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時,身邊沒有人伺候,沒有人照顧。其實,當你有病、有事時,本來心就不安,他們一來,在身邊說這說那,你的心就更亂了;在臨終時,你本來就很難放下,他們一來,還說:“你別走,別離開我!”這麼一喊就完了,你更放不下了。這不都是添亂嘛!身邊多一個凡夫,有什麼好的?身邊多一個不淨袋,有什麼值得留戀的?自己觀察、觀察自己的內心,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
其實,你根本不用擔心。雖然你沒有家,沒有孩子,但沒有事,如果到時候你有這個緣分、福報,會有人照顧你,也會有人送你走的。也許這些人比你的兒女等親人更好、更細心、更體貼。這是要靠福報、靠緣分的,不是你有個家,有個孩子就OK了。
有些人總覺得自己孤單、無助,這種人心裏根本就沒有佛法,根本就不懂佛理。
你不會孤獨的!你可以選擇,要凡夫陪伴,還是要佛陪伴?如果要凡夫陪伴,你的身邊有那麼多無形衆生都在陪伴你。是不是又害怕了?不用害怕。其實你的親人等“怨親債主”才是真正可怕的,他們才會傷害你。這些無形衆生是不會傷害你的,你可以跟它們和睦相處,而且關系很容易就能處好。你根本不用爲它們做什麼,若你存好心、做好事,它們自然就喜歡你,自然就保護你。如果你要佛陪伴,所謂“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他們都在發光普照著你,你還孤獨什麼啊?
你覺得無助是吧?如果你選擇凡夫陪伴自己,那些無形衆生能力都很強,能幫你做很多事,也可以說都能保護你。如果你選擇佛陪伴,佛的加持更是不可思議,一切問題都能立即解決。你能無助嗎?不會的!
所以,大家真的不要想太多,輕松自在地活著,多好啊!你的擔心都是沒有用,沒有意義的。
“爲己役他者,終遭仆役苦”:爲了自己而差使他衆的人,將感受被奴役當差的痛苦。
很多在家修行人,連自己的家務都不願意做,如果有人來做就高興得不得了,得意得不得了:“我不用做家務,我不用做飯。”這有什麼可炫耀的?人啊,自私自利的時候就是這樣的。現在你要他伺候,要他照顧,將來要當他的奴仆。我們講因果是不虛的,現在你殺害一條生命,將來償還的時候,要還五百條。同樣,今天你讓他伺候你一個小時,你將來償還的時候,要伺候他五百個小時。
“勞自以利他,當封王侯爵”:自己勞累、付出,然後去利益他人、伺候他人,這樣就可以獲得擁有眷仆的君主達官之位。猶如火點上以後,灰自然就有了。我們求的不是這些果報,這都是自然而然獲得的。
不是想讓別人伺候我,讓別人來做家務,而是要去伺候別人,要去做家務,跟他搶著做。真正有利他心,想利益他人的時候,可以讓他人做一些,可以將機會讓給他人。但是,這不是自私,自己特別想做,但是爲了讓他積累善根而把機會讓給他,出于這種發心是可以的。
醜二、攝義: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
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
總而言之,凡是世間的安樂都是由希望他安樂而生,世間的所有痛苦均來源于貪圖自樂。
醜叁、以實例說明:
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何需再多說?凡夫愚者都是求自利的。爲什麼是凡夫?爲什麼愚癡呢?都是因爲自利。而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是圓滿的,爲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爲他只有利他心。這樣一看就明白了,二者有差別,而且差別這麼大。
癸四(自他不相換之過患)分二:子一、真實宣說;二、教誡斷除彼因。
子一(真實宣說)分叁:一、未見之過患;二、可見之過患;叁、攝義。
醜一、未見之過患:
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
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如果沒有以自己的安樂真實相換他者的痛苦。
我們是要付出的啊,以自己的安樂相換他者的痛苦,舍棄自己的安樂,去遣除他人的痛苦。“我得不到安樂沒有事,我不要安樂,只要他人不痛苦就行了。”你這樣做,才可以成佛,才可以獲得真正的安樂。
“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生死”是輪回的意思。如果你不這樣做,非但不能成就佛果,就是在輪回中也無法獲得善趣的安樂。若是你能那樣做,今生來世一切的安樂自然獲得;若是你不那樣做,不用說究竟的安樂,就是暫時的安樂,輪回中的人天安樂都得不到。
醜二、可見之過患:
後世且莫論,今生不爲仆,
雇主不予酬,難成現世利。
不能沒有這種利他心、利他的行爲。比如,若仆人不去爲主人做事,主人就不會給仆人應得的報酬、薪水;若主人不給仆人薪水,仆人不可能給主人做事。這二者都是互利的。如果沒有這種利他心,沒有這種利他的行爲,在現世當中連這樣很平常的一件事也無法完成。所以,無論父母和兒女之間,還是夫妻之間,有利他心、利他的行爲,這是很重要的。
醜叁、攝義:
利他能成樂,否則樂盡失,
害他令受苦,愚者定遭殃。
“利他能成樂,否則樂盡失”:若有利他心、利他的行爲,就能獲得安樂。若是沒有這些,不會有安樂的;即使有了,很快也會窮盡。
“害他令受苦,愚者定遭殃”:害他是痛苦之因,會取受今生後世難忍之苦。有傷害他人的心,傷害他人的行爲,今生來世都要遭遇痛苦。
子二、教誡斷除彼因:
世間諸災害,怖畏及衆苦,
悉由我執生,此魔我何用?
