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五)▪P2

  ..续本文上一页事时,身边没有人伺候,没有人照顾。其实,当你有病、有事时,本来心就不安,他们一来,在身边说这说那,你的心就更乱了;在临终时,你本来就很难放下,他们一来,还说:“你别走,别离开我!”这么一喊就完了,你更放不下了。这不都是添乱嘛!身边多一个凡夫,有什么好的?身边多一个不净袋,有什么值得留恋的?自己观察、观察自己的内心,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其实,你根本不用担心。虽然你没有家,没有孩子,但没有事,如果到时候你有这个缘分、福报,会有人照顾你,也会有人送你走的。也许这些人比你的儿女等亲人更好、更细心、更体贴。这是要靠福报、靠缘分的,不是你有个家,有个孩子就OK了。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孤单、无助,这种人心里根本就没有佛法,根本就不懂佛理。

  你不会孤独的!你可以选择,要凡夫陪伴,还是要佛陪伴?如果要凡夫陪伴,你的身边有那么多无形众生都在陪伴你。是不是又害怕了?不用害怕。其实你的亲人等“怨亲债主”才是真正可怕的,他们才会伤害你。这些无形众生是不会伤害你的,你可以跟它们和睦相处,而且关系很容易就能处好。你根本不用为它们做什么,若你存好心、做好事,它们自然就喜欢你,自然就保护你。如果你要佛陪伴,所谓“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他们都在发光普照着你,你还孤独什么啊?

  你觉得无助是吧?如果你选择凡夫陪伴自己,那些无形众生能力都很强,能帮你做很多事,也可以说都能保护你。如果你选择佛陪伴,佛的加持更是不可思议,一切问题都能立即解决。你能无助吗?不会的!

  所以,大家真的不要想太多,轻松自在地活着,多好啊!你的担心都是没有用,没有意义的。

  “为己役他者,终遭仆役苦”:为了自己而差使他众的人,将感受被奴役当差的痛苦。

  很多在家修行人,连自己的家务都不愿意做,如果有人来做就高兴得不得了,得意得不得了:“我不用做家务,我不用做饭。”这有什么可炫耀的?人啊,自私自利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现在你要他伺候,要他照顾,将来要当他的奴仆。我们讲因果是不虚的,现在你杀害一条生命,将来偿还的时候,要还五百条。同样,今天你让他伺候你一个小时,你将来偿还的时候,要伺候他五百个小时。

  “劳自以利他,当封王侯爵”:自己劳累、付出,然后去利益他人、伺候他人,这样就可以获得拥有眷仆的君主达官之位。犹如火点上以后,灰自然就有了。我们求的不是这些果报,这都是自然而然获得的。

  不是想让别人伺候我,让别人来做家务,而是要去伺候别人,要去做家务,跟他抢着做。真正有利他心,想利益他人的时候,可以让他人做一些,可以将机会让给他人。但是,这不是自私,自己特别想做,但是为了让他积累善根而把机会让给他,出于这种发心是可以的。

  丑二、摄义: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

  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总而言之,凡是世间的安乐都是由希望他安乐而生,世间的所有痛苦均来源于贪图自乐。

  丑三、以实例说明:

  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何需再多说?凡夫愚者都是求自利的。为什么是凡夫?为什么愚痴呢?都是因为自利。而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他只有利他心。这样一看就明白了,二者有差别,而且差别这么大。

  癸四(自他不相换之过患)分二:子一、真实宣说;二、教诫断除彼因。

  子一(真实宣说)分三:一、未见之过患;二、可见之过患;三、摄义。

  丑一、未见之过患:

  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

  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如果没有以自己的安乐真实相换他者的痛苦。

  我们是要付出的啊,以自己的安乐相换他者的痛苦,舍弃自己的安乐,去遣除他人的痛苦。“我得不到安乐没有事,我不要安乐,只要他人不痛苦就行了。”你这样做,才可以成佛,才可以获得真正的安乐。

  “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生死”是轮回的意思。如果你不这样做,非但不能成就佛果,就是在轮回中也无法获得善趣的安乐。若是你能那样做,今生来世一切的安乐自然获得;若是你不那样做,不用说究竟的安乐,就是暂时的安乐,轮回中的人天安乐都得不到。

  丑二、可见之过患:

  后世且莫论,今生不为仆,

  雇主不予酬,难成现世利。

  不能没有这种利他心、利他的行为。比如,若仆人不去为主人做事,主人就不会给仆人应得的报酬、薪水;若主人不给仆人薪水,仆人不可能给主人做事。这二者都是互利的。如果没有这种利他心,没有这种利他的行为,在现世当中连这样很平常的一件事也无法完成。所以,无论父母和儿女之间,还是夫妻之间,有利他心、利他的行为,这是很重要的。

  丑三、摄义:

  利他能成乐,否则乐尽失,

  害他令受苦,愚者定遭殃。

  “利他能成乐,否则乐尽失”:若有利他心、利他的行为,就能获得安乐。若是没有这些,不会有安乐的;即使有了,很快也会穷尽。

  “害他令受苦,愚者定遭殃”:害他是痛苦之因,会取受今生后世难忍之苦。有伤害他人的心,伤害他人的行为,今生来世都要遭遇痛苦。

  子二、教诫断除彼因:

  世间诸灾害,怖畏及众苦,

  悉由我执生,此魔我何用?

  世间所有的损害、灾难、畏惧、痛苦都来自于我执,既然如此,那么造成一切伤害的这个大魔,对我来说有什么用途呢?没有用途,应当遣除它。

  我执我爱是真正的魔,若想成佛,就要跟它作对,就要先降伏它。你降伏了它,你就可以成佛了;你降伏不了它,你就是魔了。

  我执未尽舍,苦必不能除,

  如火未抛弃,不免受灼伤。

  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如果没有完全摈弃我执,就无法彻底断除痛苦。犹如不抛弃火,就不能解除被焚烧的危险,同样,你不去断除我执,就别想摆脱痛苦。若想摆脱焚烧的危险,就要息灭火。同样,你想摆脱痛苦,首先要断除我执。

  癸五(摄义)分二:一、意乐;二、行为。

  子一、意乐:

  如为止自害,及灭他痛苦,

  舍自尽施他,爱他如爱己。

  如果你想制止自己的危害,灭除他众的痛苦,就是将自己施舍与他人。

  哪怕是为利益亲人,也是要这样做。你为他赚钱,给他钱,这些都没有用。现在的父母总是认为,我给儿女多攒点钱,多给他点钱就行了。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利益。

  如果真正想制止自己的危害,想遣除他众的痛苦,就是将自己施舍与他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为了放下自我,抛弃自利。爱重他众如同珍爱自己一般,这样才可以真正免除他众的痛苦,才有能力制止自己的危害,自己才能获得解脱。

  意汝定当知,吾已全属他,

  除利有情想,切莫更思余。

  自己要告诉自己的心意:“心意,你一定要知道啊,你已经完全归其他众生所属了。从现在开始,你除了利益一切有情之外,不要再胡思乱想其余之事。”

  真的,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特别好。只忆念一下不行,只告诉一次也不行,应该不停地提示自己,不停地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你除了利益一切有情之外,不要再胡思乱想其他之事。

  子二、行为:

  不应以他眼,成办自利益,

  亦莫以眼等,邪恶待众生。

  “不应以他眼,成办自利益”:你自身或自己的身体已经是属于众生的了,你的眼根是他众的,你的手是他众的,你的脚是他众的,所以你别偷偷地利用这些去承办自利,否则是不道德的。因为这都是他众的,众生允许你用了吗?若是众生允许了,可以;若是没有他众的允许,你这样做了,这都不是道德的,实际上是偷盗。

  “亦莫以眼等,邪恶待众生”:所以,你怎么能用这些工具,邪恶地对待他众呢?这都是他众的,你拿这些来恼害他众,能行吗?

  这些已经给他众了,这都是用来利益他众的工具,所以不能乱用,更不能拿这些去伤害众生和他众。

  故当尊有情,己身所有物,

  见已咸取出,广利诸众生

  应当以众生为主,见到自己的身体、衣装等所欲之物要全部取出,尽己所能广利他众。

  无论是自己的身体,还是身体所需的这些资具,都应该拿出来做利益他众的事情。

  这里讲的都是对治自私自利、我执我爱的修法。当真正有菩提心、利他心以后,一切自然就能成为承办众生利益的工具或者资粮了。但是,之前就要用这些方法对治我执我爱,对治自私自利。这些都是方法,都是窍诀啊!真的,若不是这样修炼,不可能做到。想要破除我执,哪有这么容易啊?想要放下自利,哪有这么容易啊?不可能的!这里讲得很仔细,句句都是窍诀啊!希望大家都能够珍惜,好好地依法修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