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七)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癸二(行爲)分二:一、行爲修法;二、以行爲主宰心。
子一(行爲修法)分叁:一、當利他;二、斷除珍愛自己;叁、攝義。
醜一、當利他:
應爲他密探,見己有何物,
悉數盡盜取,以彼利衆生。
自己應當做他衆的大密探,觀察自己在做什麼。因爲自己已經決定了,把自己布施給他衆,自己就是屬于他衆的,自己就要時常觀察自己。其實別人很難觀察你,很難了知你,但若是自己觀察自己,什麼都能觀察到,都能了知。
當自己有一些功德、福德,有一些能力的時候,往往就想趁這樣的機會爲自己做一些事情。當自己要做自利的事情的時候,應該把自己所有的功德、福德全部搶奪過來,用來做利益衆生的事。
不要讓自己做利益自己的事,不要讓自己利益自己,只能去利益他衆。因爲已經把自己布施給衆生了,也可以說已經供養給佛菩薩了,自己都是佛菩薩的了。佛菩薩要用它來做什麼?就是做利益他衆的事。所以,既然已經把自己布施給衆生了,就要去做利益他衆的事。如果只在嘴上說把自己供養給佛菩薩、布施給衆生,但過後還用來做利益自己的事情,這都是違背誓言的。自己應該作爲他衆的大密探,應該去觀察自己,一旦發現自己犯了這種錯誤的時候,就立即糾正,然後去做利他的事。
醜二(斷除珍愛自己)分叁:一、以意樂自我嫉妒;二、以行爲代他苦;叁、以心行處低位。
寅一、以意樂自我嫉妒:
我樂他不樂,我高他卑下,
利己不顧人,何不反自妒?
自己快樂無比,而他人在那兒悶悶不樂;自己處處都高高在上,他人處處都低叁下四。無論何時,自己都在搞自己的利益,毫不顧及他衆。在這種情況下,爲什麼不反過來去嫉妒自己呢?
若是修自他交換,要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去思維,這樣可以對自己修嫉妒。自己快樂,讓衆生不快樂;自己高高在上,讓衆生低叁下四;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顧及他衆。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能不嫉妒自己呢?我們不是要修自他交換嘛,就是要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去考慮。若是這樣想,你能不妒忌自己嗎?
就是要以這種方式對治自己的習氣。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思維,就會對自己生起嫉妒心和嗔恨心。只有這樣,自己才能深深地體會到他人的感受。
一般情況下,凡夫是不會理解對方的。對方若是有嫉妒或者嗔恨,我們就覺得不應該:“這都是通過自己的能力得來的,都是自己的福報。他有什麼嫉妒的?有什麼嗔恨的?”雖然是這樣,但畢竟還都是凡夫衆生,都是愚癡、顛倒的,都有各自的感受,都有各自的想法,也很正常。只有真正能體會到對方的感受,才能真正接受對方的態度。
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去思維,能發現自己的很多錯誤和一些平時難以發現的問題。這是一種很有效的修持方法,大家就要這樣修。
寅二、以行爲代他苦:
吾當離安樂,甘代他人苦。
若發了菩提心,就已經進入大乘妙道了。這樣,從現在開始我應該遠離安樂,心甘情願代受他衆所有的痛苦。
“我去代受衆生的痛苦,我不要快樂。”抛棄快樂,抛棄享受快樂的欲望、想法。若是你總想自己享受快樂,特別希望自己得到快樂,這樣你怎麼能去代受他人的痛苦呢?所以先要抛棄這種想法,放下這種欲望。“現在我不應該希求快樂、享受快樂,我自己快樂有什麼用?那些父母衆生都在受苦,現在我應該替他們受苦。”就要有這種發心、這種決心,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否則只在嘴上說,沒有用。
現在的人都是這樣的,就想自己舒舒服服、平平安安的,稍微有一點點不舒服就受不了:“怎麼辦才好啊?”這樣弄,那樣搞,就想讓自己快樂。不能有這種欲望。你只是偶爾想一想,修一修:“我要代替衆生受苦。”這都沒有用,都是假的。一般世間的好人也都能偶爾想到這些,偶爾做到這些,這不是修行。
寅叁、以心行置低位:
時觀念起處,細察己過失。
他雖犯大過,欣然吾頂替,
自過縱微小,衆前誠忏悔。
作爲修行人,應當時時觀察自己的心念處于何種狀態,這是很重要的。扪心自問自己犯了什麼罪過,觀察自己的過失,縱然他人犯了大罪過,也要轉爲自己的過失。若自己有了小小的過患,做了微不足道的錯事,都要在大庭廣衆面前誠心忏悔。
