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才學的人有很多,比你有能力的人有很多。若是跟他們比,你什麼也不是,你也是低劣的。和某些人相比,我也是有功德的,有能力的,至少我也得到人身了,至少我也有佛性,有如來藏啊。
其實,如果真正明白真相了以後,所謂的才學、能力、榮耀、地位等,都是暫時的,沒有什麼!這些也是相對法。和某些人比,你有能力,也很有功德;但是跟另外一些人比,你沒有功德,沒有能力。你所擁有的都是暫時的,沒有什麼。在這個世間,沒有什麼可值得羨慕的。曆代祖師們講過,他們從來不羨慕世人,從來沒有羨慕過所謂的富翁、明星等。
現在很多人認爲某某人有神通,覺得很不得了。其實沒有什麼。你也有神通,只是現在還沒有顯現出來,阿賴耶當中都有這些種子,只是還沒有發芽、結果而已,但是有一天一定會發芽的,一定會結果的。無始劫以來,在六道輪回的過程中,你曾經當過仙,也做過神,也玩過各種各樣的神通;以後你也會玩的。所以這都沒有什麼。
所謂的富翁、世界首富,你現在覺得很不得了,其實沒有什麼,你也都做過。你曾經做過帝釋王、財寶天王,世界首富有什麼啊!真的,無始劫以來,我們在六道輪回的過程中都做過這些角色,以後也會做的,阿賴耶當中都有這些種子,只是一些因緣沒到而已。因緣一到,你也是世界首富,你也是大富翁。大家現在對明星、大腕都崇拜得不得了,都羨慕得不得了,其實沒有什麼,你都做過,以前當過明星,做過名人,以後也會做的,在阿賴耶當中的這些種子有一天都會發芽、結果的。
這些都不是什麼真正的功德,也不是什麼真正的福報。無漏的功德才是真正的功德,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福德。所謂無漏的,就是超越的,不是屬于世間的。
大家應該知足少欲。“我現在唯一的希求就是解脫成佛,沒有別的。”這是真正的知足少欲。其他的身份自己都曾經做過,以後也會做,現在就只是這樣一個片段而已。猶如放錄像帶一樣,以前放過很多內容,以後還會放很多內容,現在放的就是其中一截片段而已。這個意義很深,若是明白這個,就能知足少欲了。若真正知足少欲了,心裏就只有一個願望,只有一個希求,即解脫成佛。因爲這才是究竟的,這才是以前沒有做過,沒有當過,沒有享受過的待遇,所以自己現在就唯一希求這個。
戒見衰退等,因惑而非我,
故應悲濟我,困則自取受。
如果說從戒律失毀、見解退失等方面來看,現在我這個人見解很低劣,戒律不清淨,而原先的那個我戒律清淨、見解高。但是,這不是我的問題,而是煩惱的問題。我爲什麼失壞了戒律呢?因爲煩惱控製我、束縛我,我沒有辦法啊!我之所以見解、智慧沒有你好,這也是因爲煩惱的力量太強了,我真的無能爲力啊!
你不是說你是具有功德、具有悲心的人嗎?若是這樣,你就應該救濟我,應該竭盡全力解救我脫離這些衰敗,這是你應當做的。如果你具有功德,具有悲心,你就來救濟我,讓我擺脫這些困境和障礙,好不好?如果已經救助了,那麼爲此而經曆的艱難險阻我也甘願承受。
對方是因爲被煩惱控製而導致破戒這樣的結果,因此自己更應該去幫助他,而不應該看不起他,心生傲慢;或者看到他沒有什麼正知正見,自己就對他很輕蔑。否則,就說明自己也沒有什麼功德。
以前某地有兩位頗有名氣的出家人,彼此互相嫉妒。有一天,其中一位出家人對侍者說:“今天你給我煮點茶,我要安心品品茶,因爲我得到了一個好消息,那位出家人有女人了,已經犯戒了。”另外一位真正有修行的上師聽到這個消息以後,知道那個出家人雖然沒有犯戒,但是他的嫉妒心和他的那種行爲比破戒的出家人還低劣,還差。
“我守戒很清淨,但是他經常破戒。”爲此而洋洋自得,這種想法、行爲本身就是過患,而且是極大的過患。看到別人破戒了或者造業了,更應該發慈悲心,努力地去幫助他人解脫這種障礙和痛苦。
然吾未蒙濟,竟然反遭輕,
彼雖具功德,于我有何益?
