢?

  

  你为什么把他视为朋友呢?“因为他喜欢我。”喜欢你什么?“喜欢我的身体呗。保护我,就是保护我的身体呗。”他既不可能喜欢你的心识,也保护不了你的心识,他只能喜欢你的身体,只能保护你的身体。若只是因为他喜欢你的身体,保护你的身体,你就把他视为朋友,然后去帮助、利益他。那么,一切众生都一样,都是爱自己的身体的,都是能保护自己的身体的,那你为什么不去把一切众生视为朋友,去帮助或者利益他们呢?

  

    卯二、善用此身之方式:

  

  贪欲心、执着心都是轮回的因,都是痛苦的根。所以,之前讲的都是对治贪欲,尤其是对治我执的方法。这个身体没有什么可贪的,也不值得贪。它原本就是个虚假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实质性,就是个假象而已。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没有贪欲了,也不会执着了,这样也就断掉了痛苦的根、轮回的根。

  

    故应离贪执,为众舍己身,  

    此身虽多患,善用如宝筏。

  

  虽然这个身体过患多,是个不净袋,但若是你会利用,它就会变成如意宝。若是你把自己的身体施舍给众生,用它来承办利益众生的事,你就可以令自己解脱、圆满,获得圆满的果位。若是这样,它就成为如意宝了。

  

  那么,这个身体到底是不净袋,还是如意宝?就看你自己的心。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它,怎样利用它。若是你真的会利用,它就是如意宝;否则,它就是不净袋。

  

  我们现在发愿要利益众生。我们先要放下自利,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利他。没有了欲望,才有真正的愿望。欲望是轮回的根,愿望是成就的根。如果对世间的贪心和欲望都没有放下,就别说利益众生了,这是不可能的。

  

  对世间没有贪心、欲望,才有真正的利他心,才能真正地利益他人。所以我经常强调,先修出离心,在这个基础上再发菩提心。我要求大家注重学修四外加行。四外加行是生起出离心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修五内加行,才能真正成就。否则,没有用。

  

  现在有人说:“我要完成加行的数目,我得修完加行啊!”什么叫“修完加行”?仅仅完成这个数目有什么用?欺骗的是谁啊?还是自己嘛。虽然念完了十万遍百字明,但是业障不仅没有消,甚至还增长了;虽然念完了十万遍发心偈颂,但还是自私自利……这样做有什么用?真的,我不赞同这种做法。我刚开始在汉地弘法的时候就讲过,不要追求数目,要保证质量。数量不重要,质量最重要。我觉得若是没有出离心,修什么都是空中楼阁,真的。所以,四外加行是最重要的,出离心是最重要的。

  

  你发慈悲心、利益众生,我没有说不好,也说“好”。但是,这个慈悲心不是谁都可以发出来的,利益众生也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若是没有一定的能力就去利益众生,这不叫利益众生,而叫伤害众生。也许你不信服,“怎么能是伤害众生呢?我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念这个咒、念那个咒,不好吗?”不一定,真的不一定,你这是利益,还是伤害不好说。若是以盲引盲,就是伤害,不是利益,这是害己害他。

  

  慈悲心不是谁都能够发出来的。我在讲加行的时候,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首先要有四无量心的基础。若是没有深信因果,没有深信轮回,不会有四无量心;若没有四无量心,不会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但是对有些人而言,我怎么说都没有用,我也没办法。你这样做,还想成就,就犹如海里捞针,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事。

  

  所以,这不是着急的事,要学会放下这种心态。佛讲的是心态,别总想这个,想那个,总求这个,求那个。我没有别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你这种漂浮不定的心态是不会成就的。珍惜自己的缘分,珍惜自己的福报,把心态放下来,尽量学会安住。法都是殊胜的,你所遇到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你的福报。福报不用再去求,缘分不用再去追,这就是缘分,这就是福报啊!珍惜缘分吧,珍惜福报吧!若是你总是觉得还要去求,那就没有办法了。我是怕你耽误你自己,如果你不接受,我也没有办法,这也不是勉强的事,总而言之,一切随缘!

  

    庚三(共同之事宜)分二:一、遣除教诫之障;二、精勤对治。

    

    辛一、遣除教诫之障:

    

    愚行足堪厌,今当随圣贤,  

    忆教不放逸,奋退昏与眠。

  

  “愚行足堪厌”:仔细一分析观察,贪执愚夫无义的行为真的是“足堪厌”。

  

  “今当随圣贤”:所以从现在开始就不能跟世人学,跟凡夫学;不能跟世人一样,跟凡夫一样。此处“圣贤”指的是菩萨、佛。若是真的想学佛修行,就彻底跟菩萨学,跟佛学。凡夫和佛菩萨是两种思维、两种境界,思维方式不一样,境界不同。也许二者在身份上没有差别,外表上没有差别,但是思维方式、境界绝对是有差别的,寂天菩萨已经对此讲得很清楚了。佛法广大奥妙,但是寂天菩萨慈悲,以又简单、又易懂的方式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了,圣贤看人、看事、看物肯定是不一样的。

  

  “忆教不放逸,奋退昏与眠”:忆念佛的教义,也可以说是寂天菩萨的教义,再也不能放逸,精进努力地断除禅定的五种障碍——昏沉、掉举、贪欲、疑惑、嗔恚。

  

  若是真的明白了,就要与这些划界限,现在就要跟佛学,跟菩萨学了。忆念佛的教言,忆念菩萨的教言,不放逸,精进努力去断除禅定的五种障碍,修三摩地,也就是禅定。

  

    辛二、精勤对治:

    

    如佛大悲子,安忍所当行;  

    若不恒勤修,何日得出苦?

    

  从现在开始,就要像大慈大悲的佛菩萨那样断绝一切罪过,坚韧不拔地奉行一切善法,夜以继日,精进不怠。若是不这样精进努力学修,什么时候才能解脱痛苦呢?自己的痛苦何时才能完结呢?一定永无终止。

  

  大家自己看吧,若是还想接着痛苦,还想轮回,就不说了;若是再不想轮回,再不想痛苦了,就要按佛的要求去做,现在就要乖乖地听从寂天菩萨的,没有别的选择了!

  

    己三、修胜义菩提心:

    

    为除诸障故,回心避邪途;  

    并于正所缘,恒常修三昧。

  

  “为除诸障故”:“障”指的是烦恼障、所知障。若是要彻底毁坏二障,就要依靠人无我、法无我两种智慧,要有证悟人无我和证悟法无我的智慧。证悟人无我的智慧,是对治烦恼的;证悟法无我的智慧,是对治所知障的。烦恼障障碍解脱,所知障障碍成佛。这两种智慧能对治两种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这里说的人无我、法无我也是第九品《智慧品》里要讲的内容。

  

  “回心避邪途”:心避开欲望、分别等邪道。若是有了这两种智慧,两种障碍自然而然就会迎刃而解。

  

  “并于正所缘,恒常修三昧”:专注真实善法所缘,恒常修持禅定。

  

  禅定是基础,之前讲的主要是禅定,也就是寂止;第九品《智慧品》要讲智慧了,也就是所谓的胜观。寂止和胜观要双运,才可以对治烦恼,对治所知障。前面讲了世俗菩提心,接着要讲胜义菩提心。这段偈颂也是两品之间的连接文,起连接作用。

  

  第八品禅定(静虑)讲解圆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