念佛念心,修行修心。大家要時時觀察自己的心念,觀察自己的心態,去發現自己的罪過、過失,這是最有效的修持方法,不要什麼都托付給佛或上師。
很多人說:“您肯定都知道嘛,因爲您是遍知。”這個時候嘴都很甜。佛知道有什麼用?上師知道有什麼用?這是你自己要知道和發現的,因爲是你自己要改變。佛改變不了你的過失,也改正不了你的錯誤。是你自己要改正錯誤,遣除自己的過患要靠自己。佛、上師只能教你方法,你要依靠這些方法去改正。所以你應該時時觀察自己的內心,觀察自己的心態處于何種狀態。自己去觀察自己的過失,自己去發現自己的罪過,這樣觀察到了,才是真正的觀察;這樣發現了,才是真正的發現。只有真正觀察到、發現了,你才會改正,才會斷除。
作爲修行人,首先要觀察自己,改變自己。至于觀察他人,改變他人,這以後再說,這是下一步要做的。我們最初修煉的時候,也許會發現他人的一些罪過或過失,但都要視之爲自己的罪過、過失。“不是他們的錯,是我的錯,不怪他,怪我!因爲我是要度化他們的,但是我沒有能力。他們(那個衆生)是因爲愚癡、煩惱才成這樣的,他們也沒有辦法。讓他們破迷開悟、斷除煩惱,這是我的任務,但是我沒做到。”當他人有罪過或其他衆生有了什麼過患時,自己也要這樣發心:“沒事,我頂著,願將來這些果報不要成熟在他們的身心上,而要成熟在我的身心上。”就要這樣發心。
如果自己有了小小的過患,做了微不足道的錯事,就要在大庭廣衆面前誠心忏悔,承認自己的罪過。忏悔要不覆不藏,不能隱瞞,不能隱藏。也許有的人認爲“我犯的錯誤也沒有那麼大,過患也沒有那麼大,爲什麼要這樣呢?”雖然你覺得小,其實並不小;雖然你覺得微不足道,但將來承受果報的時候卻是不可想象的,所以都應當忏悔。爲什麼要在大庭廣衆前忏悔呢?這樣罪過才能徹底清淨,因爲你沒有隱瞞,沒有隱藏心,這是一般人都難做到的。若是沒有隱瞞,沒有隱藏心,看似很大的罪過,其實並不嚴重。
我們講別解脫戒的時候,講過比丘的八條他勝罪。若你犯了這些戒,如果沒有絲毫隱瞞、隱藏心,還可以恢複;但若是有一刹那的隱瞞或隱藏心,這一輩子就再也沒有恢複的機會了。因此,若要誠心忏悔,自己有沒有想隱瞞、想隱藏的念,能否在大庭廣衆的面前忏悔?人都是要面子的,爲什麼要面子?就是我執特別強。若是自己真能在大庭廣衆面前忏悔,這也是最有力的對治我執的方法,因此能夠特別快地清淨罪業,而且能令罪業特別徹底地清淨。
這些都是佛法,都是真理。你不承認也要承認!雖然我是個凡夫,但是已經講得很明白了,今天即使是賢劫千佛全部降臨也無法推翻,因爲這些都是真理,不接受是你的問題。可能剛開始都有疑惑,爲什麼要這樣做?現在應該沒有疑惑了吧。
顯揚他令譽,以此匿己名,
役自如下仆,勤謀衆人利。
作爲大乘行者,要宣揚他人的功德,要宏揚他人的聲譽,要埋沒自己的功德和名聲。剛開始的時候,這都是對治貪欲和我執的方法。隱藏自己的功德,自己不要這個聲譽,把自己放在最低處,做衆人的奴才,很精進、很勤奮地去做這些利益他人的事。
“匿己名”就是保密、隱藏自己的功德。爲什麼要這樣?若是讓衆人知道了自己有功德,就會得到很多贊歎;若是自己有聲譽了,就能得到很多利養。若是這樣,第一容易生傲慢,第二影響自己的修行。本來就很自傲,這些贊歎、利養就猶如火上澆油;本來欲望都特別強,一旦有這些就更完了。我們卻不明白這個道理,覺得功德應該告訴衆人,享有聲譽肯定會令他人對自己好。其實,“匿己名”才是保護自己!
如果能隱藏自己的功德,這本身就是功德;若不貪聲譽,這本身就是福報。普通的凡夫、一般的世人都是顛倒的,不明白這個道理,宣揚自己的功德,希望自己有聲譽,結果越搞越複雜,越搞越煩惱,最終越抹越黑。但佛菩薩不是這樣的,修行人不能是這樣的。到時侯,即使想隱藏自己的功德也隱藏不了,即使不貪圖聲譽也沒辦法,這些自然就會來,自然就會有。那個時候,也不用拒絕,就讓它來。真的,沒有什麼,只要不貪就行了,對這些沒有欲望就可以了。
功德不用宣揚,如果你真的有功德,別人會發現的。猶如太陽升起來了,自然就有陽光,能隱藏得了嗎?這種想宣揚自己功德的心態是錯誤的,想得到聲譽的想法是錯誤的。這是成就的障礙,這是圓滿的障礙。
這裏講的都是竅訣,佛在教你成就的竅訣、圓滿的竅訣。
此身過本多,德寡奚足誇?
故當隱己德,莫令他人知。
自己心裏要這樣想:自己本身肯定有衆多過失,因爲自己是凡夫。直至成佛的那天才沒有過失,之前都有過失;直至成佛的那天才不會犯錯誤,之前都會犯錯誤。凡夫還沒有真正成就佛果,自己本身具足衆多過失。偶爾做一些功德,也可能有一些福報,這都沒有什麼,這都是微乎其微的,何足贊歎?
僅僅偶爾做些善事、做些功德,所有的衆生都能做到這一點,哪怕是地獄的衆生也…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