然而,我卻並沒有成爲你這位菩薩所救助的對境,你既然不能救濟我,又爲何自以爲是賢善的菩薩而輕蔑、小看我呢?這樣的話,你說你有功德,但若不能救護我,你有功德對我有什麼意義?就是你沒有功德的意思。
你若是有功德,應該能幫助別人,應該能救濟這些困難或痛苦之人。但是你沒有這樣做啊,說明你有這樣的功德也沒有用。這不是功德,而是過患。所謂的戒是淨的意思,雖然你表面上持戒很清淨,但若你內心不清淨,你就沒有戒學的功德。
不憨愚衆生,危陷惡趣門,
向外誇己德,欲勝諸智者。
這些愚癡的衆生因造業而快要墮落了,現世當中也有很多衆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災難,你對他們不用說伸手幫助,連悲憫心都沒有,反而還向外炫耀自己是具有功德者,還想跟那些真正有修有證的智者相比,甚至想超出他們,這都是癡心妄想。
大家就要這樣修嫉妒。第一,這樣能真正體會到他人的感受;第二,能真正發現自己的很多過患。只有你真正體會到他人的感受,才會利益他人;只有你真正發現了自己的錯誤,才能改變自己的錯誤。若是想修行,就要這樣修行,這都是勝妙秘密之竅訣啊!
寅二、修競爭心:
對在財産、能力、才學等各方面和自己均等、看似差不多的人,我們也要從自他相換的角度去修煉競爭心,從而來對治這種競爭的心態。
爲令自優勝,利能等我者,
縱诤亦冀得,財利與恭敬。
爲了使自己優越、超勝,跟那些財産、能力等各方面與自己相當的人競爭,縱然依靠诤論等手段也要從他手中將利養、恭敬等搶奪過來。
這個時候,對境是和自己各方面差不多相同的人。對這些人,自己不惜一切代價要超出對方,希望自己能多得一點兒利益,多得一點兒恭敬。“我要超勝他!”不惜一切代價,這就是競爭。
極力稱吾德,令名揚世間,
克抑彼功德,不令世間聞。
無論如何,都要盡力使自己的功德光顯于整個世間,而使誰也聽不到對方所具有的功德。
複當隱吾過,受供而非他,
令我獲大利,受敬而非他。
跟他競爭的時候,想方設法地隱瞞自己的過失而暴露對方所有的過失;試圖自己受到衆人的供養,而對他並非如是;我獲得豐厚利養,而令他一無所得;我受到衆人的恭敬,而不讓他受到愛戴。
其實,內心這樣煩惱,這都是造業的,這種人今生來世都不會得到真正的利益,不會有真正的快樂。人活著,就是爲了自己能夠快樂,誰不願意享受快樂?但是這樣同他人競爭,無論是暫時,還是究竟,無論是今生,還是來世,給自己帶來的都是痛苦。但是世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都這樣做。他們這樣做,到底是爲了什麼?肯定不是爲了自己能承擔痛苦,而是爲了自己能享受快樂。可見,世人的所思和所行是背道而馳的,自己想得到快樂,但是所做的一切都是痛苦的因,得到的只能是痛苦。
吾喜觀望彼,淪落久遭難,
令受衆嘲諷,競相共責難。
我懷著幸災樂禍的心態觀瞧著這位菩薩長期遭受痛苦,還想方設法讓他受到一切衆生的冷嘲熱諷、交相譴責,這也是競爭。
對方遇到了一些困難或者遭受了災難,自己在那兒幸災樂禍。人都愚癡,有貪心、嗔恨心等煩惱,在這些煩惱的控製下,就像發了瘋、著了迷似的做這些事。你仔細觀察,認真思維,這樣做有意義嗎?這樣跟他人競爭,自己當下是痛苦的,過後也是痛苦的;暫時是痛苦的,究竟也是痛苦的。你以這種心態跟他競爭,沒有用。
寅叁、修我慢:
對高于自己的人要修傲慢。真的,人都是這樣的,覺得自己很好,很了不起,就要這樣跟他修傲慢。
據雲此狂徒,欲與吾相爭,
才貌與慧識、種姓甯等我?