世間所有的損害、災難、畏懼、痛苦都來自于我執,既然如此,那麼造成一切傷害的這個大魔,對我來說有什麼用途呢?沒有用途,應當遣除它。
我執我愛是真正的魔,若想成佛,就要跟它作對,就要先降伏它。你降伏了它,你就可以成佛了;你降伏不了它,你就是魔了。
我執未盡舍,苦必不能除,
如火未抛棄,不免受灼傷。
我執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如果沒有完全擯棄我執,就無法徹底斷除痛苦。猶如不抛棄火,就不能解除被焚燒的危險,同樣,你不去斷除我執,就別想擺脫痛苦。若想擺脫焚燒的危險,就要息滅火。同樣,你想擺脫痛苦,首先要斷除我執。
癸五(攝義)分二:一、意樂;二、行爲。
子一、意樂:
如爲止自害,及滅他痛苦,
舍自盡施他,愛他如愛己。
如果你想製止自己的危害,滅除他衆的痛苦,就是將自己施舍與他人。
哪怕是爲利益親人,也是要這樣做。你爲他賺錢,給他錢,這些都沒有用。現在的父母總是認爲,我給兒女多攢點錢,多給他點錢就行了。其實,這不是真正的利益。
如果真正想製止自己的危害,想遣除他衆的痛苦,就是將自己施舍與他人。爲什麼要這樣做?就是爲了放下自我,抛棄自利。愛重他衆如同珍愛自己一般,這樣才可以真正免除他衆的痛苦,才有能力製止自己的危害,自己才能獲得解脫。
意汝定當知,吾已全屬他,
除利有情想,切莫更思余。
自己要告訴自己的心意:“心意,你一定要知道啊,你已經完全歸其他衆生所屬了。從現在開始,你除了利益一切有情之外,不要再胡思亂想其余之事。”
真的,這種自問自答的方式特別好。只憶念一下不行,只告訴一次也不行,應該不停地提示自己,不停地告訴自己:從現在開始,你除了利益一切有情之外,不要再胡思亂想其他之事。
子二、行爲:
不應以他眼,成辦自利益,
亦莫以眼等,邪惡待衆生。
“不應以他眼,成辦自利益”:你自身或自己的身體已經是屬于衆生的了,你的眼根是他衆的,你的手是他衆的,你的腳是他衆的,所以你別偷偷地利用這些去承辦自利,否則是不道德的。因爲這都是他衆的,衆生允許你用了嗎?若是衆生允許了,可以;若是沒有他衆的允許,你這樣做了,這都不是道德的,實際上是偷盜。
“亦莫以眼等,邪惡待衆生”:所以,你怎麼能用這些工具,邪惡地對待他衆呢?這都是他衆的,你拿這些來惱害他衆,能行嗎?
這些已經給他衆了,這都是用來利益他衆的工具,所以不能亂用,更不能拿這些去傷害衆生和他衆。
故當尊有情,己身所有物,
見已鹹取出,廣利諸衆生。
應當以衆生爲主,見到自己的身體、衣裝等所欲之物要全部取出,盡己所能廣利他衆。
無論是自己的身體,還是身體所需的這些資具,都應該拿出來做利益他衆的事情。
這裏講的都是對治自私自利、我執我愛的修法。當真正有菩提心、利他心以後,一切自然就能成爲承辦衆生利益的工具或者資糧了。但是,之前就要用這些方法對治我執我愛,對治自私自利。這些都是方法,都是竅訣啊!真的,若不是這樣修煉,不可能做到。想要破除我執,哪有這麼容易啊?想要放下自利,哪有這麼容易啊?不可能的!這裏講得很仔細,句句都是竅訣啊!希望大家都能夠珍惜,好好地依法修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