據說這個煩惱深重的低劣之輩,想跟我比,想跟我爭,無論是從見聞、智慧、容貌,還有種姓、財産、能力等方面,你能跟我比嗎?哪個能比過我?你還要嫉妒我,你哪有資格呀?你有跟我平起平坐的資格嗎?你什麼時候能趕上我啊?今生今世你別想跟我比!就這樣思維,跟他修傲慢。
真的是這樣的!若是跟那些真正有智慧、功德的人比,自己什麼也不是了。
故令聞衆口,齊頌吾勝德,
毛豎心歡喜,渾然樂淘淘。
我要讓他聽到世界所有的人都稱贊我的功德,我的功德遠遠勝過他。這個時候,我因此而汗毛豎立,心生歡喜,完全沈浸在這種快樂之中。
彼富吾奪取;若爲吾從仆,
唯予資生酬,其余悉霸取。
令彼乏安樂,恒常遇禍害。
他有一點財産,或者一些恭敬,我都要奪取,全部霸占爲己有。若他乖乖地做我的仆人,我就給他點兒薪水或是東西;若是他不聽,我就讓他失去一切安樂。不僅如此,我要讓他恒常災難臨頭、痛苦不堪。
這是自我交換,站在高于自己者的位置跟自己修傲慢,這樣就能對治傲慢。這也就是以毒攻毒的對治方法。
醜二、彼之原因:
彼爲墮生死,百般折損我。
站在叁個角度、叁個位置上跟他修嫉妒,跟他修傲慢,跟他修競爭。如果有人問,爲何這般憎恨這個人呢?因爲此人在輪回中,于漫長的歲月、衆多的地方曾經百般折磨、損害過我。自己因爲我執而嫉妒、傲慢、競爭,然後在六道中輪回,遭受了無數的痛苦。這才是真正的怨敵啊,所以我就這麼憎恨!
子叁(攝義)分叁:一、不修自他相換之過患;二、修自他相換之功德;叁、是故教誡修自他相換。
從此文向下,位置又要換過來了。
醜一、不修自他相換之過患:
汝雖欲自利,然經無數劫,
遍曆大劬勞,執我唯增苦。
告訴自己的心意:“心意,你只追求自利,無數劫以來爲承辦自利付出過何等的艱辛,結果只是飽嘗痛苦、增長痛苦而已,沒有別的。若是你不去利益他人,還這樣自私自利,終將無法擺脫痛苦。”現在這些世人爲了自己的利益,爲了自己的快樂,不擇手段,經曆了千辛萬苦,真的很不容易,但是最終卻一無所有,即使有一些財産、地位,但仍然是煩惱,仍然是痛苦。
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要修利他,不要自利。大家若想改變命運,就要這樣改變。以前爲什麼煩惱,爲什麼痛苦?以前爲什麼不順心、不如意?因爲我們都是自利的,希求自利就是這樣的結果。如果想改變,就要換過來,不要去自利,而要爲他利;再不爲自己著想,而爲別人著想。
醜二、修自他相換之功德:
是故當盡心,勤行衆生利,
牟尼無欺言,奉行必獲益。
所以,一定要通過自他相換的方式行持利他,去做利他的事。釋迦牟尼佛的教言是無有欺惑的,釋迦牟尼佛講述了自他交換的功德,依此而行,以後必能獲得聖者的果位。
前面講了很多道理,大家也應該明白了。也許你很難真正明白,但也沒有事,只要相信佛說的話就行了。佛所說的話是無有欺惑之言。偉大的佛陀講了很多自他交換的功德,講了很多利他的功德,你只要相信佛陀,然後去修自他相換,去全心全意的利益他人,這樣你最終一定能獲得解脫,一定能獲得聖者的果位——佛的果位,圓滿的果位。
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
除獲正覺樂,必不逢今苦。
假設你在以往就能奉行自他相換的事,能修這樣殊勝的法,那麼不可能得不到佛陀圓滿的安樂,即佛的果位,不至于反而落到如今這般痛苦的地步。
爲什麼會在輪回中感受痛苦?就是你沒有修自他相換,沒有修利他心,沒有去利益他衆而導致的。若是你早就修自他相換菩提心,去利益衆生,那麼你早就獲得圓滿的安樂果位了。
醜叁、是故教誡修自他相換:
故汝于父母,一滴精血聚,
既可執爲我,于他亦當習。
自己就是自己,他人就是他人,這樣交換能成嗎?大家不能這樣懷疑,而是要很虔誠地去思維,這樣就能成!就像你把父母的精血聚合物看成是自己的身體,執爲“我”一樣。原本就是父母精血的結合物,你一直耽執是自己的身體,視其爲“我”,最後就真的成了自己的身體,真正成爲“我”了。這個身體一冷,就說“我冷了”;它一熱,就說“我熱了”;它餓了,就說“我餓了”……它真正成“我”了。同樣的道理,你就這樣自他相換,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把他人放在自己的位置去思維,去修煉心態,一定能成。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